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千年来人类都没有发生显著的进化?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近千年来人类没有发生显著进化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详细阐述的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显著的进化”这个词的含义。

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并非总以肉眼可见或短时间内剧烈的变化来体现。 所谓的“显著进化”通常指的是物种发生大的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压力。

那么,为什么近千年来,我们看不到人类发生类似“人类从猿猴演变过来”那种级别的宏观进化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

1. 时间尺度的问题:进化的速度与人类生命周期的不匹配

进化是世代累积的。 生物进化是基于基因的突变、重组和自然选择(或遗传漂变)在世代之间不断积累而发生的。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基因是相对稳定的,进化发生在群体层面,通过一代一代的繁衍来体现。
人类的世代时间长。 人类从出生到生育下一代大约需要2030年,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即使存在有效的选择压力,基因的改变和扩散也需要很多代才能在群体中产生可观的、能被我们定义为“显著”的形态或生理变化。
一千年对于进化来说是短暂的。 一千年大约是3050代人。在这个时间尺度上,即使有选择压力,基因频率的变化可能非常微小,不足以导致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更不用说像骨骼结构、器官大小等宏观特征的变化。要看到像类人猿到早期人类那样显著的变化,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2. 自然选择压力的减弱与改变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兴起。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随后发展出文明。这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从严酷自然选择到人工选择/文化选择。
减少了生存的直接压力: 农业提供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减少了饥荒的频率和 severity。房屋、衣物、工具和医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我们抵御恶劣环境(寒冷、炎热、捕食者、疾病)的自然选择压力。过去那些可能因为某些生理缺陷而难以生存的个体,现在有更大的机会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
改变了选择的维度: 过去可能有利于强壮体魄、敏锐感官或高效捕食能力的特质会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但在文明社会,社会智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技术创造力等“文化适应性”变得更为重要。这些特质的进化速度可能更快,也更多地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纯粹的生物学选择。
“人工选择”的出现: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选择特定的农作物、牲畜,并为了特定的目的(例如农业劳动、战争)而培养或偏好某些人类特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形式的“选择”,但其驱动力和速度与自然选择不同。
全球化与基因流动。 近几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化和交通的极大发展,使得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流动大大增加。这意味着以前可能在特定地理区域因特定环境压力而逐渐形成的特质,现在会通过通婚被稀释或扩散到其他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平均化”了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减缓了局部适应性进化的进程。

3. 文化的加速演进与替代

文化是适应的“加速器”。 人类最独特的适应方式之一是文化。我们不依赖于缓慢的基因改变来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学习、创造和传承知识、技术和行为模式来快速适应。
文化适应的“速度优势”。 例如,面对寒冷,自然选择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进化出更厚的皮毛或更好的脂肪储存能力。但人类文化可以通过制作更保暖的衣物、建造更温暖的房屋、发展取暖技术来瞬间解决这个问题。
文化“绕过”了生物进化。 许多原本可能驱动生物进化的压力,都被文化手段解决了。我们不需要长出更锐利的牙齿来撕咬食物,因为我们发明了刀具和烹饪。我们不需要更长的腿来追赶猎物,因为我们有了交通工具。因此,许多可能在过去会引起形态学变化的驱动力,现在已经不再有效。
文化信息的传递速度远超基因。 文化信息(知识、技能、思想)可以通过教育、书籍、互联网等方式在短时间内跨代际、跨地理传播。而基因的传播是有限的、需要通过繁衍实现的。

4. 基因突变率与累积效应

突变是进化的源头。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变异的基础。人类的突变率相对稳定,并且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有害的。
正向突变稀少。 产生能带来显著适应性优势的“正向突变”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即使发生,也需要在适宜的环境压力下才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和放大。
近千年的时间不足以累积大量有益突变并形成显著的种群差异。

5. 人类已高度适应其“创造”的环境

我们改造环境而非被动适应。 相较于其他物种,人类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造环境的能力。我们的生存不再主要依赖于对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而是通过技术和文明来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人造”环境。
技术“缓冲”了选择压力。 疫苗、抗生素、医疗技术、食品加工和运输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许多曾经是主要死亡原因和选择压力的因素(如传染病、营养不良、意外伤害)。
“弱者”得以生存。 过去可能因为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身体缺陷而无法生存的个体,现在能够通过医疗技术存活并繁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清除有害突变或筛选有利突变的速度。

那么,人类就没有进化吗?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澄清:人类一直在进化,只是进化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变化,而且表现形式更隐蔽,不再是宏观的形态变化。

微观进化(小尺度遗传变异)一直在发生。
对疾病的适应性免疫: 例如,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差异,如对疟疾的抵抗力与镰刀形贫血基因的关系,就是明显的例子。随着全球化,一些在特定地区(如疟疾流行区)被选择保留的基因,现在也可能随着人口流动而被带到其他地区。
乳糖耐受性: 在一些以牧业为主的文化中,成年后仍能消化乳糖的基因(乳糖耐受性)得到了选择和扩散,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近期适应性进化。
高海拔适应: 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如藏族人,在基因上有特定的适应性变化,例如影响血红蛋白和氧气利用率的基因。
对新食物的适应: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例如从以淀粉为主转向以高脂高蛋白为主,也可能在某些代谢相关基因上产生选择压力。
文化进化是主导。 如前所述,人类的适应主要通过文化和技术来实现,这是一种“广义进化”,它比生物进化更快、更灵活。可以说,人类正处于文化进化的“快车道”上,而生物进化的节奏相对缓慢。
基因与文化的协同作用。 基因和文化并非完全割裂,它们可能相互影响。例如,对特定食物的文化偏好可能反过来影响相关的基因选择。

总结来说,近千年来人类没有发生“显著的”(即宏观形态上的)进化,主要原因是:

1. 时间太短: 以进化论的时间尺度衡量,一千年非常短暂。
2. 自然选择压力减弱和改变: 文明、技术、医疗大大降低了过去严酷的自然选择压力。
3. 文化适应的替代作用: 人类通过文化和技术快速适应环境,避免了对生物进化的大部分需求。
4. 基因流动增加: 全球化稀释了局部适应性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停止了进化。人类的进化仍在继续,只是表现为微观的基因频率变化,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特定食物的代谢能力等,并且这些变化在很多情况下被更快速的文化和技术适应所掩盖或超越。人类的“进化”更多地体现在我们的思想、知识、技术和组织形式的演变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进化确实不明显,但是变化是很显著的。

先说点好玩的,在国外语言学家眼里从一个人的面部肌肉状况分辨这个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是很简单的,例如英国人因为发音问题很容易形成宽大肥厚的法令纹。而且近年来这些后天形成外表上差异越来越明显。

最著名的当属龙妈的表情,她著名的逗比脸和豌豆射手就是典型的英语发音肌肉特点。

从更专业研究人类的人类学家看来最近一千年来人类的变化堪称极为显著,尤其是越靠近现在时间人类的变化越明显,首先人类的牙齿变差了,古人的牙齿几乎完美咬合,而且智齿萌出非常整齐,现代人因为饮食烹饪的更柔软往往是天包地,智齿越来越病态,因为柔软的食物让牙齿生长更宽松,也就挤掉了智齿的位置。

这两年著名的考古发现,理查三世的脑壳

现代人的头骨

对比可以发现现代人的咬合并不完美,多数都是天包地,而中世纪的人上下颌能完美咬合。

评论里有些人不理解什么是古人牙齿完美咬合,你看一下理查德牙,平齐的像是被矬子挫平了似的,这才是完美咬合的定义。而一般人的牙都是不整齐的,最典型的就是小虎牙,理查的牙就没虎牙,因为严格来说虎牙实际上算是畸形牙。其中现代日本人的虎牙问题就很显著,不过他们管这个叫萌。贴两张48的虎牙照,她们的萌虎牙严格来说算是需要矫正的。


然后是骨骼明显变薄了,其中以头骨厚度最关键,一般认为是现代更安全不必长厚脑壳。

还有就是肌肉萎缩,根据发掘的中世纪人骨骼来看中世纪的人肌肉纤维比现代人更粗壮,因为他们要承受更多的重体力劳动。

接着就是现代人的脊椎越来越直,因为现代人相比古人需要静止工作越来越多,这对脊柱明显不健康。

最后还有一个好玩的就是现代很多人失去了能品尝出脂肪味道的基因,中国古代膏腴指的就是肥肉,认为极为鲜美的食材,现代研究证明能品尝出脂肪味道的人只有五分之一,而古代比这个数目高几乎人人都能尝到脂肪的味道。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这是“你不知道的,你就以为没有”的现象。某些媒体或自媒体在这方面进行了错误宣传,加剧了误解。

工业革命以来[1],研究人员在活人身上和过去数万年间留下的部分人类骸骨上观察到的人类生物学身体的演化趋势有:

  • 人类的面部继续了之前数千年间的缩短和狭窄化趋势,使得阻生智齿的发生率比数百年前有所升高,但同时缺失智齿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占比延续了数千年来缓慢增加的趋势;
  • 头骨的平均厚度略微下降,牙齿的咬合情况随着面部形状改变而略微变化;
  • 人类站立时的平均重心位置在向后移动
  • 人类数万年来脑容量略微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
  • 冰岛等地的人群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等位基因突变减少[2]
  • 对阿尔茨海默症、哮喘、多种过敏、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易感的基因突变在一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徐徐下降[3]
  • 对骨质疏松和另一些疾病易感的基因突变在一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 一些女性人群的更年期有所推迟、月经初潮年龄和首次生育年龄有所提前,女性适于首次生育的年龄是一项显著可遗传的性状[4],一项研究显示女性更年期每 200 年可能推迟 1 岁;
  • 剖腹产在许多地区的滥用引起当地新生儿头围的增加,且当地产妇的骨盆宽度并未增加;
  • 尼德兰等地的人群平均身高在过去两百年里急剧增加;
  • 2017 年,一项研究发现 18 世纪初移居到美国的阿米什人群体里出现了对抗糖尿病并帮助维持端粒的基因突变,目前已经覆盖了他们人数的 24%,携带该突变的人平均寿命延长 10 年;
  • 南非人群中对抗 HIV 的基因突变在我们眼前出现并扩张。如果 HIV 不能通过更高的基础突变率盖过人类的对策,数百年后南非人可能对 HIV 免疫;
  • 平均体温下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每 10 年下降 0.03 摄氏度;
  • “遗存正中动脉的概率变化”“豆骨的出现率改变”之类解剖变异也是人类演化的表现,尽管不能据此说演化加速。

在不同的现代人群中,解剖显示的遗存正中动脉发生率在 1.1%~35% 不等。

  • 2012 年一项印度的研究解剖了 60 条胳膊,显示遗存正中动脉在当地的发生率是 6.6%,
  • 2019 年波兰的一项研究[5]解剖了 125 条胳膊,显示遗存正中动脉在当地的发生率是 4%,
  • 以上两项研究中,双臂都有遗存正中动脉现象的案例极少。
  • 这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多项研究的情况:

此外,2020 年,研究人员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咽鼓管圆枕附近有一组密集排列的唾液腺[6],这玩意到底是本来就有还是最近多少年里新出现的都不知道。

在当前条件下,可遗传突变的最主要来源是精子的突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精子突变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男性平均寿命的增加、平均生育年龄的推迟可以增加人类的基因突变——2012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每延迟生育 1 年,平均可以多产生 2 个单核苷酸突变。

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化比生物学身体要快,一个想法作为模因的半衰期约 137 年。

参考

  1.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以带来性状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可以表观遗传),原子时代以来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化学药物和微塑料等等都可以影响演化,而且稳定的环境和食物来源允许人类的各种单核苷酸突变在几代人间迅速扩散。
  2. ^ https://doi.org/10.1073/pnas.1612113114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8295
  4. ^ https://doi.org/10.1073%2Fpnas.1104210108
  5. ^ https://dx.doi.org/10.12659%2FMSM.912269
  6. ^ https://doi.org/10.1016/j.radonc.2020.09.034
user avatar

前面几个高票答案的中心思想都是这样的:“一千年太短了,不足以支撑显著的进化。”

按照这种解释,“近千年来人类没有显著进化”丝毫不足为奇。

这个思路就算不说全错,至少也遗漏了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事实上,人类的确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为人类身上诞生了“理性”这种特殊的能力。

在地球生物的历史上,像视力这种能力,在各种不同的演化方案中独立地出现过不下40次[1],但人类的理性能力(或者用“智能”这个更中性的词)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

正是随着理性能力的成熟、穷极机巧补偿着生理局限性,人类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停滞了。

演化的实质是什么?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机制是什么?是用环境不适个体的海量死亡堆出来的。

想想早期人类文明。在高纬度地区,不耐寒的个体挂了;在低纬度地区,不耐热的个体挂了(所以同一物种,高纬度的亚种相对大只,低纬度的亚种相对小只,就是为了通过表面积体积比的增减,可怜地调节那么一丢丢防寒或耐热性)。

或者某年某月忽然来了场瘟疫,范围攻击大杀四方,最后活下来的都是自带高级免疫杀毒系统的。

而今天的人类呢?管你基因有多不适合,大雪来了有暖气空调,病菌来了有抗生素,胎儿头骨太大有剖腹产,就连很多稀奇古怪的遗传病都能控制,总之现代文明的种种技术发明,以及现代社会相对富裕的物质生产力,保障了哪怕是最不适应的个体也能维持生存、衍生后代,因此这些基因不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人类文明抵御着自然选择,演化也就丧失了基础动力。

当然,文明对演化的抵御,是一个由弱到强、在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后井喷爆发的过程。一千年前没空调,但人类已经会用火取暖,会种棉花做衣服。这些基础技术保证了人类不需要“太显著”的自身演化,就能适应非常显著的环境变化,而这在动物身上是不可能的。

最后处理一下反面的观点。从演化的视角看,一千年很短吗?人类的好伙伴,狗狗,只需要几十上百年,就能产生巨大的演化差异。大致追溯一下牛头梗头的演化历史:人类为了提高斗犬素质,对其体态做了一系列筛选,保留和强化某些来自杂交或突变的性状,淘汰某些不需要的性状(掐死?饿死?阉割?反正基因传递不下来),最后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子弹型头骨——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几十年里。尽管狗的世代长度比人短,但毕竟在一个数量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1.....1931年

图2.....1950年

图3.....1976年

图4.....2007年

可能有人反驳说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其实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可以把这理解成牛头梗经历了一场异乎寻常的生境变化,并不影响达成我一开始的论证意图:对人的演化而言,一千年的时间并不太短

第二个例子,自然选择在短时期内改变物种的例证:

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

编号5110移民地雀的后代,30年时间就形成了一个鸟类的新种(产生生殖隔离)。

地雀的世代长度和人类差距有点大,但是它只花了30年哦,只要30年,短短30年哦。还有人会说1000年太短吗?

这篇文章还提到当地一场干旱的后果:只用了6年,就造成地雀喙型演化。我不清楚地雀的世代长度是多少,我们保守假定半年,六年时间可以演化12代。1000年时间给你们人类,可以演化的世代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而且这一千年经历了不知多少次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比较一下我们和宋朝人(大概一千年前),哪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后天营养锻炼造成的骨骼肌肉发育差异不算,那不在基因层面)

顺便说一句,人类走出非洲多少万年了,虽然产生了很多体貌特征差异,遍布地球每个角落,又在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中封闭繁衍了多少万年,适应了各种极端差异的生境,但居然始终是同一个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可以这样理解:理性能力(人类智能)对演化的抵抗,早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开始了。人类早期那些简单但又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使用工具、因果推理、团队协作、语言交流和传递知识等),已经可以保障这个物种在大多数环境里生存,而不必做出太多自身性状调整。发展到现代,更是连一些细微的性状(毛发浓密度、体型等)都不必接受自然选择筛选。

在演化这场游戏中,人类就是开挂的存在。好比某个玩家全身超神装备,不费劲儿就碾压全服单刷BOSS,哪还有动力去干每天刷怪升级这种低端工作?





[1]数字来自进化论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地外智慧生物的可能性”(“The Probability of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t Life”),选自Philosophy of Biology , Michael Ruse编 (New York: Macmillan, 1989),第279–285页。

user avatar

进化本是无序随机的,人类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进化,甚至和进化方向相悖。

譬如人类的审美决定了人类长相的进化方向,人类比动物更加有目的性的流动和殖民也会控制基因对环境适应程度的进化。

到了现代,很多本应被环境淘汰的致命缺陷纷纷成为了被科学攻克的疾病,很多拥有致命缺陷的人也可以很好地活下去,而相对于远古时期,强壮的肢体愈发没有聪颖的头脑重要,这些都是人类思维对进化的重大影响。

简单来说,不是没有进化,而是进化的方向和人类历史的走向近乎于一致了,以至于无法被察觉,反而被理解成适时适地的变化了。

user avatar

首先时间短了,另外,谁说没有进化?不但进化了,而且堪称恐怖,那些死在天花下的人种绝对不同意。

user avatar

千年时间太短了。

万年还可以看一看。

最近一万年人类演化出了蓝眼睛、乳糖耐受和对疟疾的抵抗力。

你觉得外表没有变化,实际上内部的基因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演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你要大的改变,地质学上得以ma(百万年)作为演化单位。

人类作为智人不过区区是十多万年时间,最近的一次突破性进展还在7万年前左右。

-------------------------------------------------------------------------------------------------

上面是原回答,下面就有点啰嗦了。

吃了这么多反对我还觉得奇怪。

那个认为我信口胡说的,

我说的这几句话都有出处。

你知道进化的起源和取得优势地位有多少区别?简直偷换概念。

我说的是起源,你居然拿取得优势地位的时间来和我说。

按照你的理论,没有取得优势地位就=没有演化出来,

那三叠纪肯定没有恐龙,中生代也没有哺乳动物。

因为根本不占据优势地位。

关于蓝色眼睛

nature.com/nature/journ

7000年前的狩猎者已经是蓝眼睛深色皮肤了,说明蓝眼睛的演化早于深色皮肤。

Blue Eyes Originated 10,000 Years Ago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新闻里有论文链接也是出处,蓝眼睛源自10000-6000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

还有你自己发的论文

biorxiv.org/content/bio

的引用材料26里,

Eiberg, H. et al. Blue eye color in humans may be caused by a perfectly associated founder mutation in a regulatory element located within the HERC2 gene inhibiting OCA2 expression. Human genetics 123, 177-187 (2008).

这不是一万年以前?

关于乳糖耐受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 : Nature News & Comment

这是nature的文章

一万多年前人类还没有乳糖耐受的能力,起源是在大约7000年前。

另外我说的是最近一万年,你拿不到一万年来反驳我,是不是太逗比了呢?

难道最近一万年里没包括几千年前? 又不是一千年以内我说最近一万年。

至于疟疾的抵抗力,演化出来成型或许是最近几千年的事情,但是作为选择压力已经在农业起源的一万年前开始了。

ncbi.nlm.nih.gov/pmc/ar
Haplotyp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an African malaria-resistance allele at theG6PD locus suggests an origin within the last 10,000 years or so

非洲抵抗疟疾的基因的起点是一万年前。

你拿个东南亚人研究的论文来做什么?

最后一段你既然不评价我也不评价了,你开心就好。

你既然这么能查论文何不好好回答题主的问题说说一千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

这个问题本来很冷门,我也是凭记忆随手写的,出处自然没写。

被姬大一点赞突然人好多。

--------------------------------------------------------------

其他的基因层面的演化还包括

@Quartz

提到的人类低氧环境下的演化

2010年的: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

科学家认为藏族人民是人类演化速度最快的个案之一,之前认为EPAS1基因(缺氧环境下更好的生存)的变化是来自已经灭绝的丹尼索瓦人,因为藏族人的EPAS1基因几乎与丹尼索瓦人的EPAS1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源自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现在已成了藏族人的“专利”。

论文: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s caused by introgression of Denisovan-like DNA : Natur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今年的《A 3.4-kb Copy-Number Deletion near EPAS1 Is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High-Altitude Tibetans but Absent from the Denisovan Sequence》:

ncbi.nlm.nih.gov/pubmed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研究组的论文表示epas1基因中有一个拷贝数缺失变异,在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里没有发现。

所以实际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西藏人的低氧适应基因的演化应该也是最近一万年甚至几千年间产生的(汉族和藏族的分化时间大概在6000-3000年前),如果这种特殊的基因不是从灭绝的丹尼索瓦人上继承的话。

-----------------------------------------------------------------------------------

十多万年源自我们我们人类这个种的作为智人的持续时间,最早的晚期智人距今大约19.5万年,形态上和现代人类已经差别不大了,属于同一个种。

7万年的数据来自《人类简史》,人类四大革命之一的认知革命就发生在7万年前。同时也是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时间。

智人曾经在十多万年前走出非洲,遭遇了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但是没有攻下尼安德特人的领土。这个时候的智人外表和我们一样,但是认知方式和现代人差异不小。

然而等到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席卷整个欧亚大陆。陆续击败了世界上存在的同样人属的“亲戚”,有些还有少量的混血,从而占据了整个地球。

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这样的成就的原因是因为智人的认知能力有了突破性发展。

所以说假如把7万年前认知革命突破之后的智人带回现代,他将和我们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我们可以教他们语言,授予他们知识,他们不出几年,应该就可以和现代人一样生活。(参考一直保持农耕社会的土著,接触现代文明以后不出几年一样可以用汽车手机)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在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也应运而生。

智人诞生了独特的语言之后,提高了认知和交流能力,开始碾压其他的人种。

nhk的纪录片《生命大跃进》的第三集里也有提到,将尼安德特人的语言能力相关的FOXP2基因和智人的对比,发现主要的基因完全相同,周边的基因40万字里只有一个基因位有差别。


这就构成了语言能力的巨大差别。

这就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后的突破性进展,认知革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近千年来人类没有发生显著进化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详细阐述的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显著的进化”这个词的含义。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并非总以肉眼可见或短时间内剧烈的变化来体现。 所谓的“显著进化”通常指的是物种发生大的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压力。那么,.............
  • 回答
    千百年来,罪犯充军一直是许多社会处理犯罪的一种方式,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实际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军队的纪律和环境来改造罪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为国家效力。我们先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传统。首先,军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强调纪律的集体。进入军队,你就得遵守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
  • 回答
    这问题啊,芙姐你可问到点子上了!咱们《武林外传》这部剧,虽然看着是戏说,但里头的东西,有时候比那正儿八经的史书还耐人寻味。郭芙蓉你问这“劫富济贫”为啥千百年来都这么受欢迎,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涉及到一个很深层的人心和社会的道理了。你想啊,这天下总有那么些人,勤勤恳恳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到头来还.............
  • 回答
    新加坡,这个曾经在地图上几乎难以寻觅的小国,如今已是国际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过去几十年里,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以港口贸易为基础、资源贫乏的岛屿,一跃成为人均GDP与美国匹敌、生活水平极高的发达国家。这种惊人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高效的执行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而且非常关键,涉及到中亚和西亚历史演变的一个核心脉络。从伽色尼王朝(约公元10世纪末)到恺加王朝(1925年灭亡),近千年的时间里,波斯地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由突厥语族群的统治者所主导。这背后不是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一系列深刻的历史、社会和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近十年来抗战剧扎堆出现“纨绔少爷”和“江湖大佬”的设定,这背后确实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反馈。观众口味是会变的,一部剧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一批模仿者。 “纨绔少爷”的吸引力: 为什么会.............
  • 回答
    沈阳最近的这场暴雨,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见识了新修一年外墙被冲毁的景象后,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那些经历了近千年风雨、屹立不倒的古塔,在这场看似不比当年夸张的暴雨中却能安然无恙,而我们花费重金、耗费人力新建的一年房子的外墙,却不堪一击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建造原理和材料选择上的.............
  • 回答
    徐克,这个名字在华语电影史上曾经是何等璀璨的光芒,是“怪才”、“鬼才”的代名词。他的《新蜀山剑侠》、《青蛇》、《东方不败》等等,不仅在技术上带来了革新,更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东方美学,征服了无数观众,也赢得了业界无数赞誉。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当我们回望他近十年的作品,一股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 回答
    问得好!清朝收复西域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版图扩张”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当时国际大格局的连锁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捋。一、 历史遗留的沉疴:千年失地之痛首先得明白,西域这块地,虽然在中国历史的版图里若隐若现,但自唐朝之后,中央王朝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 .............
  • 回答
    比特币站上24000美元,这轮暴涨究竟踩中了哪些节奏?未来会去哪儿?这几天,加密货币的“老大哥”比特币又一次点燃了全球投资者的热情,价格强势突破24000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这让很多人惊呼“看不懂”,又或是“早该如此”。究竟是什么魔力让比特币在过去半年里如此疯狂上涨?而这种势头,又能持续多久?要.............
  • 回答
    话说那波斯帝国,赫赫扬扬,绵延千年,从居鲁士大帝奠基,到萨珊王朝的辉煌,疆域辽阔,文化璀璨,一度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可这块曾经雄壮的土地,却在短短百年间,被一个新兴的力量——阿拉伯人,彻底颠覆,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时一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
  • 回答
    婆媳关系,这个贯穿中国历史长河的古老命题,为何能千百年来屡屡触碰却依旧难以“和睦”?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顽疾,而是深埋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家庭动态乃至个体心理等多重土壤之中的复杂纠葛。要说透这层关系,得一层层剥开,细细品味。一、根源深处的文化烙印:家国一体下的“正统”之争中国传统社会,“家”不仅仅.............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存在了近千年,覆盖了中欧广阔的地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帝国内部的许多地区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帝国的核心文化和政治体系。然而,捷克地区,即后来的波西米亚王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没有像帝国其他许多德语地区那样被“同化”。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发展、民族认同和文化因素,而非.............
  • 回答
    在伦敦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系统里,波特兰水泥混凝土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能够屹立千年,这无疑是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相比之下,我们如今建造的许多混凝土房屋,其预期寿命却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甚至更短。这中间的巨大差距,并非简单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的差异,而是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材料和环境因素。首先,我们.............
  • 回答
    欧洲王室绵延千年,王朝更替却仿佛走马观花,这其中确实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简单概括,主要在于政治制度、继承规则、权力分散与集中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欧洲王室的“千年不变”:基石是“封建制”与“世袭制”的深度融合欧洲之所以能出现许多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王室,其核心在于封建制度的独.............
  • 回答
    拜占庭帝国,这个在欧洲东南部屹立千年的强大帝国,其生命力之顽强,确实是历史上一大奇迹。要理解它为何能绵延如此之久,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几个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所具备的一系列内在优势和外部适应能力。首先,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防御体系。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来说,中国能够自秦朝以来延续千年,而曾经同样强大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原因在于两国在历史发展路径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塑造了各自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应对内外挑战的能力。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其中的.............
  • 回答
    毛主席的诗词中,“千年”、“万年”这样的词汇确实反复出现,这并非偶然,而是承载了他深邃的思想、宏大的历史观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细细品味,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一、 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延续: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千年”、“万年”恰恰是对这种漫长历史的最佳概括。毛主席作为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变迁,以及集体记忆与时代观念的碰撞。要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国人普遍难以接受男性留长发的传统,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们 interwoven 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核心的事实:“男子留长发”这个传统,在汉民族历史上,并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