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从古至今能比得上曹操的有几人?要求必须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能可贵。

我们不妨从这几个维度来审视,看看是否有其他人物的身影能够与曹操比肩。

曹操的“全才”光环:

在开始比较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曹操在这四个领域的成就,以设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杆:

政治家: 他是东汉末年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以其雄才大略,整合了北方的破碎局面。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有争议,但客观上稳定了政治秩序,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他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发展了生产,恢复了民生。他强调“唯才是举”,打破门阀限制,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士,为他集团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他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在乱世中显得尤为突出。
军事家: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从年轻时的剿灭黄巾军,到统一北方,再到赤壁之战虽败犹荣,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毋庸置疑。他善于运用谋略,知人善任,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例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尽管失利但并非战略失误。他的军事思想体现在《孙子兵法》的注解中,也融入了他实际的作战指挥。
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尤其在诗歌领域。他以其慷慨悲壮、雄浑豪迈的诗风,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先河。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政治抱负、战争场面,也有抒发人生感慨、忧国忧民的情怀。例如《观沧海》的雄浑壮阔,《短歌行》的哲思与感慨,《蒿里行》的悲凉与愤怒,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能与曹操比肩的人物探索:

基于以上标准,我们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搜寻,会发现这样集大成的人物确实凤毛麟角。有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其中一两个领域成就斐然,但在全部四个领域都达到曹操那样的高度,并形成鲜明个人风格的,并不多见。

如果一定要找出“能比得上”曹操的,并且严格限定在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这四个身份,那么以下几位可以列入讨论范畴,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的造诣可能与曹操有所侧重,或者说在“名气”与“综合影响力”上略有差异,但他们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多面手”。

1. 汉武帝刘彻:

政治家: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北击匈奴,开拓疆土,将汉朝的版图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奠定了汉族政权在东亚的格局。他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军事家: 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军事力量的巅峰。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击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格局。他对西南夷、乌孙等地区的征伐,也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虽然他本人并非亲自领兵作战,但他对战争的战略规划、对将领的信任和重用,以及其雄才大略,都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
文学家/诗人: 汉武帝虽然以政治和军事闻名,但他也并非完全脱离文学。他本身就喜爱文学和辞赋,并且大力提倡文学发展。他身边的文学侍从如司马相如等,创作了大量的辞赋作品,开创了汉赋的先河。汉武帝本人也留有一些作品,虽然数量和影响力不如曹操,但其诗歌风格也体现了汉代初期朴实的民风和对帝王气象的描绘。例如他的《瓠子歌》等,虽然多为宫廷乐章,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尚。他的时期,乐府诗也得到了发展,记录了社会生活和民间疾苦。

与曹操的比较: 汉武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无疑是超越曹操的,他建立了强大而统一的帝国。但在文学和诗歌方面,曹操则更显个人才华和开创性,他的诗歌语言更加直接有力,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汉武帝更多的是一个文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曹操则是文学的“创作者”和“引领者”。

2. 汉光武帝刘秀:

政治家: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以其仁德和节俭著称。他吸取了西汉末年王莽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他废除王莽的一些苛政,减轻人民负担,重新确立了对土地的耕种制度。他重视人才,任用贤能,虽然在初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但他最终巩固了东汉的统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他对官僚体制的改革,例如限制外戚干政,也为东汉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军事家: 刘秀在东汉建立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经历了昆阳之战以少胜多等关键战役,最终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他的军事指挥风格稳健而富于策略,善于抓住战机,并且对军队的管理和士气保持有很高的水平。
文学家/诗人: 刘秀虽然不如曹操那样以诗歌闻名,但他也是一位有一定文学修养的统治者。他本人也喜好文才,并且在位期间,也出现了以他为中心的宫廷文学。有一些关于他的文学记载,虽然不及曹操的诗歌那样流传广泛和风格鲜明,但也能体现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对文学的关注。不过,在这方面,刘秀与曹操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与曹操的比较: 刘秀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同样非常伟大,他的统一和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在文学和诗歌方面,他与曹操的直接可比性不高,曹操在这方面的艺术造诣和影响力是刘秀难以企及的。

3. 李世民(唐太宗):

政治家: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使得朝政清明,国家强盛。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军事家: 李世民年轻时就随父征战,在统一隋朝的过程中功勋卓著。登基后,他继续对外用兵,击败了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确立了唐朝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其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以及对军队的指挥能力上。
文学家/诗人: 李世民本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诗歌数量不少,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流畅,意境开阔。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绘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壮丽,也有抒发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的深沉。例如《帝京篇》、《赋得临风》、《饮马长城窟行》等,都体现了他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与他的政治生涯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他“马上得天下,马下得天下”的形象。

与曹操的比较: 李世民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他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在文学和诗歌方面,李世民的才华也相当突出,并且他的诗歌在风格上与曹操有相似之处,同样具有雄浑的气魄。严格来说,李世民是少数几个在各个维度都能与曹操进行正面比较的人物。虽然曹操的诗歌在开创性和“古风”上可能更具独特性,但李世民的诗歌同样写出了帝王气概和盛世风貌。

4. 其他可能的候选人(但各有侧重或不足):

曹丕: 曹操之子,继承了曹操的政治和军事遗产,并且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开创了“魏晋风度”,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开创性和影响力,相较于曹操,则略显不足。
王安石: 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推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思想和改革的勇气值得肯定。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其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但是,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相对较弱,虽然有参与战争的经验,但并非以军事家著称。
苏轼(苏东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几乎无人能及。在政治上,他虽有才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像曹操那样建立稳固的政治势力。军事方面,他偶尔也接触军事,但并非其主业。

结论:

经过一番审视,李世民是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同样“全能”且开创性的人物。他与曹操一样,都是在乱世中崛起,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权力,并且在文学艺术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曹操的伟大在于他身处一个更加动荡、更加破碎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整合了北方的局面,并且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对后世产生了直接的、开创性的影响,他是一个真正的“乱世枭雄”,也是一个“文学巨匠”。

如果要说“比得上”的,李世民无疑是最接近的。其他的如汉武帝,在政治军事上可能更胜一筹,但在文学诗歌上则有一定差距。

最终,“比得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曹操的光芒是独特的,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集合体,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确实是极少数,而李世民,则是那少数中的佼佼者,能够与曹操并肩而立,共享历史的荣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S:一开始答题时,标题还是【中国古代】,不知何时被修改成【从古到今】,

那当然绝少不了开国伟人,这四个标准几乎为其量身定作。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几点根本不用列举了,可说举世皆知。单说“文学家”。

可以说伟大领袖是对我国现代白话文开启和贡献最巨大的人物,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其文风对现代汉语通用文体的影响,即使如鲁迅这样的大师,亦不能及。

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平素交流使用的白话文语体,绝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式,亦非民国大家式,和那些港台作家的文风亦泾渭分明,是不是正和《毛选》完全一致?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如这段写于1930年的文字,仅仅单从文学意义的角度,亦可算是现代白话文写作的不朽名篇。

在立功、立德、立言这三点,确实做到了极致。

原回答: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这三位应该是最贴近要求的人选了,即在政、军、诗、文领域,均分别至少要达到当时一流水准,

而不是留下几首帝王诗就勉强冠以“诗人”之名(如刘邦)。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政治家(在位四十八年,开创南朝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文化最繁盛的“天监之治”)

军事家(贤首山之战力退北魏号称三十万大军,一举成名;

上千甲士襄阳誓师,仅用一年时间攻下建康,代齐建梁;

钟离大战庙算有方,遣将歼灭北魏军近三十万,既是从孙吴立国起、南北对峙数百年来南军前所未有之大胜,亦是北魏开国百年来前所未有之大败,直接促成其衰亡)

文学家(年轻时与谢脁、沈约等著名文人并称“竟陵八友”,撰写大量诗文,目前留存诗歌仍有80多首。其七言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开拓之功)

经学家(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五经义注讲疏二百余卷)

史学家(编撰了长达六百卷的《通史》,曾自诩“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

佛学家(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糅合佛道,创“三教同源说”)

音乐家(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

“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廷用十六曲”,“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创新歌,以述功德”“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 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

画家 (善画花鸟与走兽)

书法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撰写《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

因其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和倡导,“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隋世祖明皇帝杨广

政治家(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

军事家(亲自率军击灭吐谷浑、中国历史上首次征服青海),

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

诗人(《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在诗文这一领域的成就,达到了其所在时期顶尖高度。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人物;足可与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拟。

“隋炀起敝,风骨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

“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辞极淫绮”,“哀音断绝”,“并存雅体,归于典制”(《隋书·文学传序》)

“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李世民评《隋炀帝集》)

“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评《饮马长城窟行》)

“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隋炀帝集》)

“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王夫之:评《泛龙舟》)

“新声竞作,为后世戏曲之萌芽;律体大进,又有以导唐人之先路。”(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

“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炀帝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新声’”,并专列一小节“隋炀帝的新声——《泛龙舟》和《春江花月夜》”(郑宾《中国文学流变史》)

“南朝从谢朓以来下开唐音,主要是从风韵、格律着眼所作的论述;真正在气格上可以作为闳丽壮阔的唐音前奏,还只能是杨广的作品。”(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

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政治家(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开启成为后世帝王施政典范的“贞观之治”)

军事家(击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重创刘黑闼,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

即位后庙算神策,连续攻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拓地漠南、漠北、西域、青海;)

文学家 (其文集四十卷,留存于今的有《祭魏武帝文》等)

政论家(撰写《帝范》十二篇)

史学家(主持编撰《晋书》,亲自在《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撰写论赞)

诗人 (全唐诗中留存其诗作八十八篇,“番宿更休。听朝之间, 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 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 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书法家(酷爱书法,以隶书见长,曾将真草书屏风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此外分析一些热门人选的不足:

王阳明:守仁先生是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无疑,但一生止于督抚,不得入主中枢,政治家成色不足;

辛弃疾:辛稼轩是伟大词人、英勇的将领、极出色的地方官员,编练飞虎军和上《美芹十论》显示出其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具,可惜“归正人”身份让他在官场处处被打压,不得施展施展才干,同样遗憾告别政治家之列;

诸葛亮:武侯是伟大政治家、杰出军事家,以《出师表》可算文学家,没有任何传世诗作;

范仲淹:范文正公是伟大文学家、杰出诗人,有作为政治家,不过其西夏战场表现,说是军事家太过勉强;

于谦:于少保是杰出政治家、优秀诗人,以北京保卫战和其后整顿大明国防表现,亦可算军事家,但确实没有留下可被称为文学家的相关作品;

刘彻:汉武帝是伟大政治家、战略家,杰出诗人和文人,留下《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等优秀传世作品,但作为军事家成色亦不足;

李隆基:李三郎是杰出政治家,伟大戏剧家和音乐家,出色书法家,不过要算军事家也比较勉强,基本没有亲临战阵,平定诸韦和太平公主都是政变。

user avatar

奇怪,难道不是李世民?(当然,后面我会列举一个更合适但相对比较生僻的历史人物)

李世民与曹操,同为政治家,军事家,大boss属性就不必说了。说下他的作品:

李世民诗词:
赐房玄龄》《饮马长城窟行》《帝京篇十首》《正日临朝》《幸武功庆善宫》《过旧宅二首》《还陕述怀》《入潼关》《辽城望月》《春日玄武门宴群臣》《出猎》《冬狩》《春日望海》《临洛水》《咏司马彪续汉志》《首春》《初晴落景》《度秋》《望终南山》《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秋日即目》《山阁晚秋》《秋暮言志》《喜雪》《仪鸾殿早秋》《赋得李》《赋得夏首启节》《咏雪》《赋得浮桥》《秋日斅庾信体》《秋日翠微宫》《置酒坐飞阁》《初秋夜坐》《月晦》《赋得白日半西山》《赋得含峰云》《冬宵各为四韵》《秋日二首》《望雪》《谒并州大兴国寺诗》《远山澄碧雾》《冬日临昆明池》《守岁》《除夜》《咏兴国寺佛殿前幡》《春池柳》《芳兰》《咏桃》《赋帘》《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琵琶》《咏乌代陈师道》《咏饮马》《赋得残菊》《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咏弓》《赋得早雁出云鸣》《赋得临池柳》《赋得临池竹》《三层阁上置音声》《咏小山》《赐萧瑀》《辽东山夜临秋》《两仪殿赋柏梁体》《饯中书侍郎来济》《》《咏雨》《登骊山高顶寓目》《过慈恩寺》《五言延庆殿集同赋花间鸟》《赐李白药诗》《送魏征灵座》《采芙蓉》《威凤赋》《重幸武功》《登三台言志》《元日》《赋尚书》《咏风》《咏雨》《伤辽东战亡》《望送魏徵葬》《赋得花庭雾》《宴中山》《咏烛二首》《赋得弱柳鸣秋蝉》《得李》《赐魏徵诗》 


楼上有个说李世民文学比不上毛泽东的,我也就笑笑,稍微知道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不会这么说啊。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我说有多少人知道李世民的诗歌,所以我要放出全唐诗对李世民的评价。

听朝之间, 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 前古。
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


曹操开启了建安文学,李世民对唐朝三百年风雅也有推动作用,可谓异曲同工。

当然,喜欢横槊赋诗的曹操(父子)也是以文名著称(太装逼了),似乎中国传统上一直喜欢崇文抑武,武将以出将入相为荣(王猛李靖郭子仪),帝王武功不足则文治来补(如刘义隆赵光义)。
即使一个帝王武功赫赫,但终究还是想要在文治上做足功夫,如后来的永乐,夺了侄子的鸟位,赶跑了鞑子,下了西洋,最后办了永乐大典才心满意足,乾隆卖弄风骚好大喜功也要叫纪晓岚搞了个四库全书。

【论文学】李世民活在唐诗年代,人家是主场作战了。所以老毛说宋祖稍逊风骚是可以的,老赵这人确实是粗豪,但说唐宗稍逊风骚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乐观了,李二手下还养着十八学士呢,那战斗力不比曹老板的建安七子差多少。
【论军事】李世民内战外战都堪称帝王巅峰,破薛举,败宋金刚刘武周,虎牢之战单手灭双雄,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安西四镇。
【论书法】兰亭集序真迹那是在人家手里玩过的,说不定现在还攥在手里。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将自己的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论政治】从处于相对劣势的秦王政变成为帝王,虽然有杀兄屠弟夺嫂囚父之恶名,但又有贞观之治逆袭,又有天可汗加成。而曹操,也从一个诸侯坐拥半壁江山。李世民拥有关中,曹操拥有河南中原,李唐继承隋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才是他们初期就确立且充分利用的优势。而毛泽东呢?也就是到了取得东北才算对国民党有了全面反击的实力。
最后再【论儿子】,
其实李曹毛之间的对比很大程度也是他们有没有一个好儿子或者好圣孙的对比。
高宗和曹丕在老爹的光环下也干的不坏,也都算守成英主。
然后高宗遇上武后,曹丕(曹睿)后面跟着司马懿,帝国被中心开花也算异曲同工了。

综上,实在看不出曹操跟毛泽东有多少相似之处啊。那么多答案都指向毛是怎么回事?

然而以上其实并不是我想说的答案。真正的答案是在下面:

这道题如果真的要加入什么文学家诗人的成分,其实也就是吟诗作乐的八卦题目而已。
但如果把文学光环去掉,真正跟曹操相似的,应该是刘裕、高欢、宇文泰、朱温、袁世凯这样的乱世枭雄
其中,又以北齐神武帝高欢最为神似。
都是以弱胜强起家的小诸侯,都是权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高欢更狠,魏帝西奔,投靠宇文泰,高欢说了一句“七庙不可无主,万国须有所归。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然后另立新君与宇文泰对抗。
两人都不敢直接篡位,虽然都是权臣,但内心依然还是有臣子观念。所以都能善待皇帝。
两人在世的时候,对对手都具有绝对优势,但都因为过于自信,让对手死里逃生,最终江山易色。
都是儿子篡位,都被追为武帝,儿子都不和,有个很出名的老婆。
高欢的长子高澄死得早,曹操的长子曹昂也是早死。
高澄的弟弟高洋开创北齐,曹昂的弟弟曹丕开创魏国。
他们都追认各自的父亲为武帝。
更为相似的是,曹操慷慨悲凉,高欢病重时命部下唱敕勒歌,也颇有魏武风采。
两人都是枭雄人物,但也不失性情魅力。

李世民后来评价过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句话用于高欢也毫无违和。
两位丞相都经常亲自带兵出征,战绩也都不错。可是曹操也有汉中、赤壁这样的败绩,高欢则有小关、沙苑败仗,玉璧之战没办法攻破韦孝宽的防守,最后智尽退兵,忧愤而死。
两人虽然都是一时名将,但大兵团统率力,却又似乎有所欠缺,总是缺了点运道,难说是顶级水平。
所以高欢可与曹操一档,而李世民,实际应该是与朱元璋同档。都是顶级的马上皇帝,但如果真要比较的话,李世民应该与隋炀帝杨广比较。出身,身份,地位,结局。

再说一句,文学只是一个附加值而已,真的没必要放太大。
这就好比马云马化腾刘强东周鸿祎,他们的主要属性就是boss,boss就要负责雄才大略,然后平时他们或者也会写两篇悲春伤秋的散文,你能把他们的文章作品当做主要成就吗?很明显,不行。

然而大家似乎更乐于看到牛逼人物谈笑风生吟诗作赋,似乎这样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牛逼,都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而非文学上思想上。请各位八卦爱好者不要本末倒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 回答
    中国地名自古至今的演变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行政区划调整等历史进程,也折射出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地理变迁等社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重要的地名演变现象和代表性例子。一、 地名演变的主要动力与类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地名演变主要受以下几类因素驱动:1.............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官方修史的传统根深蒂固,蔚然成风,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思想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独特现象。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方式。要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得从“史”的本质说起。在中国古代,史书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它承载着更重.............
  • 回答
    “圣人”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极其厚重和神圣的意义,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冠上的称号。它代表着德行、智慧、学问、功业达到顶峰,不仅能够教化世人,更能引领时代风潮,甚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能够被后世尊奉为“圣人”的人物,数量屈指可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其独特的.............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寻找一个从古至今名字从未改变过的地方,就像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捞针,困难重重,但并非绝无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地名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过多次的演变、更迭,甚至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消失或合并,然后再以新的名字出现。然而,如果我们稍稍放宽一下“改名”的定义,或者更侧重于那些具有悠久历.............
  • 回答
    关于“汉奸”这一概念的讨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分析。首先,“汉奸”一词通常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争或殖民统治期间)背叛国家利益、与外敌合作的人,但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主观性,不同历史阶段和立场可能对其定义存在差异。 历史背景与社会因素1.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
  • 回答
    欧洲国家对待史书修撰的方式,与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由国家修史著经”这一点上。简单来说,欧洲不像中国那样,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由中央集权国家主导、官方垄断的历史书写传统。这背后涉及欧洲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多重因素。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以建立一个参照。中国:国家修史的悠久传统在中国,修.............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说百姓素质,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走或者往下掉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感受可能也大相径庭。先说说,咱常说的“百姓素质”到底指啥?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百姓素质,可能涵盖这么几个方面: 道德层面: 比如诚实守信、尊老.............
  • 回答
    “最伟大的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定义本身就多种多样,可以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经济等多个维度来衡量。而且,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选出“最”伟大的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和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主观的问题,要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选出“最伟大”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伟大”的定义本身就多种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思想等诸多领域,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深远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相当庞杂。要从古至今挑出“最伟大”的中国人,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伟大”这个词的定义也可以有很多维度:是思想上的贡献?是政治上的成就?是艺术上的巅峰?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推动?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一些在我认知里,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并尽量讲得细.............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中国从古到今“最大的政治正确”,这个表述本身就有点现代了,咱们聊聊那些贯穿始终、影响深远、大家普遍认同的“正确”观念,或者说,是那些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至少在表面上)支持和拥护的政治原则吧。如果非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最大”的,我觉得可以归结为 “家国一体,效忠君父” 的这种价.............
  • 回答
    关于希波战争时期底比斯人为何始终如一地支持波斯军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支持”二字就能概括的,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考量。底比斯人并非铁板一块,但总体上,城邦的决策层和很大一部分精英,确实在这次席卷希腊世界的冲突中,选择了与波斯结盟,甚至成为波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
  • 回答
    钱谦益遗民心声与日本演绎版的争议: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与政治交锋钱谦益,这位明朝的遗民,其“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的悲叹,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寄托着士人心中的家国之殇。然而,最近这位历史人物的话,却因一个“日本演绎版”而掀起波澜,甚至引来了前统战部部长公开批驳。这背后,究竟是.............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多个维度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当前实力对比、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对比1. 军队规模与结构 中国:约200万常备军(2023年数据),军队规模庞大但现代化程度高,重点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团结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团结的原因: 一、历史传统: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深层根源1. 统一与稳定的文化基因 中国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强调“大一统”理念,将国家统一视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这种历.............
  • 回答
    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提醒下,目前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需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冲突地区或治安不稳定区域。以下是从自保、安全行动、紧急联系和日常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一、避免暴露身份,保护自身安全1. 不随意暴露身份 不佩戴中国国旗、国徽或明显标识(如中国护照、身份证件、中国品牌物.............
  • 回答
    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现象是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突破国际产业壁垒的路径。 一、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成因分析 1. 成本压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劳动力成本在20.............
  • 回答
    中国制造的口碑和质量确实存在争议,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现状、行业差异、国际评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争议”来源1. 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以价格优势吸引市场,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