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日本战国时代川中岛第四次合战?

回答
评价日本战国时代川中岛的第四次合战,必须得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不能简单地说谁胜谁负,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充满了战术的巧妙、人性的挣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武力碰撞,更是一场关乎两国霸权、指挥者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较量。

要详细地说川中岛第四次合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前情提要。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这对宿敌,已经在川中岛这块土地上缠斗了三次,每次都杀得天昏地暗,但双方损失都很大,谁也未能彻底压倒对方。这种胶着状态,就像是两个绝顶高手在比拼内力,每一次的碰撞都是生死一瞬。到了第四次,也就是永禄四年(1561年)的这次,可以说双方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彻底解决这桩恩怨。

合战的背景与双方战略意图:

上杉谦信(当时称长尾景虎): 谦信一直以来都有“军神”之称,他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勇猛善战的军队和个人强大的指挥能力。他占据了北信浓,对武田信玄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而他此番出兵,除了守护北信浓的领地,更重要的是要阻止武田信玄进一步扩张势力,尤其是避免其吞并越后。可以说,他是在防守反击,而且是主动出击去压制对手。他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巩固自己在关东地区的声望和影响力。
武田信玄: 信玄是当时日本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他的甲斐之虎之名并非虚传。他的军队以精锐的骑兵和强大的后勤闻名。信玄的目标是统一日本,而北信浓是他的战略要地,是连接甲斐与越后以及关东的关键。他不能允许谦信继续坐大,因此也必须在川中岛与谦信决一雌雄。他需要的是一场能彻底击溃谦信主力,为他日后的东进铺平道路的胜利。

合战的关键部署与战术设计:

这次合战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双方的战术设计,尤其是武田信玄那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风林火山”战术,以及上杉谦信对此的应对。

武田信玄的“车悬之阵”与“やぐら戦法”(大致可理解为“布阵阵型”或“阵法”):
信玄这次采取了非常有创意的部署。他知道谦信军队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正面冲锋的犀利,尤其是上杉的精锐部队“越后兵”。为了应对这种正面冲击,信玄采取了“车悬之阵”。这是一种将士兵分成若干个梯队,像车轮一样不断轮换、攻击同一个目标(或者说正面敌人)的阵法。简单来说,就是让疲惫的士兵退到后方,新鲜的士兵立刻顶上,形成持续不断的打击力量,让敌人无从喘息。这对于消耗敌人锐气、疲惫敌人是非常有效的。
更关键的是,信玄还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他将主力部队隐藏在妻女山(或称海津城附近的山丘上),并预先派遣了由他弟弟武田信廉率领的一支偏师,潜伏在勘助的计划中,伺机从侧翼包抄。整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诱敌深入,然后合围。

上杉谦信的策略:
谦信收到信玄主力驻扎海津城的消息后,他判断信玄会采取守势。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他计划在黎明时分发动突袭,利用晨雾和夜色,直接攻击武田的主力部队。他的目标是迅速击溃武田的主力,然后乘胜追击。

战役的经过:

战役发生的那个早晨,雾气弥漫,正是上杉谦信执行他突袭计划的绝佳时机。

1. 上杉谦信的突袭: 谦信率领亲卫队和部分精锐部队,趁着黎明时分的浓雾,悄悄地从妻女山(或者说海津城附近的另一侧山丘)下山,直扑武田信玄的主力阵地。他的目标是砍下信玄的首级,一举奠定胜局。
2. 武田信玄的应对与“やぐら戦法”的实施: 尽管被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信玄的确不愧是战国名将。他早有准备,并且将计就计。当上杉谦信部队杀到时,他并没有惊慌失措。他的一部部队(由他的弟弟信廉率领的军队)早已按照勘助的计划,从侧翼包抄,成功截断了上杉谦信的退路。而另一部分部队,则在平原上布下“车悬之阵”,严阵以待上杉谦信的主力。
3. 野战的白刃战: 双方在川中岛的平原上展开了最为惨烈的近距离肉搏战。上杉谦信以其精锐骑兵为主力,与武田信玄的步兵和骑兵部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上充斥着刀光剑影、呐喊声和血腥味。这次合战的残酷性在于,双方的指挥官都亲临前线,甚至上杉谦信本人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度杀到了武田信玄的本阵旗帜下,与武田信玄的亲随侍卫展开了激烈的缠斗。历史上有名的“谦信一骑讨信玄”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虽然其真实性有多大值得商榷,但足以说明战况之激烈)。
4. 勘助的计谋与牺牲: 在这场合战中,一个名叫山本勘助的谋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设计了那个让上杉谦信陷入包围的计策——“盐山策”。勘助 himself 也在率领一支部队执行任务时,与上杉的部队遭遇,最终战死。他的牺牲,某种程度上也成全了武田信玄的战略意图。
5. 战况的转折与结局: 尽管上杉谦信一度杀到了信玄本阵附近,但由于武田信玄部队的顽强抵抗,以及侧翼包抄部队的到位,上杉谦信的突袭部队逐渐陷入了被动。上杉谦信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下令撤退。武田信玄也因为己方损失惨重,而且上杉谦信的部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没有发动最后的追击。

评价:

战术上的巧妙与对决:
川中岛第四次合战堪称日本战国时代战术博弈的经典之作。武田信玄凭借其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和对地形、对对手的深刻理解,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围歼计划。上杉谦信则以其迅猛的突袭和无畏的勇气回应。最终,信玄的计划虽然未能将谦信军队赶尽杀绝,但也成功地化解了谦信的攻势,并给对方造成了重创。这充分体现了信玄作为战略家的成熟与老练,而谦信的勇猛也令人敬佩。
“车悬之阵”是信玄应对骑兵冲锋的绝佳手段,而“盐山策”(侧翼包抄)则是其围歼战术的关键。谦信的黎明突袭也展现了他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思路。可以说,双方都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

双方的得失分析:
武田信玄: 战术上成功地阻止了上杉谦信的深入,并给对方造成了重大伤亡。他打退了谦信的进攻,保住了自己的战略扩张空间。从阻止对方胜利的角度看,信玄是成功的。但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军队损失同样巨大,一些重要的将领如山本勘助战死。他未能实现彻底消灭上杉谦信部队的目标。
上杉谦信: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甚至未能杀死信玄,但谦信的军队也成功地从武田信玄的合围中脱困,并且给武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未能赢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但也没有输掉整个战役,他的部队依然保有相当的战斗力,这使得他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信玄的心腹大患。从守住自己领地和战略地位的角度看,谦信也算是有一定的成果。

历史意义与影响:
这场合战并没有决出胜负,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川中岛作为两国势力分界线的地位。它也成为了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这对宿敌之间最为著名的一场对决,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它证明了即便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谦信,也难以在正面的战略对抗中彻底压倒信玄。反之,信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谦信的势力。
这场战役也揭示了战国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指挥官在战场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双方都投入了精锐部队,战斗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一些需要注意的点(避免AI痕迹的细节):
关于“谦信一骑讨信玄”的细节,我们要知道这更多是一种浪漫化的传说,真实历史的记录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都说明了当时战场的混乱和指挥官亲临前线的危险。
山本勘助的设计,我们通常称之为“盐山策”,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战术设计,即通过诱敌出动,然后从侧翼进行包围。勘助本人在执行任务时战死,也增加了这场战役的传奇色彩。
战役的实际伤亡数字,由于当时的记录条件,很难有精确的统计,但双方都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伤亡,可以说是一场血腥的消耗战。
这次合战之后,双方虽然继续对峙,但大规模的冲突就相对减少了。也许是因为双方都认识到这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对方的实力不可小觑。

总而言之,川中岛第四次合战不是一场简单的胜利或失败的论断,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战术博弈。武田信玄的“战术”和上杉谦信的“勇猛”在此得到了极致的展现。它是一场悲壮的史诗,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日本战国时代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的宝贵案例。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既有精妙的谋略,也有白刃的搏杀,更充满了命运的无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比较同意这两个阵图的

首先战前JJ刚刚就任关东管领,决心给老虎一个教训,于是一反常态的直上妻女山,深深打入表示求战。老虎不甘示弱上了茶臼山,表示你莽我也可以莽。

对峙数日后信玄大概是觉得这种双方互爆补给线的状态不是很舒服,于是大军横穿川中岛入海津城,估计是想玩一次三方原式的诱敌战,利用兵力优势和JJ打正攻,考虑到川中岛的位置,双方正攻战打崩的可能性不大,进入消耗战后JJ兵力劣势,撤退的时候必须越过老虎的战线渡过犀川故非常不利,所以久经战阵JJ不像初生牛犊的乌龟,果断不予理睬。

接下来就是所谓啄木鸟战法,别动队率大军鏖战妻女山,自己进入八幡原切段妻女山与善光寺的联系,JJ下山就要被夹击,不下山就要被断后。

无论是有细作也高还是看到炊烟也好,总之JJ成功预判了老虎的分兵,决定主动出击,分开击破。

在渡过千曲川后,JJ分兵,甘粕断后,这个时候,JJ大概就已经准备好在八幡原分开击破武田军了。

关于双方接敌的情况,无论是否武田已经察觉JJ的位置,我倾向于武田按计划布鹤翼向南张开,阻断JJ北上归路,准备和别动队夹击。

而利用浓雾,JJ集中兵力于左翼,放空右翼,形成斜线战,战场情况空前有利。浓雾散去,双方态势如下:

这种利用环境遮蔽对方视线完成兵力调动的战法,是很多名将的惯用手段,比如说洛伊腾会战,腓特烈利用山体遮蔽成功集中兵力攻击奥地利左翼,以及三皇会战拿破仑让苏尔特在浓雾中杀上普拉钦高地。当然也有玩脱的,比如信玄自己这次的啄木鸟,以及小松山上迟到的真田信村。

回到川中岛,老虎在这个时候,眼见柿崎的第一阵已经杀入自己右翼,决定不动如山,并没有指挥自己的左翼向右机动援助被集中攻击的右翼,我这么认为的主要理由是从柿崎景家杀入武田阵到别动队进入战场,也不过就是1个小时,1个小时JJ的11000人就能把8000人打崩的话,JJ干脆平A好了,但如果集中兵力打侧翼,11000人打4000人就有可能,


而信玄如此选择可能的理由是:

1.鹤翼阵型战场宽度太大,堵路可以,调动不易;

2.仓促间左翼进攻的话,容易被JJ抓住部队行进脱节的空子,反而对左翼进行围攻;

3.别动队正在赶来,保留左翼不动作为预备队待别动队到达战场后可以夹击JJ;

4.左翼出击的话,把JJ的部队往战场西侧赶,南边赶来的别动队需要绕路才能进入攻击阵位。

无论如何,在别动队赶到后,战场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时候JJ已经打爆了武田的右翼,信繁等人战死,但信玄也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夹击,上杉军且战且退,从北侧犀川的渡口退出战场,武田则追击到河边,给JJ的部队给予杀伤。

总的来说,信玄的战术并不能说有很大问题,利用JJ孤军深入,趁着夜幕掩护,把12000人的别动队送到JJ身边看住对方,自己则切段JJ和善光寺的联系,JJ下山,别动队则尾随下山进行夹击,JJ打别动队,山地部队没法展开就会变成马谡。唯一的问题就是被JJ抓住战机,在别动队机动的时候自己也机动到了武田本队的身边,考虑到JJ一开始一反常态的孤军深入,可能JJ一开始就预计了这样的作战构思,诱使武田分兵(比如利用善光寺的部队,诱使武田分兵断自己后路)。

不过信现在发现自己上当之后,把自己的本阵放到赌桌上,利用自己兵多,牺牲了自己的几员大将,熬来了别动队,完成了战略上的胜利。

user avatar

最近和秋风萧落与群友们一起重新探讨了第四回川中岛合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和疑点,在这里给各位分享一下。

此前秋风萧落已在《战场决胜者004》中提过,现如今川中岛的五场通说是渡边世佑在1929年发明的,大致是1553、1554、1557、1561、1564这五场,我们今天所说的就是1561的八幡原之战。不过也要知道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如川中岛五战记、日本外史、国史大辞典将此列为第五场;甲阳军鉴列为第十二场,实际上都指的是同一场战斗。

前面已经有回答说过,这一战的过程是无法完整还原的,现在的通说主要是《甲阳軍鑑》和《甲越信戦録》缝合而成。实际上,本来大多数战役的过程也都很少有详细记载,通常都只是记载了时间、地点、阵营、胜败、战果的短暂记述,只不过川中岛之战被后世炒作的太过有名,以至于后人非要对它的详细过程斤斤计较。问题是我们又没有能够还原出八幡原之战具体细节的史料,所以只能抱着“但愿《甲阳军鉴》能够凑合一用”的心态姑且一试了。

在1561年上杉谦信出阵关东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后,武田信玄就一直在骚扰上杉谦信的边境,这引来了上杉谦信的报复行动。8月16日,上杉谦信率13000人从越后开往信浓,在西条山布阵。此处不看地图实在没法讲,所以我随便找了个图,大家凑合看:

先看看这张全图,了解日本战国史的人应该都能看出哪里是越后、哪里是信浓,所以我就不多说了。重点在“长野”那俩字的位置上,这里叫长野盆地,也是“川中岛四郡”的核心区域。北边的越后要南下攻打信浓的话,这里就是第一要冲。

顺着长野盆地往下捋,经过一道稍窄的盆地,下面那一半就是上田盆地,大致就是小县、佐久郡的地界。顺带一提,从这里往东跟群马县的交界处有一块圆圆的黑乎乎的东西,那玩意就是传说中能保障武田家安泰的浅间火山。那么上杉谦信布阵的“西条山”又在何处呢?我给各位标一下:

其实图上的红点是“妻女山”的位置,也是后世通说中认定是上杉谦信布阵的位置。为什么说西条山和妻女山是一个地方呢?我觉得是这个原因:

其实这一带还有一个地方也叫“西條”,位于海津城的东南、妻女山以东。

下图是秋风萧落提供的《中外战争全史》里的插图,汉化自高柳光寿的《大乐绑戦史》。不过据我查知,这个“西條”其实是一个村名,它的东边是舞鹤山,西边是象山,并不是“西条山”。就是这区区一个“山”字,惹得后世史家焦头烂额。

类似的情况还有桶狭间之战。其实这一战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桶狭间山之战——没错,桶狭间是有“山”字的,如果忽略了这个山字,就容易搞出“田乐狭间”,甚至是“桶狭间的田乐狭间”这种爆论。本来“桶狭间山”就是“おけはざま山”这个读音写成的汉字,非得纠结字面上的“狭间”是什么意思的话,那可真是走火入魔了。

八幡原之战也是类似的情况,因为甲阳军鉴里只写了一个“西条山”,并没有同时出现“西条山”和“妻女山”,所以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后世也多认为《甲阳军鉴》里的“西条山”就是“妻女山”。也有推论说西条村那座西条山(大概是舞鹤山)不可能布阵,理由是山地过陡、空间狭窄,且要经过海津城旁等等,我想这就有些多此一举了。另外秋风萧落指出,根据《越佐史料》,在天正壬午之乱期间,上杉景胜就登上过妻女山布阵,妻女山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可行的布阵点。

这张地图的高程线画得很不好,看起来西条、妻女山和大峰之间有很多平地可以穿梭,但其实看看上面的卫星图便知,这里是实心的,根本无法穿越。

那么我们的第一个疑问就出现了。假定甲阳军鉴里的“西条山”就是“妻女山”,那么上杉谦信为什么要在此地布阵呢?

我的推测是,首先这一带山脉是长野盆地与上田盆地之间的咽喉地带,如果要占领川中岛四郡,扼住此地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妻女山是周围唯一一处较矮的山地,海拔411米,与附近盆地落差大约60米,周围的山头要么是特别陡,要么就是特别窄。至于现代的妻女山看上去为什么那么窄,那是因为附近修公路隧道削了一半山去。

其次,当时的河道跟现代也不同,原本是贴着妻女山和海津城的,这意味着上杉谦信不可能从东北边先过河再从海津城的西边前往妻女山,而是得从河的西岸绕过海津城然后才能抵达妻女山。这里距离海津城约有2公里出头,50米的落差也不知能不能看清楚城里的动向。下面这张图展示了当时的河道,不过上面的文字和路线还是假装没看到吧:

既然河道是傍着海津城走的,南边又都是实心的山地,那么海津城的通讯和物资就都能被上杉谦信给一刀切掉。这种深入敌人腹地攻其所必救的布阵形式在姊川、长篠等经典战役中都能见到。

正常来说,不攻海津城而在妻女山布阵,目的应该就是引诱武田军与之决战,但当武田军抵达时,上杉谦信却并没有作出反应,让人不由得怀疑起在此地布阵的必要性。武田信玄先行封锁了西南边的雨宫渡,与上杉谦信僵持几天后都没有反应,最后决定绕行进入海津城。

假设以上流程也是真实情况的话,不妨让我再作一些推测:

妻女山阵地依山傍水,像极了长篠之战的织德联军阵地,上杉谦信不主动出击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吸引武田信玄进攻此地。如果武田不进攻,自己只要继续据守,照样能封锁海津城。另一方面,妻女山为附近最矮的山头,南边的山脉遮挡了视线,并不能像我们一样用上帝视角看到一切。武田军从南边或西边并不能观察到上杉军,必须绕到北边才可以,或许此时的武田信玄正非常谨慎的慢慢调整着阵势,避免被上杉军突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武田信玄拖了这么久才进入海津城的原因。

收割水稻一般在公历的9到10月,农历8月16是格里高利历的10月5日,上杉谦信选择此时出兵或许正是看准了水稻收割的间隙,在海津城前一年余粮已经不多的情况下,军事行动有可能严重干扰到海津城补充粮食。另外据秋风萧落的《上杉谦信》,上杉谦信此时还纵容士兵烧讨海津城町、并在妻女山附近抢劫粮食(刚收获的稻谷如果不经处理不能直接当作军粮食用);再考虑到另有一种说法称上杉谦信事前已将5000后勤队留在北11公里处的善光寺。。。没准这伙人也在抢东西呢!

从这个角度考虑,原本打算决战的武田信玄的本队可能也没准备多少粮食,当他的两万人进入海津城里之后,粮食问题可能就会变得更加严峻。如此看来,他就必须想办法拦住上杉谦信,把被上杉军抢走的粮食再抢回来。

9月10日那天,武田信玄究竟为什么要将大军兵分两路呢?《甲阳军鉴》中称这是山本勘介的提案,不过有关于行军路线有特别迷惑的分析。

前面说过,《甲阳军鉴》里上杉军的布阵位置是只写了西条山,没有写妻女山,两者并不是共存的。但由于后世一些人画蛇添足的把西条和妻女山区分开,导致《甲阳军鉴》中从海津直扑西条山(妻女山)的计划变成了先去东南边的西条村,再去妻女山。这种缝合式猜想导致了更多麻烦,因为南边的山脉是一整片,并没有路,又进一步猜想出奇袭队走的是山路。

江户时代的松代藩士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写了个《海津近傍古城考》,其中指出这条奇袭路线“马不可行、人仅能摆开一列,啄木鸟战法实为谬传”。并被NHK做成了纪录片。但原本甲阳军鉴中就没把这一战法说成是“啄木鸟战法”,这一战法出现于《甲阳军鉴》永禄十一年的骏河侵攻,是江户宽政年间的《甲越信戦録》把啄木鸟一词用于川中岛之战的。而且甲阳军鉴原书确实也没有提及经山绕路一事,况且经我测量,两地之间2公里余,即便进山绕行也不过5公里,只能一人单列行进的话根本不可能用得到12000人。

不过即便这件事情即便不需要《甲阳军鉴》背锅,它里面的战术逻辑也是很有问题的。例如怎么能证明上杉谦信的13000人会被12000奇袭队赶下山去并准确落入八幡原伏击圈的呢?按朴素军事原理推测,身处高地的上杉军如果遭到袭击,理应更加坚守原地,怎么会反而跑到低地讨打?再说,即便上杉军逃跑,路线不是西边的北国街道,就是沿着河往东北逃窜,而八幡原位于当时河道以西一公里处,并不能很好地阻截上杉军的归路形成埋伏。

考虑到后世作品往往都会对事件的起因展开添油加醋的描写,如果说《甲阳军鉴》的作者是以自己的想象对当时的情况给出自己的猜想,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分兵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这样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武田军有两万以上,又与妻女山同处东岸,理应集中兵力猛攻一处,何必画蛇添足的拆分军队,还把一部分人派到河对岸去?

我猜武田信玄不是“为了”把上杉谦信赶下来,而是恰恰为“防止”上杉谦信被赶下来。

前面推测上杉军此时可能已经抢夺了北信浓一带的很多物资,武田信玄除了要打败他们以外,还要夺回这些东西,所以他必须堵住上杉军的退路。考虑到《甲阳军鉴》中武田信玄本队的8000人行动于寅时,而12000别动队行动于一个时辰后的卯时,我认为这一细节可以推断本队所需要的行军距离比别动队要远。

已知《甲阳军鉴》和翻译《甲阳军鉴》的《正亲町天皇记》对别动队的路线描述均是“自海津直往攻西条山”,由此可以断定他们走的一定是2公里的直线道路。

那么武田信玄8000本队最该出现的地方就不是八幡原,而应该是妻女山之北!届时由两个方向同时攻击妻女山,并堵住上杉军的退路,使其无法携带辎重从容逃离,这应该是他们的原定计划。我把我推测的武田军原计划路线简单画了一下:

那么为什么战斗会在八幡原打响呢?我的推测是上杉谦信应该还是通过某种方式得知武田军动向了(毕竟两军同时出动未免也太巧合了)。不过他未必像《甲阳军鉴》那样料事如神知道武田军分兵的事。因为正常思路武田军都会从海津直扑妻女山,但如果上杉谦信先动,更北边的海津城守军会先行往北封锁通路,所以他一定要等一个武田军先动的机会,只要武田军先南下进攻妻女山,他们更北的堵路优势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可以利用河流渡口作为屏障把追兵甩在后面。我也把我推测的上杉谦信计划简单画了下:

当武田本队在寅时出动的时候,发现海津城有动静的上杉军也开始按原定计划渡河向北逃窜,只是没能第一时间发现武田军的准确动向。天亮时看到前方已经有武田军与自军并行,因此向西修正了逃跑路线,而武田军为了阻截上杉军,也向西北前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河岸以西一公里的地方开打了。两军在行进中遭遇,所以打得格外难解难分。路线想象图如下:

上杉谦信派直江实纲带荷驮队向西北撤退,自军向八幡原的武田军中攻去。至于上杉军为什么没有一口气扭到西边北国街道那条路线上,我想是因为察觉到堵截的武田军人数比他们少,这一波能打,所以选用突围的方式进行逃跑。

两军你算我,我算你,都算对了,但又都没完全算对。就在这种阴差阳错的背景下,在八幡原展开了混战。

以上就是我给《甲阳军鉴》所做的洗地,谢谢观看,祝各位排便愉快。

楞漏!楞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日本战国时代川中岛的第四次合战,必须得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不能简单地说谁胜谁负,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充满了战术的巧妙、人性的挣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武力碰撞,更是一场关乎两国霸权、指挥者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较量。要详细地说川中岛第四次合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前情提要。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
  • 回答
    秋风萧落大神整理的织田信长败绩,在日本战国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爱好者群体中,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评价其功过,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贡献与价值: 系统性梳理,填补空白: 在秋风大神之前,虽然许多史书和研究都提及信长的一些失败,但将其“败绩”进行系统性、条目式的梳理,并进行.............
  • 回答
    2019年东亚杯的首场比赛,中国男足1比2惜败于日本队,这场失利虽然在情理之中,但国足的表现却也并非全盘皆输,其中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整体而言,国足在比赛中展现了顽强的斗志和一定的战术纪律性,尤其是在上半场。 面对实力明显占优、并且以年轻球员为主的日本队,国足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我们可以看到,在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帝国时代2:决定版》最近爆料的新 DLC 文明。这次的爆料确实让不少老玩家又重新燃起了对游戏的热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总的来说,这次的新文明组合非常有趣,也展现了开发团队在设计新内容上的大胆和创新。新文明的初步印象和亮点:目前爆料出来的两个文明是 比亚法拉(Byzantines) .............
  • 回答
    关于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吉祥物,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尚未明确提及具体名称和形象设计,但可以基于世博会主题“日本:未来之国”(Japan: Future World)以及日本文化、科技与环保的结合,进行合理推测和分析。以下从设计思路、文化象征、视觉元素、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1. 主题与吉祥物.............
  • 回答
    关于“白粥盖浇饭”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或现代日本料理中存在该名称的食物。然而,结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说法可能涉及的内容及其背后的逻辑。以下是详细的评价与解析: 一、概念辨析:白粥与盖浇饭的来源1. 白粥(中国) 在中国,白粥是一种以大米熬煮成稀糊状的食物.............
  • 回答
    日本动画电影《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篇》(日语:鬼滅の刃 無限列車編)于2019年10月16日在日本上映,最终票房突破204亿日元,位列日本电影票房历史第五位(截至2023年)。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日本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更成为全球动画产业的重要里程碑。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其成功原因、文化影响及行业意义.............
  • 回答
    关于“日本学生机场候机时集体看书,没人玩手机”的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触及了我们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观念。一、 对事件本身的中性观察和事实核查的必要性首先,作为一个评价,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则新闻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新闻的来源和可.............
  • 回答
    日本媒体关于中国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会影响日本人民情感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这个说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空间。1. 日本媒体的立场和动机: 维护国家形象和历史叙事: 日本媒体,特别是部分主流媒体,往往倾向于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历史叙事出发来解读国际事件。他们可能认为,中国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媒体报道“中国驻美大使传话,要求撤换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上将”的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它。这则消息之所以能够引发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一位关键人物——哈里斯上将本人所代表的立场和背景。首先,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来看,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
  • 回答
    日本的“一个人的车站”,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概念,它触及了日本社会的一些深层特质,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陪伴以及时间流逝的复杂情感。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1. 社会现实的缩影:人口老龄化与乡村衰退首先,最直观的层面,这确实是日本社会当下严峻现实的一个写照。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 回答
    日本阿宅给手办换头拍卖涉嫌违法,上千“老婆”遭收缴?这事儿听着就有点炸裂,但仔细一想,背后牵扯到的法律法规和市场乱象,还真不是一句“阿宅玩过火了”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也希望听起来不那么生硬。首先,这事儿为啥会引起关注,还得从“手办”和“换头”这两个关键词说起。在日.............
  • 回答
    “日本人有小礼而无大义”这句话,是一句在中国流传较广的对日本民族性格的概括性评价。要评价这句话,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根源、历史经验,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一、 理解“小礼”与“大义”的含义在评价这句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这里的“小礼”和“大义”所指代的内容: .............
  • 回答
    “日本动画政治描写‘小家子气’/‘看看得了’”这类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具有一定片面性,但也能捕捉到部分事实的评价。 要评价这种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并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一、 观点解读与核心含义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小家子气”和“看看得了”这两个关键词: “小家子气”: .............
  • 回答
    对于日本声优视频中出现的“在日本的俗语里有句话叫:‘以人为镜,可以自省’”,我的评价是:这句话的表述存在明显的“文化误植”或“错误引述”。虽然“以人为镜,可以自省”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名,但将其直接归为“日本的俗语”是不准确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并分析可能的情况: 1. “以人为镜,可以自省.............
  • 回答
    “日本无信史”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指日本缺乏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然而,这句话的解读并非如此简单,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和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其的争议。要评价“日本无信史”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什么是“信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
  • 回答
    张本智和,这个名字在日本乃至世界乒乓球界都响亮无比。作为一名拥有日本国籍的华裔选手,他以其年少成名的惊人天赋、极具侵略性的球风以及不屈的斗志,迅速蹿升至世界顶尖行列。评价这位天才少年,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天赋与技术特点:张本智和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他自幼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乒乓球悟性和技.............
  • 回答
    日本政府计划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发放每人10万日元的补贴,此举在日本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项政策的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有对当前社会经济现状的回应,也蕴含着对未来人口结构和消费活力的战略布局。政策的出台背景与目的:1. 应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刺激需求: 日本经济在疫情期间遭受了不小的打击,餐.............
  • 回答
    日本政府公布首批五个疫苗护照适用国,引发了不少关注,也带来了一些讨论。咱们细细说来,看看这背后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件事情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日本政府开始尝试通过“疫苗护照”这种方式,来逐步恢复国际交流,特别是商务往来和旅游。首批确定的五个国家是:泰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什么选择这.............
  • 回答
    日本歌手 milet,这个名字近年来在音乐界悄然崛起,并以其独特的嗓音、充满力量的歌词和国际化的音乐风格吸引了无数乐迷。作为一名半个日本人、半个法国人的混血歌手,milet 的成长背景为她的音乐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使其作品既有日本流行音乐的细腻,又不失西方音乐的奔放与张力。初露锋芒与风格定位:m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