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回答
在探讨近代中国为何未能走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个独特的社会形态,是由内外的双重压迫和扭曲造成的,它为任何试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以西方模式为蓝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 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与缺乏真正的资产阶级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官僚体系庞大且根深蒂固。虽然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冲击,但其内部的封建主义土壤依然肥沃。

封建政治结构的惯性: 尽管清朝已显颓势,但其统治体系,尤其是官僚特权、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以及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旧式人才选拔机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社会进步。这种政治惯性使得任何革命都难以彻底清除旧的政治势力,新生的共和国常常面临着旧官僚的阻碍和掣肘。
缺乏独立自主的强大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需要一个独立、强大、能够主导政治经济走向的资产阶级作为支撑。然而,近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从其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两重性”。
经济上的软弱性: 他们在经济上依赖于外国资本,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同时也受中国封建官僚和买办势力的挟制。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本有限,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形成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衡的经济力量。
政治上的妥协性: 由于其经济上的软弱,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的妥协和摇摆。他们一方面希望摆脱外国资本的压迫,争取政治上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害怕革命彻底,担心革命会触动其自身的利益,甚至会引发无产阶级的崛起,威胁其阶级地位。这种妥协性使得他们难以制定和推行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政治纲领,更无法凝聚全国力量去推翻旧秩序。
与封建势力的盘根错节: 许多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其家族背景本身就与传统的官僚地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身上常常还保留着封建时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他们很难真正站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立场上,与封建势力划清界限。

二、 帝国主义的阻碍与瓜分中国的野心

“半殖民地”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主权不完整,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存在和活动,直接扼杀了任何试图建立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可能性。

维护既得利益的干涉: 列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通商特权、租界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权益。一旦中国出现一个能够挑战这些特权的强大政权,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新兴的共和国,列强都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干涉。他们既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出现,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完全由中国人自己掌握的、能够自主对外政策的政府。
“利益均沾”政策的利用: 尽管列强之间存在竞争,但他们在中国的问题上,又常常采取“利益均沾”的策略,共同维护在中国掠夺的体系。这意味着,一旦中国出现一个对某个列强不利的政权,其他列强也可能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对该政权施加压力,甚至联合起来进行干涉。
扶植代理人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国,列强往往会在中国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无论是旧有的清政府,还是后来的北洋军阀,甚至某些地方实力派。这些被扶植的势力,本身就与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存在和活动,必然会阻碍中国建立真正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的控制: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海关、金融、交通等关键经济命脉,使得中国民族经济难以独立发展,更不可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三、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与共和国的脆弱性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但这场革命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使得这个共和国注定无法稳固和发展。

革命的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未能彻底清除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影响。许多旧势力(如官僚、地主)依然存在,并伺机反扑。同时,革命的果实也落入了北洋军阀手中,他们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共和观念的未深入人心: 共和制在中国并非历史悠久的政治传统,其观念在普通民众中尚未完全普及。在经历了几千年帝制统治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共和制度在缺乏广泛民众支持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脆弱。
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 新生的中华民国,其权力基础非常薄弱。各地的军阀割据、地方势力横行,中央政府的权威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国家内部缺乏统一的政治力量和政治纲领,国家分裂的危机始终存在。
未能解决根本的社会矛盾: 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政治革命,它推翻了帝制,但未能触及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封建土地制度和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特权。这些矛盾不解决,中国社会就难以真正稳定,共和国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动力。

四、 革命力量的分裂与新兴力量的崛起

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多种政治力量,但它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也使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变得更加困难。

革命党人内部的分歧: 即使是革命党人内部,在革命的手段、目标以及对未来国家制度的设想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在是否要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旧官僚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新兴力量对共和道路的质疑: 随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他们开始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局限性产生质疑。特别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革命理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总结来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行不通,这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 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软弱且具有妥协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由此产生的缺乏强大政治和经济支撑的共和国。
外部因素: 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残酷干涉和政治经济上的控制,阻碍了中国自主发展和建立独立共和国的进程。
革命本身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不彻底性使得共和国的基础薄弱,无法应对复杂的国内外挑战。

因此,在这样的土壤和环境下,试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模式,就如同在沙漠中试图种植参天大树,其根基不牢,外部环境恶劣,注定难以长久。中国历史的发展,最终也证明了,只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彻底解决内外压迫、彻底解放人民的革命道路,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潜意识是把中国当成世界上某个普通的国家了。

很正常,因为现在的中国确确实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家。

但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当时的中国在全球十七到二十亿人左右的时候,拥有接近四到五亿人口。

粗略的讲,当时中国人占地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就是在大陆一千三百万的领土上一口气把全人类所有的制度全部实验完毕。

这样一个国家,它爆发出来的各种力量,可以瞬间将全球全民族所有可能走的路线一口气全部走完。

我举个例子,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是中华民国。同时,中国还存在奴隶神权制的地方政府、伊斯兰基层、基督教基层。皮下面还有满清土司、政权承认的王公贵族、还有闹革命的赤党、千年不易的孔家、影响半个江西的张家,此时还有土客互相械斗,还有人在往外卖猪仔。

四亿人中的精英,一口气把所有路线全点亮了。有跟日本合作的,跟英法合作的,跟德俄合作的。有左、极左、右、极右,杀人如麻的夏曦与蒋匪,他们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前后干掉了百万乃至千万国民。任何一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都承受不起他们这样的消耗。

如果夏曦在苏联搞革命,以他的杀人手段,要么他干掉托洛兹基,要么被托洛兹基干掉,因为苏联不需要这么多极左。如果蒋匪在苏联当白匪,他的臭名将直接大于高尔察克,因为即便是人口世界前三的苏联,也遭不住他们这样的消耗。

以人命为燃料,中国在近代的进步速度是极快的。汉代中国领先周围部落,一直到宋初,技术才全部扩散,前后花费了千年。而中国从1840年到1950年,前后一百一十年,从一万多士兵打不死英法几十人,到上甘岭顶着火炮反冲锋世界第一强国。

一个1911年看到清朝灭亡的传教士,他可能听到美军拼尽全力打不下志愿军的山头。这种速度有多恐怖? 萨镇冰,打过甲午的老兵,陆地上清军遭遇日军一触即溃,以至于海军没有塞防可护,惨败签约。他还没死的时候,志愿军已经有能力顶着美军的火力拿下韩国首都汉城了。

这种速度就是活生生用命烧出来的,一切向外国资本低头的,不管是张作霖(日)、蒋介石(英美苏)、龙云(法)、李宗仁(法美)、还有一大堆败亡的中小军阀,他们都没有能力和意愿改变中国的经济格局。收进口关税,哪管穷人死绝,这些人怎么有能力去打赢内战呢?

收外资的钱,就一定要受外资管控,外资当然希望你永远赤贫,永远内战,永远当最基础的公共殖民地。只要你拿了这伙人的钱,那么你最终难以摆脱他们的干涉。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建设不了呢? 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啊。 谁能不拿外资的投资呢? 当然是被一路穷追猛打战略转进陕北的中共了。在江西的根据地为什么失败? 因为你拿苏联的钱,就得听苏联的话,苏联派了特派员,你不能不听,哪怕苏联派的全是夏曦、王明、李德,哪怕苏联瞎指挥搞崩你的军队,你也没有任何理由抗拒苏联的干涉。因为苏联给了钱,给了枪,你本土的精英不听话,随时可以拉出去枪毙。

苏联派夏曦肃反和日本一颗炸弹送张作霖上天,其实是一个性质。为什么后来情况变了? 因为很简单,苏联二战要和德三干,没有心思和日本再开新战线。苏联的钱到不了陕北,苏联的话就干涉不了陕北。

所以中国才能顶住苏联的压力,打完淮海战役一路南下统一全国。蒋介石也想如法炮制,但是他拿过英美的钱,当英美的钱一停,他就完蛋了。没有源源不断的美械,没有美元,没有外来干涉军,蒋的经济基础迅速崩溃,很快就陷入全面内战的失败。

为什么一开始预判要五年打赢内战? 因为内战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正在源源不断给蒋送钱送枪,而苏联相比之下只希望中共守住东北,当个缓冲国。中共可以继续打,因为它的经济基础是自己构建起来的,是一个村一个县打鬼子建设根据地搞出来的。蒋一旦违背美国的意愿,美援一断,立刻就是后院起火,货币超发。

数以千万上亿的人口当燃料,一百一十年的时候,中国从欧美口中的笑话重新成为东亚话事人。是历史选择了中共当家做主,是人民选择了中共再造中华,一切买办资产阶级的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所有路线都走完了,但是它们当中的最强者蒋介石碰到中共,依旧在三年内输光了全部筹码。

高下立判,胜负已分。

user avatar

之前我一个回答,不要以为民国时期的人蠢,相反的,他们知道


这是1934年《人民评论》的一篇文章,说的是:

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年年贸易入超的债务国,这每年大量的贸易逆差并不表示国民一般消费力之提高,反之,它是表示了民族工业之绝对的停滞和衰落。
我们知道,中国贸易入超之形成,其原因至少有下列数项:
第一,关税不能自主,无法增加保护税率(由1842年至1930年,完全受了帝国主义列强协定关税的宰制)1930年以后,虽然表面上已经改订关税,而在所谓的互惠税率的原则之下,仍然不能尽保护贸易之效能,而只是一种变相的关税协定。
第二,由民元至现在,国内军阀混战循环不息,苛捐杂税之剥削重重,使农村经济急剧的崩溃,而一般农民购买力之降低,既不能为民族工业打开销场,同时原料产品输出之锐减,尤足加强对外贸易之逆势。
第三,1929年以后,世界经济恐慌之深刻化和尖锐化,使各帝国主义列强,一方面无限提高关税壁垒,限制或禁止外货输入,实行管制汇兑与输入分配制,造成了国际贸易之绝大障碍,另一方面又对国外(尤其对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实行探并政策,其倾销过剩商品,有时不惜降低在生产成本之下,而以国内之独占价格弥补其损失,这又使得工业落后国的贸易,很少发展的余地。
第四,依据中日条约的规定,外人有自由在华设厂之特权,故英日等国转移其商品生产于中国内地,其资本之雄厚足以压倒我国的民族工业,1935年5月,我国虽然宣布实行新税则,但外人的投资设厂政策,大可避免关税而增大他们夺取市场的力量。
有了上述四种原因,故中国民族工业之生产品,在国内市场既不能畅销,在国际市场上,又必然会遭受竞争的惨败,换言之,即与年俱增的贸易入超,已不能不随新兴民族工业之停止与衰落而达到可惊的庞大数字。


这导致了民族工业的凋敝,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代表,就是荣氏集团


申新七厂,这是荣氏集团的荣宗敬产业旗下的。

当时的荣宗敬开的申新新纱厂向英国汇丰银行贷款了300万元,然而最后周转不灵,最后被英国汇丰银行拍卖掉申新七厂用来抵债。

当时媒体一直在苦苦哀求国家能够保住这个民族产业,但是当时富商宁愿存到外商银行,也不肯伸出援手。

所以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后来一定要革命?正是当年《人民评论》所写的

  1. 关税不能自主,因此一定要关税自主。
  2. 军阀混战,因此要打倒军阀。
  3.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因此要断绝倾销。
  4. 外人有自由在华设厂之特权,因此这个特权不能给。

这里面提到的“荣宗敬”,他有一个弟弟叫“荣德生”,而“荣德生”的儿子叫“荣毅仁”。

而荣毅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长。

荣氏集团在民国时期赫赫有名,连荣氏集团都保不住自己的产业,何况别人呢?

哟,我好像又看到了汇丰,真是熟人啊。

当然现在中国的情况和民国时期的情况有极大的不同,我们今天不但敢于开放,并且敢于走出国门,把产品卖到世界,我们是世界第一大顺差国,所以我们不但允许外国人来华投资,还欢迎他们投资。

但是这前提条件是,国家有自己的主权,能够保护尚在幼稚期的民族工业。

这里面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家对自己的经济拥有“完全的掌控权”。

而相反的就是伊拉克经济,在2003年美军攻克伊拉克以后,伊拉克搞新自由主义改革,布雷默颁布了“布雷默100条”,金融完全自由化,外国公司可以百分之百的收购伊拉克几乎一切产业,并且能自由的汇转。再看看伊拉克的今天。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不通?如果连荣氏集团这种规模的公司都无法生存下去,连资本家,且是大资本家都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哪来的“资产阶级”?

user avatar

资本主义要资本。要资本就要原始积累 要原始积累就要剥削掠夺。

西方是靠对内对外的双重掠夺最终成了帝国主义。

中国近代呢?对外掠夺不可能了,对内掠夺方面也只是帝国主义的中间商和买办,无法积累起足够的原始资本搞自己的工业化。

user avatar

抗战时候的重庆,美国的钢铁从美国海路运到苏联,在铁路运到新疆,然后公路运到重庆,都比重庆自己生产的还便宜。

1945年的时候,全国的产业工人,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一半还在台湾··········

搞实业的侯德榜都倒闭跑印度去了,还是解放后才回国当的工业部长


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有这么一个情况

海关不在自己手里,在大清太子少保,英国人赫德手里,民国成立后,海关关税是各种赔款的抵押,也不在国人手里。

而没有关税的调节,新生的资产阶级很难竞争的过外国


毕竟人家经验比你丰富,机器比你用的熟练,产品质量还比你好,价格还低

美国当年为了关税,都打了一次南北战争,才通过关税的调节,逼着南方把原材料低价卖给北方,高价买北方生产的质次价高的产品,然后过了20年,北方的工业才发展起来,然后达到了世界第一的工业能力。

注:实际上调节很复杂的,简单的说,就是你出口棉花这样的农产品,关税很高,你发现卖给外国人不如卖给北方,你买英国的棉布,关税也高,反而北方的便宜。

简单说,南方大农场主高价卖自己的棉花,低价买英国的质量好价格低的棉布的日子,结束了。

但是美国的工业,发展起来了

很有意思的是,后世东方某大国,开始也是高喊世界各国情况不同,二十年不到,也开始高喊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了。

电视剧《大染坊》里,编剧借陈寿亭之口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意就是日本的棉布不仅不交税,日本国家还给补贴,咱们的棉布不光没补贴,还得交税,怎么竞争的过日本啊。

换句话说,日本的棉纱,国内交税少,出口的时候,日本国的海关不收税,还给补贴,进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海关因为当初赔款啊、借款啊,抵押给他们的,收税多少看外国的想法,几乎也不用交税。进来中国以后,洋大人的货物,路上的关卡也不敢收税。

而陈寿亭的棉布,不光没补贴,还得交税,出口关税要交两次,中国海关一次,外国海关一次,打死也竞争不过外国的棉布啊

所以陈寿亭能力远超日本那个商人,产品质量也超过了,也只能在国内勉强抗衡远道而来的日本商人的攻势,根本杀不出去。

而大部分国内的企业,是根本竞争不过的。加上拉偏架的还反向拉偏架,这更没办法竞争了。


这时候,中国的实业资本家,可以说就是完全没办法竞争了

张謇大家都知道吧?死了以后,他儿子被保镖打死,然后企业被贱卖。

侯德榜大家也知道吧,到了重庆以后改良了生产工艺,结果国民党还是决定买比较合适,然后气的老侯跑到了印度

简氏兄弟的烟草公司,更是直接就被宋子文给控股了

火柴大王刘鸿生,直接被金圆券坑的企业直接瘫痪

除此之外还有汗衫大王、棉纱大王等等

但是一方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原材料这一块

另一方面,搞重工业的,比如搞机床的王生岳先生,则是直接在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完全不搞撤离方案,被日军毁掉了···真的是看都看不懂


实业,就连这种初级的工业都保不住

换句话说,解放前的政府,你都不知道他是帮外国人的还是帮中国人的


这种情况下,甭说无产阶级了,刚解放的时候,全国产业工人也才几十万,一半还都在台湾

你说工人也才这么几个

资本家能有几个?更不用说,台湾和东北的资本家都是日本人,也不算中国的

这些资本家还大部分是买办资本家,买办赚钱的前提就是国内不能生产,你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呢


虽然大家喜欢开玩笑,说列宁说过

求求你们搞点资本主义吧,封建主义太low了···


但是就解放前的中国,这句话还真没错···

《大公报》在清朝都灭亡了,民国都成立了,还天天报道“贞洁烈女”

各地的县志,还把贞洁烈女当成荣耀写进去

一直到解放后,才刹住这股歪风····

user avatar

你都说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

压根没有几个资产阶级

上哪找资产阶级共和国去?

当时中国的主要人口都是农民

精英阶层基本都是大地主出身

所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换皮的封建王朝

当时全国的资产阶级集合到一块 可能还住不满今天一个别墅区

全国的工人阶级集合到一块 可能还住不满今天一个厂的宿舍区

全国压根没几个工厂 你玩个p的资本主义?

按教科书的说法 中国近代革命是反帝反封建

为啥没有反资本主义?因为没法去反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近代中国为何未能走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个独特的社会形态,是由内外的双重压迫和扭曲造成的,它为任何试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以西方模式为蓝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置了难以逾越.............
  • 回答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沦为彻底的殖民地社会,而是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列强的侵略策略,也有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韧性与抗争。简单地说,中国没有被完全“殖民”,是因为列强侵略的性质、中国社会组织的反抗能力,以及各国在华利益的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一个特.............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 回答
    近代中国社会中,“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这一观点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需结合历史背景、思想演变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一、概念界定:救亡与启蒙的内涵1. 救亡:指面对国家危亡、外敌入侵、社会动荡等危机时,知识分子和民众迫切希望挽.............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 回答
    说起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背后是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原因,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把中国推向了那个境地。要我说,最根本的,还得从制度和思想的僵化说起,这就像一个老旧的机器,零件生了锈,就算有再好的原材料,也造不出好东西来。首先,封建制度的深层腐蚀。 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帝制深.............
  • 回答
    近代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较量,与其说是一场直接的你死我活的对抗,不如说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中国从屈辱中奋起、寻求国家独立与发展,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历程。这其中,美国的角色复杂而多维,既有干涉和利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与扶持。要详细梳理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讲起。一、屈辱的开端.............
  • 回答
    近代中国修建铁路,与其说是“修建”,不如说是那个动荡年代里,外国列强和清政府为了各自目的,拉扯、碰撞、协作所留下的钢轨印记。这些钢轨铺设下去的地方,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城镇,乃至一些曾经繁华的港口,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写,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新的轨道。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的出现.............
  • 回答
    近代中国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也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视角。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入手:革命的目标、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性质以及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从革命的目标来看,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反封建、求民主”。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在。当我们提到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这些名字,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黄河大合唱》磅礴的气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过山车一般,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在历史的某些时段,两国间的冲突与隔阂,甚至被称为“政治冰河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这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将两国关系简单.............
  • 回答
    选购一款心仪的近代中国海军模型,绝非是件随随便便的事。这其中涉及到的,不光是模型本身的质量,更包含了你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某种情结,以及对精湛工艺的追求。想把甲午海战的定远舰、或是北洋水师的旗舰旗舰“致远”舰,又或是后来人民海军的早期舰艇,稳稳地摆在案头,需要点学问和耐心。第一步:明确你的“心头好”.............
  • 回答
    要理解近代中国百姓为何在接受基督教与佛教上表现出差异,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土壤、宗教观念以及基督教传入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这并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而是一个复杂互动、观念碰撞与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我们得从佛教在中国扎根的深厚历史说起。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 回答
    近代中国湖湘地区政治人才辈出,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馈赠”:从被压迫到崛起,孕育变革动力 长期的边陲地位与文化融合: 湖南(古称“湖.............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与“西化”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并非完全等同。用“约等于”来概括,或许过于简单粗暴,未能触及更深层的复杂性。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处,一点点剥开其表象,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历史的开端:被动卷入与“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现代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也是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的议题。与其说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爱”抛弃传统而接纳西方,不如说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或主动地进行了一场关于“何去何从”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绝非简单的“爱”或“不爱”可以概括。一、.............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清朝奠定近代中国版图”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来源和确切含义需要细致的分析。它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历史发展进程和后世历史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论断。一、 说法来源的追溯与演变:1. 历史事实的观察: 最直接的来源是历史事实本身。清朝在驱逐了明朝在中国的统治后,极大地扩展.............
  • 回答
    “近代中国因清王朝而衰落”这一观点,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历史必然吗?”这两个问题,都触及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核心与复杂性。要全面理解,需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一、“近代中国因清王朝而衰落”的观点解析这个观点是一种普遍且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认知,但需要更细致的辨析。它并非简单地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咎于清王朝,.............
  • 回答
    谈到儒家思想是否是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源,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事实上,儒家思想与近代中国经历的巨变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层面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近代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思想确实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它强调仁、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