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投降到底有没有保全百姓官民?成都是否发生了屠杀?

回答
刘禅在公元263年投降曹魏,这无疑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他投降是否保全了百姓和官民,以及成都是否发生了屠杀,史书的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

刘禅投降的直接目的与效果:

从刘禅本人的角度来看,他投降的首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蜀汉政权在与魏国长期的战争消耗下彻底崩溃,以及进一步加剧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当时蜀汉国力已远不如曹魏,军事上节节败退,即便继续抵抗,也难逃灭亡的命运。投降或许是他认为能为自己、为蜀汉遗民争取一线生机的方式。

投降后的情况分析:

“保全”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保全”,首先指的是生命安全。魏国大将钟会率军攻打蜀汉,按照当时的战争惯例,攻破一座城池后,对于抵抗者可能会有惩罚,但对于投降的百姓和官员,通常会以“安抚”为主,以示“德政”,并巩固新占领区的统治。
对刘禅及其宗室的态度: 钟会入蜀后,对刘禅是比较尊重的。根据《三国志·后主纪》记载,钟会“降表”称“今军旅虽克,而战无所获”,意思是虽然打赢了,但却没有俘获敌军主力,暗示蜀汉并未大规模抵抗。后主刘禅率领其子、群臣出城投降,“魏受降如约,不戮一人”。这句话是关键,它直接表明了投降的结果是“不戮一人”,即没有大规模的杀戮。刘禅本人及其家人被迁往洛阳,后封为“安乐公”,虽然失去了权力,但保住了性命,并在洛阳度过了余生。
对官员的态度: 大部分蜀汉官员在刘禅投降后,也得以保全。一些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等人,在绵竹之战中抵抗而阵亡,这是另一种结局。但对于那些选择投降的官员,他们的大部分人也得以继续在新的统治下任职或生活,只是身份发生了转变。例如,大将军姜维曾试图借钟会之乱复兴蜀汉,虽然失败身死,但他的抵抗行为也并非因为刘禅投降的决定直接导致的屠杀。
对百姓的态度: 普遍认为,在刘禅投降的政策下,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的屠杀。魏军进入成都后,相对有序,虽然有掠夺和占领的痕迹,但与完全不计后果的屠杀是不同的。史书也记载了钟会安抚百姓的措施,以争取民心。

关于成都是否发生屠杀的疑问:

虽然官方记载为“不戮一人”,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难做到绝对的“零伤亡”或“零损害”。我们需要辨析的是“屠杀”的定义:

大规模、有组织的屠杀: 史书中没有证据表明魏军在进入成都后,有组织地对平民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杀戮。这与一些战败后被血洗的城市是不同的。
零星的冲突或抢掠: 在军队进入城池的过程中,士兵们的纪律性会有所参差不齐,零星的冲突、抢掠、伤害个别百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在任何战争中都难以避免。但这些不能等同于“屠杀”。
钟会之乱的影响: 钟会入蜀后,因野心勃勃,企图发动兵变,结果被蜀汉旧将围攻杀死。在这次混乱中,确实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兵刃相加,也可能波及到一些百姓,甚至造成了伤亡。但这次混乱是由钟会的行为引发的,而非刘禅投降的直接后果,更不是魏国中央政府的意图。这次事件的规模和性质,与“屠杀”二字需要审慎对待。

总结:

总体来说,刘禅的投降,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全”的作用。他避免了蜀汉政权在最后的抵抗中可能引发的更剧烈的战火和更严重的民生破坏。成都作为蜀汉的国都,在刘禅投降后,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屠杀。刘禅本人及其宗室得以幸存,大部分官民也得以保全生命,继续在魏国统治下生活。

然而,历史并非非黑即白。战争的残酷性,军队进入占领区的不可控因素,以及后续的钟会之乱,都可能造成局部的混乱和伤亡。但这些情况,与将刘禅的投降定性为导致“屠杀”的根源,是不同的。从史书的记载和历史事件的脉络来看,刘禅的投降,在当时条件下,是一种相对避免更大灾难的选择,也确实为许多人争取了活下去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汤将军邀。刘禅投降本心就并不是为了保全百姓,而是魏军兵临城下时打不过敌人,才不得不降。但如题主所引文章,将成都之乱的责任归结于刘禅不该投降,同样不妥。

此事直接责任人,肯定是行凶动手的魏军士卒。魏军的军纪作风一向不佳,从老曹时代起,在敌对势力和被征服地域,屠戮、杀掠、筑京观便如寻常事,不论对胡族还是对汉人。
但仅从史料记载中的「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是不是到了对整座成都城市“大屠杀”的地步,存疑。题主所引文章,为吸引眼球,做了很多并无实据且夸大其辞的描述。
当然,这种对降人和民众的屠戮抄掠行径,不论罪行程度如何,作为后人都是必须谴责的。

此事根本责任人,当是钟会和姜维,而并非刘禅。成都开城后,邓艾入城后已着意安抚民众,稳定秩序;钟会入成都后同样约束兵士禁止抄掠,当地百姓本已逃过一场血光兵灾。正是钟、姜二人为各自野心策划起兵,将魏军将领囚禁并密谋尽杀之,导致了魏军失去约束、险死还生后的大肆报复行动。


姜维身为曹魏降臣,本处尴尬之地,在朝中人缘不佳,竟致“阴养死士”。是刘禅对姜维委以军国重任,并一直支持他的北伐事业。
段谷之战姜维大败于邓艾后,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侯和之战反攻,又再次失利,蜀汉满朝文武,皆对姜维“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为不满。
刘禅力排众议,一直压制朝中那些反对姜维、欲剥夺其军权的意见,正是为国惜才。

姜维远至沓中屯田,间接促成了魏军大举南伐。他变更从魏延起沿用了几十年的的汉中防御部署,更让战略要地汉中丢失,蜀汉门户大开。
黄皓因衔恨姜维,迷信鬼巫,压下姜维要求「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直接导致了邓艾偷渡阴平时,蜀国上下猝不及防。
刘禅在众臣抵制下信任了黄皓小人几十年,还为不能擢升他而记恨董允,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确对亡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谯周代表益州本地大族的发言,更清晰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蜀汉政权,一如半个世纪前放弃刘璋一样。

因此刘禅投降亦是迫于无奈,并非在情势尚可挽回时就自毁国家。

那些非要夸刘禅什么“投降为和平为百姓”“乐不思蜀保命大智慧”的翻案文章,确实是翻过了头,拿忍辱负重当成伟大智慧去歌颂了。

可姜维才是导致成都兵乱的最大祸首之一,刘禅亦在此乱中丧失了自己心爱的长子刘璿,是不折不扣的受害人,又怎能将成都兵乱、关羽灭门的责任,算在刘禅身上呢?

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灭之朝,亡国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实属必然。蜀国宫人被赐给灭蜀有功的魏国无妻将士,刘禅之妾李昭仪也在发配中,以此为辱自杀。亡国女眷,从来身不由人,可悯可叹。
(至于题主所引之文:【魏军还冲入了蜀汉后宫,掠夺奸淫女眷,其中一位李昭仪因不愿受辱而自杀】,只想说历史不是这么发明的……)

user avatar

谢邀。

这事儿应分三个层次来谈。

其一,刘禅投降保全了成都官员百姓

(邓)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邓士载装大尾巴鹰虽为有识者笑之,但也证明了其为收拾人心,未行屠戮之实。

待到钟会当道,这位和伯约哥哥基情满满,蜜里调油,爱屋及乌,对待蜀汉遗老遗少自不必说了。

(钟)会于是禁检士众不得钞略,虚己诱纳,以接蜀之群司,与维情好欢甚。

因此,我大魏初入成都,确是一副王者之师,有征无战的嘴脸,阿斗摇白旗,就结果论,确实保全了成都官员百姓。

其二,刘禅投降的动机仅为保全自身

查查《谯周传》,谯老臣谋划,长篇大论,无一语及于江山社稷,字字句句都是为阿斗本人安危计。既然阿斗采纳了谯周之策,也即说明其仅为己谋。全身为上,至于全国全城,不过副产品而已。

其三,刘禅投降最终未保全成都官员百姓

《钟会传》白纸黑字,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再看《华阳国志》:诸将半入,而南安太守胡烈等知其谋,烧成都东门,以袭杀会及维、张翼、后主太子璩等。军众抄掠,数日乃定。

捎带一说,结合《钟会传》、《邓艾传》的记载,庞会灭关氏满门一事,应当即发生于此乱。

很显然,这场兵变祸及全城,而非什么皇宫内的茶壶风暴,抢劫杀戮达数日之久,宗室、官宦乃至百姓悉受其殃,刘氏无虞,一邦蒙赖确是十足的鬼话。

若要追责,烧杀抢掠的乱兵不必说,钟会同志野心膨胀,谋逆不成,自取其祸,捎带殃及池鱼,自然难逃其责。至于姜维,若不加以现代价值观,算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可指摘。个人以为,最可非议的,莫过于刘阿斗。望风归降是他,末了姜维图谋复国,不加反对的也是他。倘若为了保全上下而降,那就应当制止姜维的复国行动,何至于取默许态度,坐等“日月幽而复明”?

分析一下阿斗的动机:

邓艾兵近城下——都谈不上“临”——有性命之忧,那就麻利得投降。

邓艾被黑,钟会被姜维玩弄于股掌之上,眼看着复辟有望,那就乐观其成。

总之,阿斗的动机一言以蔽之:自私。

刘禅这个皇帝,实在是太皇帝,典型得令人寒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禅在公元263年投降曹魏,这无疑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他投降是否保全了百姓和官民,以及成都是否发生了屠杀,史书的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刘禅投降的直接目的与效果:从刘禅本人的角度来看,他投降的首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蜀汉政权在与魏国长期的战争消耗下彻底崩溃,以及进一步加剧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暮色四合,昭烈庙的残垣断壁在晚霞中染上一层凄凉的金黄。身着单薄丝绸的我在冰冷的宫殿里瑟瑟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身边的刘谌,那个我曾以为会与我共度一生的男人,此刻却像变了个人。他眼中的光芒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夫人,”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决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甚广,也因此被许多人贴上了“昏聩”、“无能”的标签。然而,如果咱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刘禅在被俘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向曹魏投降?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就不是一句“乐不思蜀”能概括的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禅投降的时机。那是在公元263年,蜀汉已经风.............
  • 回答
    要论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这得从历史背景、人物定位以及各自的处境来细细掰扯。这俩事儿,看似一个是“屈尊就卑”,一个是“荣华加身”,但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各有各的“不好看”。咱们先说刘备投降吕布。这事儿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曹操联合刘备围攻吕布于下邳。刘备这时候是什么.............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将领和太守,在东吴两次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忠诚度确实不高,甚至出现投降或逃跑的情况。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军事、个人利益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荆州集团的复杂性与刘备的“外来者”身份 .............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要回答刘鑫投诉黄乐平若成功,黄乐平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前提条件:1. “成功”的定义: 刘鑫的投诉“成功”,意味着投诉内容被相关部门认定属实,并且达到了启动法律追责或行政处罚的标准。2. 投诉的具体内容和依据: 刘鑫投诉黄乐平的理由是什么?是侵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诽谤、恶意营.............
  • 回答
    .......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