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从古到今都是一夫一妻制?

回答
欧洲从古至今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因素来梳理:

一、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萌芽与演变

虽然罗马社会并非一开始就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但其法律和习俗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婚姻的法律基础: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婚姻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纯粹的宗教仪式。法律承认并规范婚姻关系,尤其是在公民之间。罗马法强调了婚姻的稳定性和家庭的传承,这为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Manus”婚姻: 早期的罗马婚姻制度中存在一种叫做“manus”(丈夫的权力)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下,妻子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权力,归属于丈夫及其家族。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男方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但也促使了对婚姻稳定性的强调。
离婚与再婚的法律限制: 罗马法对离婚和再婚并非完全禁止,但存在一定的门槛和程序。虽然富有的罗马男性可能在事实上有其他伴侣,但在法律上,公开承认的配偶通常只有一个。这对后来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观念产生了影响。
社会精英的影响: 罗马的政治和文化精英,尤其是那些重视家族荣誉和财产继承的人,倾向于通过婚姻来巩固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妻制会稀释继承权,并可能引发家族内部的复杂争端,因此一夫一妻制在精英阶层中更为普遍。

二、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一夫一妻制的强化

基督教的出现和传播是欧洲一夫一妻制确立过程中最重要的推手。

圣经的教导: 基督教《圣经》中,尤其是在新约中,关于婚姻的论述逐渐倾向于强调“二人成为一体”,以及耶稣关于离婚的教导(尽管其解释在历史上有所争议,但总体上倾向于婚姻的不可分割性)。使徒保罗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将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比作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婚姻的神圣性和忠诚度。
教会法的发展: 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主流宗教,教会开始制定自己的法律——教会法(Canon Law)。教会法将婚姻视为圣礼(Sacrament),这是其他世俗婚姻制度所不具备的。圣礼意味着婚姻是神圣的,由上帝所结合,因此不应轻易被打破。
一夫一妻作为道德准则: 教会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是唯一符合上帝旨意、道德且贞洁的婚姻模式。教会将通奸和重婚视为严重的罪行,并通过宗教劝谕、忏悔和教会惩戒来约束信徒的行为。
对罗马世俗法律的影响: 教会的影响力渗透到世俗法律中,尤其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日耳曼民族的王国也接受了基督教。教会法逐渐成为许多欧洲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地位。

三、 中世纪与近代:制度的巩固与法律化

在中世纪和近代,一夫一妻制在欧洲进一步巩固并法律化。

婚姻的宗教化: 教会婚礼成为社会主流,婚姻被视为一种公开的、神圣的结合,需要教会的祝福和记录。这进一步排除了其他形式的婚姻关系被社会认可的可能性。
法律对重婚的惩罚: 各国法律开始明确将重婚定为刑事犯罪,并予以严厉惩罚。这从法律上保障了一夫一妻制的不可逾越性。
继承制度的配合: 欧洲普遍采用的父系继承制度,即财产主要由长子继承,这也与一夫一妻制相辅相成。清晰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有助于避免家族内部的财产纠纷和权力斗争。多妻制下的继承问题将更加复杂,可能导致继承权的混乱。
社会观念的内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夫一妻制不仅仅是法律和宗教的规定,更被内化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观念和道德标准。它与忠诚、爱情、家庭稳定等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 为什么其他模式未被普遍接受?

相较于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一夫一妻制在欧洲得以确立并延续,有其深层原因:

人口结构与资源压力: 在一些历史时期,欧洲的人口增长并非像其他地区那样快速。虽然战争和瘟疫会造成人口波动,但相对于大规模的帝国扩张或垦荒,有限的人口和资源也使得人口数量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社会结构与等级: 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后来的民族国家形成,社会结构相对复杂且层层分明。一夫一妻制有助于维持相对清晰的家庭和社会单位,便于管理和征税。
对女性地位的(有限)提升: 虽然早期罗马社会以及中世纪的许多时期,女性地位普遍不高,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男女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并赋予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一些权利(如贞操权)。一夫一妻制至少在法律上和道德上,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相对明确的伴侣关系承诺。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等,但在多妻制下,女性作为“妾”或“侧室”的地位会更加边缘化和不稳定。
避免潜在的社会动荡: 如果允许普遍的多妻制,尤其是在少数男性掌握大量财富和权力的社会中,可能会导致大量成年男性由于找不到配偶而感到被排斥,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多数男性拥有组建家庭的平等机会。

总结:

欧洲从古至今实行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因素交织演变的结果。罗马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的宗教教义和教会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中世纪和近代的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观念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模式。它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宗教、法律和文化长期互动的结果,最终形塑了欧洲独特且持久的婚姻制度。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对“完美婚姻”的持续追求和定义,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有所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还是犯了那个错误,没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

欧洲从古至今都是一夫一妻?很显然不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也只有希腊罗马,也许跟财产继承有关,这里不深究。

随着罗马帝国在欧洲逐渐失控,各个蛮族君王进入了历史。直到中世纪早期,他们基本上都是有多妻传统的。

大名鼎鼎的天主教楷模查理曼/卡尔大帝,历史记载就有五个侍妾。

西哥特人莱昂国王拉米罗二世有两个妻子(不过有可能是先后娶的)。实际上伊比利亚要到13世纪的阿方索十世的法典才明确重婚非法。

基辅罗斯的大公弗拉基米尔,传说有300名妻妾。经典战例就是他去求娶波罗茨克大公的女儿,寻求结盟,被拒;盛怒之下带领他的维京人雇佣军直接攻下波罗茨克,杀了大公和他的儿子,把人家的女儿娶了,后来他们的儿子成为了新的波罗茨克大公。弗拉基米尔后来为了迎娶罗马的公主,接受了东正教,遣散了那些小老婆。

还有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的威尔士人,或者也可以叫布立呑人。他们直到十四世纪还保留有习俗:私生子和合法儿子拥有同样的继承权。很明显就是多妻制度的残留,情妇也被视为妻子。直到十三世纪的,圭内斯国王伟大者卢埃林成为全威尔士国王,为了改变均分继承、强化集权、以及得到英格兰和教会的支持(他的正妻是英格兰国王约翰的私生女),指定自己的合法儿子而不是私生长子为继承人,没收了自己长子的领地。(不过最后这两兄弟还是斗得你死我活被英王趁虚而入。布立吞人对盎格鲁撒克逊人坚持了千年的反抗,至此告终。从此不列颠成为了那些日耳曼人的自称,鲜有人人记得布立呑。)

随着基督教的逐渐深入,这些贵族最终逐步接受了一夫一妻制,但是这明显是十二十三世纪之后的事情,而且不要忘了此时波罗的海还有一堆不服基督教的Pagan立陶宛人。很显然“欧洲从古至今都是一夫一妻制”是不对的。

我是不同意说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现在意义上或者欧洲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有些人更是把中国男性养的妾和欧洲贵族的情妇混为一谈。

第一、中国的妾对于自己的男主人是有法律上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在明面上就是明明白白属于男主人;欧洲贵族的情妇则完全没有,很多都是“炮友”关系,有些高级贵族为了掩人耳目还会跟情人弄个贵族头衔甚至接盘侠,双方在明面上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妾生子和私生子是有本质不同。妾生子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其父的合法儿子,也许地位可能不如嫡子,但是从古至今庶子继承父亲的例子不要太多;反观欧洲的私生子,是明明白白在没有继承权的(当然地区习俗有地方不同以及极个别特例),甚至不被视为父亲的儿子、家族的一员。

说到底,“情妇”和“妾”、“私生子”和“庶子”本来就是中文里面的概念,古人就能区分的东西到现在就被混为一谈了?莫名其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从古至今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因素来梳理:一、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萌芽与演变虽然罗马社会并非一开始就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但其法律和习俗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婚姻的法律基础: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盔甲与中国的古代盔甲在美学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技术发展及社会功能的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设计理念与文化象征 欧洲盔甲: 欧洲中世纪的盔甲不仅是军事防御工具,更是骑士身份、荣誉和贵族地位的象征。盔甲设计强调功能与美学的结合,通过复杂结构(如链甲、板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东西方文明在材料选择、技术发展、审美取向以及文化哲学上的深刻差异。欧洲古建筑多以石头为主要材料,而中式建筑则偏爱木材,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地理环境和文化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地理与资源禀赋: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欧洲:得天独厚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和欧洲中部.............
  • 回答
    欧洲的农民起义相较于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的农民起义,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并非欧洲土地上没有贫困或压迫,而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大规模、持续性的农民起义在欧洲的发生频率远低于中国。而中国直到明末仍需处理此类内患,其根源则更加深厚和复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历史的脉络。.............
  • 回答
    欧洲国家在现代文化输出方面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全球化传播的特质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因素:殖民主义遗产的双刃剑 “文化帝国主义”的负面印象: 曾几何时,欧洲国家是殖民世界的中心,通过殖民统治,欧洲的语言(英语、法语、.............
  • 回答
    欧洲领主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在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继承法则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根本不同。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欧洲领主频繁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原因:1. 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分散的权力结构: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高.............
  • 回答
    欧洲和美国在政党标志色上的差异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它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的不同演变。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欧洲左翼政党使用红色(Red)的原因:红色在欧洲左翼政治中长期以来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的遗产: 血的象征: 红色最直接的联想是血液.............
  • 回答
    欧洲国家元首的称谓差异,即“国王”(King)与“皇帝”(Emperor)的区分,并非随意设置,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发展、政治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对统治权性质的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1. “国王”(King)的由来与含义 起源: “国王”这个称谓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要早得.............
  • 回答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人均收入普遍低于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税收和福利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不及美国原因的详细.............
  • 回答
    欧洲缺少像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Meta)或是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互联网巨头,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地缘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监管等多方面因素。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剖析:一、 市场碎片化与同质化:首先,欧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世界地理划分的核心。简单来说,之所以我们说欧洲是一个大洲,而东亚、南亚、西亚不是独立的大洲,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是构成更大地理实体——亚欧大陆(或者更广义地讲,欧亚大陆) 的组成部分。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大洲的定义:什么是“大洲”?“大洲”.............
  • 回答
    关于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在DNA存储领域选择三进制的详细原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当我们仔细审视它与我们熟悉的数字世界截然不同的逻辑时。这不是一个简单“因为A更好所以选择A”的答案,而是背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权衡和技术考量。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跳出“二进制是唯一标准”的思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细究起来,欧洲选择马匹作为主要的耕作动力,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经济、技术和社会原因。并非是因为牛“不行”,而是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漫长的农业历史中,牛和马都曾被广泛用于耕作。但当我们谈论“欧洲用马耕地而不是牛”,其实更多是指欧洲在中.............
  • 回答
    要聊欧洲铁路和国内、日本铁路站台高低不同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技术、运营和经济的考量。欧洲铁路的低站台:历史的烙印与灵活性的考量欧洲铁路系统普遍使用低站台,这首先跟他们的铁路发展史有很大关系。 早期铁路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铁路兴起于1.............
  • 回答
    欧洲足坛那些长期徘徊在中下游、甚至屡次降级的球队,依然拥有庞大且忠诚的球迷群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赢球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跟你聊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得从“历史与传承”说起。很多欧洲的足球俱乐部,特别是那些老牌球队,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百年,甚至更久。足球在欧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
  • 回答
    要说欧洲人口不过百万的中小城市都能修建地铁,这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了,但确实有不少相对小型的欧洲城市拥有地铁系统,或者至少是类似地铁的轨道交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某个原因。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地铁这玩意儿,修起来真是贵到没朋友。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欧洲古典建筑,尤其指的是哥特式时期,其最令人称奇的成就之一无疑是飞扶壁的出现。这是一种精妙的结构设计,将巨大的石造拱顶的侧向推力传递到外部的支撑结构上,从而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得以高耸、宽敞,并允许墙壁上开出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营造出神圣而梦幻的光影效果。然而,你的问题非常敏锐,它触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 回答
    要说欧洲为什么“不愿意”接纳俄罗斯,其实这个表述有点笼统,因为欧洲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和演变。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指的是欧洲主流国家,尤其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目前普遍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不信任甚至敌意,不愿意将其视为一个可靠的伙伴,更不用说“接纳”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了。这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