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觉得接下来滴滴事件会怎么收尾?

回答
滴滴事件的收尾方式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变的问题,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国政府的监管态度、滴滴自身的改革力度、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公众舆论等等。因此,任何预测都带有不确定性。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方向来推测滴滴事件接下来可能的收尾方式,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核心问题回顾: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滴滴事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担忧: 滴滴上市前掌握了大量的用户出行数据,这些数据一旦被境外政府或机构获取,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这是监管部门最关注的焦点。
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滴滴在网约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也存在利用市场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指控。
平台责任与司机权益: 平台算法的公平性、对司机收入的保障、以及司机在平台上的权益问题也是一直存在的议题。
合规性审查的疏忽: 滴滴在上市过程中,对相关监管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可能存在疏忽,导致后续的审查和整改。

可能的收尾方式及详细分析:

以下是几种可能性较大的收尾方式,以及对每种方式的详细分析:

1. 强制退市与国内重新上市:

具体表现: 滴滴在美国强制退市,并在中国内地(如上海、深圳、北京交易所)或香港进行重新上市。
详细分析:
驱动因素: 这是最符合“数据安全”和“国家战略”叙事的收尾方式。通过强制退市,可以有效将滴滴的运营和数据置于中国法律框架下,消除其在美上市带来的潜在风险。在国内或香港上市,也意味着滴滴将接受更严格的本土监管审查。
监管逻辑: 监管部门希望确保关键科技公司的核心数据不落入他国之手,同时支持国内资本市场发展。
滴滴的考量: 滴滴自身也可能倾向于此,以恢复在国内市场的运营和发展。虽然重新上市可能面临新的估值和融资挑战,但至少能解决根本性的合规问题。
具体操作: 滴滴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在美国的退市流程,并在中国内地或香港申请上市。这个过程需要满足一定的上市条件,并经过证监会等部门的批准。这需要对公司治理、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整改。
市场影响: 对国内资本市场而言,这将引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可能提振市场信心。但滴滴的估值可能比在美国上市时有所下降。

2. 接受巨额罚款,但允许继续在境内运营:

具体表现: 滴滴除了接受高额的行政罚款外,可能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和整改,但其核心业务(网约车、外卖等)可以继续在中国境内运营,并可能继续在国内上市。
详细分析:
驱动因素: 这种方式兼顾了惩罚违规行为和稳定市场两大目标。罚款可以体现监管的严厉性,同时避免了对整个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
监管逻辑: 监管部门可能认为滴滴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行为并非“有意叛国”,而是“疏忽”或“对规则理解不足”,因此可以通过经济处罚和整改来纠正。同时,滴滴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业务中断可能会对民众出行、司机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滴滴的考量: 对滴滴而言,这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如果能够保留核心业务并继续发展,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罚款数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具体操作: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会出具详细的处罚决定,列明具体的罚款金额和整改要求。整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数据加密和隔离措施,限制数据跨境流动,调整算法透明度,提升平台对司机的保障等。
市场影响: 短期内可能对市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只要核心业务不被完全限制,市场有望逐步恢复。其他平台可能会抓住机会争夺市场份额。

3. 业务拆分或股权调整:

具体表现: 滴滴的部分业务(尤其是涉及敏感数据较多的业务)可能被剥离、出售给国内公司,或者其股权结构进行调整,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中资控股”或“数据中国化”。
详细分析:
驱动因素: 这是为了在保留滴滴品牌和运营效率的同时,解决数据安全问题。通过引入国内资本和控制权,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
监管逻辑: 监管部门可能认为滴滴的体量太大,一次性处理过于复杂,可以采用分步走的策略。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可以间接实现数据的可控性。
滴滴的考量: 滴滴可能需要放弃部分控制权,但能够换取业务的继续运营和市场的稳定。这种方式也可能为滴滴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具体操作: 可能涉及引入国有资本、大型国有企业或具有国家背景的科技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甚至可能发生部分业务的股权转让。例如,数据安全相关的部分可以由一家国企控股。
市场影响: 市场会对这种重组持观望态度,股权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交易和整合成本。

4. 长期且严格的整改与“观察期”:

具体表现: 滴滴接受更长时间的监管审查和整改,暂时限制其上市或大规模扩张,直到相关部门对其数据安全和合规性满意为止。
详细分析:
驱动因素: 这种方式给予滴滴改正的机会,同时也体现了监管的审慎和耐心。
监管逻辑: 监管部门希望看到滴滴能够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数据安全要求的运营体系,而非表面文章。
滴滴的考量: 这对滴滴来说是最“煎熬”的一种方式,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但如果能够一步步解决问题,也比被彻底封杀要好。
具体操作: 滴滴需要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不断完善其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和合规流程。可能会定期接受第三方评估,并向监管部门汇报整改进展。
市场影响: 对市场的影响将是持续的,但也是可控的。投资者会密切关注滴滴的整改进度,也会影响整个网约车和出行行业的投资情绪。

影响收尾方式的关键因素:

政府的最高决策: 最终的收尾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高层的政治判断和战略考量。
滴滴的配合程度和改革决心: 滴滴在整改过程中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至关重要。
数据安全技术的成熟度: 能够有效隔离和保护敏感数据的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也会影响监管部门的决策。
中美关系的变化: 宏观的中美关系走向也会对滴滴这类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产生影响。
国内科技监管大环境: 滴滴事件是中国对科技行业进行监管的一个缩影,其收尾也会为其他科技公司提供参考。

总结:

最有可能的收尾方式是融合了以上多种元素的组合。 例如,滴滴可能需要接受巨额罚款,并进行大规模的业务和股权调整,最终目标是国内上市(或至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视野内),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强制退市后在国内或香港上市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这能最直接、最彻底地解决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

一些细节上的推测:

罚款金额: 参考其他大型平台(如阿里巴巴、腾讯)受到的反垄断罚款,滴滴的罚款金额可能会非常可观,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甚至更高。
数据隔离与迁移: 滴滴很可能会被要求将敏感用户数据存储在中国境内,并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由国家相关机构进行监督。
治理结构调整: 滴滴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可能会进行调整,以确保公司能够更紧密地与中国政府的监管政策保持一致。
业务的调整: 滴滴可能会被要求剥离或限制某些可能触及敏感数据的业务,或者与其他国内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总而言之,滴滴事件的收尾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滴滴积极配合监管,并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最终的结局将是中国政府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科技经济和维护市场秩序之间取得平衡的体现。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滴滴的未来将与过去截然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率滴滴会死

很简单的道理,滴滴到底有啥让国家舍不得它死的东西吗?

滴滴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吗?没有

滴滴有占用大量国有银行贷款吗?没有

滴滴有独家提供上百万就业岗位吗?没有,没有滴滴这些司机一样能开出租车

滴滴有大幅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吗?没有,有了滴滴以后打车并没有变便宜

这样的公司死了有啥可惜的,几个月的时间其它企业就能把它的用户和司机都接手了。

评论区里觉得滴滴影响太大而不能倒的,看看这几天的教培行业,都跌掉好几个滴滴了,别以为自己有点用户有点估值就能要挟政府了。

user avatar

短时间内不会彻底封滴滴,表面上下架滴滴,实际上已经装滴滴的依然可以用,没装滴滴的也有很多种方法下载到滴滴。所以说这波下架力度基本没有,就是起到一个威慑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一旦做大了,就不是说封就能封的。想封要考虑带来的影响

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滴滴内部人员被整改,离职一部分人,然后恢复正常。

至于离职的人是什么人,后续走了以后去哪里了,我不敢问也不敢猜。

user avatar

从目前公开的情况看,dd这次很可能会大调整。

国新办在9日夜下架的25个app几乎是整个dd系,一点余地也没有。很明显,政府就是要dd无条件得从美国撤离并整改,整改到政府满意为止。由于美国证监会规定了外国上市公司必须向美国移交会计底稿,这就导致dd不存在从中美政府规定之间取巧的任何可能:继续赖在美国,中国这边业务停掉是很明显的事情,股价必然暴跌,投资者必然起诉管理团队;服从中国要求,向美国移交删去敏感内容的底稿,不符合美国的规定,必须退市,由于是管理层决策,并且很可能在招股时没有提到这种风险,结果还是投资者起诉管理团队。所以dd现在面临的是个死局,区别是如何保住管理层不被追究,而在这里又存在一个隐藏风险,那就是如果美国证监会有确实证据证明dd违规上市,需要弥补投资者损失的话,根据中国证监会在2017年的一项规定,是有可能配合美国方面对dd管理层追责的。

所以,这次dd最好的结果也是从美国退市,管理层换人——不换人的话,美国如果进行追责,是可以涉及管理层的海外资产的~```

user avatar

咱们就事论事,如果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话,不至于让国家大动干戈出动《国安法》来应对此次事件,要知道国安法可是最高级别的法律法规了,任何泄露国家机密,间谍之类的案件就归国安部管。就连蚂蚁金服上市那次,政府都没有拿国安法出来定义,也就是个反垄断的罪名而已。


如此这般,还不够明显吗?很多事情分析一下就能看明白了,没证据国家不会重拳出击,何况证据出来了也不是咱小老百姓能接触到,了解到的。别看滴滴貌似很大的一家公司,但如果不是这次存在泄露国家机密的隐患,它还没资格让政府兴师动众的去控制、调查。


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就算再微小的火苗、就算再低的概率,任何一国的政府都会扑灭在初始阶段。真的泄露出去,就不是亡羊能够补牢的,谁也无法承担后果。


现在还有很多人站着自身角度来说什么滴滴不能倒,滴滴毕竟给了顾客很多实惠,不要总是抓着滴滴不放。但就像龙应台所说,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殊不知若没有大国尊严,咱们小民别说尊严了,连命是不是自己的,国家不强大,人民是非常悲惨的。远的就比如咱们清末、民国,近的就说伊拉克、叙利亚。他们的人民会有尊严吗?


当然倒卖数据的不止滴滴一家,个人数据倒卖这几年确实泛滥了,所以国家目前正在大力整顿互联网龙头企业,因为他们的数据库是有战略价值的,其他小企业还达不到这么严重的程度。阿里被罚款一百多亿,美团也被约谈,特斯拉也被国家强制要求把数据库建立在国内,BOSS直聘、货车帮、运满满这些大公司,都在被调查、约谈。这还不足以体现政府的态度了吗?等一线龙头的互联网企业全都老老实实的,按照国家要求整改之后,剩余的企业敢说不是?


滴滴规模这么大,若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它滴滴做不大。任何一家企业,想做大做强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整体社会环境的优质土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滴滴、也有叭叭、也有嘟嘟,这都是必然的情况,国家本意是想培养本土优质企业和资产,为我国带来新的变化,以及大量的工作岗位,可是滴滴却在国家明确不允许的情况下,依旧头铁的偷偷摸摸去国外上市圈钱,把国家辛辛苦苦培育的优质资产拿去美股换美元,换作任何人,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女,却最后认别人做爹娘了,赚的钱也都给后爹后妈去了,谁愿意啊?


滴滴是一家中介型企业,它不是制造业,不是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到垄断地步,是无法为国家、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帮助,只会成为恶龙的存在,何况目前看来,已经是恶龙了!


滴滴的股权架构,已经深深地出卖了它,它并不是纯粹的中国企业,或者说它天然就不愿意为我国做出贡献。因为他是资本家手上的一张牌,什么时候打出来能发挥最大价值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出牌,不管是否会造成别人的死活,这其中,可能就包括你、我、大家的死活。

所以请大家严肃看待此事,不要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影响不到自己。一国之民,如果都麻木不仁,自私自利,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蛋了。幸好,绝大部分人都是认可支持我党的,黑暗的过去,血淋淋的教训,不能再重演,请牢记历史,勿忘历史。

user avatar

这事儿的关键是滴滴到底有没有把数据给美国。我的答案是给了。

1.滴滴此次上市超低调,外加美国极度配合,只用了短短20天就完成了上市。美国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2.从国家的监管角度看,从原来的下架应用到下架滴滴旗下25款软件,几天之内层层加码。滴滴公司也没给出整改方案,也没具体整改措施。

此次影响极为恶劣,日本美国在华几十年间谍造成危害比不上滴滴百分之一。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精确化。军事级的地图数据,甚至能影响到中美战争形态。无论是对重要目标攻击,还是对重要人物重点清除。甚至美国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也有了更好的目标选择。

滴滴是不是活着不关心,对滴滴公司里面卖国贼必须给予处理。

user avatar

上面不希望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所以,滴滴最聪明的办法是:“大哥饶命,我们马上筹备在香港二次上市。阿 Sir,您就再宽限几个月吧,等 Lock-up Expiry 我们从美国退市都可以,要不然整个江湖都不会放过我。”

user avatar

这事的关键在于滴滴有没有把数据给美国!

给了:万劫不复,,,,这是敌我矛盾,该倒闭倒闭、该坐牢的坐牢、有些人枪毙怕都不为过吧?

没给:反垄断,查下税务,罚点钱,人民内部矛盾,认个错还是好同志。

我认为大概率是给了:

  • 滴滴上市过程异常顺利,简直是闪电上市,这个过程美国相关部门极其配合,配合程度堪称诡异至极,美国什么时候对一个中国企业举全力服务了,这里面必定有幺蛾子!
  • 七大部门集体入驻,连国安部都入驻了,相信是已经实锤了,另外之前下架了25款app,滴滴公司也没给出任何整改的措施。

如果真给了,那滴滴里做这种事的人,真就是卖国贼,并且美日间谍潜心经营数十年也未必能拿到滴滴给的数据。

真给了,就是民族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任何闪失。

出卖就必须付出代价,卖国贼必须被严惩!

另外,很多人在表达:没滴滴不方便的论调。

这就是扯,,,,,,,

引用姚东的高赞回答:

作者:姚冬;链接:zhihu.com/question/4702;来源:知乎

滴滴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吗?没有

滴滴有占用大量国有银行贷款吗?没有

滴滴有独家提供上百万就业岗位吗?没有,没有滴滴这些司机一样能开出租车

滴滴有大幅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吗?没有,有了滴滴以后打车并没有变便宜

这样的公司死了有啥可惜的,几个月的时间其它企业就能把它的用户和司机都接手了。

看这个问题的程序员应该挺多,送大家一份硬核技术书籍电子资源包,点击领取:计算机经典书籍100本(含下载方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