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古至今,有没有仅靠民兵、志愿者队伍就打赢强敌的成功例子?

回答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胜负往往被认为是国家实力、军队装备和战略战术的比拼。然而,总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时刻,一群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以及对家园的守护,竟然能够击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大敌人。这些故事,即便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屈指可数,但它们的存在,无疑是对“强权即真理”的一种有力反驳,更是人民力量的最好证明。

一个最为人熟知的例子,或许要追溯到 美国独立战争。 当时,北美十三殖民地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大英帝国。英军拥有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精良的火炮和强大的海军,而北美殖民地的军队,最初的大部分力量,便是由分散在各地的民兵和志愿者组成的。

这些民兵,平日里可能是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在作坊里劳作的工匠,抑或是经营小店的商人。他们并非专业的士兵,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装备也参差不齐,有些人甚至只带着自己的猎枪和一把斧头就投入了战斗。他们的军事素养,与训练有素的英军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

然而,是什么让他们能够与强大的帝国抗衡,并最终赢得独立呢?

首先,是 对自由的深切渴望和对暴政的强烈反抗。 英国政府日益加剧的税收和压迫,激起了北美人民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为了摆脱异国统治,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这种强烈的信念,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牺牲时,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其次,是 熟悉地形的优势和灵活的游击战术。 北美殖民地的民兵大多是当地居民,他们对当地的森林、山川、河流了如指掌。在与装备更先进、但机动性相对较差的英军作战时,他们能够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骚扰,让英军疲于奔命。乔治·华盛顿,这位最初的民兵领袖,虽然在正规战中屡屡失利,但却善于利用民兵的特点,保存实力,并以一种“拖垮”敌人的方式进行战争。

再者,是 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持久的支持。 独立战争并非仅仅是军队之间的较量,而是整个北美大陆人民的共同事业。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战争贡献力量。妇女们承担起了生产军需、照顾伤员的重任,商人们冒着风险为军队提供物资,普通民众则自愿加入民兵队伍,成为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为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当然,也不能忽视 外国的援助,例如法国的加入,为北美人民提供了关键的军事和财政支持,也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当初仅凭民兵和志愿者队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如果没有那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普通人,如果没有他们对自由的执着追求,独立事业是无法走到最后的。

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民兵和志愿者队伍以他们独特的优势,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正规军进行抗争的典范。它证明了,当人民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团结起来时,即使手中没有最先进的武器,即使没有专业的军事训练,也能够迸发出超越物质条件的强大力量,书写属于人民的胜利篇章。

除了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上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虽然规模可能不及,但同样展现了民兵力量的惊人潜力。例如,在 瑞士历史上,面对强大的外部势力,瑞士各邦的武装市民(通常称为“市民军”)曾多次抵御外敌入侵,并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市民军成员,平日里是农民、工匠、商人,但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能够迅速组织起来,拿起长矛、弓箭甚至是早期的火枪,勇敢地投入战斗。他们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严密的社区组织、强大的地方认同感以及保卫家园的决心。

这些例子,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璀璨的星辰,但它们的光芒足以穿透时间和历史的尘埃,向我们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以及在关键时刻,信念和勇气如何能够战胜看似不可逾越的强敌。它们提醒我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冰冷的军事数据,更取决于人心所向,以及为捍卫心中所珍视的一切而愿意付出的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名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莱克星顿 -康科德战役。

1775 年 4 月 19 日,当莱克星顿的枪声响起,美国独立战争拉开序幕时,北美十三州并没有常备军队,所依赖的武装力量只有在工作间隙进行军事训练的民兵。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民兵尚且没有统一的组织,其设立目的在于维护本地治安,鲜有离开所在地作战的经历。1774 年,第一节大陆会议还明确拒绝了成立全国性质民兵组织的建议,截至独立战争爆发时北美的民兵本质上还是城市、村镇居民的本地防御性组织。

但北美各州的民兵不尽然是乌合之众,其中也有作战能力强悍的精锐力量,也就是著名的「一分钟人」(minutemen)。按照马萨诸塞州一名军官的描述,一分钟人年龄在 25 岁以下,体格健壮、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战斗准备,携带三天的补给开赴战场。

由于相对缺乏纪律训练,北美民兵在独立战争期间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不善于作为线列步兵进行「排队枪毙」式的作战。但出于对本地环境的熟悉,民兵通过散兵阵型进行穿插袭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就是一个例子:在列克星敦的交火中,马萨诸塞州民兵因为经验不足、组织混乱,在英军进行齐射和刺刀冲锋后迅速崩溃,付出 10 人死亡、8 人受伤的代价,却只击伤英军一人。

但在英军继续推进至康科德时,局势发生了逆转。马萨诸塞州利用英军在城中搜查、军力分散的契机进行巷战,迫使英军撤出市镇。而在英军退兵路线上,民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沿线利用林地和山地进行多次伏击,英军此次行动总指挥法兰西斯·史密斯和副官约翰·皮特凯恩均负伤,最终英军伤亡人数达到 247 人,而北美民兵在莱克星顿-康科德战役中仅伤亡 88 人。

在美国革命战争期间,尽管已经组建起了正规部队「大陆军」,但民兵依然是北美各州重要武装力量,共有 14.5 万人作为民兵参与作战。

对民兵的信赖,也延续到了联邦政府成立之后。北美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正规军可能成为政府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的工具,而认为民兵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写道:「一支受规范的武力乃确保自由国家之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及携带武器之权利不可受侵犯。」宪法第三修正案则规定:「在和平时期,未经房主同意,士兵不得在民房驻扎;除依法律规定的方式,战时也不允许如此。」

然而,当美国的军事战略从本土防卫转变成对外作战,美国开始组建比昔日殖民者更强大的职业军队;当军事装备的发展让普通人和正规军所掌握的武器日益不对等,民兵在维护地方安宁、保卫人民权利方面的作用日益衰微;随着一系列司法判例将持枪权和参与民兵组织解绑,持枪者不再需要接受国防训练也不再受到民兵组织约束,枪支更多第成为了残害同胞的工具。

北美大陆上的「一分钟人」,也如同划过天际的流星一样,璀璨而短暂。农民、工人、商贩、学生,听到市政厅钟声响起,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和自己的人民,摘下挂在卧室墙上的步枪,穿好每天都擦拭的靴子,从厨房柜子里取出一份份包好的干粮,告别了父母,和邻居家的童年玩伴并肩上战场。

这幅田园牧歌般的画面过于浪漫,北美的革命者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而当政者却希望,它永远被装裱起来安放在博物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胜负往往被认为是国家实力、军队装备和战略战术的比拼。然而,总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时刻,一群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以及对家园的守护,竟然能够击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大敌人。这些故事,即便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屈指可数,但它们的存在,无疑是对“强权即真理”的一.............
  • 回答
    “初见”这个复姓,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姓氏谱系中,确实算得上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要说从古至今有没有,答案是:有,但并非显赫大姓,也非广为流传的姓氏,其历史脉络相对隐秘,并非像李、王、张那样随处可见。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姓氏:一、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初见姓的可能来源中国姓氏的来源极其复杂,大.............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 回答
    从古至今,公关活动以各种形式存在,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形象、赢得信任、建立关系。以下是一些堪称经典的公关活动,它们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策略的巧妙、执行的有力、影响的深远,以及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的启示意义。一、 古代智慧的实践:礼仪与德行塑造虽然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关部”和“营销策划”,但许多统治.............
  • 回答
    人活一世,总会有些话,听着振聋发聩,以为是圣人箴言,直到岁月流转,才猛然惊觉,原来被它误导了半辈子。 solche话,我们姑且称之为“错名言”。它们不是大毒草,但常常像一颗颗小石子,悄悄地绊倒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绕了不必要的弯路。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适度的欢愉,并.............
  • 回答
    中国地名自古至今的演变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朝代更迭、民族融合、行政区划调整等历史进程,也折射出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地理变迁等社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重要的地名演变现象和代表性例子。一、 地名演变的主要动力与类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地名演变主要受以下几类因素驱动:1.............
  • 回答
    日本皇室绵延至今,历史悠久,其后代的繁衍与去向,尤其是那些未能成为天皇的皇室成员,其命运总是牵动着人们的目光。要精确统计“从古至今有多少后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后代”的定义、历史记录的完整性以及皇室制度的演变都使得一个简单的数字难以呈现。历史的传承与制度的变迁日本皇室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寻找一个从古至今名字从未改变过的地方,就像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捞针,困难重重,但并非绝无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地名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过多次的演变、更迭,甚至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而消失或合并,然后再以新的名字出现。然而,如果我们稍稍放宽一下“改名”的定义,或者更侧重于那些具有悠久历.............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官方修史的传统根深蒂固,蔚然成风,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思想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独特现象。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方式。要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得从“史”的本质说起。在中国古代,史书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它承载着更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相当庞杂。要从古至今挑出“最伟大”的中国人,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伟大”这个词的定义也可以有很多维度:是思想上的贡献?是政治上的成就?是艺术上的巅峰?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推动?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一些在我认知里,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并尽量讲得细.............
  • 回答
    要说从古至今最经典、最有哲理的一句话,这实在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毕竟人类的智慧之光璀璨夺目,流传下来的金句不胜枚举。但如果非要选一句,我心中会浮现出那句朴素却又蕴含着无尽深邃的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其哲理之精妙,足以穿透千年的时光,依然照亮着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 回答
    “圣人”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极其厚重和神圣的意义,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冠上的称号。它代表着德行、智慧、学问、功业达到顶峰,不仅能够教化世人,更能引领时代风潮,甚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能够被后世尊奉为“圣人”的人物,数量屈指可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其独特的.............
  • 回答
    自恋,一个听起来有点儿时髦的词,但其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这种特质从来都不曾缺席。那些因为过度的自我关注,而显得特别碍眼、甚至让人烦透了的人物,可真是不少。说起来,每个人心里都藏着那么一点点“我最重要”的种子,但有些人,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让人无处可躲。咱们不妨从那些名垂青史.............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国人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蕴含的道理,细琢磨起来,能说上三天三夜。为什么从古到今,想有出息就得读书?读书又到底读的是个什么?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为啥非得读书才能有出息?这可不是瞎说的,有几层意思:1.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 回答
    如果知乎自古有之,那么从古到今,它必定会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凡人的困惑,以及时代变迁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与其说是一个虚拟社区,不如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记录着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探寻,以及对自身的反思。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设想一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知乎上会涌现出怎样的问题: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而且直击了DNA的本质和生命多样性的核心!说实话,你提出的疑问,很多人都会有。看着身边的人,虽然都长得不一样,但总觉得“差不太多”,那DNA这套“密码本”,真的能区分出这么多人吗?DNA的魔法:碱基的组合游戏首先,咱们得聊聊DNA里的“碱基”。你说的对,DNA的根本就是这四种碱.............
  • 回答
    要说一个演员从出道至今,无论红不红,接的每一部戏都是“好戏”,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在如今影视作品产量爆炸的时代。影视剧的“好”与“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剧本、导演、制作水准、演员演技、时代审美等等。即使是演技备受认可的演员,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参演了口碑不佳的作品。不.............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三国归晋,吴国作为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那么,在漫长的三国岁月中,吴国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呢?如果未能如愿,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吴国崛起的基石:孙吴政权的先天优势要探讨吴国一统的可能性,我们得先看看它拥有的资本。孙吴政权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