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古至今中外有没有什么黑化了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

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

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但随着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加工,他们的“黑化”程度更是让人咋舌。

曹操: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到“奸贼”的极端化

说起黑化,曹操绝对是中国最绕不开的人物。
早期形象: 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里,曹操的形象其实是复杂的。他出身寒微,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军事才能,在乱世中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结束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史书对他的评价也比较客观,肯定了他的功绩,但也提到了他的权谋和手段。那时候,“奸雄”更多的是一种对在乱世中能够凭借自身力量生存并发展壮大的人的复杂评价,带有几分褒义,甚至可以说是枭雄。

“黑化”的开端与发展: 真正让曹操的“奸臣”形象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和蜀汉的“正统”,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反派。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著名的台词,虽然在《三国演义》里并非曹操的原话,但它被广泛认为是曹操性格的写照,极大地强化了他自私、多疑、冷酷的形象。
“七步成诗”的“逼”: 曹植“七步成诗”本是展示才华的故事,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曹操因为猜忌而逼迫兄弟的例子,为他增添了残忍的色彩。
“借刀杀人”与“草船借箭”的“借”: 虽然“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神来之笔,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也常常通过算计曹操来达到目的,进一步突出了曹操的“笨”和“奸”,反衬诸葛亮的“智”。
政治手腕的“阴险”: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小说中被描绘得更加赤裸裸,充满了阴谋诡计,掩盖了他稳定北方、发展生产的实际贡献。

“黑化”的原因:
1. 文学创作的需要: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需要鲜明的正反面人物来推动情节,而将曹操塑造成一个极具威胁的“奸贼”,更能凸显刘备集团的“正义性”和“艰难困苦”。
2. “正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中国文化深受“大一统”和“仁君”观念的影响,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其政治手段和最终未能建立统一的王朝,使其在“正统”上不如刘备。
3. 后世的集体记忆: 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其塑造的曹操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评价曹操的主要依据,即使有史书中的不同记载,也难以动摇大众的认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理解的深入,一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曹操,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奸臣”,而是乱世中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奸雄”甚至“奸贼”的形象,已经成为他最广为人知的标签。

秦桧:从“权臣”到“千古罪人”的代表

秦桧是一个相对来说,“黑化”得比较纯粹,而且几乎是全民族的共识。
争议之处: 秦桧作为南宋初年的宰相,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主张议和,最终导致岳飞蒙冤而死。
“风波亭”的悲剧: 岳飞因“莫须有”三字被杀,秦桧是其中最关键的推动者。这桩公案深深刺痛了民族情感,也让秦桧成了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典型。
“绍兴和议”的争议: 尽管当时宋朝国力相对疲弱,北方被金国占领,但秦桧一意孤行,通过牺牲领土和屈辱的条件换取和平,被后人视为懦弱和卖国。

“黑化”的极端化:
1. 民族主义的情感寄托: 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的遇害,必然需要一个替罪羊,而秦桧正是那个最合适的靶子。将秦桧推向极端,是对岳飞冤屈的慰藉,也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
2. 文学艺术的渲染: 《说岳全传》等民间说唱和文学作品,极大地丑化了秦桧,将他描绘成一个肥头大耳、阴险狡诈的奸臣形象。
3. 历史的“简化”: 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秦桧做出“议和”的决定,背后可能有多种考量,包括当时宋朝的国力、人民对战争的厌倦等。但民间和文学作品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道德判断的明确性,往往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叙事,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秦桧。
4. 象征意义的承载: 如今,秦桧的形象早已超越了他个人,成为了“卖国贼”、“奸臣”的代名词。在杭州岳王庙前,秦桧的跪像更是将这种“黑化”具象化,成为历史罪人的永久象征。

虽然也有一些史学家试图从更客观的角度分析秦桧的动机和历史背景,但大众文化中,秦桧的“千古罪人”形象已经牢不可破。

二、 西方篇:从王子公主到恶魔巫婆的颠倒

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在童话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些经典人物的“黑化”现象。这些“黑化”往往是为了教育、娱乐,或者只是故事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变形。

格林童话里的“坏人”:从复杂人性到单一邪恶

格林童话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保留了许多古老故事的原始粗粝,但也正因此,其中不少角色的“黑化”也更加明显。

邪恶的后母: 在《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里,后母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极度嫉妒、残忍、丧心病狂的恶毒女人。她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排除主角,享受荣华富贵。
“黑化”原因:
道德教育: 童话往往承担着教育功能,需要制造清晰的善恶对立,让孩子明白嫉妒、自私是多么可怕的品质。
简化冲突: 在故事的传播过程中,为了让情节更紧凑,人物的动机往往会被简化。一个纯粹的坏人比一个有复杂动机的人物更容易理解和记住。
反映社会现实: 在一些时期,后母或继父的角色确实可能面临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童话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和扭曲了这些矛盾。

狼外婆(《小红帽》): 狼的形象在童话中几乎是纯粹的邪恶和狡诈的代表。它吃掉了外婆,又想吃掉小红帽。
“黑化”原因:
恐惧的象征: 狼在自然界中常常是捕食者,象征着野性、危险和不可预测的威胁,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狼是他们最容易产生的恐惧对象之一。
道德警示: 通过狼的狡诈和凶残,警示孩子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偏离大人的嘱咐。

女巫: 无论是《糖果屋》里的女巫,还是其他童话中的巫婆,她们往往长着丑陋的面容,使用邪恶的魔法,意图伤害无辜。
“黑化”原因:
社会恐惧的投射: 在历史上,女性在使用草药、神秘学等方面可能被视为“异类”,被社会边缘化,甚至遭受迫害。童话中的女巫,可能是对这种社会恐惧的一种反映和投射。
异教的象征: 在一些基督教化的社会中,与异教信仰相关的元素,比如魔法、咒语,都可能被视为邪恶。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童话也在被“洗白”或者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但最初版本的格林童话,其人物的“黑化”程度,确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从神秘恐怖到悲情王子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黑化”反转得比较有意思的例子。
早期形象: 在法国古老的童话《美女与野兽》版本中,尤其是博蒙夫人(Madame de Villeneuve)创作的早期版本,野兽的形象是相当恐怖和具有压迫感的。他粗鲁、野蛮,尽管内心可能隐藏着善意,但其外在的形象和行为,足以让一般的少女望而生畏,甚至充满恐惧。他强行将贝儿带回城堡,更带有一种强迫意味。

“黑化”的洗白与升华:
1. 迪士尼的改编: 迪士尼动画《美女与野兽》的成功,极大地普及了这个故事,但也对野兽的形象进行了“洗白”和美化。
背景故事的补充: 迪士尼为野兽增加了“王子被惩罚”的背景故事,解释了他为何变成野兽,也为他最终能变回人形提供了合理性。
性格的软化: 动画中的野兽,虽然脾气暴躁,但他的内心是孤独、渴望被爱和救赎的。他与贝儿的互动,更多的是一种试探和笨拙的表达,而非纯粹的威胁。他学会了温柔、尊重,甚至为了贝儿的家人而牺牲。
视觉效果的修正: 迪士尼的动画技术,能够将野兽的形象处理得既有野性又不至于过于吓人,甚至带有一丝悲情的美感。

“洗白”的原因:
面向更广泛的受众: 迪士尼的动画需要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过分恐怖的形象不利于传播。
主题的升华: 将故事的主题从“外表欺骗”或“命运的捉弄”升华到“内在美可以战胜外在障碍”,以及“爱能拯救一切”。
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现代观众更喜欢复杂、有成长弧线的人物,单纯的“怪兽”形象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所以,《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不如说是“白化”和“人性化”的处理,让一个曾经可能令人恐惧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深受喜爱的悲情王子。

这些人物的“黑化”或“白化”,都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道德判断的不断演变,也展现了故事生命力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独特魅力。这就像是一块石头,在不同的工匠手中,会雕琢出不同的模样,但其内在的价值,却依然值得我们去探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德七~九年的李世民啊!

非常符合“黑化了的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这一要求(这里真的忍不住说一句:好像有些人没理解“黑化”这个词啊,黑化不等于一直心黑手辣的反面人物)。

为什么没人提?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没想起来么?

“项弃范增善,纣妒比干才。”
“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
“臣安君社稷之固,君处臣危亡之地,岂是相酬之道也!”


其余内容见视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