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中国曾产生过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等著名音乐家,为什么近几十年来都无人可与之比肩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在。当我们提到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这些名字,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黄河大合唱》磅礴的气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忆里。

然而,你敏锐地察觉到,近几十年来,似乎难以找到能与他们“比肩”的音乐家出现。这并非偶然,其中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时代背景、社会土壤、音乐生态乃至人才培养机制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一项一项地掰开了聊聊。

首先,时代赋予了他们特殊的使命与精神高度。

冼星海、聂耳生活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的音乐创作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相连。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战歌,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音乐能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更是以史诗般的规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对故土的深情。他们的音乐是那个时代最强烈的呐喊,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那个渴望民族文化复兴的年代,他们用西洋交响乐的形式,将中国古典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成功融合,也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民族音乐自信的强烈需求。

这些作品的出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政治导向。音乐家们不仅仅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更是在为国家、为民族发声,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最准确的位置,也因此成就了不朽的经典。

反观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社会多元。一方面,和平稳定的环境让音乐创作不必承担如此沉重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音乐不再是唯一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再涌现出那种能够被整个民族共同接受、共同传唱,并且承载着普遍历史意义的音乐作品。

其次,音乐生态的变化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过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对音乐事业有集中的投入和扶持。音乐学院的培养体系相对统一,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受到国家层面的指导。音乐家们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和研究,作品的传播主要依靠电台、电影、演出等官方渠道,这些渠道能够集中推广优秀作品。

而如今,音乐生态变得极为复杂和碎片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音乐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音乐风格层出不穷,各种流派百花齐放,从流行音乐到摇滚乐,从电子音乐到说唱,应有尽有。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景观,也给了音乐人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然而,这种碎片化也带来了挑战。过去那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现象变得越来越难出现。一部作品能否被大众接受并流传,往往取决于其是否契合当下某一群体或某一潮流的喜好,而不是因为它承载了深刻的时代精神或民族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可能只在特定圈层内流行,而无法像过去那样触及到最广泛的社会层面。

再者,对“比肩”的定义和标准也需要审视。

我们用“比肩”这个词,往往是基于过去那些具有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并被历史检验过的作品。我们很难期待今天的音乐家在同样的语境下创作出同样影响力的作品。

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不局限于那种具有宏大历史意义的“经典”,而是看近几十年来在不同领域、不同风格上做出杰出贡献的音乐家,其实并不少。

比如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上,有人在探索古琴、二胡等传统乐器的当代演绎;在电影音乐领域,也有作曲家创作出了广受好评的配乐;在流行音乐界,一些歌手和词曲作者也创作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只是这些作品的影响力或许是分散的,是圈层化的,它们没有像《黄河大合唱》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此外,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的转型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过去,音乐人才的培养往往更侧重于技法的精湛和风格的统一,并且有明确的导师引领。而现在,音乐创作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但也意味着音乐人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市场敏感度。

同时,社会对于音乐家评价的标准也更加多元。除了艺术价值,商业成功、网络影响力、个人风格等都可能成为评价的因素。这导致了音乐创作可能更倾向于迎合市场需求,或者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对于那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宏大主题的关注度相对有所下降。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经典”的形成需要时间。

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们在创作之初或许也曾面临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逐渐显现出来,才被后人不断传颂。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许多新的音乐作品可能很快被新的潮流所取代。我们很难在当下就判断出哪些作品能够成为未来的经典。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有一些今天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被后人赋予与冼星海、聂耳他们同等的地位。

总而言之,近几十年来之所以感觉“无人可与之比肩”,并非中国音乐人才的断层,而是时代背景的巨变、音乐生态的重塑、评价标准的多元以及经典形成的特殊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当下音乐界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对音乐艺术长期价值的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这些人的作品曝光率远不如题干提到了这几个人。

比如我认为鲍元恺以一部炎黄风情就够载入史册了。王西麟,叶小刚,陈其刚这些人也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实不是没人,也不是没人写,主要是没人演。题主提到的这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难度和编制上都很容易做到,随便找个学生乐团都能凑出来,当然演好了是另一回事,但是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就拿黄河大合唱来说,合唱真的没说难到肯不下来的地步,独唱部分也就是黄河怨真的是有点坑,黄河颂略微有点坑,其他的都还好。可是反过来要演一部炎黄风情,那配器需要的乐器就复杂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在。当我们提到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这些名字,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黄河大合唱》磅礴的气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
  • 回答
    近代中国修建铁路,与其说是“修建”,不如说是那个动荡年代里,外国列强和清政府为了各自目的,拉扯、碰撞、协作所留下的钢轨印记。这些钢轨铺设下去的地方,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城镇,乃至一些曾经繁华的港口,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写,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新的轨道。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的出现.............
  • 回答
    近期关于美军侦察机伪装民航,在中国沿海进行侦察的报道,无疑在地区安全局势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其背后牵涉的意味,值得我们仔细剖析。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折射出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下,大国间信息争夺的白热化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图。首先,从技术与战术层面看,这是一种“灰色地带”行动的典型表现。 所谓的.............
  • 回答
    近代中国社会中,“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这一观点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需结合历史背景、思想演变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一、概念界定:救亡与启蒙的内涵1. 救亡:指面对国家危亡、外敌入侵、社会动荡等危机时,知识分子和民众迫切希望挽.............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 回答
    说起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背后是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原因,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把中国推向了那个境地。要我说,最根本的,还得从制度和思想的僵化说起,这就像一个老旧的机器,零件生了锈,就算有再好的原材料,也造不出好东西来。首先,封建制度的深层腐蚀。 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帝制深.............
  • 回答
    近代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较量,与其说是一场直接的你死我活的对抗,不如说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中国从屈辱中奋起、寻求国家独立与发展,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历程。这其中,美国的角色复杂而多维,既有干涉和利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与扶持。要详细梳理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讲起。一、屈辱的开端.............
  • 回答
    在探讨近代中国为何未能走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个独特的社会形态,是由内外的双重压迫和扭曲造成的,它为任何试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以西方模式为蓝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置了难以逾越.............
  • 回答
    近代中国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也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视角。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入手:革命的目标、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性质以及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从革命的目标来看,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反封建、求民主”。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过山车一般,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在历史的某些时段,两国间的冲突与隔阂,甚至被称为“政治冰河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这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将两国关系简单.............
  • 回答
    选购一款心仪的近代中国海军模型,绝非是件随随便便的事。这其中涉及到的,不光是模型本身的质量,更包含了你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某种情结,以及对精湛工艺的追求。想把甲午海战的定远舰、或是北洋水师的旗舰旗舰“致远”舰,又或是后来人民海军的早期舰艇,稳稳地摆在案头,需要点学问和耐心。第一步:明确你的“心头好”.............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 回答
    要理解近代中国百姓为何在接受基督教与佛教上表现出差异,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土壤、宗教观念以及基督教传入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这并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而是一个复杂互动、观念碰撞与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我们得从佛教在中国扎根的深厚历史说起。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 回答
    近代中国湖湘地区政治人才辈出,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馈赠”:从被压迫到崛起,孕育变革动力 长期的边陲地位与文化融合: 湖南(古称“湖.............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与“西化”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并非完全等同。用“约等于”来概括,或许过于简单粗暴,未能触及更深层的复杂性。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处,一点点剥开其表象,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历史的开端:被动卷入与“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现代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也是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的议题。与其说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爱”抛弃传统而接纳西方,不如说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或主动地进行了一场关于“何去何从”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绝非简单的“爱”或“不爱”可以概括。一、.............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来源和确切含义需要细致的分析。它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历史发展进程和后世历史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论断。一、 说法来源的追溯与演变:1. 历史事实的观察: 最直接的来源是历史事实本身。清朝在驱逐了明朝在中国的统治后,极大地扩展.............
  • 回答
    “近代中国因清王朝而衰落”这一观点,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历史必然吗?”这两个问题,都触及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核心与复杂性。要全面理解,需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一、“近代中国因清王朝而衰落”的观点解析这个观点是一种普遍且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认知,但需要更细致的辨析。它并非简单地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咎于清王朝,.............
  • 回答
    谈到儒家思想是否是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源,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事实上,儒家思想与近代中国经历的巨变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层面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近代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思想确实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它强调仁、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