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回答
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势不可挡。然而,这个伟大的帝国建立不过十余年,便在农民的怒火中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远比表面上的“天命所归”要复杂得多。

首先,秦灭六国,倚仗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套严苛的法家治国理念。他们以雷霆手段,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但这种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的统治,也注定了它无法赢得被征服地区的民心。六国遗民,虽然失去了故国,心中依旧怀揣着对过去的眷恋,对秦朝统治的怨恨从未消弭。当统一的铁蹄踏过,这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便如同埋下的火药,只待一个导火索。

其次,秦朝的统一,并非基于民众的广泛认同,而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为了巩固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剥夺了地方贵族的权力,激化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秦朝实行了严酷的法律,对民众进行严密控制,稍有不慎便会招致严厉的惩罚。刑罚的残酷、赋税的沉重,以及无休止的徭役,将原本就被战乱摧残的百姓推向了绝境。

再者,秦朝的统一,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休养生息。相反,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和不断扩张的疆域,秦始皇将全国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各种大型工程之中。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这些浩大的工程,虽然彰显了秦朝的国力,却也耗尽了民力。数以百万计的劳役,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生灵涂炭。所谓“苛政猛于虎”,秦朝的政策,无疑是将这种“猛虎”发挥到了极致。

而真正点燃这场熊熊烈火的,是秦二世而亡的“失道”表现。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扶持胡亥即位。这位昏庸的皇帝,不仅没有吸取父皇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宠信赵高,残害忠良,统治更加残暴。本就疲惫不堪的民众,在这样的统治下,终于爆发了。

陈胜、吴广起义,便是这场反抗的开始。他们本是戍卒,按照秦律,误期当斩。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句话,不仅是他们个人的绝望呐喊,更是所有被压迫者的共同心声。他们不再甘心屈服于所谓的“天命”,而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这场起义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汇聚了六国遗民的旧恨、广大农民的民怨、以及因苛政而破产的失意士人。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像滚雪球一样,席卷了整个帝国。虽然秦朝拥有强大的军队,但面对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反抗,已经显得疲惫不堪。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内斗,更让其战斗力大打折扣。

秦朝的灭亡,并非因为它不够强大,而是因为它所依赖的强大,是以牺牲民众的福祉为代价的。一个只懂得用武力和严刑峻法来维系统治的帝国,最终会被它所压迫的人民所推翻。秦朝的覆灭,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份道理,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工资的公司,一旦发生欠薪,都会很快倒塌

嬴政死之前,相同工作,只要是给政府打工,秦国的待遇最好

不管你是吏还是官,是兵还是农,能和秦国比工资的真不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六国士人去秦面试的一大堆,秦国七代英主,丞相就没几个秦国人

之所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待遇好,机会多嘛

但是到了秦二世,六国已平,抢钱不好抢了

内斗没完没了,欠薪之类的事情肯定会大范围发生

本来工资低就算了,高工资最后不发或者少发,问题就大了

比如陈胜吴广和刘邦就都是吏,以前在家乡混,他们这些吏吃拿卡要一条龙,在饭店吃饭都不带给钱的,何况吃你几个破西瓜?

结果突然他们让送劳役,还不给钱,自费上路

以前秦国也有劳役,也是吏在送,为什么以前不造反?以前人都不失期?

只能是不想和不敢

不想是因为钱太多了,不敢是因为秦军太强了,而秦军的强也是建立在七国最高待遇上的

到最后还是工资问题

胡亥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他能保秦军的待遇?

赵高抠的连章邯都克扣,你想他能保多少秦军的待遇?

拼多多暴不暴?怎么那么快就有了十万员工?

还不是因为工资高

暴秦逼不走打工人的,逼走打工人的是欠薪

今天要是拼多多也欠薪,十万员工马上造反

他们要是接着涨工资,哪怕再接着跳楼,二十万员工指日可待

打工人一直都是这样的

什么暴秦不暴秦的,你得加钱!

user avatar

提供一个思路供您参考

历史有一个定律,北京天津、洛阳西安、南京上海,三个区域全丢了,一个王朝就基本完了。丢了两个,那就掉了半条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势不可挡。然而,这个伟大的帝国建立不过十余年,便在农民的怒火中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远比表面上的“天命所归”要复杂得多。首先,秦灭六国,倚仗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套严苛的法家治国理念。他们以雷霆手段,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但这种以.............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秦国吞并六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甚至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其他国家在秦国强大到足以横扫天下的时刻,却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主动投降?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非一句“实力不济”就能概括的。一、 实力悬殊:秦国的“天时地利.............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复杂演变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贤明”和“昏庸”来概括两国君主的表现,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但如果一定要探究秦国君主为何能相对更有效地巩固和扩张国力,而六国国君在后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
  • 回答
    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比史实推迟三十年,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秦朝有可能因此而无法延续其统治,被如项羽、韩信这般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反推。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可能推演。首先,时间轴的推移会极大地改变秦朝自身的内部状况。秦始皇在位时期,以雷.............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这在历史上通常被视为一件“正义”的伟业,因为它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后续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正义”的视角简单地投射到项羽和刘邦身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就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是“非正义”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秦.............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问。没有秦灭六国,中国这片土地会不会走向一条类似欧洲的道路?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存在,但绝非必然,而且即便走向类似,其具体形态也会与欧洲截然不同。 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是什么造就了欧洲的“欧洲性”?1. .............
  • 回答
    看史书,每每读到秦灭六国的故事,那种难过的心情就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波接着一波,怎么也无法平息。这感觉实在是很奇怪,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我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人,不该对这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往事如此感同身受。仔细想想,这份难过,或许源于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六国,曾经.............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黄永年先生提出的“周灭殷商,秦灭山东六国,属于经济文化后进的一方打败甚至消灭先进的一方”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黄永年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逻辑依据。首先,我们来看“周灭殷商”。殷商王朝,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无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 回答
    春秋末年,秦国如同一头醒来的雄狮,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吞噬天下的野心,使得东方的六国人人自危。然而,尽管他们都清楚秦国最终的目标是将他们逐个击破,为何这六国就不能放下彼此的恩怨,合力一击,将这个心腹大患彻底铲除呢?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根深蒂固的旧有格局,以及人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在共同作用。一.............
  • 回答
    战国后期,秦国横扫六合,吞并天下,似乎已成定局。然而,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曾经并驾齐驱的六国,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却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抵御这个日益强大的敌人?这其中固然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以及战略上的.............
  • 回答
    秦朝覆灭,天下格局瞬息万变。说实话,当时的情况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响应刘邦号召”就能概括的。那些曾经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豪强们,他们之所以会选择站在刘邦一边,围攻项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碗熬得火候十足的炖肉,味道层层叠叠,说不清是哪个香料最提味,但合在一起就是那股子劲儿。首先,得说.............
  • 回答
    战国前期,魏国实力雄厚,北有赵,西有秦,但魏国在战略上似乎总是被秦国牵制,难以全力东出。那么,魏国真的无力灭秦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魏国的优势与战略野心战国初年,魏国无疑是中原霸主。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富国强兵,锐意进取。他拜吴起为大将,攻灭义渠、大荔、乌氏,并于公元前38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出了一个历史的“如果”。抛开刘邦,仅从项羽自身的能力、战略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他灭秦后是否能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在军事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勇猛过人,战术灵活,屡次以少胜多,例如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了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