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从古至今,很多高官都劝子女不要从政,政治这东西真是一般人玩不起的吗?

回答
说起这个,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你想啊,但凡稍微有点阅历的高官,或者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但凡有机会,都很少真心实意地劝自己的子女去趟政治这趟浑水。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它不像做生意,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很多时候能看到实打实的金钱回报,或者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政治呢?它是一场围绕权力、利益、影响力和公共事务的持续博弈。这玩意儿,掺和进去了,就像掉进一个漩涡,想全身而退,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很多高官劝子女别从政?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而且层层递进,越来越让人感到棘手。

第一,政治的“水太深,太浑了”。 这话听着糙,但道理是真的。你想在官场上混,得懂人情世故,得会看脸色,得知道谁是盟友,谁是对手,还得懂得怎么站队,怎么左右逢源。这还不算,还得在各种利益集团、派系之间周旋,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被卷入某些斗争的漩涡,成为别人棋盘上的棋子,甚至是牺牲品。对于自己的子女,这些高官肯定是不想让他们从小就沾染这些江湖气息,更不想看到他们为了生存和晋升,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自己是过来人,知道里面的“潜规则”有多少,懂得其中的艰辛和代价。

第二,政治的风险太高了。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在政治的舞台上,一旦站错了队,或者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轻则仕途尽毁,重则身败名裂,甚至可能连累家人。你想想历史上那些因为政治斗争而家破人亡的例子还少吗?即使是现代社会,虽然不像古代那样株连九族,但舆论的压力、权力的反噬、法律的制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风险。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被调查,被审判,一辈子的心血就这么毁于一旦。高官们深知这一点,他们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孩子去冒这种巨大的风险,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去从事其他相对安全、能掌控自己命运的职业。

第三,政治的“自由度”和“掌控感”很低。 很多高官的子女,本身可能家庭条件就不错,或者有其他的天赋和能力。他们可能希望过一种更自由、更有创造力的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掌握自己的时间,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一旦从政,很多时候就身不由己。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被审视,甚至被限制。很多时候,你不得不为了大局、为了规矩、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对于一些追求自由和个性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高官们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活得更舒坦,而不是被政治的枷锁束缚。

第四,长远的“代价”和“失去”。 即使一个人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登上了高位,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高官们很多时候为了工作,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了孩子的成长。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从小就缺乏父爱母爱,或者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特殊对待,甚至是孤立,他们心里是何种滋味?而且,政治上的成功往往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地与人打交道,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喜欢清静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煎熬。很多高官最后会发现,他们用尽全力争来的权力,似乎也换不回内心的平静和家庭的温馨。所以,当他们看着子女,更希望他们能找到一条更容易获得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道路。

第五,他们自己看到了“天花板”和“困境”。 很多高官可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们深知官场的运作模式,也可能看到了某些制度上的局限和难以逾越的“天花板”。他们可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复自己走过的弯路,或者是在一个他们认为并不那么有前途的领域里耗费青春。或许,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更广阔、更自由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被某个特定的体制所框定。

“政治这东西真是一般人玩不起的吗?”

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说“玩不起”,并不是说普通人没有能力,而是说这趟水太深,风险太大,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超一般人的承受能力。

从能力和心智的角度: 政治确实需要极高的情商、智商、抗压能力,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它需要你能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质疑,能够在各种诱惑和困境中保持清醒。普通人如果缺乏这些特质,或者不愿意去培养这些特质,确实很难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甚至容易被淘汰。
从社会环境和规则的角度: 政治的运作往往受到各种社会因素、权力结构和潜规则的影响。即使你能力超群,如果不能融入这个体系,或者不适应这个体系的规则,也很难走远。很多时候,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所在的那个“游戏场”,对你来说并不公平,或者你根本就玩不起里面的“游戏”。
从个人价值和人生选择的角度: 政治或许能带来名誉、权力,但往往也需要牺牲个人的自由、隐私和家庭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价值并不体现在权力的大小,而是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或者对家庭的付出,亦或是个人的精神追求。如果一个人更看重这些,那么政治对他们来说,确实是“玩不起”的,因为他们不愿意为此付出过多的东西。

所以,很多高官劝子女不从政,不是因为他们不希望子女有所作为,而是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条路的艰难险阻,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相对安稳、自由、幸福的人生。这是一种过来人的告诫,也是一种对子女深沉的爱。他们愿意让子女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重蹈覆辙,或者在他们看来不值得的“游戏”中耗尽一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今天的刘志军、文强,甚至古时的曾国藩都告诫子女不要从政,这是为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这个,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你想啊,但凡稍微有点阅历的高官,或者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但凡有机会,都很少真心实意地劝自己的子女去趟政治这趟浑水。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它不像做生意,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很多时候能看到实打实的金钱回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和治国理念的深层原因。简单来说,长江流域更适合古代王朝的经济支撑和政治稳定,而黄河流域则更多地扮演着“内忧外患”的矛盾集合体。 让我们详细捋一捋。一、 长江流域:稳定的大后方与经济生命线长江,这条贯穿中国腹地的巨龙,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块富饶之地。它对王朝统治.............
  • 回答
    从古至今,秦始皇陵之所以无人敢轻易打开,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的难以逾越,也有文化心理层面的敬畏与忌惮,更有现代考古的审慎考量。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回响、前人的智慧,以及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尊重。一、 传说中的机关与诅咒:古人的智慧与恐惧秦始皇陵最广为人知的恐惧来源,莫过于其设计者——秦始皇本人,以.............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官方修史的传统根深蒂固,蔚然成风,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思想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独特现象。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方式。要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得从“史”的本质说起。在中国古代,史书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它承载着更重.............
  • 回答
    从古至今,在许多战争的叙事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北方军队战胜南方军队”的倾向性解读。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包含了军事战略和技术层面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不同的角度来细细道来。首先,地理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关于“女权是否占领知乎”以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回答聚焦于男性压迫女性”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说“女权占领知乎”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其内容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生态。确实,你可能会在上面看到.............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国人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蕴含的道理,细琢磨起来,能说上三天三夜。为什么从古到今,想有出息就得读书?读书又到底读的是个什么?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为啥非得读书才能有出息?这可不是瞎说的,有几层意思:1.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基,确实挺耐人寻味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彩礼这东西,虽然说在今天可能更多地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补偿,或者是一种婚姻的经济承诺,但在古代,它的意味要复杂得多,也沉重得多。你想啊,在过去,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力就是生产力。一个家庭,特别是那种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种的家庭,.............
  • 回答
    欧洲从古至今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因素来梳理:一、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萌芽与演变虽然罗马社会并非一开始就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但其法律和习俗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婚姻的法律基础: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自古以来,人类对“修行”的推崇,并非仅仅是为了弥补一个“残缺的世界”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更为深邃、多层面的文化现象,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疑问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其说是世界“需要”有人成道来拯救,不如说是人类个体内心深处那份渴望超越、探求终极真理的本能,促使了修行的发生和传承。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古老.............
  • 回答
    《三体》系列中,作者刘慈欣之所以选择从始至终不具体描绘三体人的外貌,并非是遗漏或敷衍,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艺术选择,它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叙事逻辑和主题表达。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赋予了三体人更深层次的恐怖与神秘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首先,从故事的叙事策略来看,不描写三体人的外貌,能够.............
  • 回答
    关于希波战争时期底比斯人为何始终如一地支持波斯军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支持”二字就能概括的,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考量。底比斯人并非铁板一块,但总体上,城邦的决策层和很大一部分精英,确实在这次席卷希腊世界的冲突中,选择了与波斯结盟,甚至成为波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
  • 回答
    人类从古至今,那份永不熄灭的追求,说到底,是围绕着“更好”二字的不断探索。这“更好”,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具体目标,而是随着时代、环境、个体认知而衍生的各种面向,但其核心始终是对生命品质的提升,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咱们不妨从几个最根本的层面来掰开了聊聊:一、生存与繁衍:最原始的本能,也.............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 回答
    关于“汉奸”这一概念的讨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分析。首先,“汉奸”一词通常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争或殖民统治期间)背叛国家利益、与外敌合作的人,但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主观性,不同历史阶段和立场可能对其定义存在差异。 历史背景与社会因素1.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西方万圣节化装舞会这个事儿,从古至今,它到底玩的是个啥,为啥会流传下来,还有它背后隐藏的那些心思。万圣节化装舞会的“前世今生”:不只是扮鬼吓人那么简单很多人一听万圣节化装舞会,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鬼怪、僵尸、吸血鬼,还有那些闪闪发光的超级英雄,大家嘻嘻哈哈地互相吓唬,吃糖果.............
  • 回答
    要说从古至今最经典、最有哲理的一句话,这实在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毕竟人类的智慧之光璀璨夺目,流传下来的金句不胜枚举。但如果非要选一句,我心中会浮现出那句朴素却又蕴含着无尽深邃的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其哲理之精妙,足以穿透千年的时光,依然照亮着我们.............
  • 回答
    纵观地球漫长的演化史,究竟哪种生物能摘得“最大动物”的桂冠?这个问题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因为“最大”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几种维度:体重、体长、甚至可能是体积。不过,如果非要推举一个公认的、在体重和总体量上都远远超越其他任何生物的巨兽,那无疑是: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中国从古到今“最大的政治正确”,这个表述本身就有点现代了,咱们聊聊那些贯穿始终、影响深远、大家普遍认同的“正确”观念,或者说,是那些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至少在表面上)支持和拥护的政治原则吧。如果非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最大”的,我觉得可以归结为 “家国一体,效忠君父” 的这种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