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留守荆州的诸位大臣为什么忠诚度这么低,东吴两次争荆州他们投降(各太守)或逃跑(廖立)这么勤快?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刘备并非荆州本土势力: 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以及早期的谋士,大多来自幽州、冀州、豫州等地。他们是为了响应刘表而来到荆州,或者是在乱世中投奔刘备的。虽然刘备后来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区域,但他始终带着一种“外来者”的色彩。
荆州本土士绅的离心倾向: 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地盘,刘表及其家族在荆州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支持。刘备虽然继承了刘表的基业,但很多荆州本土的士绅和官员,内心深处可能仍然对刘表家族抱有忠诚,或者至少对刘备这位新来的统治者持有观望甚至保留的态度。当东吴(孙权)来争夺荆州时,对他们而言,选择投降孙吴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孙吴也与荆州有着长期的地缘关系(孙权早年也在荆州活动过)。
利益的考量: 在乱世中,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命运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认为投降东吴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稳定的生活,那么即使曾经效忠刘备,也可能选择“船小易掉头”。

二、 刘备集团内部的结构性问题

派系林立与权力分配的挑战: 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系,例如早期跟随刘备的“元老派”(如关羽、张飞),以及后来加入的荆州士人(如诸葛亮、庞统等),还有南郡集团的降将(如黄忠、魏延)。在占据荆州后,如何平衡这些派系的利益,如何分配权力和地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外来将领对“新地盘”的感情不深: 许多跟随刘备多年的将领,他们忠诚的对象是刘备本人,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地域。当刘备将他们部署在荆州,而荆州又不是他们的故土时,当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如东吴)时,他们可能不会像守护自己的家园一样去死守。
战略方向的冲突与沟通不畅: 刘备集团在战略上有时存在分歧。例如,诸葛亮主张“隆中对”,强调北伐,但荆州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却在刘备离开后,其防守的策略和执行出现了问题。

三、 具体人物的投降与逃跑分析

诸如蒯祺、傅士仁等太守的投降:
地理位置和军事压力: 这些太守通常被部署在荆州的关键地区,例如南郡等。当东吴大举进攻时,他们可能面临着孤立无援、兵力不足的困境。
对刘备统治的不确定性: 在刘备忙于攻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期间,荆州成为了一个相对孤立的前线。这些太守可能对刘备能否守住荆州产生怀疑,或者认为东吴的军事实力更强,投降是更明智的选择。
个人利益和生命安全: 在战败投降的情况下,保全生命和家族是首要考虑。与死守可能带来的全军覆没相比,投降或许能换来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
与东吴的旧关系: 有些荆州士族在早期与东吴就有一定的联系,这可能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廖立的逃跑:
能力与压力: 廖立虽然是诸葛亮举荐的将领,但他在守卫荆州的关键时刻,未能有效抵挡东吴的进攻,甚至出现逃跑的情况,这说明他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责任面前,可能也存在能力不足或者心理崩溃的情况。
个人性格与应对方式: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面对危机时的应对方式也不同。有些人选择死战,有些人选择投降,有些人则可能选择逃跑,以求自保。

四、 东吴强大的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

东吴在荆州的战略意图明确: 东吴一直将荆州视为其北图的关键,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和资源。
孙吴的政治和外交手段: 东吴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可能通过政治拉拢、招降等方式瓦解刘备在荆州的统治。
刘备不在本土,后援不足: 当刘备西征益州或忙于其他事务时,荆州的留守部队可能缺乏来自刘备集团核心力量的支援,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东吴的强大攻势时更加孤立无援。

五、 战略失误与刘备的决策

关羽守荆州时,战略部署的失误: 虽然关羽是刘备的猛将,但在守卫荆州时,他过于自信,分兵驻守,导致主力兵力分散,也未能有效应对东吴的偷袭。
刘备对东吴的警惕性不足: 在攻取益州时,刘备与孙吴有过协议,但对孙权在时机成熟时可能背弃协议的警惕性可能不足。他过于相信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策略能够长期维持。
对荆州士人的控制力不足: 虽然刘备重用了诸葛亮等荆州名士,但他对部分本土士人的忠诚度掌握和管理可能存在不足。

总结来说,刘备留守荆州的大臣忠诚度不高,东吴两次争荆州时出现投降或逃跑现象,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荆州本土势力对刘备这个“外来者”的忠诚基础不牢固。
2. 刘备集团内部的派系、利益分配以及将士对非故土的感情投入程度。
3. 东吴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惑。
4. 刘备在战略部署和对东吴的警惕性上可能存在的失误。
5. 部分将领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在危机下的选择。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在东吴的强大攻势下,荆州的守军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抵抗力,甚至出现了一些背离的行为。这反映了在乱世之中,政治、军事和个人利益的复杂交织,以及统治者如何有效整合不同来源的势力,并维持其统治的长期稳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年代地方官吏或督将眼见形势不利而投降、反水啥的不说家常便饭,也不是什么举世罕见的事情

比如说刘备南征长沙等四郡,四郡太守名义上可都是曹操留守荆州的官员

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再比如刘备入川,李严眼见张任等人尽皆战败,直接率军投了刘备

先主传: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

严颜装完比之后不也当了张飞的宾客?

张飞传: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西北各郡一样出现了连锁反应

诸葛亮传: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略: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孙权在大魏吴王到吴大帝那几年间,平均两年多就有一起叛逃案例

吴主传: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
……闰月,韩当子综以其众降魏。
江表传: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

逼的孙权不得不两度放宽对督将犯罪者的惩罚以安抚人心

江表传: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权诏曰:"督将亡叛而杀其妻子,是使妻去夫,子弃父,甚伤义教,自今勿杀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刘备留在荆州的阵容,如果单论“能征善战”的武将级别,绝对是当时顶尖的。但如果从“整体性”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最强”的,里面有不少取舍和潜在的隐忧。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当时留在荆州,尤其是以赤壁之战为契机,那是在曹操南下大败之后,刘备集团才刚刚迎来真正意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刘备得益于荆州,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基础,随后又从荆州迁民入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如果刘备入蜀稳定后,选择将荆州归还给孙权,并且还做了那样一番细致的安排,历史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刘备的战略考量与孙权的反应:刘备入蜀,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 回答
    关于刘备没有留下诗句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别看他后来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极,创下赫赫功业,但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跟他后面那位“才气”的刘郎,其实是有点区别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郎才气”这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句夸人的话,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
  • 回答
    很多人担心发际线后移的问题,所以会想方设法去改善,其中留刘海就是一个常见的方法。那么,留刘海真的能避免发际线变高吗?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发际线。发际线是指额头与头发的交界线。发际线高低受到遗传、荷尔蒙、年龄增长、生活习惯、甚至是疾病等多.............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在找日本留学中介,而且想了解刘必进这个名字。在日本留学这件事上,选择一个靠谱的中介确实非常重要,它能省你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能避免不少弯路。我来跟你详细说说我了解的情况,尽量做到客观和实在。关于“刘必进”这个名字,坦白说,如果只凭一个名字来判断一个中介机构是否靠谱,会比较困难。因为留学中介.............
  • 回答
    “刘裕和贝利撒留,这俩人放在一块儿比,倒还真有几分意思。”提到刘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形象。他出身寒微,却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一介武夫的身份,硬生生地从一个朝代的衰亡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血染的江山。而贝利撒留,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在帝国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性的善恶、社会舆论的审判以及个体责任的界定。如果刘鑫真的因为无法承受舆论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并且留下了“没锁门”这样的遗书,那么围绕这一事件可能会引发更广泛、更深刻的讨论和反思。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没锁门”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出门锁门是基本.............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了,也正好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汉武帝晚年,确实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动荡,而刘病已(汉宣帝)的出现,更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要弄清楚汉武帝如何确定刘病已真的是自己的亲曾孙,我们需要一点点抽丝剥茧,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刘病已“.............
  • 回答
    关于刘秀“开国埋祸根”“开国留隐患”的论调,在许多网友的讨论中确实存在,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东汉初年以及之后历史走向的一种解读和反思。首先,我们来谈谈“开国埋祸根”的说法。这往往指向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时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和妥协。例如,很多人会提到他在统一过程中对地方豪强的倚重。为了快速平定天下,.............
  • 回答
    评价万达集团扶贫投资贵州省丹寨县,以及丹寨县长徐刘蔚万达集团对贵州省丹寨县的扶贫投资,以及丹寨县长徐刘蔚提出的“留住万达利润”的诉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案例。它牵扯到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发展诉求、扶贫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官员的治理能力等多个层面。 一、 万达集团在丹寨的扶贫模式及评价万达集团的丹.............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