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觉得项羽和刘邦谁更是小人?

回答
项羽和刘邦谁是“小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小人”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行为都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看看谁的行为更倾向于“小人”的特质。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小人”通常包含哪些含义:

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
残暴不仁,滥杀无辜: 缺乏同情心和怜悯之心,行事极端。
言而无信,反复无常: 容易改变主意,不遵守承诺。
残忍刻薄,缺乏仁义: 对待他人态度恶劣,缺乏基本的道德准则。
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对小过错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依仗武力,缺乏政治智慧: 只懂用武力解决问题,而忽略了策略和人心。
不懂得笼络人心,孤立无援: 无法团结力量,最终导致失败。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项羽和刘邦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项羽

被认为是“小人”的方面(或更偏向“刚愎自用、残暴不仁”):

1. 坑杀降卒: 这是项羽最被诟病的一点。鸿门宴后,他率军进入咸阳,坑杀了秦朝二十万降卒。这一行为极其残忍,完全违背了当时战争中对于降者的基本礼仪和人道主义,也为他树立了残暴的形象,失去了民心。
2. 火烧咸阳: 在灭掉秦朝后,项羽并没有珍惜秦朝的文明成果,反而纵容士兵烧毁了秦宫,使咸阳付之一炬。这不仅是对文化的摧残,也暴露了他对治理国家、恢复民生的漠视。
3. 分封诸侯不公,封刘邦为汉王: 项羽自恃强大,没有认真考虑分封的合理性,将曾经功劳更大的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并设置三秦作为屏障,意图削弱其势力。这种做法显示了他的政治上的短视和猜忌。
4. 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 在关键时刻,项羽经常听不进范增等人的忠告,尤其是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在垓下之战前,他也未能听取亚父的建议,导致惨败。
5. 反复无常,以强凌弱: 在与刘邦的争夺过程中,项羽有过一些言而无信的行为。例如,项羽曾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退兵,但事后项羽却反悔追击刘邦。
6. 个人英雄主义,缺乏政治格局: 项羽是一个天生的战士,勇猛无敌,但缺乏成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和手腕。他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武夫,只懂用武力征服,而不懂得如何利用人心、建立统治基础。

被认为是“英雄”或“君子”的方面:

1. 勇猛盖世,天下无敌: 作为军事统帅,项羽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以一己之力破釜沉舟,战胜了强大的秦军,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2. 重情重义(相对而言): 他对虞姬情深意重,在乌江自刎前,他将自己的战马交给部下,自己却选择不渡江,保全了最后的尊严和名节。这种个人情怀在乱世中也显得难能可贵。
3. 有贵族气节: 他出身贵族,对荣誉和名节看得很重,即使战败,也宁死不降。

刘邦

被认为是“小人”的方面(或更偏向“狡诈、善于权谋”):

1. 出身低下,行为不检点: 刘邦早年是亭长,生活比较随意,甚至有偷盗等行为。这在当时的上层社会看来,是很不体面的。
2. 不顾情义,背信弃义:
鸿门宴上装孙子: 在鸿门宴上,为了活命,刘邦对项羽卑躬屈膝,甚至说出“与项羽共饮”的荒唐话。事后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叛了项羽。
抛弃妻儿: 在逃亡过程中,为了减轻车马负担,他曾多次将自己的妻子(吕后)和儿子(汉惠帝)推下车。虽然事后他又将他们拉上来,但这种行为被视为极不仁义。
对韩信、彭越的背叛: 在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皇权,刘邦对那些曾经辅佐他的功臣韩信、彭越等人下手,最终导致他们悲惨收场。尤其是对韩信的猜忌和诛杀,是最为人诟病的。
3. 善于利用他人,卸磨杀驴: 刘邦极其擅长笼络和利用人才,但一旦人才的价值被榨干或构成威胁,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抛弃或剪除。韩信的例子是最好的说明。
4. 卑鄙的政治手腕: 他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采用一些非常规甚至卑鄙的手段。例如,在楚汉战争中,他曾利用秦朝百姓对项羽残暴的不满来争取民心。
5. 市井之徒的粗俗: 刘邦的语言和行为有时显得比较粗俗,缺乏项羽那样的贵族风度。

被认为是“英雄”或“君子”的方面(或更偏向“仁德、善于用人”):

1. 政治智慧和远见: 刘邦虽然个人能力不如项羽,但他拥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深知自己不如项羽勇武,因此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制定策略。
2. 善于笼络人心,知人善任: 刘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发现和使用人才,并且善于用人所长,让他们各司其职。萧何管理后勤,张良出谋划策,韩信统兵打仗,陈平权谋变化,范增等人都曾被他礼贤下士。
3. 坚韧不拔,从不放弃: 即使屡战屡败,刘邦也从未真正放弃过胜利的希望,始终能够从失败中学习,最终走向胜利。
4. 懂得“无为而治”: 他能够尊重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来恢复民生,赢得了民心。
5. 对人民的仁慈(相对项羽): 虽然刘邦也有严酷的一面,但在对待普通百姓和秦朝降卒方面,他的残暴程度远不如项羽。他并没有像项羽那样大规模屠杀降卒。

谁更像是“小人”?

从“小人”的定义和具体行为来看,项羽的残暴、嗜杀和政治上的短视,使得他在很多人眼中更像是一个“残暴的英雄”,或者说是一个有着严重“小人”特质的政治领导者。 他的坑杀降卒和火烧咸阳等行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难以被接受,带有明显的残忍和毁灭性。

而刘邦,虽然有很多“不君子”甚至“小人”的行为,比如背信弃义、抛弃妻儿、对待功臣的冷酷无情,但他的“小人”之处更多体现在政治的权谋和生存的狡诈上,而不是那种纯粹的、滥杀无辜的残暴。 他的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生存和最终的胜利,尤其是在那个乱世中,很多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他的“善于用人”和“政治智慧”则是他能够最终取胜的关键,这些是他作为君主的优点。

总结来说:

项羽的“小人”特质在于其残暴、不仁和政治上的鲁莽。 他的行为更多是感性的冲动和纯粹的力量展示。
刘邦的“小人”特质在于其狡诈、无情和政治上的权谋。 他的行为更多是理性的计算和生存的智慧。

如果将“小人”定义为不择手段、损害他人以达目的的人,那么两人都有嫌疑。但如果将“小人”更侧重于残暴、失信于天下、不仁不义的品德,那么项羽的行为无疑更加符合“小人”的负面刻画。 然而,刘邦在后期的行为,尤其是对功臣的冷酷,也让他饱受争议,难以完全撇清“小人”的嫌疑。

最终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小人”以及你更看重历史人物的哪些品质。许多史家认为,在乱世之中,刘邦的“小人”之处反而是一种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项羽的“君子”之处(勇猛、重名节)却成为他失败的致命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事实说话,用史料说话:

第一

同样是攻入关中,同样的天下苦于秦法。

项羽烧阿房宫,坑杀士卒,斩了子婴。

刘邦约法三章,结为父老。

因为天下苦于秦法,秦人更是苦于秦法。

第二

有个说士去游说项羽,言不被采,出门说了句“楚人沐猴而冠。”

项羽大怒,派人把他杀了。

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问和谁一样,耿直的周昌说,你和桀、纣差不多。

高祖笑着把他放开了。

第三

高祖刘邦并没有大规模杀功臣。

彭越被诬告谋反,吕后表面答应替他求情,后来直接没管。

因为她想夺走彭越的封地,让吕家人接手。

韩信是自作自受。

英布因为小妾的原因,直接反了。

和高祖对峙的时候,布阵和当年的项羽一模一样,来恶心高祖。

燕王卢绾,是高祖的发小。

所以卢绾并没有多少功劳,却是异性王之一。

比那些翻脸不认人的市井之徒,高祖可算是义气了。

卢绾最后被告谋反,亲自到长安来请罪。

只是走到半道,听说高祖刘邦驾崩了。

便自知吕后不肯放过他,向长安拜了拜,逃入匈奴。

假如高祖真是小人,卢绾又不是傻子,还能在被诬告谋反的条件下,有胆量来长安吗?

事实上卢绾来了,这是多大的信任。

高祖不负卢绾,卢绾也不负高祖,只是天意难测而已。

第四

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爹及妻子,还在阵前要挟高祖刘邦。

这已经不是小人了,而是下作的泼妇。

春秋战国及战国七雄之间,从没有靠要挟别人家人,来达到目的的。

这是为人所不齿的。

项羽空有贵族的名头,而无贵族的实质。

项羽最迷的地方在于,垓下被围,领八百骑突围。

最后还剩二十八骑,倒死不肯渡江,说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那你跑个什么劲儿?

丢下大部队不管,偷偷跑了,这是没义气。

被彻底围困之后,又说自己不愿意过江,这是虚伪。

领大军和刘邦决一死战,虽败犹荣,不香吗?

第五

收留项羽叔侄的殷太守,被项羽杀了。

项羽的上司宋义,被他杀了。

楚义帝被项羽弑了。

范增被项羽气的背部发毒瘤而死。

这可不是君子做为。

第六

刘邦平定陈曦的时候,手下找来四个将。

刘邦见面大骂,说他们是小儿之辈,怎能知军事。

但还是给每个人千户封赏。

这是小人能干得出来的?

等等。

跟高祖刘邦比起来,项羽是小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