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用马耕地而不是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细究起来,欧洲选择马匹作为主要的耕作动力,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经济、技术和社会原因。并非是因为牛“不行”,而是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漫长的农业历史中,牛和马都曾被广泛用于耕作。但当我们谈论“欧洲用马耕地而不是牛”,其实更多是指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到近代早期,马匹在耕作中的地位逐渐超越了牛。在此之前,牛耕的时代也十分漫长。

为什么牛耕在早期也很普遍?

牛的优势显而易见:

力大无穷,耐力惊人: 牛天生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特别适合拉动沉重的犁具,尤其是在质地粘重、需要深翻的土壤中。它们的步伐稳健,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拉力。
易于饲养和管理: 牛对食物的要求相对不高,耐粗饲,更容易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它们性情温和,训练起来也比较容易,对于缺乏专业牲畜训练技术的农民来说,饲养牛更安心。
多功能性: 牛除了耕作,还能提供牛奶、肉类,其粪便也是重要的肥料。这使得牛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是一笔宝贵的综合性资产。
成本效益: 相较于马匹,牛的购买和饲养成本通常更低。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牛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是什么让马匹在中世纪后期开始崛起,并在某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关键驱动力。

1. 马匹品种的改良与适应性提升:
重型挽马的出现: 早期用于耕作的马匹大多是体型较小、力量有限的马(比如我们常在古埃及壁画里看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通过选育和引进,欧洲出现了体型更大、力量更强的挽马品种。这些改良后的马匹拥有更健壮的体格和更强的爆发力。
对欧洲土壤的适应: 欧洲许多地区的土壤,特别是北欧和西欧,存在大量粘土和淤泥,耕作难度较大。牛虽然力大,但其步伐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某些类型的粘土。而经过改良的马匹,其较快的步伐和更强的爆发力,在某些情况下能更有效地破开和翻动这类土壤。

2. 耕作技术的革新:
重型犁的出现与普及: 这是马匹在耕作中胜出的一个关键技术节点。在中世纪早期,犁的结构相对简单,无法深翻土壤,通常只进行浅耕。但随着“铁犁”(一种带有犁铧、犁壁、犁骨等部件的更复杂的犁)的出现和改进,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马轭(Horse Collar)的革命性改进: 这是一个被低估但极其重要的发明。在中世纪之前,挽马主要使用颈轭(Neck Collar)或胸带(Girth Harness)。这些挽具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它们会将压力集中在马的喉咙上,限制了马匹的发力,甚至可能导致窒息。想象一下你用绳子勒住自己的脖子,然后用力拉东西,你会发力吗?
马轭的进步,尤其是“肩轭”(Horse Collar)的出现和完善, 是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这种轭将压力分散到马的肩膀和胸腔上,而不是脆弱的喉咙。这意味着马匹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力量,将更多的拉力传递给犁。这种改进使马匹能够拉动更重、更复杂的犁具,进行更深、更有效的耕作,显著提高了耕作效率。
轮犁的出现: 带有轮子的犁可以更稳定地在田间行走,减少了摩擦,并且更容易控制深度,进一步提高了耕作的平稳性和效率。这些技术通常与使用马匹的组合更相得益彰。

3.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耕作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每单位时间内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 这为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多的人口提供了食物。
商业化农业的发展: 随着贸易的繁荣,一些地区出现了更具商业性质的农业。马匹的高效性使其成为大规模商业农场主更青睐的选择。
马匹作为交通和军事工具的价值: 在那个时代,马匹不仅仅是耕地的工具。它们在交通运输、战争(骑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个社区或家庭拥有马匹,他们会权衡马匹在不同领域的价值。在许多欧洲地区,马匹的军事和交通价值可能使得对马匹的投资在整体上更具吸引力。

4. 地理和气候因素的考量:
欧洲北部和西部地区,冬季漫长,泥泞的地形可能使牛的行动更加笨拙。而马匹的腿更长,步伐更灵活,在这些地区可能更具优势。
同时,北欧地区也更适宜种植谷物,而不是像地中海地区那样以橄榄和葡萄为主。谷物耕作需要更精细、更快速的翻土,马匹的优势在此得到体现。

总结一下,为什么是马匹,而不是牛?

不是说牛不好,而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改良后的马匹与重型犁、改进型马轭相结合时,其耕作效率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这种效率的提升,使得马匹在深翻、快速耕作、应对某些粘重土壤方面,相比于牛具有了更明显的优势。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革新与农业需求相互促进、相互选择的过程。当重型犁和改进马轭成为主流,拥有马匹的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耕作土地,获得更高的产量,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优势。这种优势会进一步鼓励马匹的饲养和使用,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所以,与其说是“欧洲用马耕地而不是牛”,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通过技术革新,马匹在欧洲许多地区的耕作中,相较于牛,展现出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适应性,从而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牛耕的时代也曾辉煌,而在某些地区,牛依然是重要的耕作力量,直到更现代化的机械动力取而代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欧洲的挽马,就是拉车、拉船、搞运输、干农活的马,比牛好用~

比利时挽马、夏尔马、荷兰挽马、佩尔什马等等。如果搜挽马,可以看到这么多品种。

它们的统一特点都是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力量大,但灵活性和反应能力不强,是冷血马。

想一想欧洲并不大的面积,却发展出那么多挽马品种,说明对它们的需求很大。世界大战中,它们是主要的运输力。

既然有身强力壮的马,那肯定是要好好利用了~

用一张图看看挽马和牛的对比。(耕地不一定是黑白花奶牛,但这种黑白花就是欧洲牛,荷斯坦牛,可以看到欧洲挽马和欧洲牛的差别。)

但是在中国,耕地的大部分都是牛。

其中一个原因,马一直作为军用物资,各个朝代管的比较严格,一般都是统一管理,做耕地用的是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因就是,有名的产马区大部分在草原地区,而草原地区以游牧为主,农耕为辅。当然山地也产马,比如云南,广西,但山地马的个头比草原马的个头小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农耕需求的地区,马不如牛大;而马和牛差不多大的地区,又以游牧为主。

近代我国也培养了一些挽马品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用来耕种肥沃的黑土地。

培育了铁岭挽马、吉林挽马,血统中融合了苏联重挽马。它们比本地的蒙古马大了不少,但又不像纯重挽马那么”重“。

user avatar
英语中常会用“to work like a horse”表示要努力工作,“work for a dead horse”表示“徒劳无益”;汉语中常用“牛一样的勤劳”“老黄牛一样的精神”来夸奖一个人。牛与马这两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用途与地位,围绕着它们这种差异也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寓意。对于牛与马这两种动物,从与农业相关的角度来考察,那就是犁地了。因此,本文就“牛耕”与“马耕”在我国与欧洲农业中的不同地位,做一分析探讨,以期阐释不同农业发展模式下的技术选择问题。对于中西农业发展结构的不同,曾雄生先生在《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一文中已做了精当的阐释,文中称中国农业耕地以牛耕为主,西欧在使用牛耕的同时,也广泛使用马耕,主要原因是三圃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更为充足的燕麦饲料。该文指出了中西方农业在畜力使用方面的差异, 是本文进一步阐释的重要参考。除农作制度不同外,还有其他诸如社会经济成本、地缘政治、人地关系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中西农业文明下在犁地时对畜力使用的不同。
一、10 世纪前欧洲的牛耕
在古典时代与中世纪前期的欧洲, 拉犁主要还是公牛的任务,偶尔在一些土壤表层较浅或穷人的地里,能看到用母牛或驴子在耕地的农民。据一份来自 1086 年的英国农业调查显示,当时各领主土地上“马的比例仅占畜力的 5%”, 当时的畜力主要包括牛、马、驴子、骡子。这时候,马的主要用途还是充当坐骑及运
送旅客。至于为何此时未用马来代替牛耕地?学者们认为可能主要有这样两点原因:
其一,这个时期实行的“两田制”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来养马。历史上欧洲的田制有一个由“两田制”到“三田制”的变化过程,中世纪是转变期。相比两田制,三田制在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轮作类型上更多样,其收获物也更多了。因此, 利用三田制的农民有足够的粮食与饲草来养家畜。
其二,适合马耕的技术装备尚不健全。那时的马还没有钉马掌,脆弱的马蹄经不起地里各种小石头的折腾,即便不下地,日常运输也不能长途进行。人们通常用一些保护物缠在马蹄上,罗马人还给马穿上了“蹄靴”。另外,在古典时期的欧洲,人们给马戴的轭套是直接套在它的脖颈上。这种轭套勒住了马颈下的主动脉,使得它们极其不舒服,自然就使不出力量来。而牛就不一样了,它们那耸起的肩膀,较适合安放牛轭,即便没有这种肩部的套具,还可以套在牛角上。1170 年,一本叫《开心果园》的书中提到,在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牛角是挽犁的地方。这种挽牛角的做法,相较于勒马脖子的技术要先进些,但仍旧不能使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所以,欧洲大规模使用马耕的历史是在 12 世纪以后。美国学者 John Langdon 在《中世纪英国农业的一场悄悄的革命:公元 1100 年至 1500 年的马耕》中,对马耕如何在英国逐渐取代牛耕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在他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耕取代牛耕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农民对此有成本的计算,还有习惯性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与当时社会经济需求是否适应。欧洲的马耕最终能取代牛耕,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的普遍需求。在当时“拥有少于 10 英亩土地的农民比较偏好使用马耕地,因为他们较轻便的犁头更合适用马拉,而且马在耕地之外还可用作乘骑、拖拉货物”[1](P110)。也就是说, 相比于牛, 马的用途更广。虽然养马的成本较高,但因农作制度革新之后,粮食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这就使对马的饲养有了物质基础。同时,马耕的推广又促进了农业总产量的提高。
二、牛耕与马耕之优劣比较
对于牛耕与马耕各自优劣的比较, 人们通常从成本与收益角度来进行分析比较。13 世纪农学家们对此的看法是“马吃更多的燕麦,马得钉掌,而牛不用这些。因此,养马的费用比牛多 4 倍。而且牛的脾气更温顺、老了还可以卖给屠夫吃牛肉,而马只能卖皮,甚至有一段时期,马是不允许被宰杀的。所以,马的价值折损费较大,而牛的保值性却较高。”[2](P125)另外, 马更容易生病。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卷六中记:“常系猕猴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这就是民间一种防止马生病的措施。吴承恩给猴头孙悟空安个“弼马温”的官衔,其文化寓意就源于此。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广泛的用途上:驼、骑、拉,民用、军用都可以。相比之下,牛在这方面要逊色多了。虽然牛也拉车,但毕竟不如马常用。此外,马在速度与炫耀性消遣上,又比牛有优势。故而,我们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中世纪早期,领主的土地上多用牛耕,而农民反而喜欢马耕的现象了。因为,马对于领主而言是坐骑,是骑士耀武扬威的装备,至于像拉犁、拉磨那些苦活累活还是让牛去干合适些;而农民喜欢用马,除了我们说的马用途更广之外,或许是他们还想在农闲之余,体验下策马奔腾的感觉。
再者,马耕在速度上也具有优势,16 世纪的法国农业家们对此给予高度赞扬,他们声称:“马一天干的活是牛的 3 倍甚至 4 倍”。对于农民而言,快速犁完地当然是好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马耕比牛耕更快的论断,还要视情况而定。耕地是人与动物相互配合的协作式劳动,其效率的高低是两者合力的结果。因此,单看动物劳力大小、速度快慢,或者犁地者技术的好坏,都不足以说明问题。从速度上看,马定是快于牛。只是,耕地时,马的步伐快慢需要与耕地者的步伐协调一致。若马拉的步伐太快,耕地人无法适应,最终也不能保证耕地的效率; 而牛的脚步也不可能太慢, 因为犁地速度的控制权掌握在人的手中。此外,还有些因素会影响到耕地的速度,如土地平整度,犁平地比犁坡地快;耕者技术的高低;犁头的类型,这也很重要。欧洲常用一种轮犁,这种犁头操作起来更为轻便,且速度更快,能很好地适应马耕;我们中国的多数犁头,既不是为马耕设计,速度自然就快不起来。故,马耕更适合欧洲,这是技术、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的结果。
中西农业文明下的牛耕与马耕——陈 桂 权
user avatar

牛耕和马耕在欧洲都是长期同时存在的。以18世纪的法国为例:

西班牙农学家alonso de herrera在其1512年发表的著作中就推崇用牛耕地,认为骡虽然走得快,但是牛耕得更深更经济。在18世纪开始,马耕才普便抬头,根据目前的测量牛和马的牵引力大致相等。马的速度快,每天工作时间较长,但食量大,而且老马价值低,不比老牛可供屠宰,为了完成等量的工作牛的成本比马高百分之三十。在17世纪的波兰用来计算土地面积的一个单位就是一匹马或者两头牛的工作量。
在欧洲牛耕从专业化角度来看是由于速度慢是很不经济的,持续力不足。但是由于小农拥有的土地较少所以这方面的影响不大,相反的,由于牛耕更加精细,也使得相同土地上的谷物生产反而比较多或者优质,这对土地较少的小农是很有力的。而且从生到死都能被利用的牛所提供的附加价值更大。所以土地较小的小农占多数的时侯牛耕比较占优势。

user avatar

说的中国没有马耕地似的,这里就没有人读过语文课本里的《分马》吗?

用牛耕地,马耕地都是一样的,看你养了什么而已,

牛,饲料粗,不吃麦也不吃稻,力大,唯一的缺点就是慢。田小还好,田大可真的要把人急死。

马,饲料精,还会吃麦子,所以干活要带笼头,力气小,但也够用。速度是牛的4倍。水田要上重型马掌。不种田的时候马还可以拉车什么的。

user avatar

欧洲既用马耕地也用牛耕地,中国也是一样。

只不过,中国用马耕地比欧洲更少一些罢了。


一般来说牛和马都可以用来耕地,用哪个都行。

仔细分析的话,用牛耕地和用马耕地也有差别。


用马耕地比用牛耕地速度快一些,适用于大面积粗作的土地。

但用牛耕地比用马耕地更深一些,适用于小面积细作的土地。


在地多人少、广种薄收、忙不过来时候,用马耕地比较划算。

在地少人多、精耕细作、人力足够时候,用牛耕地比较划算。


相当于中国来说欧洲比较地广人稀,因此用马耕地更为多见一些。


但是,欧洲各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里情况都可能不同。

比如法国是欧洲的主要种植业区,法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就不一样。


法国东北部靠近大陆,气温低一些,土地收成差一些,种燕麦等作物多,

不大需要精耕细作,再加上人少地多,所以用马耕地多一些。


法国西部和南部靠海洋,气温高一些,土地收成好一些,可以种其他作物,

这些作物比起燕麦来产量更高,能养活的人口更多,因此地少人多。

反过来,更多的人口也利于精耕细作和使用牛耕来增加产量。


牛和马对气温的适应程度不一样,马难以忍受炎热潮湿的气候。

炎热潮湿的气候会让马的工作效率降低、疾病增多、生育减少。

因此,北方或高原等凉爽的地区比南方炎热潮湿地区更适宜马的生存。


在中国,也是北方地区养马更容易一些,用马耕地比南方多。

欧洲的夏天比中国凉爽很多,更适合养马,因此用马耕地更多一些。


中国东北地区夏天的气温和湿度比关内低不少,较为凉爽。

而且地广人稀,很难精耕细作,因此用马耕地相对比较多。

到了中国南方,连黄牛都不适应炎热的气候,得换成水牛。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古代中国,马是重要的军用物资。

古时候打仗非常依赖骑兵,而维持骑兵部队需要大量马匹。


一个骑兵乘坐的马不止一匹,因为需要轮替,才能保持速度。

骑兵部队里除了骑兵乘坐的马,还得有大量运输粮草的驮马。


因为关系到战争胜负,历朝历代“马政”都极端重要。

除了官方马场养马以外,政府还从民间收购大量马匹。


但是,好的马场大多是在北方,合格的马匹数量总是不足。

因此要保障军马供应,就得严格限制老百姓使用马匹耕地。


然而即使这样,大多数时候官方军用马匹数量和质量仍然不够,

得从北方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比如失去好养马地的南宋。

因此,历朝历代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希望能够鼓励民间养马。


然而,很多时候政府并不愿意自己出钱去补贴老百姓养马。

有时候强制征用老百姓的马,有时候低价收购老百姓的马。


于是,很多时候老百姓宁可不养马也不愿意被政府盘剥。

因此,很多时候老百姓不得不用牛耕地来代替用马耕地。


综上所述,以上三大原因使得欧洲用马耕地比中国更多。

user avatar

据我父母口述,至少黑龙江zz全面机械化之前尚有马耕,马耕的快,但是要几匹一起拉犁。

可能和人均土地多,农时又卡的厉害有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