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指望一条这个年代的娱乐产品流水线来承担如此重任?
韩娱、内娱、迪士尼——谁也没要求它们对政治描写多深刻。
什么?你说国内有部分“二次元”热衷于“认为”日本动画政治描写“不小家子气”?还有某些人张嘴就是“中国观众的政治想象力如此强”?
遇到这种人你可以先看看霹雳霹雳用户画像的年龄构成嘛。
因为无论作者还是观众,都没有长期缠在政治裹脚布里的经验和兴趣…
动画片这个玩意首先本来大体上就是少年~青年向,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人本来也不应该裹巴到老头老太太互相算计的漩涡里,有好日子不好好过。比如名侦探柯南或者进击的巨人老在这个话题上被拿出来鞭尸。多新鲜啊…这俩分别连载在「週刊少年サンデー」和「別冊少年マガジン」上,少年漫耶,把过于复杂或者肮脏的事物抽象化描写不应该吗,这种「儿戏」非常正当,亮亮堂堂的作品需要。
本来就不需要花很大笔墨在所谓的政治斗争上,有的作者爱往这方面扯一扯也只是情分不是本分,扯多了还算是极大影响观感的车轱辘废话。旧高达先搁一边,比如幽游白书仙水篇其实已经隐约讲了小阎王的地位争夺,不过寥寥数笔就此打住,因为和浦饭幽助的狐(字面意思)朋狗友们不沾边。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往这个层面上考虑,非得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政治那就不是儿戏的问题了。我还真就见过有人长篇累牍的去讲一片里的海军和天龙人和海贼的政治关系怎么怎么互相勾连,我看完的感觉不是对或错,而是居然还有人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少年打漫,震撼我妈一整年。
十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国内的网文,打着恋爱的旗号,大概前那么几百章还是温和校园恋爱故事,某个契机之后主角突然混入了商警黑政的混战漩涡,每天掐着手指头算计怎么处理这个撂倒那个,由于角色年龄层的暴涨,初期女主角迅速沦落为背景板存档点。后来上大学接触的人多了才知道读者们就比较爱看食肉者互相倾轧,作者为了自己的收入能老婆热炕头就不能写我爱看的孩子热炕头——说实话我当时看那篇文的一大障碍是作者对大城市的很多描述是基于脑补的,在我看起来就十分的皇帝金扁担…其实现在看来这就和动画片的「儿戏」一样,说到底是服务于观众的商品。
为什么人最好学点外语?虽然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abandon,但至少通过这个途径能够了解到很多其他文化圈的,和自己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的思想。这事也是一个道理,我倒是觉得这事没什么可反驳或者羞耻的,为什么要默认作品里一定要有政治描写,还必须得跟现实一样复杂…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作为平民应该希望这辈子下辈子every辈子不用被迫在脑子里上那么紧政治的弦,鸿鹄安知燕雀之贱哉。
特殊服务业的小红在微信上自豪地吹嘘昨儿一宿接了8个客还有一个是lz,良家妇女小绿再怎么生活不得意,至少不用猜小红最后一个接的是李总,老张还是驴子,能好好用汉字说晚上躺旁边那个是丈夫,顺着这个话茬往下接一个字都算她想下海…
这个好像不是日本的问题,似乎受历史影响,我卷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剧情模式:
1、用较为复杂的过程把数量上优胜的分散力量组织起来。
2、使用这一组织起来的力量,正面战胜强敌。
第一条很容易理解,喜欢在艺术作品里看这个的,估计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你见过能对着描写行政体系建设的文字嗨起来的吗?——马逆表示他希望所有的小说都像临高启明里这么写)。就别说其他国家了,你见过苏联战争片拍政治工作吗。。。
第二条也非常独特。它包含三点内涵:
1) 获得胜利的是高度组织的正方力量本身,而非反派内部的“弃暗投明”者,被卷入战场的第三方,或被主角说服加入的松散联盟。作为对比,似乎日本人写过许多“诱发核战争”,例如风之谷里面土鬼引诱王虫群攻击库夏娜军(卷入第三方),后者强大的力量根本没用,被迅速淹没了。再比如质量效应3,星球大战(松散联盟)和美国各路冷战片(反派弃暗投明),都很明显。
2) 战斗的过程就是按照力量对比进行的正面对抗,而不是用一支小分队去偷袭敌方要害/敌方首领,或双方用很少一部分精锐兵力决战,这类能在无视力量对比的情况之下,一击结束战争的目标。比如说超级英雄片都是后者(敌方首领),日本动画里也常见这种剧情。
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战争/科幻片都是小分队偷家,为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代入感的缘故,你需要让观众代入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一般是基层人物(不会有人想看尼米兹视角的二战片吧。。。什么?你说大决战系列深受我卷国人民喜爱?惊喜.jpg),那这个角色怎么发挥作用?偷家呗。但是为什么在我卷国不用?这就涉及到很重要的最后一条:
3) 燃点和角色代入相对独立。燃点很大程度上是1和2的结合,不一定非得是代入的那个人怎么怎么样。也就是说,刘慈欣的书里面所有人都是工具人这个特点,是有其依据的,因为它确实不影响。举个例子,流浪地球电影里面,刘启算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吗?其实也不是,他这个角色更接近于一种“自由散漫的小资青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剧情,观众并不会特别要求他是拯救世界的主力。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难不成,答主想要把韩国MBC电视台的共和国系列让日本人改成动漫
以上都是共和国系列里面的名场面,绝对合适改编而且不降智
琅琊榜,长期霸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大明王朝,播了一次,收视率不佳,没人再放了,后来靠网络视频梅开二度。
动画是个娱乐,先是一个娱乐产品。娱乐的本职做好了,深入探讨点别的那就锦上添花。直接谈太深刻的东西没人看,那就是失败制作。
宫崎骏老爷子就是,他真正出圈,靠的是“没啥内涵”的《千与千寻》,之前他加入大量思考的动画片,反响很尴尬,都说好,但是都没达到出圈的效果,还被人嘲讽跟不上时代了还在用手绘作画。
小家子气?
连名侦探柯南都知道民用广播电视台有专门的建筑设计,防止政治运动的时候被轻易弹压,被利用作为运动势力发声筒。押井守这种有点运动经验的人,作品里搞事开头就是镇压广播通信体系。这种实际经验谈也小家子气,那不小家子气的作品告诉了观众什么?
现在很多人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这些史诗类作品,这些非常抽象大局化的文化作品里汲取经验。另外还受点美帝好莱坞祖传阴谋论作品影响。过度生造、神化了各种大局思想,而忽视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光鲜、不那么深谋远虑的具体手段。
就跟研究了一大通四体液或者阴阳干湿之后,就去指责实际对症治疗的手段格局太小,不够气度一样。
真正的实际操作又是怎么样的呢?跨过半个地球去用冰镐开脑壳;兵变的时候直接冲进家门砍死军政要人,镇压的时候把战列舰开到首都;先登讣告再抓人;副元首亲自驾机跑路结果被关到死;为了争夺超级武器优先权,军队高级将领在公开媒体上在线抱团,结果失败的海军高层自杀和集体强制退役;夜里开直升机把反对派上面扔下去;同为高级领导人的政敌直接送进西冰库;政变直接调动空军轰炸总统府;调动装甲部队进城炮击镇压议会。这些实际操作写进acg作品的作品里,估计又要被广大国内观众笑成幼稚园作品,11区淫民精神阉割的又一力证。可这都是至少地区性大国职业政治家博弈的真实操作了。
什么?你说格局小的那些是x影忍者、xx学院这种小学生都能看的少年漫?作为一个成年人,至少是心里自认为已经成年的人,非要和小学生限制级的作品过不去干啥呢。起码去和jump+对线也成啊,那玩意好歹R12。
现在很多观众的问题就是宏大叙事的大局观作品看的太多,导致看什么都必须要看出点江山更替,天道有常的道道来。举个例子,四大名著里三国和水浒这种有政治成分的看看,说点分久必合和投降招安的也就够了,现在连看西游和红楼都要捕风捉影去论证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官大官小,北静王路祭秦可卿都扯到前朝公主上去了。这种非要从字缝里看出字的欣赏方式,还不如去看龙珠里苏趴赛亚金锅德几万亿战斗力对波。
关于某东亚大国观众的特殊欣赏取向, @七海千秋 @汪萌 两位的回答已经很好了,我尝试从“政治上的小家子气”这个方向补充一下。
首先,书接以上两位的观点,某东亚大国观众——尤其是其中钻研A4纸雕术的那部分——往往有一种特殊的理解,认为政治是一种可以被抽象为决策、执行、反馈的社会活动,核心是“事”,中心思路是做事。由此衍生出,既然文艺作品要描写政治,那就应该重点描写怎么做事、怎么做好事。
然而,这种理解本身就是片面的、缺失的。
政治是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活动——也就是所有社会活动——的总集合,是需求与冲突、讨论与隐瞒、推进与反抗、调查与欺骗的无规律循环,核心既可以说是人也可以说是(人的)利益,中心思路既可以说是博弈也可以说是(拒绝博弈的)混乱。
由此可知,文艺作品要对政治进行描写,其要点在于对不可控的还原,或者说,避免形成逻辑的闭环。
显然,既然在真实世界里职业政治家们都无法100%的了解全局、更别说掌握全局了,那么在文艺作品中非政治职业的作家或编剧就更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搞具体的全局描写,强行搞必然只会落得管窥蠡测。
真实还原试图描写的那一部分,把剩下的留给开放式空白,时刻准备好打破即将形成的逻辑链,这才是政治描写不小家子气的写法。
如果能更进一步,写出混乱、失控的大背景下人类对稳定、平衡的永不停止的追求,那么这便是更高一级的史诗感。
举个例子,为什么观众会觉得《纸牌屋》的剧情在后期越来越儿戏呢?因为该剧的世界观塌缩了,形成了逻辑闭环,变成了脱离现实的希腊神话。仿佛真的只需要出场的那么些人,就能把整个华盛顿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演完了。稍有政治经验的人都会直接笑出声。朋友,你知道一届众议员有多少人么?
那为什么《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没有《纸牌屋》的那种儿戏感呢?因为剧中人物无论怎么斗,始终是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斗,绝不会出现斗赢了就执伦敦牛耳了其他人就要俯首称臣了这种剧情,甚至剧中人物都不会出现这种大包大揽的想法。大家都是从议员或者公务员里拼出来的,谁也别神话谁,有事说事没事别来串门,这才是政府机构的常态。
但对于A4纸雕师来说,这种对政治的庸俗化解读是难以容忍的。
如果政治承认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拥有各自为之驱动的意义,那么作为人的合集,组织就被剥夺了美学上的意义,只剩下庸俗的蝇营狗苟,于是A4纸雕术也一同被剥夺了美学上的意义,还原为一种蝇营狗苟的手段——甚至既不是唯一的解、也不是最优的解。
“你们那都是些小家子气!”自诩为高大上伟光正之代表的A4纸雕师们发出了愤怒的嘶吼。
呵呵,人家至少能描写。
小家子气?
你知不知道欧洲难民危机那会,一堆人吹《攻壳机动队 第二季》(攻殻機動隊 S.A.C. 2nd GIG),说它提前预言难民危机以及右翼势力借助难民危机夺权的阴谋?连右翼势力与强力部门有染这种剧情也预言了。
同求动画版五共
政治描写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单纯的歌功颂德,这层没啥意思。
第二层充斥着阴谋论和小家子气的谋划,这层也没啥意思。
第三层开始嬉笑怒骂政治,这层开始有点意思了。
第四层开始告诉你真正的政府运行状况是什么样的,这层有意思了。
第五层告诉你,如何构建一个现实中能合理运行的政府,这层才是政治描写的天花板。
事实上,我们看大多数牵扯到政治的作品(可能自身不是描写政治的作品)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注意到,他们绝大多数都不会详细描述第四点和和第五点,相反的,大多数作品喜欢第二点,偶尔也会参与第三点。
所以回过头来看,在貌似有趣的作品,阴谋论的政治描写最为简单。
其次是对政治嬉笑怒骂的难一些。
但是不论是告诉你政府如何运转的,还是告诉你如何构架政府,都是非常难。
因为,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必须有现实的经验作为基础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来看一些献礼片。
尤其是那些讲述一个企业,一个乡镇如何运行的献礼片。
这些献礼片中的翘楚,恰恰符合第四层的要求,也就是说,告诉你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如何运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国外的艺术作品一旦描写政府运行,基本上大撕逼就开始了。
因为和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在体制内的人数是庞大的,这就意味着:
这些人就算不理解整个组织的运行,但是他所见所闻,也能让他基于他所见所闻发现作品描写中政府运行的问题所在。
而且可以这样说:
我们回过头来看,事实上大多数作品中所谓的大格局不大格局,只是在阴谋论这件事上能发挥多少而已。
一旦阴谋论不足,那么自然会给部分读者造成小家子气的感觉,而一旦阴谋论足够了,那么就不小家子气了。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作品是不会描写如何政治如何运行的,所以,与其说是格局问题,不如说仅仅只是阴谋论味道浓郁不浓郁而已。
另外PS:
这也是为什么临高启明是神书而原因了——
因为这本书详尽的写出了一个虚拟的政府如何运作的大多数内容来。
如果单纯问政治格局,我不认为任何一本小说,漫画,动画有比临高启明大气。
就这样了。
………说得好像庆余年/赘婿/琅琊榜/芈月/大秦帝国/还珠格格/纸牌屋里的政治描写不小家子气似的。说白了,把政治写成权谋的都是小家子气,这么比起来,好歹psycho-pass里有关于极致陌生人社会的讨论(如何评价《心理测量者》(Psycho-Pass)第二季的结局?)。正经的政治描述,国内我只服《大明1566》,国外我只服《Yes, (Prime) Minister》。若要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日本动画的政治描写达到这水准,这要求是不是有些过分…………而且有些人总有这样的误会,觉得着墨庙堂与群众运动才是大气,着力刻画仗剑天涯的小团体就是小气。其实不少优秀作品,譬如《浪客剑心追忆篇》,只是把时代政局作为一个背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勾画彼时政治纷争的一隅,照样可以很有深度,比诸一票无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硬套现代模式把古人写成傻蛋的穿越国剧强得多(这类流量网剧的政治刻画段位也就《彩云国物语》的水准,离《十二国记》尚有差距)。
不过虽然小家子气的描述属实无稽,日本动画的政治描写倒确有鲜明的特点——保守主义倾向。
它们要么强调程序的价值(“不是法保护人,而是人保护法。古往今来,那些憎恶罪恶追寻正道的人们的心意,日积月累便成了法律。那既不是条文也不是系统,而是深藏每个人心中,脆弱却又无可替代的心意。比起愤怒与憎恨,这份心意极易破碎。所以,为了过去那些努力创造更好世界的人们的祈愿不致化为泡影,必须努力守护到最后。”——《psycho-pass》里关于保护不了国民的法律是否值得守护的讨论。),要么批评变革者破坏秩序的举动所造成的不幸(《维新志士镇魂歌》),反对以任何(已知或未知甚至非人类的)牺牲为代价的变革(《碧之轨迹》),甚至攻击部分变革参与者的道德污点(《浪客剑心》对自由民权运动的描写),类似于国内一些一报道种族平权运动便关注零元购打砸抢的媒体。所以很少在日本动画中看到处于主角阵营的变革者,或者说以变革者为主角的动画往往拍得不尽如人意(《铁血孤儿》)。可能是历史上日军少壮派激进的“变革”所造成的国内外创伤让日本人对“变革者”生出戒心的缘故叭。
最后以《赘婿》为例歪题评一下国内各色穿越剧。《赘婿》之于《狼与香辛料》差在哪,就在于编剧自以为是地编排现代商业模式碾压古代的桥段,在弱化冲突消弭悬念的同时,把前半段硬是拍成了淘宝与拼多多广告,马云看后点10086个赞,而后半段又写回了宫廷权谋老本行。事实上汇兑、期货、股权交易等等商业手段早在中世纪的市集中就流行开来,以此为背景的《狼辛》里,行商人洛伦茨与同行间打得有来有回的商战才有看头。穿越其实并不是一个庸俗的题材。一部正经的穿越剧应当是一个主角试图以超越时代的知识去影响时代却失败的故事,是一场穿越者身上的现代性逐渐泯灭的悲剧,是一部可藉此探讨现代性的社会/技术基础的大戏。可惜这样的故事我从未见过。
@静待花开 问‘大气’的标准,恰好是个机会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以上除了第一点、第二点的前半段以及最后一点是必须的外,其余的是加分项,不可能要求一部作品呈现所有这些特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其中一些做得出彩。比方说《Y(P)M》在呈现观点交锋以及政治行为影响的复杂性上是非常优秀的,雨果的《九三年》也有类似的特质。反过来,因为日本动画整体的保守主义倾向,在观点交锋这一块确实往往因此缺乏充分的呈现。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保守主义’立场的错误,而是因为作品本身立于特定的立场,往往使得反方的声音未得到充分的表达。认为某一立场,譬如‘保守主义’,=‘小气’的观点是偏颇的。但是,优秀的日本动画作品往往能在其他点上有出彩的表现。为何我对《PP》的评价高?一是因为其将现代经济领域内高度依赖信用评级以及各种指标数据的行为模式,通过合乎逻辑的想象推演,泛化到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并将现实中因经济指标失灵导致的市场恐慌,呈现为破坏力更强的“面具人事件”,因此其呈现的戏剧冲突合乎逻辑且具有想象力与新颖性。二是因为其对管理体制演化的推演合乎逻辑且具有一定的预言现实的能力。从将面部识别情绪的AI运用于公共场所的反恐安全,到杭州学生头环事件,西比拉系统我印象里已经在PP发表后的历次新闻中被cue了起码三次。反过来,很多热播的国产影视作品中,涉及政治讨论的,连“作品展现的戏剧冲突与其所塑造的社会结构深度关联,围绕冲突发展的起承转合不与客观规律抵触”这点都做不到。被评论区一些人提及的‘革命性’、‘架构’等等,更是往往以牺牲对政治行为影响复杂性的呈现为代价的英雄史观的产物。最后,我得承认,这答案是有情绪在其中的。你要说某一部作品的政治描写小家子气,那尚有讨论的价值。你要说‘日本动画’这一作品类别的政治描写都小家子气,那就别怪我地图炮对狙了。
涉政或与战争有关的动漫作品一般有两条主线:
一、主角团的(大多为中学生)的能力心境成长+恋爱+超能力设定的个人发展线。
二、主角团的生活被政治+战争的大环境变化影响与主角团对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少男少女的选择在作品中是主线剧情的关键,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选择对于推进作品剧情非常重要,主角能力提升对于作品剧情更倾向于有利主角的方向发展非常明显。
而作品出于舒适度的原因,少男少女的选择的结果一般是“努力就有回报”,结果总体是可推测的,也往往会将作品推向理想化的结局(勉强的大团圆或超现实的大团圆)。
但是在政治与战争中,个人的选择和决定往往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要说是权力圈之外的少男少女做了什么决定没什么人在乎,就算是弄权高手的大人物也很可能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地玩儿脱,且不论一个人主观上是想做好事还是坏事,都可能实际结果同预期目标事与愿违,整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人生只是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无奈感。而这样两个有矛盾的体系融合到一起,就往往会使剧情过于简单化和失真。
所以,一旦剧情中出现本不在权力圈的青少年主角突然因为超能力之类的原因进入了权力圈,故事就会显得比较假(毕竟抛去故事中的特色“设定”,现实中将一国命运交到一位或一群中学生手中的真实性、可信性有多大,以及多么违背常识,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楚)。
同时,两个主线的交集(或者说融为一体的切入点)也并不容易把握,或许是因为日本也曾长期处于战国乱世,而日本的战国乱世中,出现过很多特色鲜明,并且被后世不断演义化、脸谱化的人物(像是织田信长、上杉谦信、真田幸村这种,无论性格和外表都被脸谱化了的人物),使得其所统领的势力也被“人格化”,个体的好恶和决策约等同于“国家的方略”,使得人们往往将国际关系完全等同于人际关系(虽然两者很像,但本质上还是不同的),而导致剧情的简单化。
因此日本动漫中的政治和战争类作品,有时对于在初高中和大本就被强制学习了基本的“屠龙术”,至少思维上比较唯物的国人来看,也就显得过于简单甚至幼稚了╮(╯_╰)╭。
就是这种想法吧,也希望能有所帮助吧。
摘自自己以前写的一个东西:
这个问题其实不出在日本动画上,而是出在部分中国观众上。
如果在通俗作品中互相比较,那么日本动画是对政治描写真实度很高的品类之一。部分中国观众之所以有“日本动画政治描写小家子气”的看法,是因为部分中国人对政治活动的认识是异常的。这种异常主要体现在:部分中国人意识不到政治活动该怎样实际落地,把政治活动视作悬在虚空中的、宗教故事般的宏大叙事;部分中国人假定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是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缺少正常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中国人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认识,和中国的社会生态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普通中国人日常缺少参与政治的机会,自然就难以了解政治活动落地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政治宣传非常近似于宗教宣传,对重大事件的叙述经常采取类似于“上帝辟开红海”的口吻。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人对政治的认知。
如果按照部分中国观众的判断标准,那么很多真实历史事件也会显得小家子气。例如高平陵之变:大将军曹爽及其兄弟,陪同天子曹芳出城,拜谒魏明帝陵寝高平陵。太傅司马懿趁机占据都城,并派使者劝降曹爽。曹爽兄弟思考了一夜,之后就交出兵权投降了。决定权力更迭的高平陵之变,大约一天一夜就结束了。
如果按照部分中国观众的思路来评价这个故事,大概会是:
曹爽应该和司马懿起天下之兵,来一场倾国大战才对啊!一天一夜就结束了,太小家子气了!
曹爽是大将军,怎么可能这么怂?作者肯定是编不下去了,烂尾了!
你当然可以觉得这个故事小家子气、烂尾。但要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个故事,这是史实。
这其实是一种模板化的印象,我知道的日本动画中,就有一部政治描写很成功的作品。它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众多的登场势力、优秀的人物刻画、巧妙的情节安排、细致的局势分析、高超的谋略智慧。论战争,有激烈的斗智斗勇。论外交,有成功的纵横捭阖。论内政,有复杂的人事关系。这部作品看下来,你会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这部作品,就是《东映三国志》
抖了个机灵,说点正题。个人感觉日本动画这种载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不适合表现政治。一是动画的时间太短,不大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来详细刻画政治。二是大多数时候日本动画里的政治就是个背景板,是为刻画主角服务的,设定太复杂就容易出现结局崩了的情况。三是……大部分日本动画的受众真的在乎政治内容吗?他们只知道反派该死就行了(当然也有人气高的反派洗白),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表现这种鸡肋内容图个啥?
《冰菓》中侧写了60年代的学生运动。
《黑礁》中正面描写了海外的“赤军遗毒”,顺便结合了90年代的恐怖主义大发展和美国的干涉主义政策。
《攻壳机动队》tv版第一部探讨了政党-政府-企业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互相利用,tv版第二部探讨了排外事件引发的民粹浪潮导致了右翼势力独走,顺便讽刺了政权更迭导致的悬浮内阁—官房长官把总理大臣架空了….
《机动警察》剧场版第二部讲述了日本的文官政府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惊慌失措,顺便黑了一把“角色不明晰”的自卫队。
当然或许以上的虚构剧情代表不了什么,毕竟我们这边有更带劲的,比如七二零、风雪山海关、定上海、计除杨家将之类,随便拍一个都能碾压日百人。
归根到底是因为冰岛人喜欢神化胜利者,仿佛他们是不用吃喝拉撒的人形自走计算机,并片面强调宏观的“必然性”。而实际上,历史是混沌的,有偶然也有必然,常常是偶然多于必然,并且“德”不配位者胜出才是真正的常态。
冰岛普通人经常会有一个普遍的误区:“普通人那么容易就看出来问题鬼就歹老海可能看不出来?难道你能比xxx、xxx、xxx还厉害?”
然而,他们可能真没你我聪明…
冰岛普通人特别容易对上层建筑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上层建筑“菜鸡互啄”可能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冰岛普通人想象中的zz权谋:“步步惊心,层层设局,回回反转。”
然而事实上大概率可能真的不是。
冰岛人出于对易子而食记忆的恐惧,相信只有绝对秩序和武断拳利才能帮助自己免于易子而食。所以他们真的甘愿用独轮车去自发的帮助鬼歹老海,同时,把鬼歹老海想象成神:幻想他有无穷的智慧,无限的智能,超凡的谋略…(然而鬼歹老海毕竟是由有私欲具体的人组成的,天然有扩张和腐化的倾向,当你希望它可以维持绝对的秩序并甘愿让它拥有武断的拳利的时候,他对资源的汲取最终会口死社会,成为周期性易子而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都有独属于自身的伦理、审查,而任何影视作品都需要经过伦理审查之后,才可以进入市场,被我们看见。
从希特勒开始的媒体原初叙事表明,媒体是权利的一种诡辩,商业作品是商业资本的权利诡辩,小说作品是作者本人的权利诡辩,既然是一种尼采式的修辞,我们就可以得知一点:任何修辞都必须向最大的权利妥协,这一妥协是先验的妥协,甚至是偏向自然的妥协。
而日本的政治生态,政治的环境,国家本身的立场,与我们都大相径庭,完全不同,所以根植于日本的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叙事,即日本动画,我们理所当然——看看得了。
除非你打算从此出发,去解构日本的社会环境本身,否则没有其他形而下学的价值。
实际上,日本动画对于政治的解读,并不是特殊现象,例如李狗嗨这类三次元作品,以及日本的电影,对于政治的解读,立场都是差不多的。
无非就是更保守or更激进。
——
最后我实在是想提一嘴:
能跨越国界,留下政治系统性观念的作品,有个作者叫马克思,还有个叫列宁,你们真的明白可以‘跨越国界’的政治系统观念,也就是一种主义,意味着什么吗?
不要捧杀动画了,人担不起也不打算担这个,人赚钱就行了啊……
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个复杂的东西,你以为高中的政治课和大学的思政课那就是政治了。
不是,政治是很复杂的东西。不是课本上那些理论就能学懂,那些东西;除非当公务员,要不然绝对用不上。
至于说日本动漫政治描写“小家子气”我认为是中国观众从我们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带进去了。那你想可不就小家子气了吗?
再加上日本人对政治的理解思路清奇,两部番《现实主义勇者的王国再建记》和《天才王子的赤字国家振兴术》你们自己去看看。
很简单,因为日本这个国情过于特殊,无论是东边还是西边都跟他找不到共情。
比如日本作家很喜欢写暗杀戏,结果出现了一大堆万恶之源(希望之花)。但昭和时代的日本,暗杀确实可以推动政局的进展。这是因为日本保留了封建时代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多情况下,干掉首脑,该派系就土崩瓦解了。但对于其他的国家的人,就找不到共情。
再比如,日本虽然是个选举制德谟国家,但派阀政治,密室政治和等级性却极为严重。对于,西方观众而言,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几个老人在料亭吃顿饭就可以随意改变人事部署。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又很难理解为什么分权体制下,部门之间的内斗(陆海军),以及之间的隶属关系,管辖范围。
最后重要的一点,日本普通民众的政治热情并不高。因为在日本,政治门槛不高,但进去后没背景寸步难行。而漫画家少有出生门阀的,自然与其无缘。而至于天朝,大概是因为门槛太高,导致“远观不可亵玩”,反而引起大家的兴趣。
实际上日本也并非没有好的政治动画。《攻壳机动队》就是其中翘楚,而通过弹幕,你就可以了解到,国内观众对政治的热情,只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我个人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日本大致要再加上两个字,远远低于生活。
本来就是事实,有什么好说的。
所有试图辩驳这个观点的言论,基本上都是以转移话题为主。
比如“小家子气也有小家子气的好处”
又比如“作品内容收到了目标客户群体的限制”
再比如“写深了你也看不懂”
之类的。
结论就是,日本动画政治描写就是小家子气,你本来就应该看看得了。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不那么小家子气的都政敏了?
又到了喜闻乐见的我国网络爱国青年指导外国友人该如何认识其国家历史和政治的环节了。
虽然日本动画不是纯给小朋友看的,但是其他观看对象也就是大朋友而已啊。
遍寻全世界的动画,有哪里的动画具有政治描写的深度?
日本动画里面的政治描写是服务于剧情的,有些看起来很怪的……实际上可能是历史事件的复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