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晋(魏)人对秦国的态度长期采取绥靖政策。
不过,由于大部分历史读物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叙述较为片面——春秋后期多片面讲述楚、吴、越三国的较量,战国初期多片面讲述魏国的变革——由此让很多朋友不太了解秦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动向。
而这一缺失也给历史段子手发挥的空间,于是就出现了题主提及的“秦国这个时间比中山也不会强楚太多”的段子。
顺便一提,更有名的历史段子其实还包括:
“秦国在春秋后期快被晋国灭了”;
“秦国在战国初期快被魏国灭了”;
“秦国因为弱得快被灭了才实施的商鞅变法”。
有关第三个段子,里面大概塞了3个槽点:
一个是变革的诉求并不一定是积弱的结果,历史上强国通过进一步变革以扩大优势的例子很多;
一个是真正弱得快要灭国的政权其实是很难完成变革活动的,变革活动其实是一项对资源消耗颇高的政治行为;
一个是商鞅变法并不是秦国变革的起始,而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当然,以上内容比较符合【一部分】青少年群体对历史的想象,所以在青少年中有一定市场,也有一些狂热的粉丝——所以,你一聊秦国在战国前期其实也是强国总会让一些中学生伤透了心。
2、
在秦穆公一朝以后,秦晋两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之中有两次颇为有名:
(秦桓公)二十六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
(秦景公)十八年,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秦军走,晋兵追之,遂渡泾,至棫林而还。
由于泾河距离咸阳比较近,历史段子所谓的“秦国在春秋后期快被晋国灭了”大抵正是基于此而创作的——如你所见,历史段子手并不在乎当时的秦都在什么位置。
当然,大部分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秦桓公二十六年”、“秦景公十八年”本身也不在春秋后期,拿这两场战争说明秦国在春秋后期如何如何本身也没有任何说服力。
这里再打个岔:
一部分《少儿版<史记>》会对《秦本纪》进行一些裁剪,一般裁掉的就是秦康公一朝至秦献公一朝的这段,所以有一部分朋友十分坚定地认为“秦国在秦穆公以后就没打赢过仗,一直到商鞅变法才如何如何”——虽然这种朋友不多,但确实是有。
至秦哀公一朝,晋廷即使对打击秦国的兴趣也锐减了:
(秦哀公)十五年......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
除此之外,秦哀公一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秦哀公)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
是不是一下和常见的春秋后期叙事接上了?
在柏举之战的10年左右,恢复后的楚人开始在陕东南、豫西南大肆用兵,旨在通畅与盟国秦国之间的交通路线。
彼时,晋廷虽然十分清楚此举意味着什么,楚人和秦人又到底想干什么,但依旧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至秦惠公一朝,晋卿火并开始:
(秦惠公)五年,晋卿中行、范氏反晋,晋使智氏、赵简子攻之,范、中行氏亡奔齐。
晋卿的火并也并不会因为范氏、中行氏的将军出走而告一段落。而后,智、赵、韩、魏对范氏、中行氏继续攻击,在消灭后又继续进行火并,最终以晋执政智瑶身亡,智宽、智开携邑人奔秦而暂时告一段落。
而在这一段时期,秦国对晋国的河西一带大肆攻略:
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
而晋人对其反击也仅仅是沿是在这一带进行:
二十一年......晋取武成。
武成在什么位置应该就不用我说了。
在魏文侯一朝中期,秦晋(魏)两国在少梁一带大打出手,可见秦国攻取河西全境应在之后陆续完成。
在秦厉共公逝世以后,秦廷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国力有所衰落。
至秦灵公至秦简公两朝,晋(魏)人开始对秦国大肆用兵:
开始是尝试在少梁一带建立桥头堡,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五年,前三年以晋人建、秦人拆为主,后两年以秦人围着少梁筑城为主,晋人终归在少梁站住了脚——这一事件应该可以充分说明魏比秦强的事实,但也应该可以充分说明秦国和中山绝对不是一回事;
之后晋人以吴起为将进攻河西,在大抵夺回了河西全境以后,吴起被迅速调往中山以配合乐羊的攻略——可见,中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拉跨,或者说魏国在战国前期并没有夸大到不可一世的程度。
之后,晋(魏)人继续对秦国采取绥靖政策,而秦国则秦简公、秦献公两朝发起过两次凶狠的反击,一次攻到了阳狐,一次攻到了石门、少梁。
在秦献公逝世以后,晋(魏)人应该趁机反攻了陕邑、少梁,而秦廷也在秦孝公即位的次年迅速对陕邑及周边的方国发起了攻势:
孝公元年......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其后,晋(魏)人依未对秦国的绥靖政策有所更改。
至于传说中的“秦国快被灭了”之说,大抵是基于这一时间节点秦廷公开的政治语言所创作: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其中,所谓的“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应指秦厉共公一朝夺取的河西之地在秦简公一朝被晋(魏)人夺回;所谓的“诸侯卑秦”,应指秦献公借“天子贺”而“称伯”,而诸侯并未因此而将其视为“伯长”,由此被秦人视为“卑秦”——否则,从秦国的外交态势来看实在无法解释“卑”从何来。
再其后,晋(魏)人对秦国的政策也长期保持绥靖政策,其间虽有攻击但也以反击为主,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了魏国的灭亡。
3、
就战国初期魏国(家)对秦国的态度,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魏国(家)究竟是不愿意贿赂韩、魏从而失去了兼并秦国的兴趣,还是魏家(家)没有能力笼络韩、魏使其配合从而失去了兼并秦国的兴趣,再或者是魏(家)评估后认定即使里笼络住了韩、魏但也无法太顺利的兼并秦国从而失去了兼并秦国的兴趣?
就秦军在战国初期的表现来看,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可以被基本排除。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一下魏国(家)利用三晋联军对齐、楚的攻势——对齐主要是打穿泗上,攻入内长城,逼迫齐廷交出齐康公,不过并未对齐国进行太显著的兼并;对楚主要是限制楚国在郑地一带的扩张态势,一直到魏武侯一朝才将楚军挤压出郑地——可见,以魏国(家)为首的三晋联军固然强大,但并不具备大规模兼并大型诸侯国的能力。
由此可见,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4、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在战国初期聊一个大型诸侯国能否顺利兼并另一个大型诸侯国本来就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至于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疑问,其实应当是一个更应该讨论的话题。
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太乳秦了!谁告诉你“秦国比中山不会强出太多”的?【严肃脸】虽然对魏国战绩是真的不好看,也不能这么乳啊【手动笑哭】
先看地图,这是三家刚刚分晋时的——
这是魏武侯快下线时的——
然后再看战争表现——
某文库里找到的一份魏国对外战争记录,可能不是很全但基本上没啥问题,可以参考一下。截一下魏文侯、魏武侯时期(BC446~BC370)的:
秦魏之间有8条记录,进攻与防守比例4:4,胜负2:6(绿色打勾为秦国胜仗),胜率是很难看,不过可以证明前期秦国的战争表现并不像很多人印象里的那么菜,胜仗还是有的,且并不全是守势,主动进攻次数还不少。BC401阳狐之战(另一个版本的时间线是BC422,同样是魏文侯时期),这个阳狐在今山西垣曲东南(还有另一个齐伐晋围阳狐的,那个阳狐2.0在河北大名县),已经深入魏国本土。
题主会认为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有能力灭秦,可能还有一个因素是高估了这段时间魏国的国力。但实际上,魏国出色的战争表现除了国力因素,很大一部分还是建立在三晋同盟的基础上,而单独面对秦、齐或楚,魏国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还要被动防守——请回到上面的战争记录,你能惊喜地找到不少像齐攻魏、楚攻魏、秦攻魏甚至赵攻魏,甚至还有个“狄军攻魏”(中山),而魏国没有“全部防出去”,可能是大E了没有闪(串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