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孔庆东7月22日针对京都动画粉丝的发言?

回答
孔庆东7月22日关于京都动画粉丝的言论,可以说是激起了网络上的巨大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他一贯以来“语不惊人死不休”风格的一次集中爆发。要评价这次发言,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他当时说了什么,然后分析其可能引发的反应和背后的逻辑(无论是否合理)。

首先,孔庆东当时的发言,根据当时的网络报道和流传的信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京都动画作品本身的评价: 他似乎认为京都动画的作品,虽然画面精美、制作精良,但内容“空洞”、“缺乏深度”,甚至带有一些“媚日”的倾向。他可能认为这些作品无法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相提并论。
对京都动画粉丝的定位: 他似乎将喜爱京都动画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年轻粉丝,描绘成一群“跪着”、“没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他可能认为这些粉丝对国外(尤其是日本)文化过度崇拜,而忽视了本国文化。
使用了一些比较激烈的词汇: 为了表达他的观点,他使用了诸如“崇洋媚外”、“精日”、“跪族”等词汇,这些词汇带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攻击性,很容易激怒被针对的群体。
可能联系到更宏大的文化叙事: 考虑到孔庆东一贯的立场,他很可能将对京都动画的批评,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复兴等宏大叙事层面,认为这种对日本动漫的追捧是一种潜在的文化侵蚀。

那么,如何评价这样的发言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观点本身的合理性与表达方式:

关于作品评价: 文化作品的欣赏是高度主观的。京都动画以其细腻的画风、细腻的人物情感刻画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捕捉见长,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粉丝。认为其“空洞”、“缺乏深度”是一种个人观点,但将其作为批评的出发点,并以此攻击喜爱这些作品的群体,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而且,将“制作精良”、“画面精美”视作负面评价,本身就有点奇怪,这往往是衡量一部动漫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关于粉丝群体: 将一群喜爱特定文化产品的粉丝群体,简单粗暴地标签化为“跪着”、“没有民族自尊心”,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并且充满了道德审判和身份绑架。一个普通观众仅仅因为喜欢一部日本动画,并不能直接断定其就没有民族自尊心。喜爱不同文化产品,并不必然等同于对本国文化的否定或背叛。这种言论忽视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低估了普通民众在文化消费时的独立思考能力。
表达方式的争议: 无论观点如何,孔庆东使用的词汇和语气都极具攻击性。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传播影响力较大的平台发表言论,使用如此极端的词汇,本身就值得商榷。这不仅不利于理性讨论,反而容易激化矛盾,让本可以探讨的观点变得污名化。

2. 对文化自信和文化交流的理解:

文化自信不是封闭: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对外部优秀文化一概排斥,而是敢于接触、敢于交流,并在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辨别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和借鉴。将对日本动漫的喜爱等同于“媚日”,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
区分欣赏与崇拜: 欣赏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盲目崇拜、全盘接受是不同的概念。绝大多数粉丝在欣赏京都动画的同时,也并非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孔庆东的发言似乎将这种区分完全抹杀了。
“文化安全”的界定: 虽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但如何界定“安全”是关键。将动漫作品中的细腻情感、青春校园等元素与“文化侵蚀”直接挂钩,未免有些过度解读,甚至有些草木皆兵。

3. 潜在的社会心理和群体效应:

迎合特定情绪: 在中国社会,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崇洋媚外”现象感到不满,尤其是对日本文化有着复杂情感的群体。孔庆东的言论,某种程度上可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情绪,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获得支持。
“非黑即白”的思维: 他的言论带有明显的“非黑即白”的色彩,将喜爱日本动漫的人直接打入“不爱国”的行列。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往往比复杂 nuanced 的分析更能快速抓住眼球,并形成传播。
网红效应和人设: 孔庆东作为一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意见领袖”或“网红学者”,其言论本身就带有放大效应。他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种影响力,维持自己敢说敢做的“人设”,即使这种“敢说”是以牺牲理性和尊重为代价的。

综合来看,孔庆东7月22日的发言,其核心问题在于:

观点上的以偏概全和逻辑上的跳跃性: 将对动漫作品的个人喜好与民族自尊心直接挂钩,缺乏充分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
表达方式上的极端化和侮辱性: 使用了带有强烈攻击性的词汇,未能进行理性、尊重的讨论。
对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狭隘理解: 将正常的文化欣赏视为“媚日”,未能认识到文化互鉴的积极意义。

尽管他可能想表达的是对“文化失根”的担忧,以及对年轻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呼吁,但他选择的方式极具争议,并且很可能适得其反。 他的言论,与其说是在捍卫民族文化,不如说是在制造群体对立,并且是以一种不负责任、煽动性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发言,无论是从学术伦理、公共传播还是社会责任感来说,都很难得到积极的评价。它更像是一次为了吸引眼球和维持特定“人设”而进行的“表演”,而不是一次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严肃讨论。

最终,对于这类发言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接收者的立场和价值观。有人会认为他“说出了大家不敢说的话”,也有人会认为他“是煽动者和分裂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其观点本身的站得住脚程度,以及其表达方式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庆东经常标榜自己爱国,给自己树爱国的人设。而且还宣称自己崇拜图书管理员。

当我看过这番言论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他绝对不是图书管理员的真爱粉。

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因为遭受过侵略而痛恨日本当然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情感抒发。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我们的斗争水平也就和义和团一个档次了。不同的日本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是日本军人,伊田助男和东条英机就不一样:一个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个是只能管十挺机枪的上等兵。同样是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和百田尚树也不一样:一个是坚定的反战人士,一个是好斗的军国主义余孽。义和团的斗争策略,是盲目排外,结果连本来同情中国人的洋人都被逼到敌对阵营去了。而八路军的斗争策略,是明辨敌我——七十年前的聂帅都能对两个小小年纪就当了孤儿的日本女孩予以父亲般的关怀。为什么我们当代人就做不到?

具体到京阿尼,京阿尼确实是日本的动漫公司,但京阿尼制作的作品从来都是给我们展现世界的美好,从不以“黑深残”的情节来标榜自己所谓“深刻”。他们的动漫同样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将京阿尼和军国主义余孽划为一类,显然是极为荒唐可笑的。此外,京阿尼是日本当前动漫大环境下非常难得的拒绝资本摆布、坚持自己创作节奏和风格的公司。这叫什么?这叫劳动者掌握了生产过程和劳动成果,这叫劳动者对资本异化的成功反抗!这恰恰是无数仁人志士所毕生追求的。换句话说,京阿尼成立至今都坚守着动画人应有的操守和原则。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京阿尼就是活生生的不忘初心的例子!

即使是在打击精日方面颇有战果的北朝,此次也积极组织起来为京阿尼捐款——当艺术遭到人为摧残时,任何对美有感知、有追求的人都会痛心惋惜。难道俄罗斯人就应该厌不喜欢歌德吗?难道韩国人就要不喜欢村上春树吗?难道罗马尼亚人就应该不喜欢裴多菲吗?

对于孔庆东,他这种无限上纲上线的逻辑,我们一般称之为“抬杠”。相应的,提倡这种逻辑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杠精”。

孔先生好歹也是北大的教授,难道要因为这种缺乏共情能力乃至人文关怀的言论而晚节不保?

不对,他似乎连早节也没有……( @驴耳朵荷兰兔 同志说得好啊!)

user avatar

如何评价?一个钓鱼问题,钓上来一条暴躁老鱼。

题主提供的截图是隐去了标题的,情况是原提问者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原问题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为火灾后的京阿尼做些什么”,请注意这个“我们”。原提问者这么处理,实际上隐含了向问题的读者暗示他也应该帮助京都动画的意味。这种小机灵放到二次元圈子,比如B站,比如几个动画类论坛和贴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大家本就有共情感。但放在微博问题这种各色各样人混杂的地方显然就不合适了。不喜欢日本动画的人一看:什么鬼,京阿尼烧了与我何干?怎么用“我们”两个字把我扯进来了?所以不管问题下面怎么长一段描述,这标题就有钓鱼的效果。

另外有答主进了科普,这种微博问题的机制是邀请谁来回答,谁才看得到。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是有人明知道孔庆东不喜欢日本动画,还要来邀请他答这种二次元小圈子里面的话题,钓鱼基本上实锤了。不过就算是被钓了,孔和尚说话也确实太刻薄了。

前面说了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件事会有什么影响,以现在来看没有啥影响。孔和尚这回说话是吸取了以前被锤的丰富经验,做到了滴水不漏。首先他用了“你”这个字,就缩小了打击范围,表示这个回答只针对原提问者,这样就算说话刻薄,但也是有人问他他才这么回答,是事出有因。其次,他这回罕见的没有用一个脏话字词,对别人的评价是“热爱日本动漫”,虽然有讽刺的意思,但这回就抓不住他说话侮辱人的把柄。再次他说话也有分寸,虽然跟原提问者连杠三次(捐出全部家产、殉日、改日本名),但并没有针对京阿尼被烧这事作出评论,也没有说京阿尼该烧之类的话,这样想说他对京阿尼被烧幸灾乐祸之类的也只能脑补,没有文字上的证据。唯一能实锤的就是他对京阿尼被烧是冷漠态度,也不赞成帮助京阿尼。问题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算对京阿尼被烧这件事冷漠,还能把他也烧了不成?所以我说他这次说话滴水不漏,这几年虽然孔和尚情商依旧非常捉急,但智商已经涨了很多了,想在这件事上安排他,是不可能的。

我估计这件事其实就是有人想在二次元圈搞事,真这样的话那他显然高估二次元圈的话语权了。这件事在二次元圈以外的地方基本连水花都没有,既没有上热搜榜,也没有大V跟进,我也是搜京都动画的话题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所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动画迷既然知道孔和尚不喜欢日本动画,就把他拉黑算了。不然你把自己气出毛病了,人家啥事也没有,岂不是太不划算。而且以孔和尚糟糕的脾气,日后再有什么话来气你也是极有可能的。

user avatar

不知道微博问答是个什么东西吗?

你不去问他,他可能都不知道日本一个动漫工作室烧了。这属于明知道孔庆东是个什么人,不喜欢什么还要故意去挑衅,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不知道这三百多买个话题值不值。

user avatar

孔教授既然如此爱国,建议其毁家纾难。义马有爆炸事故,南方有洪灾,孔教授我看是大有可为。

user avatar

(旧闻)北京暴雨冷暖:的哥漫天要价 孔庆东幸灾乐祸

culture.people.com.cn/n

7月21日23时许,在北京大兴区兴华桥下,一名司机站在积水中望着远处抛锚的汽车等待救援。当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北京多处路面出现积水。新华社记者 李鑫

  ”美与丑”网民热议北京暴雨中的人情冷暖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孙伟丽)7月21日至22日凌晨,北京迎来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10人死亡、8万人被困机场、数万名群众转移……有关北京暴雨的消息牵动着网民的心。

  在为公安、交警、消防队员、排水和电力工人、急救医务人员等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和热心市民的全力抗灾、忘我奉献、积极救援所感动的同时,不少网友也对某些出租司机漫天要价、一些被淹车辆被贴罚单、个别“名人微博”幸灾乐祸等举动深感心寒。一夜暴雨,让人们看到了城市的美与丑。

暴雨凶猛 网友自发组织志愿车队机场救援

  “机场快轨进水了,机场大巴排不上队,首都机场现在一辆出租也没有,谁来救救我们!”21日晚,滞留在首都机场的旅客达8万多名,一名滞留乘客的微博引发了众多素不相识的网民的关注和转发。

  21日20时,倾盆暴雨导致北京地面公交系统几乎瘫痪,而通往首都机场的“生命线”机场快轨因雨水没过地铁感应板,造成地铁列车失去动力停运。

  多位滞留机场的网民在微博中反映,由于多座通往市区的立交桥积水,机场大巴线路调整为只到三元桥,候车处积压了上千名旅客。在最需要出租车的时候,首都机场却连一辆出租车的影子也见不到。“出租车奇缺,排在第一个的哥们已经等了3个小时。”网友“眼镜片儿”发微博说。

  大雨无情,网民有爱。看到微博中的一声声求助,北京网友自发组织起爱心车队,纷纷冒雨开车前往机场组成了免费搭滞留旅客到城里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微博网友“菠菜X6”与望京网自发组织起“望京人赴机场免费救援”车队,短短半小时集结了20多辆私家车,开赴首都机场接人。网友“何恩培”在微博中回忆,“六十年一次的暴雨,让我有幸体验‘双闪志愿者’的温情。凌晨3:30我出候机楼的门,迎面站着一个气质美女,背后一辆双闪奔驰。‘去城里吗,免费送’,再看背后,一排双闪车,有别克、有宝马、有大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网民“Simba”说:“一边是自发开车前来救援的爱心网友,一边是聚在一起谈笑风声的出租车司机,去东直门要价900。这一夜我们目睹美与丑。”

部分出租司机“趁雨打劫”漫天要价遭网民指责

  暴雨中的爱心车队令人心中暖流涌动,但也不乏有人“借雨发财”。多位网友在微博中抱怨出租司机、酒店漫天要价,天灾面前看出人情冷暖。

  网民“信王军”说“昨晚的北京,因一场暴雨引发了不少人大发天灾财,大家一起谴责三元桥某旅馆昨晚抬价到2160元一晚,就因为机场大巴只到三元桥。出租车从机场到城里400元,还有不少因昨天暴雨而被‘遗弃’在路边的车被贴上了罚单。”

  “拦了好几辆车,无数闪烁着‘空车’的出租飞驰而过。那些大发暴雨财的出租车司机,从国贸到三元桥20元的打车费硬是要100元才走,还大言不惭的说多少年你才被这么黑一次,相当无语……”网友“马琳”说。

  据多位网民反映,在暴雨危机时刻,首都机场高速的收费站秩序井然。“昨晚很多私家车主自发前往接旅客,但机场高速收费站雨水已经淹没半个轮胎,车辆大排长龙,停在那儿随时都有熄火的危险!可是他们仍在一丝不苟地收费!收费!”一位网友反映。

  不少网民指出,在凶猛无情的暴雨面前,北京的交通管理缺了点人情味儿。“一场暴雨,让人们看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北京:善良的人们自发参与救援,但机场高速的收费站仍然抓紧收费,交管员给被淹车辆贴罚单。城市建设的重大隐患非短期能弥补,但在软件管理上就不能人性化一点?”北京网民“韩志国”说。

微博点亮人性“正能量”

  一场大雨考验了北京的下水道,也格外显出北京人的善良。多位网民在微博中称,“这是一个正能量爆发的雨夜,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更加心心相依。”

  网友“会宁老马”说,“这是感动的一夜。我在陌生人的微博中认识了一个趴在水里疏通下水道的大爷,一个牺牲在救援前线的派出所长,一群挡在没了井盖的排水沟前的环卫工人,一群被大雨淋透的交警,一群搭载路人的好心朋友,一群招呼无法归家者留宿的爷们!这群小人物才是城市的良心,向你们致敬!”

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一句微博“孔和尚出门看热闹,喜看首都成泽国”,因为其无耻地幸灾乐祸,招来网民骂声一片。

  北京市民陈新培说,自己最初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微博转发各种“海景图”,当后来看到越来越多被困在机场、火车和山区的人们发出的求助,他和求助者一样感到担心和焦急,非常希望能帮他们度过难关,内心中真善美的一面瞬间被一条条微博转发点亮了。

  专家指出,从市民网上转发求助信息到北京市防汛、气象、交管、公安等各部门在官方微博中做出积极回应,派人救援,官民在微博中的密切联系在这次暴雨救援起到了巨大作用,让很多被困人员转危为安。

  作家赵楚表示,在政府救援人力尚未赶到时,微博互动而来的志愿救助热潮已经到来。互联网时代正改变着一个城市传统的防汛应对方式,并在危急时刻表现出对“正能量”令人动容、强大的感染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