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说法出于何处?此说何解?

回答
“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来源和确切含义需要细致的分析。它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历史发展进程和后世历史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论断。

一、 说法来源的追溯与演变:

1. 历史事实的观察: 最直接的来源是历史事实本身。清朝在驱逐了明朝在中国的统治后,极大地扩展和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和一系列条约,将汉族王朝从未有效控制或统治过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例如:
收复台湾: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台湾作为明朝的残余势力存在。康熙二年(1662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与清朝对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派遣施琅攻克台湾,将其纳入清朝版图。
统一漠北和漠南蒙古: 明朝时期,蒙古各部虽然名义上臣属于明朝,但实际上多处于分裂或半独立状态。清朝通过征服察哈尔部、漠南蒙古以及随后击败准噶尔汗国,将蒙古各部纳入统治范围,形成了广大的“蒙古地区”。
征服西藏: 清朝通过对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册封以及军事援助,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宗主权和实际控制。
征服新疆: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立伊犁将军,开始了对包括南疆在内的新疆地区的直接统治。
与邻国的勘定边界: 清朝通过与俄罗斯签订一系列条约(如《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基条约》、《恰克图条约》等),划定了与俄国在中俄边界的很多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北方的边界基础。
对外朝贡体系的调整: 清朝也对原有的朝贡体系进行了调整,将一些藩属国(如安南、缅甸等)明确为独立的国家,不再将其视为朝贡体系内的直接属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边界关系。

2. 晚清知识分子的反思与建构: 这一说法的流行和系统化,很大程度上与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建构有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版图的丧失(如外蒙古独立、海参崴被割让等),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回顾中国的历史,试图寻找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稳定疆域概念。
强调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 为了对抗分裂和外国侵略,知识分子倾向于强调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清朝时期形成的广阔疆域被视为“中国”的固有领土,是抵御外侮的重要基础。
反满情绪的转化: 尽管清朝是满族统治,但其在大一统和巩固疆域方面的功绩,在后来的历史书写中,往往被置于“中国”整体叙事的框架之下,从而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即使是对满族的批判,也可能在维护其政权下形成的版图这一点上保持一定的肯定。
梁启超的贡献: 一些学者认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历史写作和民族主义宣传中,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版图”的观念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他虽然批判满清的统治,但也肯定了清朝在巩固和拓展疆域方面的成就,并将其视为“中国”的遗产。
民国时期教科书与历史叙事: 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在系统地建构近代中国历史叙事时,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清朝的疆域问题。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复兴的合法性,将清朝时期形成的广阔疆域视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逻辑。

3. 现代史学中的定论: 经过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研究,这一观点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历史论断。虽然对于“近代中国版图”的具体界定、清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性质(是宗主权还是直接统治)以及这些地区在近代国家形成中的地位,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讨论和视角,但“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历史判断,在主流学界和大众认知中得到了认可。

二、 此说的详细解释:

“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清朝的统治时期,通过其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外交行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汉族王朝为基础,并整合了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其疆域的范围和轮廓,构成了后来“近代中国”以及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主要基础。

具体解释如下:

1. 版图的形成与扩张:
范围之广: 清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东起海岸,西至帕米尔高原,北抵贝加尔湖附近(后因与俄国交界而缩小),南至南海诸岛和中南半岛北部。这个范围远超汉唐宋明等汉族王朝的直接有效统治区域。
收并民族地区: 清朝将历史上与中原王朝关系复杂、或曾相对独立的蒙古各部、西藏、新疆等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这使得“中国”不再仅仅是汉族的聚居地,而是包含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广袤疆域。

2. “奠定”的含义:
基础性作用: “奠定”意味着清朝为后来的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框架。尽管在清朝灭亡后,外蒙古独立、俄国侵占东北部分地区等,导致中国版图有所收缩,但清朝时期形成的“中国”的核心地域和主要轮廓,仍然是由清朝确立的。
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清朝将原先相对独立的区域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政权下,这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步骤。这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统一提供了历史基础。

3. “近代中国”的界定:
与现代国家概念的关联: 尽管清朝是传统王朝,但其后期特别是十九世纪,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逐渐开始融入近代的国际体系。清朝政府签订的一系列边界条约,虽然是在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但也明确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国界线,这些边界在很大程度上被后来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或在法律上主张继承)。
历史叙事的建构: “近代中国”的版图概念,是随着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被建构起来的。在对抗西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语境下,将清朝时期的版图视为“中国的”固有疆域,是一种维护国家完整和历史连续性的重要话语。

三、 争议与补充:

尽管“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说法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争议和补充:

1. 统治性质的讨论: 关于清朝对某些地区(如西藏、新疆)的统治性质,学术界存在讨论。一些观点认为清朝更多的是宗主国地位,而非直接统治。但也有观点认为,清朝通过设立将军、派遣驻军、制定法律等方式,行使了相当程度的直接统治权。无论哪种观点,都承认清朝对这些地区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和控制。

2. 版图的继承与丧失: 必须承认,清朝灭亡后,中国版图确实有所丧失。例如外蒙古的独立,这使得现代中国版图与清朝极盛时期的版图不完全一致。因此,“奠定”一词更侧重于指清朝建立了框架和基础,而非最终的定型。

3. “近代中国”的边界并非完全固定: 关于“近代中国”版图的起点和终点,学界也有不同的界定。但普遍认为,清朝的疆域是近代中国版图演变的起点和主要参照系。

4.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清朝作为满族统治的王朝,其统治性质、民族政策等本身就存在复杂的评价。但从疆域巩固和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看,其历史贡献不容忽视。

总结来说,“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是一种基于历史事实和后世历史观的概括性论断。它强调的是,清朝在驱逐明朝残余势力、统一边疆、与邻国划定边界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阔的疆域,为后来形成和认同“近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关键的基础和框架。 这一说法是理解中国国家形成和疆域演变的重要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汉们啊,一提起哈萨克斯坦,贝加尔湖和安南这些我们拥有过又丢了的,连清朝也未曾去占领的土地,就扼腕痛惜“这是我们汉唐的老祖宗给我们打下来的,应该是我们汉家的地盘,我们有法理依据要求占领,蛮子们滚出我神洲!”

但是呢,只要跟他们一提到新疆西藏这些之前全丢,后来由清朝稳固下来的土地,他们就会义愤填膺的唾骂“这全是解放军拿回来的,关清朝屁事!鞑子只会出卖外兴安岭balabala…”

在他们这些人眼中呢,只有一千多年前昙花一现的高仙芝,封常清,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而对于刚刚过去二三百年的对准噶尔用兵,对罗卜藏丹津用兵,对策妄阿拉布坦用兵,对阿睦尔撒纳用兵,对张格尔用兵,对大小和卓用兵,以及发动卫藏战争,金瓶掣签,驻藏大臣这些清朝的巩固,却选择了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不屑于去了解。

那些打着解放军旗号狂踩清朝的,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解放军的兵锋为什么停止在我们现在的国界线上,而不是继续开拓,占领你们说的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地方?这中间的决定因素到底是谁缔造的?

观点永远先于事实,连就事论事都做不到,知乎er这屁股歪的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user avatar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是靠解放军自己打下来的。但是,这个打不是乱打,要打总要是有一定依据的打,你不能说自己国力比相邻小国强就去打人家。这里的依据就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版图,只要民国名义上有的版图,自己又有力量就可以打回来。而民国由于寿命太短,又没有开拓疆土,所以这个名义上版图的继承就是来自清朝了。


所以这句话得一分为二说。说清朝奠定中国版图不合适,但是清朝留下的版图给了后世依据则是有道理的。试想,如果大萌一直延续下来,就算解放军都是高达,能随便去动作为独立国家的新疆西藏内蒙甚至东北?

user avatar

“清朝奠定中国版图”其实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因为里面好多概念都不清晰。不过光看这句话大概也知道要说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争论清朝对现代中国疆域的贡献罢了。

这种不严谨的说法,以我所知,应该是来自于谭其骧先生《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一文。该文系谭先生在1981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刊登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1年第1期。谭先生指出,本文是讲他在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如何划定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的。这篇文章里涉及“清朝奠定中国版图”的说法如下: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在这段话之后,谭先生详细进行了解释,估计大家不爱看长篇大论,这里只摘其要。

首先,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其中重点是:

"中国"两个字,按照现在的用法,形成是很晚的。鸦片战争以后的初期还没有完全形成,基本上到晚清时候才形成。讲到"中国"就是表示我们国家的主权所达到的范围,这是鸦片战争后经过了几十年才逐渐形成的。

其次,我们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其中重点是:

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至于现在的中国疆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而是这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宰割了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谭先生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了。当然如果想更好地了解,建议大家去搜一下谭先生这篇文章,虽然写作于1981年、刊发于1991年,但许多现在网上争论的话题早就被谭先生解释过了。

那么现在回到本问题,“清朝奠定中国版图”何解?

题目中的“中国”显然指的是现代中国,奠定版图指的是确定现代中国的国境线。那么为什么是清朝而不是很多答案提到的疆域更大的元朝、唐朝呢?其实很简单,在清朝以前,中国和西方的国际关系体系是格格不入的,但由于西方的强势,中国不得不被动接受西方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被拉进了西方的世界体系中。而此时的中国就是清朝。换言之,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最终奠定的清朝版图,是西方世界体系初接纳“中国”这主权国家的状态。

这里需要插一下,中国和西方的国际体系在清朝以前完全是两套系统。中国一直以来的国际体系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居中、四夷环绕,周边国家向中央的天朝上国入贡。这种被称为“天下观”的“朝贡体系”,是符合传统中国的世界观的,但却和西方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主权国家国际体系格格不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虽然不稳定,但却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无论各国从战争中捞到多少好处,在表面上它们都信誓旦旦地忠于主权和平等的原则。”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以后,即使再穷兵黩武,也需要合约、条约来为自己的武力背书——这也是为什么清末打完仗还要签不平等条约。而中国人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度被西方人嘲笑为“对全世界声称拥有领土主权”。

说了这么一长串的意思,就是说,西方的世界体系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拖进来了,有了一个新成员,接下来的一切都按西方的规矩办了。就版图而言,即使你再恃强凌弱,把清朝按在地上摩擦,最后还是要签协议签条约,根据双方的约定来修改国界线,到底划到哪里。而这样划线的基础,就是清朝原有的疆域。这就是为什么说,清朝奠定了中国版图。因为以后的所有领土条约,都基于清朝的疆域一点一点缩小(唉……)。

这里插一句,不光是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之前清朝也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比如《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确定了一部分明确的国界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古代中国是有边疆而无边界,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国界线的概念,毕竟理论上讲,天下都是皇帝的嘛。

再回过头来回应有些朋友指出的,阿古柏问题和西藏问题,其实这里也充分体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阿古柏是英、俄策划的分裂势力,也就是希望它能独立出一个新的主权国家,相比清朝当然更好对付啦。当然后来被左公平定,期间发生了沙俄入侵。阿古柏的分裂势力消失后,在这一地区的划界双方(两个主权国家)又变成了清朝和沙俄,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中俄《伊犁条约》,清朝叕丢了领土,但好歹没让阿古柏把大片领土给分裂出去与吧。另外的西藏也是,英国妄图否定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不就是想光对付一个西藏政府更容易么。到了民国时期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就是英国瞒着中国中央政府,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条约才有的问题,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坚决反对,因为地方政府无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政府来跟外国签订协议。

确实,国际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实力,但并不是说有实力就真的为所欲为,毕竟挑战一个国际体系的国家好像还不存在。既然如此,就算把大清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回过头还是要跟当时中国的主权政府也就是清朝政府谈的……

后来清朝通过《清帝逊位诏书》,将领土主权继承给了中华民国(“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再后来通过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又继承了领土主权。这就是“清朝奠定中国版图”的全部意义。(请参考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至于有人说,国土都是解放军打下来的云云,确实清朝末日已经失去了对大多数领土的控制能力,直到民国都没有能够实际控制,最后是解放军陆续解放全国,最后平定地方。但要注意,这个解放“全国”,哪里算“全国”?总要有个依据和范围,不能随便打下去吧?而这个范围,就是题目所说的,清朝所奠定的、为民国继承的中国版图。

user avatar

如果说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疆域,那么,以色列的疆域又是谁奠定的?

user avatar

没错,大清确实奠定了中国在主权国家体系下的版图,因为大清把朝贡体系败了个精光。。。。。

就算不能天下布狗,在殖民时代吞掉朝贡国也应该是对进入近代的中国王朝最基本的要求。。。

满足于这点领土的人,不知道我们曾拥有过什么啊!

user avatar

因为新中国法理源自民,民的又源自清,而清之前还不存在通行当世的国际体系,核心随便造。20世纪起,加附庸招狗可以,但吃地惩罚极其严重,随随便便恶名值就突破天际,版图不能再轻易扩张。



下面的是怼一些无脑明粉的,可以略过。


大明威震四海就是

西难出嘉峪关,哈密卫建了又丢,

北压不住蒙古,皇帝都被抓走啦,

南征越南缅甸全部失败,退兵割让领土,

东边日本不征之国,明末又丢了台湾,

哪怕以全盛版图计,明也要丢掉一半的新疆,丢掉内蒙,唯独在越南和外东北方向比现代中国多一部分领土,按中晚期——清朝丢领土也是晚期,对比要公平——算的话,大明只剩关内十八省,和半个辽宁,拿头和人家比?

明末要是比晚晴更牛逼,怎么会灭亡?还是被李自成灭的。江南的经济那么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征了多少商税,非得等铁骑到了才想起来?陕西河南又征了多少农税逼得人家破人亡,能做到“官绅一体纳粮”吗?反正地域黑“投资不到陕西河南”就完了,自己永远没有错。努尔哈赤是进过京的将军,大明把辽东搞成什么样子把他逼反的?当年有成化庭犁,万历怎么就搞不定了?南明自己各自为政,这也怪满清?“不是大明不给力,实在是满清太狡猾”?

清是没什么可粉的,但是为了反清而吹明,医院脑科治不好,得多读书。

user avatar

中国版图就是清朝奠定的。

清朝前期的屠城圈地剃发,登峰造极的君主专制,后期的昏庸腐朽乃至向世界宣战的蠢事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清朝对今天中国领土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清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简单的概括就是把敌对厮杀了两千年的中原农耕世界和草原游牧世界拉到一起,顺便还带上了蒙古统治下的西藏和新疆以及自己的龙兴之地。后期虽然丢失了不少领土,但是在英俄日等列强的觊觎之下至少保证了名义上的主权。古代困扰中原上千年的边患,都成了今天中国的边疆,历史上烽烟不断的西部省份今天成了战略大后方。


东北

唐朝的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只能为“自古以来”锦上添花,辽金元对东北的统治到了明朝,就只剩下今天辽宁省大部,历史已经给了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继承自元朝征东元帅府的奴儿干都司只是昙花一现,明朝在辽东的势力范围只有逐步收缩,直到萨尔浒战役、松锦战役以后被彻底驱逐。

明末汉人在松嫩平原甚至三江平原定居,并无多大困难。清末民初时代的东北,主要农作物是高粱、大豆、玉米、春小麦、小米、水稻等,以高粱和大豆最为重要。玉米是明末传入,水稻是后来朝鲜移民传入,其他的农作物在明朝都已经广泛种植。玉米并非不可替代,和印象中相反,玉米的单产并不比其他农作物高到哪里去,能够在中国被广泛种植是因为适合西南山区的贫瘠坡耕地,而且秸秆很多,可以做燃料。在东北,本身地广树木柴禾多,高粱也完全可以替代玉米,尤其适应盐碱地,而且同样秸秆很多,还特别适合酿酒。至于御寒,当地野生动物众多,可以靠皮毛御寒,而且辽河平原可以种植棉花。

明朝边墙外的东北,东部和北部山林地带以及松花江下游是女真人游猎、耕种的地方;从今天四平、长春到大庆一带及以西都是科尔沁及其属部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的游牧地,辽宁的彰武原名彰古台,昌图原名昌图额勒克,都是蒙古地名。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基本上放弃了对奴儿干都司的经营,几百个羁縻卫所只是纸面上的,女真部落向明朝纳贡的真正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蒙古科尔沁从呼伦贝尔南迁、察哈尔汗廷东迁,何况很多女真部落同时还向朝鲜纳贡,女真向蒙古纳贡的记载很少,但是后金的尊号多蒙古文:努尔哈赤称汗,舒尔哈齐的达尔罕巴图鲁,多尔衮的墨尔根岱青,甚至还有皇太极的名字甚至大清的国号等等。

明朝对东北边墙以外的统治非常薄弱,永乐年间建造的永宁寺,宣德年间就被毁。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更加削弱,女真部落多次骚扰边境,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就杀掠明朝边民十余万,而所谓“成化犁庭”,离松花江都还有很远,更不用说是黑龙江。而蒙古更是明朝长期以来最主要的边患。明朝汉民如果想迁往东北,朝廷第一个不允许,私自逃离国境性质很严重。即使明朝想要开拓东北,大明朝廷的军队都碰不到松花江,汉人农民去边墙以外开垦土地,基本上只能被女真人和蒙古人杀死或掠为奴隶。

而到了清朝,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整个女真民族在清太祖、清太宗的铁血手腕下,完成了统一。1584年努尔哈赤征界凡,与五部联军交战,不过是几百人规模的村战;1593年与海西女真、科尔沁、锡伯等九部联军三万交战,已经有上万的兵力;1613年攻灭乌拉部,布占泰仅以身免,努尔哈赤已经可以出动三万大军;到了1619年萨尔浒之战时,八旗已经有6万精锐之师。散居白山黑水间森林河谷里的女真部落绝大部分被编入八旗,随着对明朝战争的胜利,迁居辽河平原,再往后入驻京师和关内各地的满城。于此同时,漠南漠北的蒙古各部也全部都已经纳入了满清的统治,从山海关到威远堡边门(今开原)再到松花江边的法特哈边门(今舒兰)的柳条边,不是用来限制汉人的,是禁止蒙古越界游牧的。黑龙江流域的“野人女真”也多次受到满清的攻略和招降,到了清朝统治稳定以后,东北的柳条边外,除了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下辖各都统管辖的一些设防屯垦的城堡之外,普遍撂荒,那里原来生活的女真(满洲)人大多都从龙入关了,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部族一部分编入满洲八旗,一部分编为布特哈八旗,都有了比较固定的聚居区。至此,基本上所有的还留在东北的各个部族,都纳入了清王朝的军政一体编制,受朝廷直接管理,在固定的地方守卫辽阔的北方边疆,甚至被朝廷迁往遥远的伊犁落户戍边,而广阔的腹地,则成了无人区,等着以后被迁居的汉人住满。

清朝在乾隆时期,确实多次下达禁令,禁止汉民迁往关外,但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禁令就已经逐步废弛了,来关外的汉民越来越多,再也不会像明朝那样遭到女真、蒙古部落的杀掠,相反满洲官员和士兵在城堡里维持着地方治安,蒙古王公更是主动招揽汉民开垦,汉民多了以后,先设厅,然后逐步升府置县。长春原为科尔沁部游牧地,清初为蒙古郭尔罗斯前旗地,1800年设长春厅,1889年升长春府。吉林原为海西女真乌拉部地,康熙征雅克萨建船厂于此,1727年置永吉州,1747年改吉林厅,1882年升吉林府。到了1903年中东铁路贯通以后,哈尔滨、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牡丹江(宁古塔副都统城)等铁路沿线城市开始兴起,今天东北的很多城市集中在此以后成立。尤其是到了光绪末年的新政中,1907年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巡抚,尽裁副都统等官职。民国时期东北继续移民开发,也是建立在清朝的开发基础与和平交接上。

汉民迁居东北也并不是始于清末的,早在太平天国的同时,东北汉民就多到可以发动农民起义了。1860年开始的王达、马傻子(马振隆)起义中,几千人马活跃在北到松花江边,南到赤峰的大片地区,攻克了昌图、伊通、开原、铁岭、伯都讷(松原)、阿勒楚喀(阿城)、农安(当年的黄龙府)等多处城池,1866年才被满清从关内和蒙古调集的重兵镇压下去,在当时松花江以南汉民就已经占据了人口大多数。同治、光绪年间汉民开垦东北更多,铁路和工矿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直到解放初,城镇化率也没有超过50%,广阔的乡野,早就已经被汉人农民占据了。

满清入关,封禁东北,本来是想能够和蒙元一样,重新回到老家,但是时代不同了,背后有了沙俄和日本,东北也不像漠北,非常适合开垦。满清把满洲人几乎全部纳入编制,集中居住,反而把辽阔的原野留给了汉族农民去开垦,而已经在城市定居的满族人在满清灭亡以后,失去了编制,也根本不可能再回到关外。

有观点认为满清在崛起过程中,把大量黑龙江流域土著的人口充实军队,减少了当地的人口,减少了沙俄入侵的阻碍。一盘散沙的游牧射猎民族从来不缺勇士,缺的是精良武器和严密组织。早在1581年,尚未羽翼丰满的沙俄,叶尔马克率领的800哥萨克就可以把失必尔汗国装备落后、高举伊斯兰圣战大旗的上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一百年后,沙俄入侵者继续在森林里沿着河流东进,却不敢过分招惹近得多的卫拉特人。而雅克萨之战能够让康熙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就是,下游的达斡尔人已故族长是先皇额驸,对大清来说事关朝廷颜面(巴尔达齐很早就归顺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宗室女儿嫁给巴尔达齐),而当地达斡尔族也对清军全力配合。

没有满清突然崛起的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是真的不用和大明打招呼的,打垮一盘散沙的当地土著部落就可以了,明朝也绝对没有实力干涉,如果等到铁路建成以后,大量俄罗斯移民来到宜居的东北平原的话,东北就再也不是中国的了。日俄甚至韩国都对东北垂涎欲滴,俄国的威胁最大,渤海国在苏联的历史叙事中也曾经是苏联“多民族国家远东地区的古代地方政权”。

即使后来日薄西山的大清朝,沙俄还是要走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流程,才能占领人迹罕至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等到铁路建成的时候,东北平原已经被汉族住满了。


蒙古草原

明朝和蒙古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明初的多次远征草原,给予蒙古部落沉重打击,但是并没有考虑过建立统治,当明朝不再主动进攻以后,长城成了明朝的国防前线。到了明朝后期,长城以北、东北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北部都是北元和卫拉特的地盘或者势力范围。

蒙古草原的开垦和汉民移居早在明朝就已经开始,主要在河套平原,但是这绝对不是明朝有多么的强大有远见,而是俺答汗攻略明朝边境掳掠来的汉人、承受不起大萌浩荡皇恩主动投奔俺答汗的边兵边民和白莲教众,那些魔教中人还为俺答汗积极出谋划策攻略明朝边境。

满清崛起之初对蒙古也取得了军事胜利,但是胜利之后和蒙古联姻会盟,逐步建立盟旗制度,划定草场界线,大兴藏传佛教,结束了过去频繁的部落冲突,使整个蒙古社会进入了彻底的封建化状态。从入关灭南明,到后来与准噶尔的战争,再到镇压太平天国、陕甘回民,蒙古各部都出兵出马,大力配合,沉重的兵役和赋税也导致了牧民多次暴动和起义。

靠近京师的热河一带,地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交界处,原大部分属喀喇沁部落游牧地,清朝设置热河都统直接统治,八旗蒙古多驻扎此地,北面还有围场。嘉庆道光以后,满清彻底废弃了木兰秋狝,允许汉民前来开垦定居,而这也只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

东部蒙古主要是科尔沁的游牧地,近半变成了今天的东三省,前文已经提及。

西部蒙古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阿拉善额济纳很早就招揽汉民前来开垦。在残酷的同治陕甘战争中人口损失惨重,战乱结束后,迁来的汉民占据了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

清朝蒙地开垦表,从原地名可以看出,很多地方,早就已经被汉民占据了。民国在清朝的基础上继续开垦蒙古游牧地,激起了强烈的反抗。

蒙古作为满清的忠实盟友,王公们高官显爵,但是原先的草原牧场逐渐变成了汉人的农田。所以说,到底是满蒙一家亲还是满汉一家亲。

确实,进入火器时代,游牧部落的战斗力大不如前,但是没有清朝对蒙古草原的有效统治,固然中原政权也可能对蒙古部落取得军事优势。可是北方的沙俄不用面对统一且有内地支持的蒙古,南下压力会轻很多,漠北和呼伦贝尔有很多地方适合开垦,今天的蒙古国很多地方还故意不去开垦,耕地面积仍然有1.1万多平方公里,1822年沙俄就已经完成了对哈萨克三玉兹的吞并。对于中国来说最坏的局面是部分蒙古部落在沙俄胁迫或者引诱之下一起南下洗劫中原,甚至改奉东正教加入哥萨克,这是一桩对游牧民族来说很划算的买卖,考虑到民国初年北洋军和外蒙古的战绩,局面会怎样还很难说。


青藏高原

明朝对于青藏高原根本没有统治,只是册封几个头衔。明朝前期在西藏册封了大宝法王(噶玛派)、大乘法王(萨迦派)、大慈法王(格鲁派)三个宗教领袖和阐化王(帕竹政权)、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五个地方领袖。三法王没有定规,五王三年一贡。《明史·西域传》吐槽贡使的人数往往超标几倍,一路上吃喝招待,地方上不堪重负,还不时有各种假冒的野生仁波切前来骗吃骗喝,各路言官为之深恶痛绝。朝廷屡屡下诏限制人数,但是没什么用处。嘉靖年间,由于嘉靖帝本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西藏僧人前来朝贡的少很多。除了阐化王之外,其他四王其实势力都不怎样,阐化王最后一次朝贡是在万历七年,护教王永乐间就绝嗣。

西藏各路地方政权对于明朝经常朝贡,承认明朝的宗主权,朝贡对象只有明朝而没有印度中亚的政权,但是明朝对于西藏根本没有干预局势的能力。叶尔羌的赛义德汗攻打西藏,明朝那边似乎连记载都没有。到了隆庆万历年间,西藏格鲁派和噶玛派的矛盾愈演愈烈,明朝根本没有实力也没有兴趣去干预,格鲁派和噶玛派都不约而同地向蒙古人求援,格鲁派从土默特部请来了俺答汗的曾孙云丹嘉措转世成为四世达赖,噶玛派则和从漠北迁到青海的绰克图台吉联合,都已经根本不需要向明朝请示了。最后固始汗从天山草原来到青藏高原,打败了噶玛派的藏巴汗,建立了甘丹颇章(兜率宫)政权,这时候正值崇祯年间。到了皇太极称帝的次年,固始汗就向清朝朝贡称臣。

清朝对青藏高原的统治也是和蒙古分不开的。清朝借着和硕特拉藏汗被准噶尔攻杀的机会出兵,虽然战斗过程很难看,但是最终还是驱逐了准噶尔,控制了拉萨,在这个过程中,满洲的政治智慧体现地淋漓尽致。

满清先以驱逐准噶尔、护送七世达赖的名义,得到了和硕特贵族的支持,控制拉萨以后,直接在拉萨派遣官员驻军,联络卫藏各处地方势力,使之摆脱蒙古统治,确立了达赖喇嘛的神权统治,又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管辖后藏;把青海和硕特分为左右两翼,众建分其势,残酷镇压了罗卜藏丹津以后,又对青海卫拉特严格限制。

清朝为了便于行军,于雍正五年把巴塘、理塘划给四川,设宣抚司;中甸、维西划给云南,设厅。青海西藏分治,青海卫拉特由蒙古王公统治,西藏由噶厦统治。当时从昌都入藏基本沿着今天的317国道,乾隆时在拉萨北方的当雄草原到纳木错一带设达木蒙古八旗统辖和硕特余部,那曲以东的今怒江上游河谷还有霍尔三十九族,都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保障从四川到拉萨的道路,同时防备准噶尔入侵。在击退了廓尔喀的入侵之后,乾隆因为西藏活佛转世灵童选拔的种种弊端,又设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满清对西藏是有实际控制能力的,不像明朝那样满足于朝贡。上下瞻对、大小金川虽然打得很难看,但还是打赢了;鸦片战争中也有不少藏族士兵战死在浙东;另一个很怂的例子就是光绪初年,英国人强占哲孟雄(锡金),噶厦决心和英国人决一死战,但是满清坚决求和,强行压制藏人主战的呼声,命令驻藏大臣升泰签订《中英藏印条约》,承认英国占领了之前一直进贡的哲孟雄和布鲁克巴(不丹)。

到了清末新政的时候,清朝对川西也开始了改土归流,设康定、巴安(巴塘)、登科(邓柯)三府。所以后来解放军入藏,噶厦是在金沙江以西的昌都拒守,而不是在金沙江以东的康定或者巴塘、理塘一带。而且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中央政权几乎完全对卫藏失去了控制,但是噶厦也并未公开宣布独立,而是处于佛系状态。

没有清朝对青藏高原的有效统治,鉴于中国古代汉族政权一贯对青藏高原的忽视,可能会出现一种最坏的结果:到了19世纪中后期,被英国纳入势力范围或者殖民地,印度独立后变成印度势力范围,想想看长江黄河源头被印度控制或者威胁的情形吧。


新疆

汉唐对西域的经营,对于今天来说只能在证明法理方面锦上添花,真正把新疆纳入版图的还是清朝。

明初还对哈密有控制,但是正德以后就丢弃,只守嘉峪关。

清朝早在康熙年间打败噶尔丹以后,哈密王内附,清朝就在哈密附近水草丰美的巴里坤屯田驻军,直到乾隆年间彻底灭掉准噶尔部设伊犁将军为止,一直是清朝在嘉峪关外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康熙后期,嘉峪关外的部落内附,在当地设置靖逆、赤斤二卫,雍正年间设沙州所,后升沙州卫,再到乾隆年间改为敦煌县。

乾隆打败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以后,在新疆设伊犁将军,驻军管理,迁徙满蒙八旗落户伊犁,保护维吾尔农民耕种,迁徙汉回农民到哈密至乌鲁木齐一带屯垦,还顺便考证出了汉唐史籍中的西域地名今天对应的地方,新疆这才成为了“自古以来”。

到了同治年间,虽然有阿古柏之乱,但是有文麟、明春、富勒铭额等坚守入疆门户哈密、巴里坤还有敦煌,左宗棠大军因此能够顺利穿越千里戈壁滩;土尔扈特退守天山山谷,后来为左宗棠大军提供各种地理情报和阿古柏的部署;徐学功等人率领的汉人团练,活跃在乌鲁木齐附近,在石河子袭击了沙俄的“商队”,最后与左宗棠大军一起打败了阿古柏;荣全率兵驻扎塔尔巴哈台一带策应左宗棠。没有乾隆以来打下的基础,左宗棠绝对不可能那么顺利的收复新疆,即使军事占领了也很难治理。

在平定了阿古柏以后,清朝在新疆建行省,设州府县厅。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可以看出满清的统治术:伊犁和塔尔巴哈台一带很多地方由满蒙以及索伦锡伯的八旗驻防,由伊犁将军直接管辖;迪化周边有很多汉回农民屯垦,设州县,建省后由新疆巡抚管辖;南疆各城以及哈密吐鲁番由清朝册封的维吾尔伯克管辖;北疆草原上的蒙古、哈萨克部落也由清朝册封的汗王管辖。各民族各自分治。


此外,在云贵高原,清朝也继续了明朝的改土归流;在明朝不怎么看重的台湾,清朝设台湾府直接管辖,虽然后来割给了日本。


清朝的统治,基本上就是沿袭旧的统治秩序,尊崇原来的统治者,同时提供一定的武力保护,社会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和内地一样一潭死水,封闭落后,并且尽量限制汉、满、蒙、维、藏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禁止私自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分而治之。

清朝灭亡以后,统一的外壳打破,地方势力开始搞事情、民国军阀们也开始折腾:外蒙独立,内蒙蒙古牧民抗垦运动此起彼伏,不少人后来与日本合作;噶厦驱赶了驻军,在中英之间摇摆;川军刘文辉觊觎班禅的财宝而引发甘孜事件;新疆盛世才对内搜刮屠杀对外得罪苏联,引起了苏联支持下的三区革命等等。

今天的版图确实是由解放军守卫的,但是法理基础是清朝奠定的。在贪婪而腐败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以及地方军阀势力把局面折腾到不可收拾之前,解放军最终把红旗插到边疆。

user avatar

穷则搁置争议,达就自古以来。

没有实力别说清朝奠定了,就算五千年前奠定了也不是你的。

新中国成立后,托民国和我大清的福,边界全是有争议的,而且特喵的有争议的地方都在别人实际控制之下。

你扯几句这是自古以来人家就还给你了?

那民国时候怎么不还?清朝时候不还?

真要是自古以来有用的话,土耳其会这么点大?


我们现在要是还是炮党十八省建国的德性,弱的一比,现在会扯北宋奠定了我们的版图

现在要是更牛逼,那就是元朝版图了,实在不行,郑和你知道不啦?殷地安人移民晓的不啦?

什么?不知道?

来人啊,把这袋洗衣粉放到他家里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来源和确切含义需要细致的分析。它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历史发展进程和后世历史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论断。一、 说法来源的追溯与演变:1. 历史事实的观察: 最直接的来源是历史事实本身。清朝在驱逐了明朝在中国的统治后,极大地扩展.............
  • 回答
    中国近代版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清朝在奠定中国近代版图方面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奠定”这个词需要一些细致的理解,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也包含了后续的维护、调整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演变。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清朝继承的疆域基础: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清朝.............
  • 回答
    “清朝奠定中国版图论”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其核心论点是清朝通过对外战争和一系列条约,将中国今天的疆域基本固定下来。然而,这个说法存在着显著的片面性和历史误导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反驳:1. 历史疆域的继承与演变,而非“奠定”: “版图”并非清朝独创,而是历史长期演变的结果。 中国的疆域.............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要说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非常实在的历史依据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捋一捋,看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一、 疆域的巩固与“大一统”的实现首先,得承认,中国疆域的雏形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但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稳定的、能够被后世继承和认可的“大一统”疆域,很大程度上是清朝.............
  • 回答
    “清国领土贡献(奠定)论”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议,不能简单地说是“害处很大”或者“阴谋”,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的解读、国家认同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个“论”究竟指的是什么。通常,“清国领土贡献(奠定)论”可以理解为.............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 回答
    清朝(16441912年)与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清朝在多个方面确实比明朝更具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清朝的突出之处: 一、政治制度的完善与中央集权1. 皇权强化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和"军机处"等制度,进.............
  • 回答
    清朝的皇帝在位期间,往往通过朱批(即皇帝对奏折、奏疏或政事的批示)表达个人治国理念、情感态度和政治意图。这些朱批内容丰富,展现了皇帝的个性、政治风格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对几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清朝皇帝及其朱批特点的详细分析: 1. 顺治帝(16431661年在位):佛学思想与道德训诫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简单来说,如果清朝是汉人建立的江山,它依然会受到批评,但批判的角度、强度和性质会与历史上实际的清朝有所不同。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上的清朝为什么被“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历史上清朝被批评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压迫和歧视: .............
  • 回答
    清朝想要保住自己的领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清朝在内部治理、对外政策、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改革和有效的运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加强内部治理,巩固统治基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部是抵御外部侵蚀的基石。清朝需要解决自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