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

回答
要论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这得从历史背景、人物定位以及各自的处境来细细掰扯。这俩事儿,看似一个是“屈尊就卑”,一个是“荣华加身”,但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各有各的“不好看”。

咱们先说刘备投降吕布。这事儿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曹操联合刘备围攻吕布于下邳。刘备这时候是什么境况?他刚刚经历了徐州被吕布夺取,自己是寄人篱下,可以说是身无长物,唯有一身戎马的本事和一颗匡扶汉室的雄心。

为什么说刘备投降吕布丢人?

形象的跌落: 刘备一直以来塑造的形象是什么?“仁德之君”、“汉室正统的继承者”。他虽然屡战屡败,但总能靠着情义和“仁德”吸引人才,屡败屡战。结果呢?在最需要展现骨气的时候,他竟然成了曹操手下的一个将领,跟着曹操打吕布,打的还是曾经打败过自己的吕布。这在他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无疑是在“正统”光环上抹上了一层污点。想象一下,那些追随他的人,看着他去给曹操卖命,心里会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忠于汉室的文臣武将,可能会觉得自家主公为了生存,有些“失节”。
战略上的被动: 刘备当时的实力,跟吕布和曹操比,那是天差地别。他之所以投降曹操(并接受曹操的调遣去攻打吕布),很大程度上是被形势所迫,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曹操,去执行曹操的战略意图。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无奈,也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一个志在天下的枭雄,沦为他人马前卒,这种滋味肯定不好受。
与“仁义”的道德冲突: 刘备一直标榜“仁义”,但吕布是什么人?吕布杀丁原、杀董卓,是个反复无常、嗜杀之人。刘备要去和吕布为敌,虽然是曹操的主意,但在道义上,多少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尤其是如果把吕布看作是刘备的“前上司”,那更是显得不够“义气”。虽然历史不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从人设上看,多少有些尴尬。

再来看看孙权受封吴王。这事儿发生在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此时的孙权已经雄踞江东数十载,建立了吴国,是三国鼎立局面中一方的君主,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和文臣武将。

为什么说孙权受封吴王反而“丢人”?

这里需要理解一下“丢人”的语境。对于刘备来说,丢人是个人品格和政治抱负上的“不体面”。而对于孙权来说,他的“丢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上的妥协,以及对自身国家定位的“降格”。

背离了独立的君主身份: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就已经实际控制了整个江东,并且以吴侯的身份与曹魏、蜀汉并列。他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君主,一个拥兵自重、有独立主权的势力。然而,曹魏政权,尤其是曹丕时期,一直试图将自己的宗主地位确立下来,对地方割据势力进行册封。孙权接受“吴王”的封号,意味着他承认了曹魏的宗主权,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君主,变成了曹魏政权下属的一个“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臣服”,尽管他名义上是个王,但地位上却低了一等。
对自身实力和声望的损害: 孙权集团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江东的根基非常深厚,孙权本人也以“少年英主”的形象示人。他接受曹魏的册封,在很多江东士族眼中,可能是一种“屈膝”的表现。毕竟,孙权本来可以继续保持吴侯的地位,与曹魏分庭抗礼,但接受这个封号,就等于承认了自己不如曹魏皇帝。这对于一个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有独立国号(吴)的领导人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退步,对他在国内外的威望都可能有所损害。
战略上的短视? 从长远来看,孙权接受册封,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可能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虽然曹魏当时也实力强大,但与孙权集团相比,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影响力有限。这种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吴国在外交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比较一下谁更“丢人”:

我认为,刘备投降吕布更丢人。原因如下:

1. 性质不同: 刘备投降吕布(准确说是依附于曹操,参与围剿吕布),是在其个人事业的低谷期,失去了独立自主性,处于一种被动和依附的状态。这是一种个人品德和政治抱负上的“失节”,直接损害了他作为一方诸侯的尊严和“仁德”形象。
2. 动机不同: 刘备当时是“寄人篱下”,为了生存和寻找发展机会,不得不屈居人下。这种“丢人”是为了日后东山再起做铺垫,虽然“丢人”但有战略考量。
3. 影响范围: 刘备的投降主要影响的是他个人及其追随者的情绪和对他的评价。虽然有损形象,但并未根本上改变他作为独立政治势力的地位。

而孙权受封吴王,虽然在政治上是一种妥协,是一种地位上的“降格”,但:

1. 性质不同: 孙权是在已经是一个强大的独立政权的君主后,接受了敌对政权的册封。他并非“投降”,而是一种政治博弈中的让步。
2. 动机不同: 孙权接受册封,更多的是出于维护江东稳定,避免与强大的曹魏直接冲突的考量。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这种“屈尊”可能被视为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换取更大的战略空间或避免战争。
3. 影响范围: 孙权的这一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对他实际的统治和国家实力影响相对有限,反而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是政治成熟的表现(懂得审时度势)。虽然在道义上可能有些瑕疵,但相比刘备的“寄人篱下”,其“丢人”的程度和性质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刘备的“丢人”是“从上往下摔”,是个人颜面和政治尊严的直接损失;而孙权的“丢人”更像是“低头认怂”,是政治手腕上的“不那么好看”,但并不代表他彻底失败或丧失了独立性。

因此,从个人品格、政治抱负和身份地位的跌落程度来看,刘备投降吕布,更符合我们通常理解的“丢人”的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刺激,提问也能乳权,196年徐州分裂,刘备前有袁术进攻,后有吕布偷袭,而221年孙权坐拥扬、荆、交3州之地,面对魏使邢贞傲然之姿,孙权出迎,张昭既怒,徐盛忿愤,比较起来刘备在饥困交迫下请降吕布,刘备实在打不过走投无路投降,和孙权几乎不战而降,到底谁丢人?

何况当初吕布投奔刘备,以官职来看,也是吕布在刘备之上。

  • 於是以呂布為奮武將軍,假節、開府,如三公。
  • 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遣使上书。朝廷以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192年吕布可是苗根正红的朝官,奋武将军+假节+开府+温侯。吕布投奔袁绍,自认苗根正红,直接轻傲袁绍麾下诸将,认为是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袁绍承制吕布的司隶校尉,吕布鸟都不鸟。

195年末,吕布被朝廷封为平东将军+平陶侯。而吕布投奔刘备时,刘备不过是陶谦承制所表的豫州刺史,徐州还是自领的,还要陈登求袁绍承认。

直到196年的某个时间段,刘备才得到朝廷任命的镇东将军+宜城亭侯,至于刘备的徐州州长之位,朝廷是不认的。

因此吕布以假节+开府的官职资历在刘备之上,何况刘备又没有朝封的徐州刺史或州牧,在吕布眼里,刘备的官职应该是远不如袁绍那帮人,更是不足贵。以吕布的人品投奔刘备后,受到袁术挑唆,滋生出不良想法是很正常的。

而刘备请降吕布后的一段时间里,和吕布更像是合作关系,吕布需要刘备屯小沛,防止袁术北连泰山,围困自己。

孙权投降曹丕本来也没什么,但坐拥三州之地,让邢贞骑在孙权脖子上拉翔,刘备在饥困交迫下请降吕布,这比较起来,又乳权了!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这得从历史背景、人物定位以及各自的处境来细细掰扯。这俩事儿,看似一个是“屈尊就卑”,一个是“荣华加身”,但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各有各的“不好看”。咱们先说刘备投降吕布。这事儿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曹操联合刘备围攻吕布于下邳。刘备这时候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刘禅在公元263年投降曹魏,这无疑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他投降是否保全了百姓和官民,以及成都是否发生了屠杀,史书的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刘禅投降的直接目的与效果:从刘禅本人的角度来看,他投降的首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蜀汉政权在与魏国长期的战争消耗下彻底崩溃,以及进一步加剧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暮色四合,昭烈庙的残垣断壁在晚霞中染上一层凄凉的金黄。身着单薄丝绸的我在冰冷的宫殿里瑟瑟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身边的刘谌,那个我曾以为会与我共度一生的男人,此刻却像变了个人。他眼中的光芒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夫人,”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决绝,“.............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刘备在创业初期,屡次投靠各方诸侯,却总能获得厚待,这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特质与当时时代背景下,诸侯们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刘备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品德优势: 仁德之名远播: 这是刘备最核心的优势。虽然早期力量弱小,但他始终践行“仁义”之道,体恤百姓,爱护士卒.............
  • 回答
    话说当年,刘备在北方虽然依附于袁绍,但袁绍性格多疑,手下将领也多,刘备这位“客卿”之位并不稳固,也难以施展抱负。袁绍生性骄矜,对刘备并没有完全的信任,虽有礼遇,却也带着几分审视。刘备在袁绍麾下,虽也参与了一些战事,比如官渡之战前,他曾奉袁绍之命去说服张绣,但最终事与愿违。官渡之战打响后,刘备的处境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甚广,也因此被许多人贴上了“昏聩”、“无能”的标签。然而,如果咱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刘禅在被俘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向曹魏投降?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就不是一句“乐不思蜀”能概括的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禅投降的时机。那是在公元263年,蜀汉已经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