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错觉就是觉得中国古代都是庭院,如果对《水浒传》有印象应该还记得潘金莲和西门庆初识的场景,那可不是庭院。我记得去周庄沈万三的庭院旅游,那种逼仄狭窄的庭院已经是当地豪宅了,可不是所有古代院落都是故宫。
建筑是长在地上的,是给人居住的,所谓建筑本质是体现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地关系越紧张,人就只能追求纵向空间。
这种南方常见的二层居民楼,越往北就越少见。越进入城市里也越能见到,否则也不会有长安米贵的说法。
之所以只有二层楼是生产力限制的缘故,但凡把材料学和建筑学送回古代,古人比你想象的爬的更高。
现代城市高度密集劳动力,土地价格水涨船高,自然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上容纳的劳动力越多越好,用规模化的劳动力生产消费去摊薄单位面积的高成本。说到底基建也是如此,规模化使用就能摊薄生产成本,更快产生收益。
其实不同区域的住宅差异是很大的,教育缺乏足够历史深度和文化想象,大部分历史结构来源于后期自学和影视剧。就像一说起古代农村就是岭南宗族和北方四合院不伦不类的结合体,问起孩子粮食从哪里来,回答是超市里。
古代为什么爱用院子,就像南方骑楼等其他前店后厂一样,小农是兼业化组织,生活生产是一体的,家也是公司。生产工具和骡马啥的得放院子里吧,缺乏商品化货币化的粮食得储存在院子里吧。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得在院子里的工具上进行预处理,总不会有人觉得水稻不脱壳就能直接吃吧。起码石磨是影视剧里常能看见的,男耕女织总得有地方放纺织工具。
其实南方农户和北方农户差别很大的,起码我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发现他儿时的家就没什么院子,和传统别墅非常接近。就算如此,里面也是包括了所有生产方式所需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