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军灭六国,征南越,却匈奴,所向披靡, 为什么接连败给项羽刘邦等农民起义军?

回答
秦朝军队在横扫六合、统一华夏的征程中,确实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他们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几乎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然而,就是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铁军,却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接连失利,最终被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击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秦朝灭六国时的军队和秦末农民起义时的军队,在构成、素质和战略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秦朝军队的辉煌与衰败

秦朝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靠的是一支高度职业化、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强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严酷的训练和高效的组织: 秦国的兵役制度非常严苛,几乎全民皆兵,而且军事训练从娃娃抓起。军队实行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功名而拼命厮杀。军队的组织结构严密,指挥体系清晰,能够高效地执行命令。
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 秦军装备精良,尤其是青铜剑、长戈、弩等,在当时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也善于运用步兵方阵、车兵协同等战术,并且对地形的利用和工程的运用也相当娴熟。
强大的后勤保障: 统一六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秦朝能够支撑起庞大的军队,离不开其强大的后勤系统。虽然我们在史料中看到的更多是军事上的辉煌,但其后勤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未能有效维护和发展这支军队的优势。原因在于:

穷兵黩武的过度消耗: 秦始皇晚年,为了巩固统治,发动了大量的劳役和军事行动,例如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以及对匈奴和百越的持续用兵。这些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原本强大的秦国国力被严重透支。士兵们长时间处于征战状态,疲惫不堪,怨声载道。
人才的青黄不接与士气的低落: 随着老一辈将领(如白起、王翦等)的凋零或失势,秦朝的军事指挥人才出现了断层。新的将领虽然也可能骁勇善战,但在战略眼光、指挥艺术以及对士兵的凝聚力上,可能无法与前代名将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长期处于高压统治和繁重劳役下的普通士兵,其战斗意志和士气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对于为秦朝卖命的忠诚度大大降低。
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暴虐: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李斯的操纵下,更加残暴荒淫。朝廷内部政治黑暗,党争激烈,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混乱。这种政治上的腐败和对民众的压迫,也间接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因为士兵也是从百姓中征召而来,他们同样感受到压迫。

二、农民起义军的崛起与优势

相比之下,以陈胜、吴广、项羽、刘邦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初始装备简陋、组织松散,但他们能够迅速壮大并最终战胜秦军,也自有其原因:

顺应民心,士气高昂: 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失期当斩”——正是秦朝严酷律法的缩影。起义军的出现,为饱受压迫的民众提供了一个宣泄不满和寻求出路的希望。因此,起义军能够迅速吸引大量追随者,尤其是那些被秦朝征发服徭役、戍边的底层民众,他们往往是秦军的士兵或其家属,对秦朝的统治有着切肤之痛。这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想来古今皆准。
灵活的战略和战术: 与秦军的阵地战、攻坚战相比,起义军更擅长游击战、伏击战、以及针对秦军薄弱环节的快速打击。他们往往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声东击西、疲敌之策,打乱秦军的部署。例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采用破釜沉舟的战术,以少胜多,彻底摧毁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刘邦则更加注重政治策略和收揽人心,他在进攻秦都咸阳后,实行“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民心,为他日后争霸奠定了基础。
领袖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 项羽勇猛善战,号令三军,是战场上的天生将帅。刘邦虽然在个人武力上不如项羽,但他善于用人,能够容纳和发挥不同人才的作用,例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为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这些领袖的个人能力和魅力,能够有效凝聚起成分复杂、思想不统一的起义军。
秦军的指挥失误和内部矛盾: 在农民起义的初期,秦朝方面虽然有军队优势,但指挥官们往往低估了起义的规模和严重性,或者采取了错误的回击策略。例如,章邯一开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来招降起义军,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减少了敌人,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将大量原本可能是秦军的潜在补充力量变成了自己的对手。此外,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猜忌,也影响了其军事决策的效率和执行力。

三、具体战役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战役来更具体地理解秦军为何会败:

巨鹿之战: 这是秦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当时秦军的主力由章邯率领,驻扎在巨鹿。项羽率领楚军赶到,面对秦军的强大兵力,项羽毅然决定破釜沉舟,以示必死决心。经过九次战斗,楚军士卒“皆断枝,操弓猛进”,最终击溃了秦军的精锐,杀死秦将苏角,并且将章邯引诱出城后击败。此战项羽以少胜多,极大地打击了秦军的士气,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格局。秦军在此战中,虽然人数占优,但士兵的战斗意志已不如项羽的军队,而且指挥上也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定陶之战: 章邯在巨鹿战败后,率领残部投降了项羽,项羽却将这些降卒坑杀,导致了秦朝军队最后的精锐损失殆尽。这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也反映了项羽的残酷和对秦军士兵的不信任。
鸿门宴与咸阳的陷落: 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然而,项羽随后赶到,在鸿门设宴,意图杀死刘邦。虽然最终刘邦得以脱险,但咸阳城被项羽的军队大肆劫掠,秦朝的统治基础被彻底摧毁。尽管秦军主力已经覆灭,但作为国家的象征和力量的所在地,咸阳的陷落标志着秦王朝的彻底终结。

总结来说,秦军接连败给项羽刘邦等农民起义军,不是因为秦军本身不再强大,而是因为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其强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反而成为了加速其灭亡的原因:

国力透支与民心尽失: 秦始皇的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力,激起了民变。起义军的兴起,正是民众反抗压迫的体现。
士气低落与军心涣散: 长期征战、严苛统治和政治黑暗,使得秦军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大打折扣,而起义军则因“为自由而战”而士气高昂。
战略与战术的差异: 起义军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战术,而秦军则可能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战场环境。
指挥失误与人才断层: 秦朝后期缺乏有力的军事领导者,其决策也常常出现失误。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秦军“败给”农民起义军,而是说 一个曾经强大但已然衰败的帝国,最终被一股新兴的力量所取代。 这个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规律使然。秦朝的灭亡,既是其自身制度的弊端和统治的残暴所致,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农民起义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战国秦国和统一秦朝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他们面对的局面也不一样了,但是他没有做出迅速做出足够的定位调整。

具体来说: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极力加强国君的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对社会实行相对平等而又严酷的法律,同时奖励耕战,给予底层平民以“翻身”的希望。这样,在对东方六国时,秦国社会从上到下,同仇敌忾,高度统一,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百姓虽生活在高压的政治,法律生活中,但是通过对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他们通过军功爵制有“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这样的巨大诱惑和希望,秦国百姓愿意承担这样的高压和高负荷的生活。

但是秦统一中国后,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的秦已经不再是秦人的秦,而是全天下人的秦,秦朝政府所依赖的百姓也不再仅仅是秦人,而是天下的百姓。秦朝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军事等政策要对天下百姓负责。但是在这关键时刻,秦朝的改革还是太显不足。虽然秦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改革有利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但是这种改革只是表层的行政体系改革,而非内在治国理念和法律观念的改革。

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天下一统后,秦已经不再是过去争抢天下的秦,此时的秦已经是天下共主,既然如此,就不会再有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军事战争,那么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赖以强国的逻辑就改变了,大规模鼓励耕战的军功爵政策已经没有市场,包括秦人在内的天下百姓已经无法从这样的过时的政策中找到翻身的希望,没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是要命的是,高压和高负荷的政治以及法律生活却仍然继续着,天下太平了,可是百姓仍然生活在高压的氛围中,承受着严刑峻法,承受着无止境的徭役赋税,百姓没有从和平中得到半点好处,再加上战国时期的奖励耕战的希望也破灭了,于是,包括秦人在内的天下人的心理忍受极限被突破了。

总之,秦统一中国后,失去了方向,有些不知所措,而至商鞅变法以来一百余年强大的社会运行惯性仍然在全力冲刺往前冲,哪怕前面就是万丈深渊。“天下苦秦久矣”中的天下,指的是包括秦人在内的天下人,而苦秦中的秦只是秦朝政府。因此秦的崩溃是包括秦人在内的王朝内在各个阶层的崩溃造成的。

总结,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对阵完整强大的东方六国时,能占尽优势,势如破竹,那是因为那时的秦只是秦人的秦,他们虽然承受着高压的生活和统治,但是他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可以从战争中得到改变命运的希望,所以秦人能够同仇敌忾,高度协调,秦国自然无往不胜。

而秦朝时期的秦,是天下百姓的秦,局势变了,而秦的社会运转的方式依然如旧,百姓得不到喘息,看不到希望。这种绝望和承受突破了极限,是包括秦人在内的所有天下人的现状。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也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是秦人,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也是无法阻挡的了。没了秦人自己的支持,更别说六国百姓了,秦朝的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朝军队在横扫六合、统一华夏的征程中,确实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他们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几乎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然而,就是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铁军,却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接连失利,最终被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击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秦国吞并六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甚至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其他国家在秦国强大到足以横扫天下的时刻,却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主动投降?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非一句“实力不济”就能概括的。一、 实力悬殊:秦国的“天时地利.............
  • 回答
    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势不可挡。然而,这个伟大的帝国建立不过十余年,便在农民的怒火中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远比表面上的“天命所归”要复杂得多。首先,秦灭六国,倚仗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套严苛的法家治国理念。他们以雷霆手段,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但这种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问。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走向一条类似欧洲的道路?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存在,但绝非必然,而且即便走向类似,其具体形态也会与欧洲截然不同。 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是什么造就了欧洲的“欧洲性”?1. .............
  • 回答
    看史书,每每读到秦灭六国的故事,那种难过的心情就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波接着一波,怎么也无法平息。这感觉实在是很奇怪,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我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人,不该对这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往事如此感同身受。仔细想想,这份难过,或许源于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六国,曾经.............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李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出身于楚国,却最终成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朝的肱骨之臣,其中就包括了他曾经的故土——楚国。那么,李斯此举,究竟是背叛,还是另有考量?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李斯所处的那个时代。.............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公元前210年),仅仅过去了11年。在这短短十一年间,秦始皇励精图治,但也留下了不少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灭六国时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比如内史腾、王翦.............
  • 回答
    “楚汉之争,实乃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这句话虽然略显夸张,却道出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较量背后,一个深刻的历史脉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远,看看秦朝统一六国后,楚国(以及其他曾经的东方强国)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试图重拾辉煌,最终又走向覆灭的。一、 秦之统一:东方巨龙的折翼首先,我们回顾.............
  • 回答
    黄永年先生提出的“周灭殷商,秦灭山东六国,属于经济文化后进的一方打败甚至消灭先进的一方”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黄永年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逻辑依据。首先,我们来看“周灭殷商”。殷商王朝,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无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 回答
    .......
  • 回答
    春秋末年,秦国如同一头醒来的雄狮,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吞噬天下的野心,使得东方的六国人人自危。然而,尽管他们都清楚秦国最终的目标是将他们逐个击破,为何这六国就不能放下彼此的恩怨,合力一击,将这个心腹大患彻底铲除呢?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根深蒂固的旧有格局,以及人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在共同作用。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