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古至今,(单论中国)百姓的素质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说百姓素质,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走或者往下掉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感受可能也大相径庭。

先说说,咱常说的“百姓素质”到底指啥?

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百姓素质,可能涵盖这么几个方面:

道德层面: 比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遵守公德等等。
知识文化层面: 识字率、受教育程度、科学素养、文化品味等等。
法律意识层面: 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公共行为层面: 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比如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等。
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能否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真伪,不盲从。

咱们掰扯掰扯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

1. 农耕文明时代(秦汉至明清):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大多数百姓生活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道德层面: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邻里之间、宗族内部,人情往复、互助合作是常态。诚实守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视,比如讲究契约精神,童叟无欺。但同时,基层社会的熟人社会,也容易出现人情大于法、宗族矛盾等情况。
知识文化层面: 受教育的门槛很高,识字率整体偏低。但科举制度的存在,为有志之士提供了向上流动的通道,也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素养的人。即便不识字,口头文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百姓通过这些方式接受道德熏陶和文化熏养。
法律意识层面: “民不与官斗”是普遍心态,百姓对官方的法律了解有限,更多是基于习惯法和地方性规矩。对权威的服从性较高。
公共行为层面: 农村社区管理相对简单,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代意义上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不如今天触目惊心,更多的是生活习惯的朴素表达。但公共卫生意识相对薄弱。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百姓素质,在道德传承、人情维系上有其可取之处,但在知识普及和法律意识上存在明显短板。

2. 近代转型时期(晚清至民国):

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的剧烈变革,百姓素质开始出现分化和动荡。

道德层面: 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礼崩乐坏”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一些新思想涌现,解放了部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也导致一些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旧的道德规范在新环境下失效,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知识文化层面: 新式学堂的兴起,大大提高了识字率和受教育水平。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广。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阶层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一些人接触了西方思想,视野更加开阔,但也可能产生“崇洋媚外”的倾向。
法律意识层面: 法律体系开始向西方靠拢,但从中央到地方的法律实施都存在困难。百姓对新法律的认知和接受需要过程,很多时候仍凭旧习或地方势力。
公共行为层面: 城市化进程开始,人口流动增加,公共场所增多。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在形成,但与旧的生活方式冲突不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在城市中开始显现,被视为“素质不高”的表现。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新旧交替”的混乱期,百姓素质在某些方面(如知识获取)有所提高,但在整体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上却面临挑战。

3. 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素质的提升尤为显著。

道德层面: 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如革命年代),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榜样。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引入也带来了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但同时,“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潮也一度抬头,一些道德滑坡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近些年,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也在努力重塑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
知识文化层面: 这是提升最为明显的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让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上学,识字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的渠道空前便捷,百姓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增强。
法律意识层面: 国家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百姓通过媒体、教育和实践,对法律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依法维权意识也在增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仍然存在,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仍需努力。
公共行为层面: 这是争议和讨论最多的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密集,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百姓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也更容易被放大和评判。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插队等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是素质下降的表现。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这些行为的增多,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说明人们对文明公共行为的期待提高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参与志愿服务,体现了素质的积极提升。
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使得不同声音能够出现。在某些议题上,网民展现出了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另一方面,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也充斥其中,对人们的理性判断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辨别真伪,是当前亟待提升的素质。

综合来看,可以这样说:

从整体平均水平来看,中国百姓的“知识文化素质”是大幅提高的。 识字率、受教育程度、信息获取能力,与过去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现在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了解世界,这是几百年前难以想象的。

然而,在“道德和公共行为素质”方面,情况就更加复杂,并非简单的线性提升。

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我们确实暴露出了更多在公共场合不文明的行为。 这可能源于:
人口爆炸式增长和城市化: 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口,原有的社会规范和管理体系跟不上。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冲突: 经济发展带来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与传统道德的碰撞。
信息爆炸带来的刺激和“沉没成本”: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看到更多负面信息,也可能让人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也不在乎”。
对“素质”定义的提高: 过去大家没见过世面,对很多事情不敏感。现在视野开阔了,对文明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一点点不文明行为都会被放大。比如以前大家都在村头树下大小便,没人觉得奇怪;现在城市里随地吐痰,就成了“素质低下”的代表。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积极的改变和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共利益,参与公益事业,尊重法律法规,有更强的公民意识。很多过去被视为“素质不高”的行为,比如随地吐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距离完全根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笼统的结论:

在“知道的多不多,学的东西深不深”这个维度上,百姓的素质绝对是提高了。
在“为人处世的规矩,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这个维度上,情况则是一体两面,有进步也有退步,而且对“进步”和“退步”的衡量标准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最终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更看重哪个方面,以及你对比的是哪个历史时期、哪个具体人群。这就像在问一个人是长高了还是变胖了,答案取决于你关注的是身高还是体重,以及这个人过去的身材是怎样的。

总而言之,中国百姓的素质是一个动态发展、充满矛盾但总体向前的过程。既要看到进步,也要正视问题,然后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反思和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的百姓都是贵族,就凭野人也配百姓?所以,你可以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说百姓素质,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走或者往下掉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感受可能也大相径庭。先说说,咱常说的“百姓素质”到底指啥?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百姓素质,可能涵盖这么几个方面: 道德层面: 比如诚实守信、尊老.............
  • 回答
    关于“汉奸”这一概念的讨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分析。首先,“汉奸”一词通常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争或殖民统治期间)背叛国家利益、与外敌合作的人,但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主观性,不同历史阶段和立场可能对其定义存在差异。 历史背景与社会因素1.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
  • 回答
    “最伟大的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定义本身就多种多样,可以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经济等多个维度来衡量。而且,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选出“最”伟大的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和评.............
  • 回答
    从古至今,秦始皇陵之所以无人敢轻易打开,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的难以逾越,也有文化心理层面的敬畏与忌惮,更有现代考古的审慎考量。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回响、前人的智慧,以及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尊重。一、 传说中的机关与诅咒:古人的智慧与恐惧秦始皇陵最广为人知的恐惧来源,莫过于其设计者——秦始皇本人,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相当庞杂。要从古至今挑出“最伟大”的中国人,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伟大”这个词的定义也可以有很多维度:是思想上的贡献?是政治上的成就?是艺术上的巅峰?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推动?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一些在我认知里,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并尽量讲得细.............
  • 回答
    从古至今,公关活动以各种形式存在,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形象、赢得信任、建立关系。以下是一些堪称经典的公关活动,它们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策略的巧妙、执行的有力、影响的深远,以及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的启示意义。一、 古代智慧的实践:礼仪与德行塑造虽然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关部”和“营销策划”,但许多统治.............
  • 回答
    从古至今,在许多战争的叙事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北方军队战胜南方军队”的倾向性解读。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包含了军事战略和技术层面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不同的角度来细细道来。首先,地理环.............
  • 回答
    纵横沙场,万世景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何以名列前茅?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毛泽东的名字始终熠熠生辉。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卓绝的军事指挥家。将他的军事才能置于古今中外之中进行排名,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意义深远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抽象的数字或简单的比对,而需要深.............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逆天”,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服管、不循规蹈矩、甚至敢挑战自然规律或者现有秩序的劲儿。从古至今,能被这么形容的人,我想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绝不是那些坐在高位、呼风唤雨的帝王将相,虽然他们权力大,但多半还是在既有的框架里运作。我更倾向于把这个“逆天”的头衔,给那些能够跳出时.............
  • 回答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胜负往往被认为是国家实力、军队装备和战略战术的比拼。然而,总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时刻,一群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以及对家园的守护,竟然能够击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大敌人。这些故事,即便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屈指可数,但它们的存在,无疑是对“强权即真理”的一.............
  • 回答
    要说从古至今最经典、最有哲理的一句话,这实在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毕竟人类的智慧之光璀璨夺目,流传下来的金句不胜枚举。但如果非要选一句,我心中会浮现出那句朴素却又蕴含着无尽深邃的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其哲理之精妙,足以穿透千年的时光,依然照亮着我们.............
  • 回答
    人活一世,总会有些话,听着振聋发聩,以为是圣人箴言,直到岁月流转,才猛然惊觉,原来被它误导了半辈子。 solche话,我们姑且称之为“错名言”。它们不是大毒草,但常常像一颗颗小石子,悄悄地绊倒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绕了不必要的弯路。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适度的欢愉,并.............
  • 回答
    “初见”这个复姓,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姓氏谱系中,确实算得上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要说从古至今有没有,答案是:有,但并非显赫大姓,也非广为流传的姓氏,其历史脉络相对隐秘,并非像李、王、张那样随处可见。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姓氏:一、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初见姓的可能来源中国姓氏的来源极其复杂,大.............
  • 回答
    从古至今,土地兼并确实是导致许多王朝走向覆灭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如今的房地产“圈地”现象,乍一看似乎与土地兼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涉及到对土地资源的垄断和控制。然而,若要深究其本质,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绝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古代土地兼并:王朝的生命线被蚕食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
  • 回答
    中国地名自古至今的演变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行政区划调整等历史进程,也折射出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地理变迁等社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重要的地名演变现象和代表性例子。一、 地名演变的主要动力与类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地名演变主要受以下几类因素驱动:1.............
  • 回答
    人类从古至今,那份永不熄灭的追求,说到底,是围绕着“更好”二字的不断探索。这“更好”,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具体目标,而是随着时代、环境、个体认知而衍生的各种面向,但其核心始终是对生命品质的提升,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咱们不妨从几个最根本的层面来掰开了聊聊:一、生存与繁衍:最原始的本能,也.............
  • 回答
    说起这个,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你想啊,但凡稍微有点阅历的高官,或者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但凡有机会,都很少真心实意地劝自己的子女去趟政治这趟浑水。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它不像做生意,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很多时候能看到实打实的金钱回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