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投奔曹操的时候那么窘迫,为什么曹操却把他视为比肩自身的英雄?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视为心腹大患,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偶然,而是曹操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致。

首先,曹操看到了刘备身上那股“匡扶汉室”的旗帜,以及由此凝聚的人心向背。在那个时代,“汉”姓本身就拥有巨大的号召力。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虽然势微,但他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正统的合法性。许多怀念汉朝、不满割据局面的士人百姓,自然会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他并非汉室宗亲,他的权力来源于东汉末年的权力真空和他的军事实力,但从“正统性”上讲,始终不如刘备。曹操深知,在乱世之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刘备所代表的“汉室”,正是能汇聚人心的一面大旗,而这面旗帜的拥有者,即便现在落魄,其潜在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其次,曹操看出了刘备身上卓越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曹操自己就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领袖,他能识别出同样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刘备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但他的仁德、宽厚、知人善任,已经在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以及后续招募人才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能让追随者甘愿出生入死,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曹操在与刘备短暂的相处中,必然能感受到刘备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度。曹操爱才,但他更欣赏的是那种能凝聚人心、能长久发展的人才。刘备身上的这种特质,让他与一般碌碌无为的将领区别开来。

第三,曹操对刘备有着深刻的战略性判断。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南方。而南方最大的势力,就是刘表和孙权。刘备虽然弱小,但他与南方势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刘备能成功在南方站稳脚跟,他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曹操统一的最大变数。更何况,曹操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旦他击败了其他割据势力,刘备的存在本身就会成为潜在的威胁。与其等刘备发展壮大后再去面对,不如趁其尚弱,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或者加以利用。

第四,曹操的“唯才是举”并非虚言,他看到了刘备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曹操虽然残暴、奸诈的一面为人所熟知,但他骨子里是一个极度自信,并且认可实力至上的人。他敢于打破常规,启用出身卑微的人才,也敢于正视比自己更有潜力的人物。刘备虽然当时落魄,但他身上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曹操相信,通过自己的调教和利用,刘备也许能成为他统一天下的重要棋子,即便最终无法控制,也能起到牵制南方势力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心理因素,那就是曹操的自信与危机感并存。曹操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的强者,往往对潜在的对手有着极度的警觉。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刘备即使当时只是一个“贩鞋的”,曹操也愿意与之“煮酒论英雄”,这本身就说明曹操并没有完全轻视刘备。他将刘备视为“英雄”,正是源于他对刘备身上所代表的“汉室正统”和“人心凝聚”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局势的深邃预判。与其说曹操是把刘备当成“对手”,不如说是把他看成一个“未来的潜在最大变数”,一个值得自己高度警惕和密切关注的人物。

总而言之,曹操之所以将当时窘迫的刘备视为比肩自身的英雄,并非仅仅因为刘备的仁德之名,而是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看到了刘备身上所代表的“汉室旗帜”的凝聚力,他卓越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以及刘备在未来乱世争雄中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曹操的判断,是对人心、政治和时局的深刻洞察,是一种将所有潜在力量纳入自己考量的战略性思维。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识人之明,刘备正是他眼中那个即便落魄也光芒难掩的对手,也是一个可以被他利用或必须警惕的战略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青梅煮酒”前的刘备,就已经很传奇了。

比如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他能哭着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说:

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1]

小伙子名叫田豫,后来官至曹魏太中大夫,领九卿俸禄。

刘备还未起兵,或许还没和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时,就曾和一人“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2]

这个人的名字叫牵招,为曹魏多立功劳,但终其一生仅是雁门郡守。

《三国志》中,田豫、牵招和满宠、郭淮同传,和后两人相比,功勋卓著的他们,但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待遇:

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

他俩会后悔认识刘备吗?他俩会后悔因为认识刘备,而导致在曹魏官运受阻吗?

一定不会。

所以才会有“牵招马邑救田豫”,牵招未经长官同意,带兵解围被鲜卑包围田豫。这是一件很“刘备集团”的事,却发生在了曹魏,冰冷的政治,束缚不了这群游侠们心里的那口火。

三国时期,有三个人被称为勇冠贲育,分别是程昱、曹仁,和袁涣。

刘备任豫州牧时,推荐袁涣为茂才,后来袁涣在吕布手下任职,吕布让袁涣写文章骂刘备,袁涣说:

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

后来魏庭传言刘备死了,众臣相庆,袁涣不贺。

更别提那能在徐州这一四战之地,戏耍各路诸侯的陈登,能由衷的说: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我们在把故事往回拉,不要忘了刘备是那个加班加到刺客都不愿意下手的人。

为民意,可以怒鞭督邮,弃官而去的人。

他的话题度,一直被拉的很满,而且还是那种极其积极,正向的。

所以曹操称刘备是英雄,并不奇怪,全天下人都认为刘备是英雄,他们都知道,刘备身上有团火,一团不灭的火,一团能吸引侠客志士的火。

如果我们把“青梅煮酒”前刘备的事迹,放到现在,会是怎么样?

看了这个热搜,说实话,我也想跟随,至少见一次这个叫刘备的男人。

参考

  1. ^ 《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
  2. ^ 《雁门太守牵招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甚广,也因此被许多人贴上了“昏聩”、“无能”的标签。然而,如果咱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刘禅在被俘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向曹魏投降?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就不是一句“乐不思蜀”能概括的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禅投降的时机。那是在公元263年,蜀汉已经风.............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后来举荐袁谭为茂才,投奔袁绍的种种举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些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处境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来审视。首先,刘备早年辗转于战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审时度势,寻找出路。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家道.............
  • 回答
    要论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这得从历史背景、人物定位以及各自的处境来细细掰扯。这俩事儿,看似一个是“屈尊就卑”,一个是“荣华加身”,但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各有各的“不好看”。咱们先说刘备投降吕布。这事儿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曹操联合刘备围攻吕布于下邳。刘备这时候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如果韩信没有遇到刘邦,那他人生轨迹的走向,以及最终能否达到他那样辉煌的成就,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在我看来,韩信这个人身上,有着极强的个人天赋和一种近乎偏执的求胜欲,这些是他最宝贵的特质。但要将这些特质转化为现实中的伟大功勋,一个合适的舞台和一位慧眼识珠的领导者,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刘备在创业初期,屡次投靠各方诸侯,却总能获得厚待,这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特质与当时时代背景下,诸侯们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刘备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品德优势: 仁德之名远播: 这是刘备最核心的优势。虽然早期力量弱小,但他始终践行“仁义”之道,体恤百姓,爱护士卒.............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