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被项羽追杀,把儿女踢下车,留下能给自己挡刀的夏侯婴,属下看到这种情况不会心寒么?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

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然而,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刘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竟然亲手将自己的两个孩子从战车上推了下去。

是什么让刘邦做出如此绝情之事?是敌方的追兵太过凶猛,战车上再也挤不下一个人了吗?还是他在那一刻,完全被恐惧吞噬,失去了做父亲的理智?根据史书记载,是因为战车上的马匹已经疲惫不堪,无法承受更多的重量,而且敌军就在身后,为了能够快速逃离,刘邦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取舍”。他认为,自己作为“汉王”,是众多将士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自己必须活下去。至于那两个孩子,他们还小,也许有机会被救起,也许……

然而,这个举动,却并非没有代价。当刘邦将孩子踢下车时,他的属下们看到了。尤其是那位忠心耿耿的夏侯婴,他不仅没有斥责刘邦,反而冒着生命危险,将那两个被遗弃的孩子重新抱上了战车,并安抚他们。夏侯婴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他对刘邦的忠诚,他不能违抗君命,但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人,也无法对两个年幼无助的孩子坐视不理。他冒着被项羽士兵发现的危险,将孩子们救回,可以说是在刘邦的无情和人性的温情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试着站在那些当时跟随刘邦逃亡的士兵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经历了彭城惨败,士气低落,前途未卜。许多人可能刚刚失去了自己的战友,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残酷。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汉王”,那个曾经誓言要推翻暴秦,建立一个太平盛世的领袖,竟然如此冷酷无情地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下战车,只为了自己能够逃得更快?

“心寒”,这个词或许不足以概括他们当时的心情。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尘土飞扬,战马嘶鸣,兵器碰撞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刘邦的车驾在前面疯狂地奔逃,而身后,追兵的号角声越来越近。突然,一阵令人目眩的混乱,两个年幼的孩子被丢出了车外,摔倒在泥泞中,发出惊恐的哭喊声。而他们的父亲,那个本应是保护者和依靠的汉王,却头也不回地向前冲去。

站在这些士兵眼里,刘邦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仁义”和“德行”的彻底背叛。他们跟随刘邦,一部分是因为看重他的能力和野心,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因为他表现出的那种笼络人心、关怀下属的姿态。他们相信,跟随这样的领导者,至少在原则上有底线,有温情。

可现在呢?刘邦的“人性”在哪里?他自己可以被视为一个政治工具,一个实现大业的棋子,但他的儿子和女儿,也是他自己的血肉啊!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可以如此轻易地牺牲,那么他们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属下,算什么?在刘邦眼中,他们是不是也只是可以随时丢弃的工具?

这种想法,会在士兵心中滋生恐惧和怀疑。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被敌人追上,我们是不是也会像这两个孩子一样被抛弃?”
“汉王口中的仁义,是不是只是为了欺骗我们的幌子?”
“他能够为了自己的性命,连骨肉都可以不要,我们又能指望他给我们什么保障?”

夏侯婴的出现,虽然暂且保住了孩子,但他的行为也间接证明了刘邦行为的“合理性”——因为有夏侯婴这样的忠臣在,能够收拾残局。但这种“合理性”,在士兵看来,更像是一种对刘邦残酷行为的掩盖。夏侯婴救孩子,固然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忠诚,但这更像是对刘邦丢下孩子的行为的一种弥补,一种“善后”。而这种弥补,反而衬托出刘邦的无情,如同往伤口上撒盐。

更深层的原因是,这种行为动摇了士兵们对刘邦“道德基础”的信任。他们之所以愿意跟随刘邦,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也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是对秦朝暴政的一种反抗,是一种更“人道”的统治方式的承诺。刘邦的这种行为,直接瓦解了他所宣扬的“仁义之师”的形象。

“心寒”,是一种由失望、恐惧、不信任和道德幻灭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当刘邦将自己的孩子踢下车时,他可能只是在做一个求生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却像一把冰冷的刀,刺入了追随他的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们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继续为了生存而拼命,但那种发自内心的拥护和忠诚,却可能已经悄然流失,被一层冰冷的寒意所取代。这对于一个需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也是为他日后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埋下了潜在的隐患。即使后来刘邦成功建立了汉朝,那些目睹了这一幕的士兵们,心中的那份“心寒”,恐怕也难以完全抚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大为了我们共同的富贵,连自己儿子都可以牺牲。”

你看到这样的上司会心寒吗?

你能儿女都能卖,那还有啥是你不能卖的?

题主,这是一群卖命的人啊!在富贵面前,性命尚且可以不要,何况子女,更何况是别人的子女?

请记住,绝大多数刘邦阵营的将领,既不是为了刘邦本人也不是为了汉王国而奋斗,他们是在用性命博富贵。楚汉争霸,汉军将领既不是保家卫国也不是失地农民抱团求生,根本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剥削平民的最高权力展开的一场没有正义的战争,任何一名中高级将领都有了杀人求封赏的觉悟。他们没有一个是清白无辜的,全都是用别人儿女的人头滚滚换得一世荣华的雇佣兵。

换个角度,如果刘邦把能打的将领抛弃掉,带上自己的儿女逃命,作为他手底下的人,你又会怎么想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楚汉战争,这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转折点,每当提及,总会让人忍不住去推敲那如果二字。倘若项羽在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斩杀了刘邦,历史的画卷又将如何展开?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能否成为一代明君,缔造一个比刘邦更为繁荣的盛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项羽的性格与能力。项羽是.............
  • 回答
    子婴,秦朝末代国君,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定要与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和项羽——紧密相连,也因此,他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悲剧性的结局。故事的开端,是秦朝的轰然倒塌。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刘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率领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而另一边,项羽,这位勇猛无匹的西楚霸王,同样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出了一个历史的“如果”。抛开刘邦,仅从项羽自身的能力、战略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他灭秦后是否能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在军事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勇猛过人,战术灵活,屡次以少胜多,例如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了章.............
  • 回答
    鸿门宴上,如果项羽真的拔剑斩了刘邦,他能否就此一统天下,登临九五之尊?这个问题,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项羽自身的特点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在当时确实是项羽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刘邦虽然出身草莽,但其麾下聚集了一批有能力的人才,比如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不仅有治军治国的才能,更能洞察.............
  • 回答
    鸿门宴上,如果项羽真的拔剑砍下了刘邦的脑袋,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项羽有没有机会统一中国?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一句简单的“有”或者“没有”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项羽本身的性格和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我们先来想象一下那个血腥的场景。刘邦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早已看穿一切。如.............
  • 回答
    如果大秦帝国在秦二世时期真的拥有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那么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的起义,其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了任何机会。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首先,现代武器装备对冷兵器军队的碾压性优势是根本性的。想象一下,秦二世的军队装备了什么?我们可以.............
  • 回答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时代,刘邦与项羽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谁更配得上“英雄”二字,着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他们一个出身草莽,一个名门之后,行事风格更是南辕北辙,却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在乱世中崛起,最终问鼎天下(或者说差一点问鼎天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们各自的“英雄气”掰开了揉碎.............
  • 回答
    夜风凛冽,卷着荒原的枯草,在项羽的墓前打着旋儿。刘邦,这位刚刚平定天下、成就帝业的汉高祖,披着一件褪色的布袍,独自站在那个寂寥的土丘前。身后,护卫们远远地立着,不敢靠近,生怕打扰了这片刻的宁静,也怕泄露了他们帝王此刻复杂的心绪。月光惨淡,给坟冢镀上了一层幽冷的银辉。刘邦的目光,穿透了这千年时光的阻隔.............
  • 回答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依然以“汉”作为国号,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绝非简单地沿用败将封号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汉”的来源与刘邦的早期经历: 项羽的分封: 楚汉战争爆发前,项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形式上推翻了秦朝,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
  • 回答
    韩信,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又短暂。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战神”。然而,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被他一手扶持的刘邦赐死于长乐宫,其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刘邦为何非要杀韩信?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情绪,而是政治、权谋、猜忌与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刘邦吊打项羽”这个说法,近几年确实在一些网络平台和讨论区里时不时能听到,而且还挺有市场。要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还得从咱们对历史的理解,还有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来聊聊。首先,咱得承认,这说法跟咱们传统认知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却总给人一种“猥琐”形象的刘邦,实在有点反差.............
  • 回答
    说刘邦对项羽心怀忌惮,这事儿一点不奇怪。你想啊,这俩人虽然最后是刘邦笑到了最后,但在争霸天下这场生死局里,项羽的个人能力和当时所拥有的实力,那可真是压了刘邦一头。首先,项羽的出身和能力就非同一般。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小就接受军事训练,勇猛过人,力大无穷。在那个时代,一个能以一人之力斩杀敌军将领.............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韩信这人身上说起。韩信这小伙子,早年挺不得志的,落魄得很,跟着项羽混过,但项羽那儿瞧不上他。后来到了刘邦这儿,还是个给人管粮草的小官。可你想想,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会散发出点光芒来。萧何不一样,他可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谋士,地位高,也更看重人才。他这个人,心.............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这在历史上通常被视为一件“正义”的伟业,因为它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后续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正义”的视角简单地投射到项羽和刘邦身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就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是“非正义”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秦.............
  • 回答
    秦朝军队在横扫六合、统一华夏的征程中,确实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他们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几乎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然而,就是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铁军,却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接连失利,最终被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击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项羽和刘邦谁是“小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小人”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行为都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看看谁的行为更倾向于“小人”的特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小人”通常包含哪些含义: 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 回答
    司马迁将陈涉纳入《史记·世家》的这一举动,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司马迁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结合项羽、刘邦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创作意图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陈涉在历史上的位置。陈涉,字涉,又名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出身贫寒,曾为戍卒,但胸怀大志,一句“苟富贵,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