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舰炮口径都比陆基火炮大?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二战时期那些巨炮对轰的场面,什么“大和”号的18.1英寸主炮,还有俾斯麦号的15英寸主炮,跟同时期陆地上的野战炮比起来,那尺寸简直是碾压级别的。为啥海里的家伙就这么“重口味”?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船大炮就大”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

首先,得明白舰炮和陆军火炮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战场”。陆军火炮,特别是野战炮,那是要在陆地上打仗的。陆地是什么地方?地形复杂,有山有林有城镇,炮兵阵地要能快速转移,要能隐蔽,要考虑到射程覆盖和弹药输送的便利性。你想想,如果一门炮太重,就算威力再大,你开着卡车或者用牵引车也未必能把它搬到山头上或者复杂地形里,更别说快速拉到预设阵地了。而且,陆军的弹药补给线也相对脆弱,得考虑运输工具、路况、以及敌方侦察的可能。

而海军的舰炮,那可是在茫茫大海上啊!这环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大海是个什么地方?相对开阔,目标(敌舰)不像陆地上那样藏得住。而且,战舰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移动平台,上面有蒸汽机(后来是燃气轮机)提供动力,能把巨大的火炮载到任何需要的地方。为了追求更大的威力,海上的战舰可以做得非常庞大,完全不怕把几百吨的巨炮装上去。

威力与射程的追求,是关键中的关键。

舰炮之所以口径大,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威力。炮弹口径越大,弹丸本身就越重,携带的炸药量也就越多。这直接关系到炮弹的穿透力和爆炸杀伤力。在海上,你的主要对手是同样拥有厚重装甲的军舰。想要击穿敌舰的侧舷装甲带,或者摧毁其上层建筑,你需要的是能够产生巨大动能的炮弹。越大的口径,就能发射越重的炮弹,也就意味着越高的膛压和更强的穿透力。

同时,为了应对海上越来越远的交战距离,舰炮的射程也必须尽可能地远。更大的口径和更重的炮弹,在设计上也能支持更高的初速,从而获得更远的射程。想想看,如果舰炮的射程很近,那战列舰还没靠近对方就被打爆了,那还怎么打仗?更远的射程意味着你可以在敌方火力网之外进行攻击,占据战术优势。

舰体设计与稳定性,提供了支撑。

一门炮的威力大小,不仅取决于炮本身,还取决于它能承受多大的膛压和能发射多重的炮弹。这就要说到舰体设计了。现代战列舰的设计,可以为火炮提供一个极其稳定的射击平台。整个舰体是经过精密计算的钢结构,能够承受住炮弹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相比之下,陆地上的牵引式火炮,其底盘、炮架的强度和稳定性都会受到限制,无法承受与舰炮同等威力的发射。

而且,战舰的尺寸和内部空间也允许安装更复杂、更庞大的炮塔。这些炮塔不仅能容纳巨大的火炮,还能配备先进的瞄准设备、装弹系统,甚至可以实现360度的旋转。为了平衡舰体的稳定性,大口径火炮通常会成组安装在舰体的前后部,并且设计上会考虑配重。

弹药输送与装填的便利性。

虽然陆基火炮也需要弹药补给,但舰船上则有专门的弹药舱和升降机系统,可以高效地将弹药输送到炮塔内。舰上的弹药处理系统,尤其是在二战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能够支持大口径火炮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炮塔内的装填机构(液压或电力驱动)也能够快速地将沉重的炮弹和药包送入炮膛。

反观陆地,尤其是在需要战场机动的情况下,弹药的搬运和装填会受到更多限制。虽然自走炮的出现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其整体的弹药携带能力和装填速度,在面对巨型舰炮时,仍然存在天然的劣势。

历史发展与技术演进的必然。

从最早的海岸炮到后来的战列舰,海军的火炮技术一直走在前面。随着海军战术的演变,对远程打击能力和舰船防护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了舰炮口径的不断增大。从早期的几磅炮到后来的12英寸、14英寸、16英寸,再到18.1英寸,这是一个持续的技术竞赛过程。

陆军火炮虽然也在发展,但它的发展路径更多地受到战场环境、战术需求以及后勤保障等因素的制约,更倾向于轻便化、机动化和多功能化。当然,也有一些专门的重型陆基火炮,比如铁道炮或者岸防炮,它们的口径和威力可以媲美甚至超过舰炮,但这些通常是作为固定阵地武器或者战略威慑武器存在的,不具备陆军野战火炮的普遍机动性。

一些小细节补充一下:

炮管寿命: 舰炮口径越大,炮管的磨损也越快,炮管寿命会相对缩短。但海军舰船有能力在后方船坞进行维修和更换炮管,这不像陆军火炮那么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成本因素: 建造和维护大口径舰炮及配套的舰船成本非常高昂。但这与海军维护国家海上权益、投射力量的能力相比,是值得的投资。
战术定位: 陆军炮兵更多的是支援步兵作战,提供曲射火力压制。而舰炮在海战中,则承担着与敌舰直接对轰、摧毁敌舰的核心任务。

总而言之,近代舰炮口径普遍比陆基火炮大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在于海上作战环境的独特性,以及对远程精确打击和强大破坏力的极致追求。这使得海军在火炮技术的道路上,选择了“大就是美”、“重拳出击”的路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多,但是这个分化最开始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水运的运力比陆地强得多。无法移动的火炮的意义是很小的,而要让火炮‘动起来’,船只的载重能力远远强于传统陆路运输工具(而进一步强于航空兵)。

这不是火箭科学。设想有一块重物,要在水里推动之,要用肩扛手提,或者让其飞起来(?!)的难度,就一目了然了。

陆上火炮当然存在口径特别大者,但是其本身是非常罕见的。整体上来说,拿战时期满载接近三千吨的小型线列舰可以轻而易举地装备超过20in各种木材组成的防御设施,搭载74+火炮。而陆上如果要使用畜力马车运输同等重量的火炮并非小事。要在炮车上安装如此厚重防御也会极大地降低机动性。同样的道理,间战期间即便是较小的战舰(比如间战标准驱逐舰中较小的A级),吨位也达到了1350吨空载。对比之下,同时期的坦克比如雷诺Ft-17的重量不足7吨。第二次大战里常见的坦克比如T-34的重量在20吨级左右,T-34-85也仅是30吨级,还不到海军里最小的战斗单位摩托艇的标准排水(弗莱明Type A无武装57英吨)。便是有专门设计的大承重悬挂系统和引擎的‘鼠’式‘超重型’坦克,重量也只是200吨级。题目中描述的动辄口径达到15in以上的战列舰标准排水往往在三万吨甚至三万五千吨以上。

就好像铁路炮的口径往往大于轮式车辆,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大于单座战斗机一样;这里8-16in舰炮,76-122mm陆军火炮到20mm航炮之间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载重能力。海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运输大重量物资的方式。结果就是船只会搭载更强大的防御,也搭载更多/更重型的火炮来击穿之。这是这个分化的‘起源’。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而重炮舰从追求火炮数量到追求火炮口径的变化和早期火控系统的有效性有关。自动力引擎的重量,自持力根据需求变化;火炮的战斗效率和重量,也与弹种,身管技术等等有关。但是总的来说,对于重炮舰,本质上还是那句著名的‘只有最大型的舰艇可以搭载最重型的防御,只有最重型的火炮可以击穿最重型的防御,而只有最大型的舰艇才能搭载最重型的火炮’论断。这一点最终的结果,就是日益膨胀的重炮舰体积和主炮口径。陆炮,受限于重力加速度和摩擦力的陆上运输条件制约,不存在也不需要这样快速的口径提升。对于非重炮舰的海军舰艇亦同:鱼雷舰艇或者导弹舰艇的吨位和火炮口径就不存在这样疯狂的递增。

岸防炮台的问题则是其无法移动。因为无法移动,所以价值有限,尤其是当海军舰炮的口径扩大到不成比例的11in+/12in+以后,也就很少有专门为炮台设计的超大口径火炮。诸如新加坡要塞是存在15in岸炮的,但是这里也远非专门设计的决胜武器,而与设想中日机活动半径以及老15in库存数量之多有关。多弗与之同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二战时期那些巨炮对轰的场面,什么“大和”号的18.1英寸主炮,还有俾斯麦号的15英寸主炮,跟同时期陆地上的野战炮比起来,那尺寸简直是碾压级别的。为啥海里的家伙就这么“重口味”?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船大炮就大”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舰炮和陆军火.............
  • 回答
    关于055型驱逐舰上装备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您提到“只有一座1130近防炮和一座24联红旗10”,这其实是对055舰配置的一种误解。实际上,055型驱逐舰在近程防御方面拥有更为强大和全面的配置,远不止您所说的数量。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让您更清晰地了解055舰在这方面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 回答
    近代英国军队之所以青睐“排队枪毙”这一战术,并非一时兴起或者盲目模仿,而是当时历史、技术和社会背景下,一种相对高效且可行的作战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一、 火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队枪毙”的核心在于步枪的射击效率和纪律性。在火绳枪、燧发枪逐渐取代火门枪、火绳枪的.............
  • 回答
    要理解近代中国百姓为何在接受基督教与佛教上表现出差异,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土壤、宗教观念以及基督教传入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这并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而是一个复杂互动、观念碰撞与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我们得从佛教在中国扎根的深厚历史说起。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要说近代尼德兰(荷兰)为什么没有像某些欧洲大陆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领土扩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而非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这涉及到荷兰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更广阔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近代”这个时间跨度相当长,从大致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说的“.............
  • 回答
    想当年,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或是文人骚客,住的可都是那一方方别致的庭院,或是欧洲那些气派的庄园。一方天地,曲径通幽,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自成一景,那是何等的风雅自在。欧洲的庄园更是讲究对称、宏伟,彰显着贵族的权力和品味。可如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钢筋水泥搭起来的高楼大厦,一层层叠上去,千篇一律,少了几.............
  • 回答
    近代中国湖湘地区政治人才辈出,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馈赠”:从被压迫到崛起,孕育变革动力 长期的边陲地位与文化融合: 湖南(古称“湖.............
  • 回答
    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记。在这些屈辱的谈判桌上,李鸿章的名字如影随形,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西方列强更是明确点名要求他出面,否则便拒绝谈判。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西方列强为何如此“钟情”于这位晚清重臣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西方列强都是铁板一块,只想.............
  • 回答
    近代以来,确实鲜少出现像古代那样,某个富可敌国的大工厂主,手握重兵,自成一方势力,建立起类似“钢铁王国”这样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剖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强化是关键原因。近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同样是深受西方思潮影响,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能与现代服饰并存,甚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我们熟知的汉服,在近代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复兴之路却显得更为曲折和不易?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细聊聊。一、历史基础的差异:服饰的“根.............
  • 回答
    要说人力车为什么“近代才出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变迁和技术演进的故事,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恰逢其时。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有“需求”这块地基。你想啊,在更早的时代,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或者骑马、坐轿子、坐牛车。这些方式,要么速度慢,要么成本高(比如养马、雇轿夫),要.............
  • 回答
    近代印度和中国之间“过不去”的说法,其实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复杂的互动和矛盾。要深入理解,需要梳理一下其中的脉络。历史的渊源:并不总是“过不去”首先,要纠正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近代并非印度和中国关系史上唯一的阶段,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敌对。事实上,在更早的时期,两国之间有过相对和.............
  • 回答
    近代满族人才辈出,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满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清朝的统治政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满族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多个角度去审视。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自我革新的动力满族自建立清朝以来,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许多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在入.............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近代欧洲人热衷于围观死刑现场,甚至带着孩子,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震撼,但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民众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出的一个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的死刑并非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种绝对的禁忌或纯粹的惩罚。在那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