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从古至今都没有改过名字的地方吗?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寻找一个从古至今名字从未改变过的地方,就像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捞针,困难重重,但并非绝无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地名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过多次的演变、更迭,甚至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消失或合并,然后再以新的名字出现。然而,如果我们稍稍放宽一下“改名”的定义,或者更侧重于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并且在核心认知上一直延续着某个地名的地点,那么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这里,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符合我们探究方向的地点,而非直接给出一个“绝对没有改过名”的答案,因为那样的结论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很难被完全证实。

一、 古老的地名,传承的印记

在中国许多地区,地名往往与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特征紧密相连。这些自然景观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与之相关的地名也更容易得以保留。

黄河(未曾改名): 说起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不能不提“黄河”。从诗经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如今我们称呼的“黄河”,这个名字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虽然它在不同时期可能有过“河水”、“大河”等泛称,但“黄河”作为一个特指的名称,其核心的指代对象从未改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长江(部分河流,但核心称谓延续): “长江”同样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地名。虽然长江流域的各个河段有其独立的名称,比如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中游的荆江,下游的扬子江等,但将整条河流作为一个整体来称呼时,“长江”这个名字也源远流长。历史上,它也曾被叫做“大江”、“长河流”,但“长江”作为一个代表性的名称,其使用频率和认知度一直很高。其下游江段的“扬子江”虽然在历史上也曾被误认为是整条长江的名称,但“长江”作为整体的称谓是更具普遍性的。
泰山(未曾改名): 作为五岳之首,“泰山”的名字在历史上是极为稳定的。自古以来,无论是封禅祭祀,还是文学作品中的描绘,泰山始终以其古老而庄严的名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没有改变,“泰山”这个名字也就鲜有改动的记录。

二、 历史悠久的城市与区域:不变的中心

一些城市或区域,虽然行政区划可能有所调整,但其核心的地域名称和文化传承却一直延续下来。

长安/西安: 说到长安,你会立刻想到那个辉煌的汉唐帝国。虽然在历史上,长安这个名字在某些时期曾被“京兆”、“大兴”、“万年”等名称取代,但“长安”作为历史上的古都名称,以及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西安”这个名字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对“长安”历史荣耀的继承和发展。很多人认为“西安”是“长安”的延续,而非彻底的改名。当然,如果严格意义上说,“长安”这个古称在明代之后已经不再是官方正式名称,而是作为一种历史符号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西安这座城市的核心地域和文化认同,很大程度上还是建立在古长安的基础之上。所以,是否算“未改名”,取决于我们对“改名”的定义是侧重于官方的行政名称,还是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认同。
洛阳: 洛阳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古都,经历过十三朝的建都。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曾有过“河南府”、“洛州”、“洛京”等名称。但是,“洛阳”这个名称作为这座城市的中心标识,其历史延续性非常强。虽然行政层级的变动可能伴随着名称的细微变化,但“洛阳”作为地名,其核心概念始终存在。

三、 那些更具争议,但值得探讨的例子

有些地方,名称的延续性非常强,但可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我们无法完全排除其曾经有过微小变动的可能性,或者其名称的认知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

中国(Country Name): 这是一个宏大的视角。中国,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其演变也颇为复杂。在历史上,我们曾被称为“华夏”、“中国”、“神州”、“九州”等。但是,“中国”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和地理概念的名称,其使用历史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虽然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但“中国”作为国家的核心名称,其稳定性的确非常高。如果我们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名称来看,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连续性。

为什么很难找到绝对“未改过名”的地方?

1. 行政区划的变动: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地方行政区划频繁调整。州、郡、县、府、道、省等层级的设立和改变,常常伴随着地名的更改,以反映新的管理体系或政治意图。
2. 避讳的习俗: 历史上,为了避讳皇帝或皇室成员的名字,地方官名往往会被更改。
3. 纪念性质的更名: 为了纪念重要人物、事件或表彰贡献,地名也可能被修改。
4. 政治宣传和文化重塑: 新的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或进行文化重塑,也可能大规模地更改地名。
5. 音译和意译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一些地方的名称可能因为音译或意译的不同,出现名称上的变化。

结论:

在严格意义上,要找到一个中国从古至今,其官方行政名称和最普遍的民间称谓都百分之百没有发生过任何微小变化的地方,其难度极大。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变迁,地名也往往是这些变迁的见证者和载体。

然而,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传承、核心地理认知以及重要的历史象征意义的角度来看,一些古老的地名,如黄河、泰山,以及像西安(长安)、洛阳这样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延续下来的城市核心地域名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历史的连续性和核心的名称认知。它们的名字虽然可能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官方或民间叫法,但其核心的指代意义和历史文化印记却从未中断。

因此,与其说寻找一个“绝对没有改过名”的地方,不如去体会那些在漫长历史中,名字依然能够唤起我们对古老文明和历史记忆的地方。这些地方,它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它们可能不是一块未被触碰的石头,但它们一定是刻满了深刻印记的古老石碑,其上篆刻的名字,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很能理解诸位爱护家乡、维护家乡的心情,但这改名的事,改了就是改了,没必要恶语相向,更没必要私戳骂人,这只能给您的家乡抹黑——合着这地方人就这素质。我昧着良心说没改,有意思吗?

以下原答案:

如果以现在区县及以上区划,古代县级及以上区划为核准对象的话,从未改名的地方,带“州”字的不用看,肯定全改过。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州改郡运动,集体改过名。

第二个重点是去《汉书·地理志》查一下,因为王莽几乎改了当时90%的地名,大量所谓的从未改过名的地名在这个时候都给改了。

第三个重点是隋代,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在行政区划上的折腾是出了名的,甚至曾经搞出过七州连环大改名,而很多县也在这时候被废除、合并、新置。比如经常说的千年从未改名的邯郸,就在这时候改了。邯郸在东魏被废,隋开皇六年改易阳县(今永年区西阳城乡)为邯郸县,开皇十年改邯郸县为临洺县,开皇十六年在邯郸故城设陟乡县(今邯郸城区),大业二年改陟乡县为邯郸县。因为这十年“陟乡县”的历史,邯郸在历史上三千年未改名之说,可以休矣。

所以,如果这个地方从未改过名,那首先得满足这么几个条件:第一,躲过了王莽的改名;第二,它在隋唐时期没有被设为州;第三,隋朝时没被裁撤废并。

定个基础标准咱们先,一个地方改没改过名,我认为有个先决条件是这个地名不能中断,这地方在秦汉叫这个名,三国废了,民国重新设,取了个秦汉时期的名,这不叫没改过名字因为你这地方中断的那几年,实际是归属另一个行政辖区了,那自然也就是改过名了。要不然的话,铁岭市银州区这是辽代设的银州,现在仍然叫银州,你能说没改过名字吗?那中间明朝的铁岭卫是什么?

从这个方面来说,咱们重点查一下市面上呼声最大的几个地名。邯郸上头说了。第二个,洛阳,这个也不是,因为“莽曰冝阳”,而且历史上多次改洛阳为雒阳。第三个,咸阳,咸阳这地方莽倒是没曰,因为汉代没有“咸阳”这个地名了,刘邦在秦代咸阳城定的地名叫新城,汉武帝改成了渭城——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渭城,躲过了王莽,却没躲过隋朝。前秦复置的咸阳郡到了隋开皇三年废了,唐武德元年析置咸阳县,所以这咸阳历史上有新城和渭城两次改名。第三个,长沙,郡国一级的长沙,“莽曰填蛮”,县一级的长沙,隋开皇九年由临湘县改名而来。第四个,南昌,“莽曰冝善”。第五个,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下诏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

所以,网上呼声最高的那几个两三千年从未改名的地名,可能唯一正确的,就是成都。王莽没曰,隋唐改名也是折腾益州还是蜀郡,而成都县则似乎没变过。

评论区里提到的那几个地名,莒县,“莽曰莒陵”;余姚,“莽曰娄治”。芮城县,北周武成二年改名长乐县。昌邑县如果是说汉代设的那个,那个昌邑属于山阳郡,南朝刘宋时期废除;如果说的是潍坊那个,那个确实没改名,乃是北宋所置。新郑在西晋被废除,隋文帝复置,这期间是叫苑陵县。盩厔,唐玄宗天宝元年改名宜寿县。渭南,北魏孝昌三年改为南新丰县。修武的话,修武本来叫南阳,秦朝改名叫修武。临淄是从营丘改名过来的,而且在北齐时改为高阳县,隋开皇十六年方才恢复设置。广州嘛,且不说隋唐的时候广州和南海郡来回捯饬,单说一点,隋仁寿元年,广州改名番州;南宋祥兴元年,广州改名翔龙府。息县在金代叫新息县,广西桂林在唐代叫桂州,湖南桂阳曾改名平阳,湖北襄阳……襄樊市了解一下?河南南阳以前叫宛县,但上头有个南阳郡,南阳郡被王莽曰了一下,“莽曰前队”,宛县被隋炀帝父子改成南阳,换家又换名。

其他回答提到的黄山市黟县,“莽曰愬虏”;歙县倒是没改过名,但隋文帝开皇九年到开皇十一年之间歙县被废,此地归属于一个叫海宁县的区划。刘邦老家丰县倒是没怎么改,但是“莽曰吾丰”。至于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跟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市之间隔着凉州、甘州、肃州、沙州,这要是也算没改名,那算我没说。

大家可以评论区说一下想知道的名字,我慢慢给你们找。

湖南零陵,隋文帝改零陵郡为永州,改泉陵县为零陵县。衡阳,隋文帝改临蒸县为衡阳县。益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改名得胜县。

广东龙川,北宋宣和二年改雷江县,南宋绍兴三年改回。

安徽合肥,南朝梁改名汝阴,隋文帝开皇三年改名合肥。寿县,这个改名太多了,安丰、寿春、淮南,东晋孝武帝改名寿阳。六安,唐开元二十七年改霍山县置盛唐县,北宋开宝四年改名六安县。

河南固始,北齐改蓼县置。济源,隋文帝析轵县置济源,后废轵县。陈留,本名留地,陈国改名陈留。舞阳县,东舞阳开皇十八年改名昆水,西舞阳东魏改名临舞,北魏改定陵县为北舞阳。卢氏,“莽曰昌富”。

山东兖州,1962年由滋阳县改称。郯城,本叫郯县,贞观六年废入下邳,唐宪宗复置改名郯城。东平,本是郓州须昌县,北宋改郓州为东平府。邹城,“莽曰驺亭”。即墨,“莽曰即善”。蓬莱,本属黄县,唐中宗神龙三年置县。鄄城,“莽曰鄄良”。馆陶,唐大历七年改名永济县。费县,“莽曰顺从”。

山西平定,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

江苏盱眙,“莽曰武匡”

河北昌黎,辽置广宁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名昌黎。

陕西汉中,“莽曰新成”,隋唐改汉中郡为梁州,唐德宗改梁州为兴元府,元改为兴元路,明洪武三年改称汉中府,民国废汉中,此地称为南郑。

user avatar

我出生地东边的陕原。3000年前周公以此分天下时就叫陕原,现在还是陕原。“陕西”也正是因处于陕原之西而等名。

陕原下的陕州/陕县本来也可以算,但改名狂魔王莽改过名,不能算了。

user avatar

中国有不少地方没改过名字,这里举两个例子。

安徽省黄山市有两个县的县名是单字,且名称都是难读的罕见字,分别是歙县和黟县。(读音为射线和一线)

歙县是著名的徽州古城的所在地,老徽州就是从歙县发源的,文房四宝中的徽墨与歙砚均是出自歙县。

徽州古村落中最重要的西递、宏村,还有近些年来红火的碧山都是黟县的村落,可谓是中国古建筑之乡。

这两个县都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设立的,至今没有变过。

user avatar

可惜了郫县和灌县。用了差不多两千年。

改了个郫都区和都江堰市。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