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魏国历代君主?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历经数百载风雨,从春秋末期的诸侯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到后期逐渐衰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历代魏国君主的治国方略、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要评价魏国历代君主,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行动。

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70年):开创基业,奠定霸业的奠基者

谈论魏国君主,首先绕不开的就是魏文侯。他可以说是魏国走向强盛的关键人物。

时代背景: 文侯继位之时,正是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日趋激烈的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后,魏国虽然继承了晋国的精锐,但面临着晋国内乱的余波,以及其他新兴强国的挑战,如秦、楚、齐等。
主要功绩与评价:
任用贤才,改革图强: 这是文侯最值得称道的方面。他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大胆启用布衣出身的贤能之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乐羊子和吴起。乐羊子在军事上的贡献,如灭中山国,巩固了魏国的疆域;而吴起则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推行变法: 吴起在魏国推行的变法,涉及军事、法律、经济等方面。他整顿军队,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并且实行军功爵制,激励士兵为国征战。在经济上,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例如黄河、洛水一带的治水工程,为魏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军事上的卓越成就: 在吴起的辅佐下,魏国军事力量空前强大。魏军多次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特别是两次大败秦国,将秦国逼退到河西地区,占据了战略要地。又多次击败赵、韩、齐、楚等国,魏文侯时期,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名副其实的霸主。
治国理念: 文侯以“德”治国,但更注重实际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但也果断决策,勇于用人。
局限性: 尽管成就斐然,但文侯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乐羊子、吴起等少数杰出人物。一旦这些人物离开,改革的延续性就面临考验。

魏武侯(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35年):守成有余,锐意不足

魏武侯是魏文侯的儿子,他的统治时期,魏国依然强大,但相比其父,显得有些保守。

时代背景: 魏国在文侯时期已经奠定了霸业,但周边强国的崛起,特别是秦国的复苏,以及齐国的改革,都为魏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主要功绩与评价:
继承文侯的制度: 武侯在位期间,基本上延续了文侯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策略,保持了魏国的实力。
军事上的小规模胜利: 魏国在武侯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胜利,例如攻打韩国、赵国。
守成之君: 相较于文侯的锐意进取,武侯更像是一位守成之君。他没有像其父那样进行开创性的改革,也没有在军事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重用庞涓: 庞涓是武侯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他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后期的一些决策,也为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局限性:
缺乏创新: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突破性的创新和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各国局势,魏国未能像秦国那样进行更彻底的变革。
政治上的不稳定: 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但朝廷内部可能存在权力斗争,影响了国家的活力。

魏惠王(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19年):雄心勃勃,却屡屡失误

魏惠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敢于自称“王”的诸侯,他的统治时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时代背景: 此时,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迅速增强,成为魏国最大的威胁。而齐国也在进行复兴。
主要功绩与评价:
早期的雄心与举措: 魏惠王继位之初,雄心勃勃,想要恢复魏国的霸业。他任用了西门豹、乐羊子等一些有能力的官员,并且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鼓励农桑,兴修水利。
“魏氏之治”的残余: 在其父武侯时期,魏国已经显露颓势,但惠王在位初期,仍然能够凭借前朝积累的实力,取得一些胜利,例如攻打赵国,吞并卫国。
战略上的失误: 这是惠王最致命的弱点。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惨败: 惠王两次被齐国孙膑击败,特别是马陵之战,魏国主帅庞涓阵亡,太子申被俘,魏国精锐尽失,一蹶不振。这两场战役的失败,标志着魏国霸权的终结。
“围魏救赵”的战略误判: 惠王未能认识到孙膑“围魏救赵”战术的精髓,反而被孙膑牵着鼻子走,最终导致了自身军队的毁灭。
政治上的动荡: 惠王在位期间,虽然有改革,但政治上并不稳固。例如,他曾试图迁都,但未能成功。
局限性:
战略眼光不足: 最大的问题在于战略眼光不足,不能准确判断局势,错失良机,反而屡屡招致灭顶之灾。
用人不当: 虽然也任用了一些贤才,但在关键时刻,对庞涓这样的人物过于信任,最终导致了国家重大的损失。
“三家分晋”的后遗症: 魏国继承了晋国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继承了其内部的矛盾和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魏国的进一步发展。

魏襄王(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国力衰退,勉力维系

魏襄王继位之时,魏国已经从霸主地位跌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时代背景: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魏惠王时期的削弱,实力更加强盛,开始频繁攻打魏国。同时,其他国家如齐国、赵国也在积极扩张。
主要功绩与评价:
疲于应战: 襄王时期,魏国主要任务是应对秦国的进攻,以及来自韩国、赵国的侵扰。魏国已经没有能力主动扩张,只能被动防守。
“伊阙之战”的阴影: 虽然“伊阙之战”发生在其子魏昭王时期,但魏国国力在那之前就已经大幅衰退,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与秦国的周旋: 襄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外交手段,例如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来维持魏国的安全。
局限性:
国力衰竭: 魏国在襄王时期,国力已经明显衰退,无法与秦国抗衡。
战略被动: 只能被动地应对各方压力,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

魏昭王(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77年):江河日下,最后的辉煌?

魏昭王时期,魏国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

时代背景: 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而魏国则夹在秦国、赵国、韩国之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主要功绩与评价:
“伊阙之战”的惨败: 昭王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伊阙之战”。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大败魏军,斩杀魏军24万,攻占了魏国都城之外的重要城池。这场战役对魏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彻底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割地求和: 为了苟延残喘,魏国不得不向秦国割让土地,以求和平。
有限的抵抗: 尽管如此,魏国仍然在努力抵抗,但已经无力回天。
局限性:
国力悬殊: 魏国与秦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已经非常巨大。
战略选择的失败: 尽管尝试过一些抵抗,但未能找到有效的战略来扭转颓势。

魏安釐王(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苟延残喘,最后的挣扎

魏安釐王是战国后期魏国最后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君主。

时代背景: 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不可阻挡,其他国家也都在苟延残喘。
主要功绩与评价:
任用信陵君: 安釐王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能够任用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杰出的才能,曾率领联军击退秦军,保住了魏国,也一度挽救了赵国。
“合纵抗秦”的努力: 在信陵君的推动下,魏国曾参与到“合纵抗秦”的联盟中,试图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但最终还是被秦国蚕食: 尽管有信陵君这样的贤才,但魏国的国力已经太弱,无法与秦国长期抗衡。秦国不断蚕食魏国领土,最终魏国成为了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局限性:
国力无法支撑: 即使有信陵君这样的名将,但国家的根本实力已经不允许魏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王本人的局限: 安釐王本人似乎缺乏远见卓识,他对信陵君的态度也存在着猜忌和排斥,后来甚至逼走了信陵君,这对魏国来说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总结魏国历代君主:

魏国从春秋末期的晋国分裂出来,在魏文侯的领导下,通过任用贤才、改革图强,迅速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一度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他的政策奠定了魏国的基业。

然而,好景不长。从魏武侯开始,魏国逐渐显露出守成有余、锐意不足的特点。到了魏惠王时期,虽然雄心勃勃,但战略上的失误,特别是两次惨败于齐国,彻底葬送了魏国的霸权。

随后的魏襄王、魏昭王,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落,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只能勉力维系,最终在“伊阙之战”等重大战役中遭受重创。

到了魏安釐王,虽然有信陵君这样的人才出现,能够暂时力挽狂澜,但国家的根本实力已经无法支撑,最终魏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逐步被蚕食,直至灭亡。

总的来说,评价魏国历代君主,可以看到一个从崛起、鼎盛到衰落的完整过程。魏文侯是伟大的开创者,而魏惠王则是导致国家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他的战略失误对魏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后来的君主虽然也曾有努力,但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最终只能眼看着国家走向灭亡。魏国的兴衰,不仅是君主个人的功过,更是整个国家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把握战略机遇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

以文侯为起点的话,魏君总共有8代,即:

魏文侯、魏武侯、魏惠成王、魏襄王(魏哀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闵王、魏王假。

从目前已知的内容来看,历代魏君均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

严重短视,缺乏长期规划的意识或执行力。

说明一点:

这里提及的【短视】是以政治领域的正常水平为参考,而非以你我一类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水平为参考,更非以一些娱乐作品的“政治人物低智化”的水平为参考。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短视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客观原因,实际也是列国的普遍现象。但我们也注意到,相比于列国动辄出现青少年君主即位的情况而言,历代魏君在年龄上存在有明显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未积淀出改观的效果,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无法给出除了负面以外的解释。

读过我之前的文章的朋友应该都清楚,我始终认为:

魏安釐王是历代魏君之中最昏庸的一个——其原因就在于之前至少有5代魏君的教训以作参考,但却要贸然攻韩而葬送了魏国最为难得的良性外交环境。

补充一句,我也遇见过个别中学生称我把魏安釐王“吹得英明神武”。最开始我以为这些人单纯是撒谎,后来发现其实是【一部分】青少年的发育情况还无法理解一些政治运作手段,于是错以为一个成年政治人物只要能够使用出一些基础政治手段就是“英明神武”的表现。

不过,倒也能说明一个问题:

历代魏君对权谋运作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只是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会存在一些风格上的差别。

另需说明,【短视】和【迷恋权谋】的特点一样在魏文侯身上有所体现——事实上,后代魏君的一贯特点很大程度应继承自魏文侯一朝的政治惯性。

·

魏文侯早期的魏家危机及政治风格的形成

公元前446年,魏桓子逝世,其孙魏子斯(都)即位,时年26岁。

从魏文侯即位时的年龄来看,其祖在逝世时的年龄当在70岁以上,其父在这一时间节点以前当已逝世。至于魏文侯在当时究竟如何摆平的魏桓子诸子实在不明,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即位肯定不会特别稳当,魏家内部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

在魏文侯即位的同一时期,楚国的大军消灭了蔡、杞两国,并将版图延展到了泗水一带,越国被进一步挤压到了沿海一带。

在另一个方向,秦国接受了楚人继续联合的意愿,顺势向背后的义渠大肆征伐。

而在晋廷内部,赵卿开始进一步膨胀:

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

可以说得上是危机四伏。

下图为魏文侯即位初期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秦对大荔及义渠的大致攻势,当时秦国已基本坐实了对河西郡的控制;

白箭头为楚对蔡、杞的征伐;

左白圈为杞的大致位置,中白圈为日后被楚国所灭的莒的大致位置,右白圈为北迁后越国的大致位置;

黄圈为赵氏的晋阳、代、邯郸领地,此外赵卿在晋地也占有一系列领土,只是较为零碎不可能在图中表现。

从上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在魏文侯即位之时,魏家的处境并不乐观——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魏文侯也只能考虑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

幸运的是,此时魏家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送上了一份大礼。

公元前443年,即魏文侯即位的第4年,秦厉共公逝世,秦廷在之后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当中。虽然这种动荡未必会影响秦国的根基,但也必然导致身在秦国的智氏再无可能借秦人之手重归晋廷的舞台。

那么,魏家重点需要处理的也必然就是韩、赵两家的问题。

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魏氏在前期的竞争手段有四:

一为拉拢著名学者;

二为聘用能臣;

三为利用地理优势进一步压榨晋公室。

至魏文侯中期,魏氏似乎有意利用战争挤压竞争对手。

公元前425年,韩康子、赵襄子于同年逝世,秦怀公也于是年被庶长晁杀死,韩、赵、秦均处在权力交接期。

也就在这一年,楚廷因宋国的动荡而在黄池一带展开行动。魏文侯则与韩武子、赵桓子率领晋军队楚人展开了进攻,将楚人赶走——不出意外的话,47岁魏文侯应该是获取了晋军或者说联军的最高指挥权。

公元前424年,楚军又对宜阳及一个名为“赤岸”的地方展开了进攻,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也再度率军与之交战,并于长城一带击退了楚军。

从这一结果来看,魏文侯当在晋国内部获得了相当的威望,这对魏家与韩、赵竞争晋国内地自然有着重要的帮助。

同年,赵氏迁都中牟,似乎可能是为了与魏家争夺中原,也似乎可能是由于赵氏内部有动荡,亲魏势力在寻找魏家的支援。

下图为当时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右黄圈为黄池,左黄圈为宜阳,黄箭头为楚军的大致攻势;

上白圈为赵都晋阳,下白圈为赵迁都后的中牟,中白圈为赵氏长期在东方的据点邯郸;

红圈为魏家在东方的邺邑、安阳、朝歌、共城等重镇;

此外,图中可以直观看到晋公室在晋国内地被压榨的情况。

公元前419年,魏家又在少梁一带向秦国挑起了战争, 当时的魏将正是魏文侯之子魏击,双方围绕少梁打了3年,最终魏军算是成功在少梁一带筑城。

公元前416年,魏文侯借晋幽公被弑一事又在晋地大肆动兵。

公元前415年,秦人围着少梁修补繁庞、籍姑。

公元前413年,齐、秦、楚主要针对魏家发起了围攻,其中楚军攻取了上洛,齐军摧毁了黄城。

公元前412年,魏家再度对秦国发起战争,繁庞被攻克,当时只会这场战争的应为魏击。

至公元前409年,魏将吴起对秦国不断进行征伐,攻取了在秦厉共公时期被秦军占领的河西之地。

公元前408年,韩武子、赵献子又于同一年逝世,魏家趁机发兵攻击赵家后方的中山国,魏击、乐羊、吴起均参与了这场战争。

公元前406年,魏军终于消灭了中山国,魏击被封在了此地。

公元前405年,齐国内乱,晋烈公于任会盟诸侯,韩景侯、赵烈侯、魏击率领晋军攻齐。另一方面,齐、鲁、越形成联盟进行对抗。之后,魏文侯也加入了战争,一直杀入了齐内长城。而后,晋人虏着齐康公向周室献俘,并被天子授予了诸侯之位。

从魏文侯中期的情况来看,魏家在晋国内部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于这一结果不可避免地与某些权谋运作有关,也当然与魏家内部的变革活动有关,但同时也与战争因素有很大联系。

至魏文侯后期,晋人又与楚国就郑国事务上展开了战争,结果仍以楚军退出而结束。在同一时期,秦军曾攻击到了魏国内地的阳狐一带,从位置上看当时魏国应该出了一些问题,不过最终倒也没能闹出多大的动静。

顺便讲个笑话: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弱得快被灭了。”

公元前396年,在位长达半个世纪的魏文侯逝世,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从魏文侯一朝的形势来看,魏家在当时很大程度让仍以“晋卿”的逻辑进行着规划,即:

争夺士人,争夺财力,争夺领地,争夺最高军事指挥权,提升领地动员力,拉拢或胁迫其他晋卿等。

或许,我们会问:

难道魏文侯真的没有意识到三卿必然会向着作为独立诸侯国的方向发展吗?

至少个人认为不可能不会意识到。

但魏文侯需要考虑的是:

在“三卿”转向“三晋”的阶段中,魏家如何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智氏”?又如何在另外两个政敌手里夺取晋国更多的遗产以应对孑然的未来?

在上述现实问题之下,魏文侯不可能分出太多精力思考太久以后的事情。比如,三晋之间的零和博弈,秦国在西方的威胁,魏国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这些问题虽然都近在眼前,但相比于眼前的困境而言还得放一放。

这种“短视”在魏文侯一朝还算可以理解,但一旦形成政治惯性长期存在于魏廷当中,就会出现大问题。

·

魏武侯一朝至魏惠王前期的军事扩张

在魏武侯即位以后,魏廷的动向整体延续着魏文侯一朝的惯性,也就是:

对秦国,主要以防御为主;

对齐国,主要以挤压、限制为主;

对楚国,主要利用三晋联盟对其北进之势进行打击;

对韩、赵,以拉拢兼胁迫的手段使其无力挑战魏国在三晋联盟中的主导力。

不过,随着三晋已逐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魏武侯对韩、赵的一些手段显得不像魏文侯一朝时那么委婉,三晋之间的关系也从同僚转向了同盟,在距离上出现了明显的隔阂。

相比于政治惯性而言,魏廷在魏武侯一朝时产生的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顶级人才的流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吴起。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到魏文侯一朝时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像吴起一类顶尖人才,如果改投他国是完全有机会拜相的,但他却甘心在魏国做一个河西守,可见魏文侯一朝时魏廷对顶尖人才的吸附力。到了魏武侯一朝,虽然吴起出走是因为政治斗争因素,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例子中看出魏廷之前的那种吸附力已然不在了——客观来说,魏文侯一朝时强大的吸附力其实才应该是一种特殊情况,但在回归常态以后,魏廷的力量无疑被大幅度削弱。

在魏武侯一朝,魏国虽在种种隐形因素上被削弱,但国力上整体处于上升状态,尤其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得到了重大突破,大梁、榆关一带正是在魏武侯一朝时获得。

下图为魏武侯末期的大致疆域。

图中黄圈为魏武侯一朝的主要扩张方向,晋人在朝歌以南的成周地区站稳了脚跟。

至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形势也大致相当,重点是对卫、宋地区进行扩张,并不断压制邯郸方面和新郑方面的扩张趋势。

但相比于前朝,魏国在西线的防御上已经有些难以招架。

公元前364年,秦军攻破了魏都南侧的石门,声称斩首6万级,整个魏国西部的防御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

公元前363年,秦军又攻取了河西军北部的少梁,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渡口被夺走,魏国西线防御出现了巨大缺口,不过少梁在之后应被魏军夺回。

公元前362年,魏军又和韩、赵发生了战争。同年,秦献公逝世,秦孝公在即位后立即又对少梁和陕邑发起了攻势。魏国整个西部领土陷入了处处挨打的困境。

下图为魏惠王迁都前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白圈为魏都安邑;

左黄圈为少梁,下黄圈为陕邑及石门,右黄圈为魏国与韩、赵交战的皮牢一带。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时安邑所在的晋南平原虽有“表里山河”之表象,但防御上并不牢固。

公元前361年,魏廷迁都大梁,并开展了一系列变革活动,魏国的国力在不久后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魏国在魏惠王前期的强盛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隐患,也就是它是建立在躲避西方领土防御漏洞的基础之上的,而非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无疑都是一种短视之举。

公平来说,我们倒也不能太过批判魏廷在当时的短视决策,毕竟文侯、武侯留给魏惠王一朝的是一个哑铃状的诡异版图,先天的隐患近乎无解。但是,这种短视也是客观,不容辩驳的。

在迁都大梁之后,魏国经历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霸权的幻想在齐、楚、秦的联合攻击下被打破。

也就在同一时期,三晋脐带的最后一点牵连被剪断——如果之前的恶性竞争之间还存有一点点一奶同胞的温存的话,之后三晋的关系就成了剑与血的冰冷和残酷。

如果要对魏武侯至魏惠王前期做一个简单归纳的话,我个人认为:

三晋联盟的离心,魏廷对秦国的绥靖,晋人向中原的延伸,以上三个因素直接导致了魏国在战国中期全面陷入了难以突破的困境。不过,以上三者客观上与魏廷的决策并无太直接的关系,而是时局走向的必然结果。但也必须指出,魏廷在出现上述因素后居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调整,这一失误应是魏氏悲剧结局的根本。

·

魏惠王中期魏廷向权谋领域的转型或“恢复”

在马陵之败以后,魏国又遭受了一系列败绩,自此国势大减。

“以魏合齐、楚以按兵”的策略正是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

所谓“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字面上看是要魏国和齐、楚联合以腾出手来重点对抗秦国,但在实际操作上安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晋人以“相王”一事引诱急切期望“正名”的陈人与之联合。

与此同时,魏廷的重臣以权谋运作楚人攻齐,齐楚徐州之战由此爆发。

之后,齐廷在楚军的打击下陷入了窘境,周边列国也大有落井下石之势,晋人则作壁上观,使陈人对齐魏联盟更为依赖。

在上述运作之下,魏、齐两国的同盟终于以基本平等的姿态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下图为齐楚徐州之战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即徐州的大致位置;

红箭头为楚军及之后赵、燕对齐的大致攻势;

黄圈为鲁国,原计划加入楚国一侧,后在游说下勉强保持中立;

白圈为齐国名义上的盟国魏国,在这一战中并未对齐国进行军事协助,不过也未参与对齐人的后续围攻。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楚军对诉求明显在于夺取齐国刚从晋人手中得到的泗上列国的控制权。在此役结束之后,齐廷当深刻意识到想要控制泗上必须和魏国合作才比较稳妥。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齐魏联盟主要对赵国展开了攻势。

下图为大致形势。

在当时,魏、齐、楚三方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即:

魏廷容忍齐国对泗上的控制权,齐廷协助魏国对赵国的压制,楚人对越国及西南地区扩张。

表面上看,“以魏合齐、楚以按兵”的目的在于利用楚国、报复齐国。但从根本的诉求来看,魏廷的计划当在:

利用外部力量压制赵国这一同出于晋的“小兄弟”。

可见,魏廷的根本诉求依旧延续了文侯、武侯的基本惯性,将三晋之间的主导权视为第一要务。

在另一个方向,晋人又运作了五国相王、九国合纵等一系列运作。和“以魏合齐、楚以按兵”类似,这一策略表面上的目标是秦国,但实际目标在于压制韩国。

下图为九国合纵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即三晋联盟,为九国合纵的核心;

黄圈的齐、楚很大程度是担心陷入外交孤立而被动介入,实际对攻秦一事并无兴趣;

除此之外,其他小国则主要被外交胁迫;

红箭头为三晋实际出兵的形势,联军在函谷关一带受挫后退至成皋一带,魏、赵双方产生了掠夺韩荥阳一带以弥补军资的意向——考虑到成皋、荥阳对韩国的重要性, 这一计划绝非掠夺那么简单;

绿箭头为魏国对秦绥靖所让出的土地,即河西郡、上郡两郡。

特别需要补充一点:

九国合纵一事的运作时间较长,其中也多有波折,实际出兵时已经到了魏襄王一朝时。

从目前已知的内容来看,第一次合纵的目的似乎也并不是为了打击秦国,而是通过合纵之势恐吓秦国,使秦廷意识到秦、魏、韩联盟——即连横——对秦国安全的重要性。

事实上,秦国在秦惠文王一朝对魏国也称得上慷慨,秦廷曾多次派遣大军协助魏国在东方攻击齐、楚,并多次打击赵国,另外对河西、上郡的兼并实际也(可能是巧合)避开了魏国在东方有战事的时间节点。

在秦、魏、韩三方当中,韩国当然是被胁迫的一方,同出于晋国的另一个“小兄弟”因此也被魏国压制

截止到魏襄王一朝,魏廷的主要策略大致稳定,即:

运用外交纵深借力打力,借周边强国之手压制韩、赵。

这种策略虽然在形式上与魏文侯一朝时有明显区别,但核心并未改变,只是把权谋运作的范围从晋廷的朝堂拓展到了天下列国的朝堂。

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三晋之间的主导权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如果没有,魏廷依旧将主要精力放在压制韩、赵上是否有“短视”之嫌?

这个问题未必有明确答案,需要读者自行分析。

·

魏昭王一朝时的“从容”气象至魏安釐王末期的崩盘

在魏襄王中期,秦惠文王、秦武王、张仪、甘茂等亲魏派相继逝世或退出了秦廷的舞台,以樗里疾、公孙郝为首的亲韩派逐渐崛起,楚系外戚也开始频繁活动,临淄方面、邯郸方面也尝试介入秦廷事务。

在秦廷的变局下,魏国的原有外交空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也大约从这段时间开始,田文、魏冉、李兑等优秀的纵横家也相继崛起,魏国逐渐丧失了“纵横发动机”的外交优势地位。

在魏昭王即位以后,魏国在齐田文的折腾下已失去了外交上纵横捭阖的空间。

公元前294年,韩廷察觉到秦国有攻击伊阙的意向,开始在当地修建工事,魏国也受到了牵连。

公元前293年,秦将向寿、白起于伊阙击败魏、韩、周联军,对外宣称斩首24万,白起之爵位如火箭般飙升。

同一时期,魏廷再度向周室排除军队以防御雒邑一带。

图为伊阙之战的大执形势。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向寿、白起部的大致攻势;

下红圈为新城、伊阙的大致位置,上红圈为白起在后续攻击的位置;

白箭头为魏军后续支援的大致形势;

白圈应为秦廷的实际目标,即打断魏国东西两部分的连接以逼迫晋人退出河东一带。

从当时魏军的行动看来,当时魏廷的计划应该是守住东部作底线,至于西部能争取多少看情况。

另外也需要说明一点:

所谓“伊阙斩首24万”之说当为秦廷对开公开的数据,与前线所报及实际斩首当有巨大出入——网上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认为“秦廷报多少就一定是砍了多少”,或者认为“秦国一定无舞弊,当时的那套自监、自点、自验的制度一定能完美解决舞弊问题”——这种风气并不可取。

特别需要指出一点:

齐相田文可能正是在伊阙之战前夕投魏。《史记》误作田文在灭宋之后投魏,这一说法已经被证伪,不过就行在哪一时间节点有争议。

在伊阙之败以后,魏廷以芒卯、公孙衍等人与秦国进行周旋,声称要“割让”河东六十余城以进行和谈。至于为何如此“慷慨”,应当是拿捏准了秦廷一口气吃不下晋地的四百里河山——之后,安邑一直处于秦魏反复易手的状态,甚至在30年之后的阙与之战期间还出现有魏公子咎驻军安邑的记录——治所尚且如此,地方可想而知。

不过,从之后的种种迹象来看,魏廷似乎对河东的态度产生了一定松动,所考虑的或许只是该在哪一个时间节点以什么样的形式完全退出。至于魏廷为何如此“大方”或“软弱”,应与当时苏秦、田文等人运作的五国伐齐一事有关。

事实上,芒卯在赴秦议和时就已经透露过东方正在酝酿联合攻齐的筹划,之后田文则直接游说魏冉,就吕礼一事蛊惑后者参与伐齐。从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整理的内容来看,五国伐齐一事的运作时间可能在10年以上,甚至有可能更长一些。不过,这一谋划以燕廷为主,因此倒也不能算晋人的长期规划。但就算我们把它视为魏廷的规划,但从诉求上也只是为了进一步延伸自身在东方的体量,并没有真正解决地缘上尴尬处境的计划。

至五国伐齐后,魏国夺取了古宋地的主体,其东部的体量大抵已经达到了“六百里”作用,约占宋、郑、卫三国全盛期的各2/3,这个体量在中原地区是非常惊人的。

下图为魏国在五国伐齐之后的大致疆域。

如图所示:

黄圈为魏攻兼并旧宋地所置的两郡;

白圈为旧宋都的睢阳和彭城;

蓝圈为河东郡,当时该地仍处于秦魏的纠缠当中。

从账面上看,晋人用河东换宋地的行为似乎是一个不赔不赚或者还有点赚头买卖,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时,晋人虽未完全退出河东,但魏廷以河东为基地威慑秦军东征的军事功能已然消失了,此时秦廷只要收拾住韩国,就能沿着黄河流域直接捅进东中国——而韩廷又向来服软。

可以说,魏国的西大门业已洞开。

除此之外,在五国伐齐之后,秦楚又发生了一场连续数年的拉锯战,史称鄢郢之战。这场战争最终以秦人失去巴东、楚人失去江汉而结束。在此以后,秦廷失去了在长江流域作战的条件,而楚廷则干脆北迁至中原东南地区,并把主要扩张方向放到了魏国背后的泗上地区及齐南阳地区。

毫无疑问,楚廷东迁的结果是魏、楚之间的距离过于临近,郢陈距离魏境虽不像邯郸那么夸张,但也说得上是近在迟尺,可以说魏国的北界、西界、东界完全被赵都邯郸、韩都新郑、楚都郢陈锁死。

在秦楚的拉锯战后期,曾出现有秦、楚双方在魏邑会见的记录,似乎是魏廷有意调停秦楚之间的战争。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魏廷的诉求大概率应是想让楚廷能迁回去,不过这一计划随着魏昭王的逝世成为了泡影。

魏安釐王即位以后,魏廷曾有向西征伐的意向,还拉来了赵国,所攻击的目标是临近韩都新郑的华阳,至于目的似乎在于收服韩廷以抵挡秦国。这场战争的结果以秦军突袭胜利而告终。魏廷先以割让陶邑一带的领土为诱饵蛊惑秦魏停战,后以“抱薪救火”为由改割出晋南阳地区。为此,秦廷联合赵国攻齐以直接拓展陶邑周边的面积,此举或许给魏廷的阴谋活动创造了一定空间。

约在秦廷伐齐之后的某个时间节点上,一个名为“张禄”的魏籍士人在秦廷进行活动,向秦王本人表示出远方拓土不可取的意向,并提出了所谓的“远交近攻”之说。

在公元前266年,秦廷内部发生变局,太后被软禁,秦相魏冉及其政治同盟被驱逐回封地,“张禄”——也就是范雎——成为了新一任秦相。

其后,秦廷因魏相魏齐一事及楚考烈王即位一事先后得罪了赵、魏、楚三国。

在范雎上台以后,秦廷名义上与魏国结为联盟,开始单方面攻韩。约单方面攻韩6年以后,因郑人把上党甩给赵国又单方面攻赵,在“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之后又单方面围攻邯郸长达一年半。在邯郸、汾城大败以后,秦军又忽然单方面攻周、攻韩、攻赵。在范雎执政的十余年间,秦国通过消耗自身大量的战争资源生生打残了魏国的另外两个直接竞争对手,魏国所谓的“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的回光返照期正是发生在这一时间节点。

在这里,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一个问题:

范雎的性质是否与苏秦类似,是魏廷运作到秦廷内部的间谍?

或许,一些青少年朋友一看见“间谍”两个字就和“阴谋论”划等号,不过发育成熟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间谍是一种政治、军事中十分常规也十分普遍的行为,尤其在战国时期使用地尤其频发

就范雎是否为间谍而言,目前已知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使范雎不是间谍,他也干出了间谍才想干出的事,甚至干得更好

也就在秦廷陷入诡异动向之际,魏、楚同盟瓜分了泗上及齐南阳地区,魏国占据了陶、卫,楚国占据了鲁、莒,之后魏廷又在秦昭襄王逝世的时间节点上攻取了齐平陆,历下可能就是在这一时间节点趁势攻下。

截止到秦昭襄王逝世之际,魏国的形势可谓一片明朗。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个问题:

魏国天然的地缘尴尬是否因韩、赵被秦国打垮而有所改善?是否又因为魏国在东方的扩张有所改善?是否再因秦军暂时被东方压制有所改善?

如果没有,结局又会是如何?

公元前247年,秦军对赵太原、韩上党、魏汲发起了进攻,之后向魏国的河外地区挺近,魏无忌随之运作五国联合抗秦,将秦军赶回了函谷关。

在击败秦军之后,魏无忌以魏将的名义扑向了韩都新郑紧邻的管城(今郑州),理由是“防止秦军以后水灌大梁”,魏军也在淇水一带(或荥阳一带)击败了韩军。魏、韩大肆火并。

有关魏军对韩兼并的诉求,大抵有二:

一者和公开理由吻合,就是控制大梁上游的水系;

二者是收复韩廷,以拱卫西线的防御。

在魏国对韩进行兼并以后,战败的秦国趁机在上党坐稳,而纵方最强大的楚国似乎意识到了晋人的野心,对魏国发动了两次或三次进攻,最后都被晋人击退。

再之后,秦、赵产生了联合意向,秦将麂公率军攻击魏国的西界,赵相廉颇攻魏国的北界,不过后者因赵孝成王的突然离世而中断,廉颇本人也被迫投魏。至于秦军的攻势,根据《编年纪》的记载,当时秦军对卷城的围攻打到了跨年,最终靠不断的援军才攻克——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指出这是魏军在战国末期相对较强的证据之一。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看到,在当时魏国已经陷入了外交孤立,这对处于这一地缘位置的诸侯国而言几乎就等于宣判了死刑。

在魏安釐王末期,魏国暂且还能勉强位置着国家安全。但在魏安釐王及信陵君逝世以后,魏国立即遭到了秦国的大肆攻打,可以被视为命脉的水系通道被秦军打碎,而赵、楚作壁上观,一直次年才对秦国进行了一次反击——虽然这次反击的效果十分凶狠,庞煖部甚至攻到了咸阳东部的蕞,但赵、楚双方都没有让秦国把魏土吐出来的兴趣,而是在压制齐国后回头侵略齐地。

从魏昭王至魏安釐王一朝的走势来看:

魏廷在魏惠王后期至魏惠王时期似乎摸索出了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维护国土安全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外交上的诈术及权谋运作为主要形式,军事手段完全处于次要位置——但也必不可缺。

由于魏国的外交纵深较广,使得魏廷在外交上并不占主动地位时依旧能够凭借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有利的时局下而呈现出一种近乎谜一般的从容。不过,晋人似乎从始至终都没有筹划过利用这种从容改变自身窘境的事实。

至魏安釐王一朝时,魏廷在权谋运作上更为成熟,随着外交环境的逐渐转暖以及《魏户律》、《魏奔命律》一类变革的刺激,晋人在外交上的空间和军事上的力量也有所提升,于是形成了“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的回光返照。

但是,魏廷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仍未着手于改善自身的尴尬处境,那么虽有破秦、存赵、攻燕、胜齐、败楚、伐韩之名,但已然丢到了自身立国的根本。

至此以后,晋人也就只能基本上放弃军事行动,全面转向权谋运作当中。

·

魏景闵王一朝时的魏廷运作

在魏景闵王即位的第二年,魏国就已被秦军击穿。

下图为魏景闵王即位初期魏国的版图。

如图所示:

蓝圈即历下,当为魏地;

红圈为平陆,至于和历下之间有哪些领地魏邑不详;

黄圈为邺邑、朝歌、安阳一带,不久后被秦、赵占领。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时魏国虽保留有“五百里”的体量——客观来说,这个体量在中原地区也能算可观——但国土已经打穿,再度陷入了“一分为二”的窘境,魏廷已经很难有效调动国内的战争资源。

似乎是在这一时间节节点,曾有说客游说魏王称应迁都单父,目的无外乎要放弃大梁所在的西部领土,背靠楚国以保留东部领土,不过这一方案未能得到魏廷的采纳。

在魏景闵王一朝时,魏廷有记录的动作主要二:

一是参与秦廷的内部斗争,支援秦廷的某些重臣以进行政治斗争;

二是同意了秦国协助攻楚的行动,不过这次战争并无具体结果,似乎并未真正交战抑或并无战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

在魏国灭亡以后,秦攻楚时发生了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封君叛乱,当时叛乱的主要地点可能在楚故地的郢都、鄢城一带或魏国东南境的郢陈、鄢陵一带(或魏国东南的其他地区),并明确波及到了原属魏邑的淮阳一带。无论哪个地点属实,都与淮阳存在一定距离,至于淮阳的士人为何附逆不得而知,但不可避免地要提及这样一种可能性——在魏国的领土被秦军击碎以后,魏国东南在地方上可能与楚廷存有暧昧。

总之,在魏景闵王一朝时,晋人已然有了类似于郑人、陈人得过且过的意思。至于区别,韩公室似乎倾向于利用恭顺的态度争取类似于卫公室的待遇,田公室似乎倾向于利用秦人对东方的诉求以换取类似于超卫公室的待遇,魏公室则似乎已经意识到秦人会放过自己,不过也拿不出什么办法。

在魏景闵王死后,魏王假即位。

4年后,秦军对魏国展开了总攻,大梁的城防在水攻中坍塌,魏王假在其间有投降的举动,但最终被秦军格杀。大梁也在之后沦为了废墟。

其后,秦廷下令捕杀魏国群公子,其中有一人因年幼被赦免。不过,这道命令贯彻得不怎么样,魏公子咎、公子豹依旧活到了秦末,并参与之后反秦战争。

至此,这个阻挡秦国东进长达2个世纪的诸侯国终于在筋疲力尽下倒塌。

从整体上来看,魏廷及历代魏君的政治风格基本延续了晋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狠毒、阴险、反复多变、迷恋权谋诈术、内斗不断又擅长拉拢、严重缺乏退出机制,同时也有着苟且、隐忍、坚韧的特点。上述特点实际与我们熟知的中华文化有较高的吻合度,虽然要特别指出——秦文化、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以魏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惯性即使到了今天也在顽强的延续。

现在,回到主题,回看历代魏君的短视。

也许,你会说:

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魏国的形势在客观上很难有所改善,所以批判魏君的短视实在不大公平。

但我们也不要忘记:

在向来自负的中国史观中,历史对政治人物的要求从来不是普通,而是杰出甚至是伟大。

(全文完)

user avatar

魏国君主当中,魏文侯和魏惠王在位时间都很长,长达50年,所以魏君总数显得不多。

魏文侯是毫无争议魏国第一君主,内政外事都毫无瑕疵,称得上一个完美型领导人。从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他们三个是最具影响力的魏君,因为他们在位时期魏国是天下头号强国,是霸主。不过这三个人治国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到了魏襄王时期,魏国已经沦落成为一个普通国家,魏襄王能力也比较平庸,在秦齐争霸的浪潮当中朝秦暮齐,一会倒向齐国,一会又倒向秦国,努力求存而已。

魏昭王是最被低估的一个。伊阙之战大败后魏国形势非常危急,他把孟尝君请到魏国为相,给予孟尝君高度信任,国事全部交给孟尝君处理。他的风格其实很像齐桓公,很有魄力,勇气和胸怀,孟尝君就是他的管仲。他也得到回报,通过五国伐齐魏国获得宋地,国力恢复了一大截。

接下来的魏安僖王让我想起魏惠王,他和魏惠王一样,战术方面有一些成绩,但是容易犯战略方向性错误,也就是说,他们战术行,战略不行。

他们能打一些胜仗,却扭转不了国家走向衰弱的总体趋势。不过,魏惠王运气好,魏安僖王有信陵君替他弥补部分错误,他们在位时期都没有出现大崩盘的景象。

魏安僖王之后魏国还剩下18年寿命,有两个魏君,魏景湣王和魏王假,他们都算中规中矩吧,没什么好说的。


战国历史表面上看来乱,实际上并不乱,很有规律。只要抓住主线,抽丝剥茧,就能把战国历史给梳理清楚。主线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大国战略。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所谓战略就是孙子说的伐谋,这个和权术不是一回事。

战国前期是魏国霸权的兴衰史,也是魏国的战略方针从正确道路越来越走向错误道路的历史。魏文侯时期攻秦齐楚的战略是正确的,到了魏武侯时期开始脱轨,到了魏惠王时期变成攻打同为三晋的韩赵,这个战略完全错误,魏国也因此衰落,失去霸权。

战国中期有秦齐两个霸权国家,战国中期的历史主线就是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追根溯源,背后原因都是秦齐战略博弈所引起的。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已经获得独强地位,这段历史的主线就是秦国如何跨越各种障碍,灭掉六国。特别要注意三个人的战略运作,他们是魏冉,范睢,吕不韦,至于嬴政,他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可以忽略。

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伟大战略家,伟大战略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定要隐藏自己意图,不能让对手和其他国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定要在暗中发力。而且他们站得高,望的远,就像下棋,别人只能看到后面的两三步棋,他们能看到五六步棋,所以,尽管史书中通常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极其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历经数百载风雨,从春秋末期的诸侯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到后期逐渐衰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历代魏国君主的治国方略、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要评价魏国历代君主,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行动。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70年):开创基业.............
  • 回答
    说起战国时期的燕国,总会让人联想到它那偏居东北一隅的地理位置,与中原诸强相比,似乎总带着点“边缘”的意味。但如果因此就小看了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燕国在战国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不像秦、楚那样吞吐风云,但它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它所扮演的角色,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咱们得把时间.............
  • 回答
    评价日本战国时代川中岛的第四次合战,必须得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不能简单地说谁胜谁负,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充满了战术的巧妙、人性的挣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武力碰撞,更是一场关乎两国霸权、指挥者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较量。要详细地说川中岛第四次合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前情提要。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
  • 回答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四位极具影响力的贵族领袖。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因其门客云集、礼贤下士的形象,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文化符号。要评价战国四公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 历史地位与政治影响力: 春申君黄歇(楚国): 楚国令.............
  • 回答
    乱世英豪,重塑战国:聊聊《战国无双 5》说起《战国无双》系列,那可是承载了我不少游戏时光的“割草”大作。从初代惊艳亮相,到后续几代或巩固传统,或稍有探索,再到如今的《战国无双 5》,光荣特库摩这次算是给足了玩家惊喜,也招来了一些争议。那么,究竟这款“五年磨一剑”的作品,能否再次点燃我们心中的那团战国.............
  • 回答
    秋风萧落大神整理的织田信长败绩,在日本战国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爱好者群体中,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评价其功过,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贡献与价值: 系统性梳理,填补空白: 在秋风大神之前,虽然许多史书和研究都提及信长的一些失败,但将其“败绩”进行系统性、条目式的梳理,并进行.............
  • 回答
    这则“小伙捡到战国青铜剑上交文物部门被奖励 500 元”的新闻,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是一件积极的、值得鼓励的事情。 法律法规的践行者: 咱们国家有《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国有文物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都应当及时上报或者上交.............
  • 回答
    《信长之野望14:创造》战国立志传 我的真实感受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信长之野望14:创造》的“战国立志传”这个资料片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信长系列已经出了这么多年,玩来玩去似乎总是在重复那一套改朝换代、一统天下的故事。然而,《战国立志传》却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甚至可以说,它.............
  • 回答
    战国,这个名字在《海贼王》的世界里,承载着海军最高荣誉与最高责任的重量。他不是那个穿着华丽海军大将制服,在最前线呼风唤雨的赤犬,也不是那个拥有难以捉摸能力,充满神秘感的黄猿,更不是那个温和但实力深不可测的青雉。战国,是海军元帅,是那个在幕后运筹帷幄,以凡人之躯,却要扛起“正义”这面大旗的男人。初见战.............
  • 回答
    2019年东亚杯的首场比赛,中国男足1比2惜败于日本队,这场失利虽然在情理之中,但国足的表现却也并非全盘皆输,其中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整体而言,国足在比赛中展现了顽强的斗志和一定的战术纪律性,尤其是在上半场。 面对实力明显占优、并且以年轻球员为主的日本队,国足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我们可以看到,在里.............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