问题

从古至今中外有没有什么黑化了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

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

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但随着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加工,他们的“黑化”程度更是让人咋舌。

曹操: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到“奸贼”的极端化

说起黑化,曹操绝对是中国最绕不开的人物。
早期形象: 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里,曹操的形象其实是复杂的。他出身寒微,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军事才能,在乱世中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结束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史书对他的评价也比较客观,肯定了他的功绩,但也提到了他的权谋和手段。那时候,“奸雄”更多的是一种对在乱世中能够凭借自身力量生存并发展壮大的人的复杂评价,带有几分褒义,甚至可以说是枭雄。

“黑化”的开端与发展: 真正让曹操的“奸臣”形象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和蜀汉的“正统”,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反派。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著名的台词,虽然在《三国演义》里并非曹操的原话,但它被广泛认为是曹操性格的写照,极大地强化了他自私、多疑、冷酷的形象。
“七步成诗”的“逼”: 曹植“七步成诗”本是展示才华的故事,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曹操因为猜忌而逼迫兄弟的例子,为他增添了残忍的色彩。
“借刀杀人”与“草船借箭”的“借”: 虽然“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神来之笔,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也常常通过算计曹操来达到目的,进一步突出了曹操的“笨”和“奸”,反衬诸葛亮的“智”。
政治手腕的“阴险”: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小说中被描绘得更加赤裸裸,充满了阴谋诡计,掩盖了他稳定北方、发展生产的实际贡献。

“黑化”的原因:
1. 文学创作的需要: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需要鲜明的正反面人物来推动情节,而将曹操塑造成一个极具威胁的“奸贼”,更能凸显刘备集团的“正义性”和“艰难困苦”。
2. “正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中国文化深受“大一统”和“仁君”观念的影响,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其政治手段和最终未能建立统一的王朝,使其在“正统”上不如刘备。
3. 后世的集体记忆: 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其塑造的曹操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评价曹操的主要依据,即使有史书中的不同记载,也难以动摇大众的认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理解的深入,一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曹操,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奸臣”,而是乱世中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奸雄”甚至“奸贼”的形象,已经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标签。

秦桧:从“权臣”到“千古罪人”的代表

秦桧是一个相对来说,“黑化”得比较纯粹,而且几乎是全民族的共识。
争议之处: 秦桧作为南宋初年的宰相,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主张议和,最终导致岳飞蒙冤而死。
“风波亭”的悲剧: 岳飞因“莫须有”三字被杀,秦桧是其中最关键的推动者。这桩公案深深刺痛了民族情感,也让秦桧成了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典型。
“绍兴和议”的争议: 尽管当时宋朝国力相对疲弱,北方被金国占领,但秦桧一意孤行,通过牺牲领土和屈辱的条件换取和平,被后人视为懦弱和卖国。

“黑化”的极端化:
1. 民族主义的情感寄托: 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的遇害,必然需要一个替罪羊,而秦桧正是那个最合适的靶子。将秦桧推向极端,是对岳飞冤屈的慰藉,也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
2. 文学艺术的渲染: 《说岳全传》等民间说唱和文学作品,极大地丑化了秦桧,将他描绘成一个肥头大耳、阴险狡诈的奸臣形象。
3. 历史的“简化”: 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秦桧做出“议和”的决定,背后可能有多种考量,包括当时宋朝的国力、人民对战争的厌倦等。但民间和文学作品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道德判断的明确性,往往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叙事,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秦桧。
4. 象征意义的承载: 如今,秦桧的形象早已超越了他个人,成为了“卖国贼”、“奸臣”的代名词。在杭州岳王庙前,秦桧的跪像更是将这种“黑化”具象化,成为历史罪人的永久象征。

虽然也有一些史学家试图从更客观的角度分析秦桧的动机和历史背景,但大众文化中,秦桧的“千古罪人”形象已经牢不可破。

二、 西方篇:从王子公主到恶魔巫婆的颠倒

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在童话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些经典人物的“黑化”现象。这些“黑化”往往是为了教育、娱乐,或者只是故事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变形。

格林童话里的“坏人”:从复杂人性到单一邪恶

格林童话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保留了许多古老故事的原始粗粝,但也正因此,其中不少角色的“黑化”也更加明显。

邪恶的后母: 在《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里,后母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极度嫉妒、残忍、丧心病狂的恶毒女人。她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排除主角,享受荣华富贵。
“黑化”原因:
道德教育: 童话往往承担着教育功能,需要制造清晰的善恶对立,让孩子明白嫉妒、自私是多么可怕的品质。
简化冲突: 在故事的传播过程中,为了让情节更紧凑,人物的动机往往会被简化。一个纯粹的坏人比一个有复杂动机的人物更容易理解和记住。
反映社会现实: 在一些时期,后母或继父的角色确实可能面临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童话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和扭曲了这些矛盾。

狼外婆(《小红帽》): 狼的形象在童话中几乎是纯粹的邪恶和狡诈的代表。它吃掉了外婆,又想吃掉小红帽。
“黑化”原因:
恐惧的象征: 狼在自然界中常常是捕食者,象征着野性、危险和不可预测的威胁,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狼是他们最容易产生的恐惧对象之一。
道德警示: 通过狼的狡诈和凶残,警示孩子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偏离大人的嘱咐。

女巫: 无论是《糖果屋》里的女巫,还是其他童话中的巫婆,她们往往长着丑陋的面容,使用邪恶的魔法,意图伤害无辜。
“黑化”原因:
社会恐惧的投射: 在历史上,女性在使用草药、神秘学等方面可能被视为“异类”,被社会边缘化,甚至遭受迫害。童话中的女巫,可能是对这种社会恐惧的一种反映和投射。
异教的象征: 在一些基督教化的社会中,与异教信仰相关的元素,比如魔法、咒语,都可能被视为邪恶。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童话也在被“洗白”或者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但最初版本的格林童话,其人物的“黑化”程度,确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从神秘恐怖到悲情王子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黑化”反转得比较有意思的例子。
早期形象: 在法国古老的童话《美女与野兽》版本中,尤其是博蒙夫人(Madame de Villeneuve)创作的早期版本,野兽的形象是相当恐怖和具有压迫感的。他粗鲁、野蛮,尽管内心可能隐藏着善意,但其外在的形象和行为,足以让一般的少女望而生畏,甚至充满恐惧。他强行将贝儿带回城堡,更带有一种强迫意味。

“黑化”的洗白与升华:
1. 迪士尼的改编: 迪士尼动画《美女与野兽》的成功,极大地普及了这个故事,但也对野兽的形象进行了“洗白”和美化。
背景故事的补充: 迪士尼为野兽增加了“王子被惩罚”的背景故事,解释了他为何变成野兽,也为他最终能变回人形提供了合理性。
性格的软化: 动画中的野兽,虽然脾气暴躁,但他的内心是孤独、渴望被爱和救赎的。他与贝儿的互动,更多的是一种试探和笨拙的表达,而非纯粹的威胁。他学会了温柔、尊重,甚至为了贝儿的家人而牺牲。
视觉效果的修正: 迪士尼的动画技术,能够将野兽的形象处理得既有野性又不至于过于吓人,甚至带有一丝悲情的美感。

“洗白”的原因:
面向更广泛的受众: 迪士尼的动画需要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过分恐怖的形象不利于传播。
主题的升华: 将故事的主题从“外表欺骗”或“命运的捉弄”升华到“内在美可以战胜外在障碍”,以及“爱能拯救一切”。
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现代观众更喜欢复杂、有成长弧线的人物,单纯的“怪兽”形象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所以,《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不如说是“白化”和“人性化”的处理,让一个曾经可能令人恐惧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深受喜爱的悲情王子。

这些人物的“黑化”或“白化”,都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道德判断的不断演变,也展现了故事生命力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独特魅力。这就像是一块石头,在不同的工匠手中,会雕琢出不同的模样,但其内在的价值,却依然值得我们去探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德七~九年的李世民啊!

非常符合“黑化了的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这一要求(这里真的忍不住说一句:好像有些人没理解“黑化”这个词啊,黑化不等于一直心黑手辣的反面人物)。

为什么没人提?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没想起来么?

“项弃范增善,纣妒比干才。”
“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
“臣安君社稷之固,君处臣危亡之地,岂是相酬之道也!”


其余内容见视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 回答
    中国地名自古至今的演变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行政区划调整等历史进程,也折射出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地理变迁等社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重要的地名演变现象和代表性例子。一、 地名演变的主要动力与类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地名演变主要受以下几类因素驱动:1.............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寻找一个从古至今名字从未改变过的地方,就像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捞针,困难重重,但并非绝无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地名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过多次的演变、更迭,甚至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消失或合并,然后再以新的名字出现。然而,如果我们稍稍放宽一下“改名”的定义,或者更侧重于那些具有悠久历.............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官方修史的传统根深蒂固,蔚然成风,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思想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独特现象。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方式。要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得从“史”的本质说起。在中国古代,史书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它承载着更重.............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 回答
    “圣人”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极其厚重和神圣的意义,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冠上的称号。它代表着德行、智慧、学问、功业达到顶峰,不仅能够教化世人,更能引领时代风潮,甚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能够被后世尊奉为“圣人”的人物,数量屈指可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其独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相当庞杂。要从古至今挑出“最伟大”的中国人,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伟大”这个词的定义也可以有很多维度:是思想上的贡献?是政治上的成就?是艺术上的巅峰?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推动?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一些在我认知里,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并尽量讲得细.............
  • 回答
    关于“汉奸”这一概念的讨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分析。首先,“汉奸”一词通常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争或殖民统治期间)背叛国家利益、与外敌合作的人,但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主观性,不同历史阶段和立场可能对其定义存在差异。 历史背景与社会因素1.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说百姓素质,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走或者往下掉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感受可能也大相径庭。先说说,咱常说的“百姓素质”到底指啥?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百姓素质,可能涵盖这么几个方面: 道德层面: 比如诚实守信、尊老.............
  • 回答
    欧洲国家对待史书修撰的方式,与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由国家修史著经”这一点上。简单来说,欧洲不像中国那样,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由中央集权国家主导、官方垄断的历史书写传统。这背后涉及欧洲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多重因素。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以建立一个参照。中国:国家修史的悠久传统在中国,修.............
  • 回答
    “最伟大的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定义本身就多种多样,可以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经济等多个维度来衡量。而且,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选出“最”伟大的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和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主观的问题,要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选出“最伟大”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伟大”的定义本身就多种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思想等诸多领域,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深远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中国从古到今“最大的政治正确”,这个表述本身就有点现代了,咱们聊聊那些贯穿始终、影响深远、大家普遍认同的“正确”观念,或者说,是那些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至少在表面上)支持和拥护的政治原则吧。如果非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最大”的,我觉得可以归结为 “家国一体,效忠君父” 的这种价.............
  • 回答
    关于希波战争时期底比斯人为何始终如一地支持波斯军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支持”二字就能概括的,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考量。底比斯人并非铁板一块,但总体上,城邦的决策层和很大一部分精英,确实在这次席卷希腊世界的冲突中,选择了与波斯结盟,甚至成为波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
  • 回答
    钱谦益遗民心声与日本演绎版的争议: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与政治交锋钱谦益,这位明朝的遗民,其“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的悲叹,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寄托着士人心中的家国之殇。然而,最近这位历史人物的话,却因一个“日本演绎版”而掀起波澜,甚至引来了前统战部部长公开批驳。这背后,究竟是.............
  • 回答
    从古至今,秦始皇陵之所以无人敢轻易打开,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的难以逾越,也有文化心理层面的敬畏与忌惮,更有现代考古的审慎考量。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回响、前人的智慧,以及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尊重。一、 传说中的机关与诅咒:古人的智慧与恐惧秦始皇陵最广为人知的恐惧来源,莫过于其设计者——秦始皇本人,以.............
  • 回答
    从古至今,公关活动以各种形式存在,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形象、赢得信任、建立关系。以下是一些堪称经典的公关活动,它们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策略的巧妙、执行的有力、影响的深远,以及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的启示意义。一、 古代智慧的实践:礼仪与德行塑造虽然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关部”和“营销策划”,但许多统治.............
  • 回答
    从古至今,在许多战争的叙事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北方军队战胜南方军队”的倾向性解读。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包含了军事战略和技术层面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不同的角度来细细道来。首先,地理环.............
  • 回答
    纵横沙场,万世景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何以名列前茅?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毛泽东的名字始终熠熠生辉。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卓绝的军事指挥家。将他的军事才能置于古今中外之中进行排名,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意义深远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抽象的数字或简单的比对,而需要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逆天”,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服管、不循规蹈矩、甚至敢挑战自然规律或者现有秩序的劲儿。从古至今,能被这么形容的人,我想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绝不是那些坐在高位、呼风唤雨的帝王将相,虽然他们权力大,但多半还是在既有的框架里运作。我更倾向于把这个“逆天”的头衔,给那些能够跳出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