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到底姓什么呢?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国曹参之后。”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曹操的姓名(讳操,字孟德)、籍贯(沛国谯人)以及他的家族渊源(汉相国曹参之后)。《三国志》是官方历史,其记载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后汉书》 虽然《后汉书》的重点是东汉,但在描述三国前期的人物时,也包含了曹操的信息。例如,《后汉书·袁绍传》中提到:“绍等起兵,操亦起兵以应之。” 在其他地方也有对曹操及其家族的提及,都明确冠以“曹”姓。

其他同时期及稍后的史书: 诸如《资治通鉴》(司马光编撰,引用了大量史料)、《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基本人物关系和姓氏是对历史的遵循)等,在记载曹操时,无一例外地将他称为“曹操”。

2. 族谱和家族传承:

尽管古代族谱的保存和流传不如现代方便,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和宗谱记录。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创者,其家族的地位显赫,其后代必定会记录和传承家族的姓氏。我们可以推断,即使没有具体的曹氏族谱流传至今,历史上的相关记载也必然基于当时存在的族谱和家族记忆。

3. 历史人物的称谓和认同:

在那个时代,人们称呼他人,尤其是名声显赫的人物,通常会直接使用其姓名。曹操一生叱咤风云,无论是作为朝廷官员还是诸侯,其名字“曹操”都广为人知。他的部下、敌人、朝廷官员,乃至普通百姓,都是这样称呼他的。

4. 曹操的家系(虽然有争议,但不影响其姓氏):

《三国志》中提到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虽然关于曹操的祖先是否真的追溯到曹参这一点存在一些学者们的考据和讨论,但 无论其家系追溯是否准确,都无法改变“曹操”这个名字中包含的姓氏是“曹”的事实。 历史上的很多家族,为了提升家族声望,可能会追溯其祖先。但曹操的父亲曹嵩,他本身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腾的父亲是曹节。曹操就是曹嵩的儿子。无论曹嵩是如何成为曹腾的养子,或者曹腾的 ancestry 如何,曹操的直接父系姓氏是明确的。

总结:

曹操姓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作为佐证。从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开始,到其他历史记录,以及当时的社会称谓习惯,都一致地表明曹操姓曹。我们今天依然称呼他为“曹操”,就是对历史事实的遵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的曹孟德其实是个五姓家奴。


1.曹参之后(此说法来自曹操自称)

《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为什么我认为这一说来自于曹操自称呢?因为曹参是后稷子孙,更确切的说他是周武王弟弟叔振铎的后人——哎呀这不就是周公一家了吗?

《三国志蒋济传》注:臣松之案: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

曹植《曹贼诔文》: 于穆武王,胄稷胤周。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奸雄老是自比周公和周文王了吧,都是套路啊。

但真的是这样吗?


2.舜帝之后 3.“邾”地曹君之后

很明显不是,曹操纯属自认了个祖宗,目的是打着周朝的旗号骗夺江山。他才不关心自己祖宗是谁呢。

到了袁睿时代,曹魏皇族出身不明的问题又开始困扰朝堂。朝臣们甚至为此发生一次大辩论。

《三国志蒋济传》: 初,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济以为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著文以追诘隆。

这天袁睿要去祭祖,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该给哪个祖烧纸——显然曹操口嗨的文王后裔说法在当时已经广受质疑,改换祖宗牌位刻不容缓。

于是袁叡近臣高堂隆一拍脑门,凭空发明出舜帝是曹魏祖宗的历史,要袁叡去给舜帝烧纸。但这一说法遭到蒋济以文反驳,蒋济表示颛顼有一庶子被封于“邾”地,并被赐姓为曹,他才应该是曹家的祖先。而舜的孩子都姓田,和曹姓一点关系没有。

实事求是的讲,和高堂隆的纯脑补祖宗相比,蒋济的说法可信度更高。因为邾地说在当时有一个很明确的实物证据——老太监曹腾的碑文。这一观点还得到了《魏书》作者王沈的支持。

《蒋济传》: 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魏书》述曹氏胤绪亦如之。

而且蒋济反驳高堂隆的话语特别难听。冲他这个脾气,我想曹腾碑文应该确有其事,不然蒋济没理由去得罪皇帝。

“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

“夫虬龙神於獭,獭自祭其先,不祭虬龙也。骐驎白虎仁於豺,豺自祭其先,不祭骐虎也。如玄之说,有虞已上,豺獭之不若邪?”

(拿畜生比曹睿,蒋济六六六)

高堂隆空口无凭,蒋济却有明确证据,那么最后袁叡拜的祖宗是哪位呢?

答案是舜。

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诏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鼻祖帝舜。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谁叫大家都目他是圣君呢?曹家这滩稀屎就喜欢赖在圣人身上。

但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袁叡不肯认证据相对明确的“邾”地曹君呢?因为那个曹君虽然也挂了一个颛顼儿子的名头,实际位置在古代却属于夷地(或用夷礼)。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

《六书故》: 邾邹同声,实一地。春秋时邾用夷,故邾谓之邾娄。

而在更著名的《左传》中,邾人灭须句直接被当做“蛮夷滑夏”。

《左传》: 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鲁国),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鲁僖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

邾国自称是周武王封的国,实际上它的国君却是在齐桓公的引荐下才在春秋时期得到子爵爵位,此前的历史都比较可疑。而“娄”字在使用上常和畜生有关,如“娄猪”“系牛于娄”“有兽名娄”等,并被引申为愚昧之意。大家把它作为邾国人的蔑称,显然是源于对蛮夷的厌恶。

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里,汉族是地球中心,因此周边少数民族也都是什么三皇五帝的庶子后人,比如匈奴就是夏朝皇裔之后。所以这个本属夷地的“邾”地曹君到底是正经的华夏人呢,还是匈奴一样的挂名蛮夷呢?

换言之,如果袁睿认了这个祖宗,那么他的民族成分和自称汉室的刘渊也没多大差别了....

可是古代圣人那么多,为什么袁叡一定要认舜帝为祖先呢?因为最早的刘姓是尧帝的儿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 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於秦,自为刘氏。 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於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 ,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

现在刘姓禅位给曹姓,原来和我们祖宗尧禅位给舜是一样的啊!我们曹家真是太棒了,从过去禅位到现在哩!

可见蒋济虽然懂考古,但高堂隆更懂政治。你说袁叡该选哪个?

最终袁睿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他先狠狠扇烂了曹操的狗脸,反手又给曹腾一巴掌,然后转身给一脸嫌弃的舜帝磕起了响头。真真孝感动天。


4.夏侯氏

是的,我们最常听的夏侯氏的说法其实排最后,属于史官整理增补的内容。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世语》:(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于敦为从父兄弟。

这个可信度有多大呢?谁也说不好。有人用曹家后来和夏侯家通婚的事否认这段史料,但因为曹家本身就有乱伦的传统,所以也不能绝对否认。




不管史官整理的怎么样,有一点裴松之是说对了,曹门祖先不清的根本原因都是他们自己。都是他们嫌贫爱富,乱认祖宗,才被耻笑千年。如蒋济所言,简直畜生不如(笑)。

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魏书述曹氏胤绪亦如之。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故陈思王作武帝诔曰:“於穆武皇,胄稷胤周。”此其不同者也。及至景初,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后魏为禅晋文,称“昔我皇祖有虞”,则其异弥甚。寻济难隆,及与尚书缪袭往反,并有理据,文多不载。济亦未能定氏族所出,但谓“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然于时竟莫能正。济又难:郑玄注祭法云“有虞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济曰:“夫虬龙神於獭,獭自祭其先,不祭虬龙也。骐驎白虎仁於豺,豺自祭其先,不祭骐虎也。如玄之说,有虞已上,豺獭之不若邪?臣以为祭法所云,见疑学者久矣,郑玄不考正其违而就通其义。”济豺獭之譬,虽似俳谐,然其义旨,有可求焉。

后人也有类似观点。

顾炎武《日知录》:“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日:于穆武王胄稷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日: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

姚鼐 《疑冢》:“ 祖虞胄稷两难求,枯骨谁知属夏侯。邢史何尝识天道,邾娄家尽大长秋。”

同时这里也透出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曹家的民族成分恐怕确实比较特殊,甚至向上古归类都归类不清。曹操会娶妓女为正妻,并不以为辱,应该和他的家风有关,甚至曹家本身都有可能是某位妓女之后。陈琳所说的“乞丐携养”才应该是曹家最有可能的出身。

现在我们数数啊,叔振铎,邾地曹君,舜,夏侯氏,乞丐甲,足足有五个祖宗。是不是五姓家奴啊?





我们改换下思路,从历史侧面下手。曹操之父曹嵩有可能出身于海外倭国,也就是现今日本国。

这个猜想主要来自几个历史事实:

  1. 曹家和倭人非常亲密
  2. 曹操的相貌很像倭人
  3. 曹家的风俗习惯很像倭人
  4. 曹魏和倭国的交往密切,胜于汉朝十倍
  5. 曹魏把倭奴国易名倭国
  6. 乞丐携养”客观反映了倭国的经济情况

假如有这么一个朋友,他的家庭和非洲朋友关系密切,他的皮肤黑到令人发指。他的子孙三代坚持部落群婚制,成就一番事业后还多次资助非洲某国家。现在他说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你会认为那个人会是中国籍的吗?

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曹嵩的长辈宗亲和倭国有超乎寻常的亲密关系

在亳州曹君墓中,出土了一块当时建墓工人聊以记事的砖文。


“……有倭人以时盟不”。

虽为残砖,却意义非凡。它说明曹操家族和倭国人早在170年就建立了特殊关系。

这个关系有多特殊呢?由于这些字是墓地工人写的,所以这些远道而来的倭国贵族大概率参与了曹家的建墓工作。他们身材矮小,又远渡重洋,不可能专门过来提供什么劳动力(带来奴隶很少不说还要献给朝廷),应该就是象征性的挖一锹土。

实际上,这种仪式性的事情一般是不会交给亲族以外的人的,倭国和曹氏家族很可能存在某种亲缘关系。

二、曹嵩之子曹操,与倭人相貌相近

虽然曹嵩本人在历史上记载很少,但曹操个子非常矮,这一点基本是历史公论。

《世说新语·容止》: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魏氏春秋》为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世说新语》对魏晋人物风情也了解很深。他们对曹操的身高不会有错。

在三国人物的记载中,被确认身高较矮者并不多,除了曹操好像只有乐进。换言之,如果没有矮到让郭敬明俯视的程度,史家是不会往史书上写的。

考虑到三国群众营养不良,一米六都算正常身高,所以曹操的身高应该是一米三起步,上限一米五。

作为帝王,矮是矮了点,不过他“神明英发”,精气神非常足。


三、曹魏成立后,倭国和中国来往骤增,多于汉代十倍

汉魏期间,倭国发展刚刚起步,就国家利益而言没有交往价值。在曹魏景初二年(239年),卑弥呼向曹魏敬献的贡品只有“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寒酸到令人发指。

故而汉代不太愿意与他们有太多交集,只在建武二年,元兴初年朝见两次。

《后汉书》: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但奇怪的是,比起汉代外交的语焉不详,倭国与魏国的来往极其频繁。除了景初二年外,正始元年,四年,六年,八年均有朝见。

东汉国祚200年,接见倭国2次,平均为一百年一次; 魏国国祚40年,接见倭国5次,平均八年一次。换言之,魏国接见倭国的时间间隔只有东汉的十分之一不到。

魏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闲情逸致搭理这些叫花子?

四、曹嵩后代乱伦者极多,与喜好乱伦的倭国家风相近

在古代日本上千年的历史中,兄妹母子之间发生性关系都是常事。我对日本历史只有个初步认识,但仍知道草壁、圣武、仁德这些皇族的风流韵事。卑弥呼本人亦有和兄弟为性伴侣的说法。

《扶桑略记》:“乙巳正月,以幡梭皇女立为皇后,是仁德天皇之女也”。

今天的日本文化也喜欢涉及乱伦的标签。不仅包括出品大量“妹控”“兄控”向的acg作品,影视方面也内容颇丰。


这不是某个家族的个人问题,而是日本的民族问题。乱伦在日本俨然是一种主流边缘的文化,即使现在也仍旧存在。

而曹嵩他的子嗣也多有乱伦纳母的历史,家族品德上有落后民族的气息。

1)曹丕

野史中有关于他霸占义母的描述。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世说新语》

正史里他也娶过外甥女。

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嫔于魏。 ——《三国志》


2)曹睿

男风在古代确实很常见,但和堂兄乱伦者几乎没有记录(古代堂亲是本家,伦理上严禁性生活)。

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获,辄入御帐,服之径出,其见亲宠类如此。”——《世说新语》


3)曹芳

与多位曹姓妇女于帷帐中进行不可描述的接触。

于陵云台曲中施帷,见九亲妇女,帝临宣曲观,呼怀、信使入帷共饮酒。怀、信等更行酒,妇女皆醉,戏侮无别。——《三国志少帝纪》

曹魏开国后连续三代都和乱伦有关,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二案例。


五、曹魏性情残暴,与倭人军风相近

大家都知道的事,略。


六、倭国贫穷无比,符合“乞丐携养”的描述

陈琳称曹嵩是“乞丐携养”,这句话颇值得玩味。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讨曹檄文》对曹操父辈们的描述。

《讨曹檄文》: 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这篇文章虽有政治目的,但罗列的都是事实。不信我们一句一句分析。

首先是对曹腾的批评:

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

曹腾确实在朝中有结党现象。虽然现有史料没有提到他和左悺、徐璜的关系,但他与权臣梁冀的关系极其密切,甚至密议立帝之事。

《后汉书李固传》: 中常侍曹腾等闻而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


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现在考古工程确定了这个事实。证据在下述链接,这些百姓的砖文就是曹阉集团虐毒他们的铁证。

陈琳对于曹嵩的批评:

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史料也成功证实了他的行贿问题。

《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曹腾传》:腾卒,养子嵩嗣。种暠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其中“窃盗鼎司”是指曹嵩在大司农时期的贪污,“倾覆重器”是指在他的任上出现了黄巾起义事件。皆不需多言。

可见《讨曹檄文》的诚信度相当高,目前没有一条内容被证伪。所以“乞丐携养”完全可能是一个事实。

事实上,连曹操本人似乎也没有认为陈琳是瞎编。只是觉得他不应该提自己父祖。

《魏书》: 太祖平邺,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那么携养曹嵩的“乞丐”到底是指什么呢?个人认为就是指只拿不给的倭国人。

前文已经说过,倭国非常贫穷,最初给魏国的贡品只有“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在魏国帮它们调解好与邻居狗奴国的冲突后,心怀感激的倭国也只能提供“男女生口三十人”给中国,他们的国家财富恐怕未必及得上当时中国的一个富户。

而魏国初次赐给倭国的礼物却丰富无比。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约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绵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厅。皆将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这还是魏国时期的中倭差距。汉代的倭国在第一次来时连朝贡物品都没有详细记载。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倭》: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二者互赠的礼物差距如此巨大,请问倭国与跑来要饭的乞丐有何差别?


七、魏国有明显抬高倭国地位的表现,不再把倭国视为蛮夷

汉朝一直把倭国称为倭奴国,而魏国却把汉代的倭奴国之名易为倭国,取消了当中的奴字。

《三国志倭人传》: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奴在古代有蛮夷之意,魏国此举,有为倭奴洗去蛮夷身份的意思——隔壁匈奴眼圈都红了。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魏国还参与调解倭国与周边地区的战争。对于倭国的敌国,魏国文书毫不客气的冠以奴字。

《魏书东夷传》: 倭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不和,遣倭载斯、乌越等诣郡说相攻击状。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

从卑弥呼和卑弥弓的名称看来,显然两国共出一源。但一为倭人,一为狗奴,显然倭国就是曹魏心目中东夷里的“中国”。“亲倭魏王”名副其实。


八、倭人曹嵩进入中国的时间契机和本文结论

上文提过,在107年,倭国率领团队渡海,第二次请见汉朝皇帝。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这一次倭国使团人数众多,似乎诚意十足。但奇怪的是,倭国王的请见之愿有没有被答应,史书却避而不谈。换言之,汉朝皇帝对倭国的这次来访很不满意,有可能拒绝了他们的朝见要求。

为什么会不满呢?理由很简单,倭国首领第一次朝见时的礼品不值一提,却仍然得到金印之赐(现在仍是日本镇国之宝),这让倭国人非常开心。于是第二次倭国抱着对汉朝礼物的期待,带来了大量人口(类似事件在中国经常发生),试图通过外交获得更大的财富。结果汉廷看出了他们的企图,不予接见。

虽然皇帝拒绝接见倭王,但具体的外交工作还是需要圣意指导的。而传旨太监可以代表汉朝皇帝的意见,自然就是处理倭人事宜的一手人。

曹腾就此上线。

曹腾生于100年,在107年即使入宫也不可能掌权。但倭国使者后续可能还有到来——毕竟取得汉朝的青睐可是一件值得吹嘘的大功,他们不可能因为一时冷遇就放弃。

就这样,曹腾便与倭人们不断交往,接触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厚。一个倭国小孩便过继给曹腾,成为他香火的传承者。

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中倭友谊的见证人。并最终出任鸿胪卿——汉代的外交官。




虽然文章罗列颇多,毕竟都是纸上论证,所以只是个人的一个猜想。总之先聊备一说,不下论断,看未来有没有新证据。

不过有趣的是,似乎日本那边也有很多人认为曹氏家族和他们有亲。

嗯,很有精神!

当然,不管曹操是不是真的日本人,就他那个为了政治利益乱认爹的习惯来看,假如侵华日军在三国时出现,他一定第一个拜日本为祖宗。

毕竟汉奸的词源就是从曹魏和梁冀开始的。

《周易衍义》:李固欲去汉奸(梁冀)而反遭羣小之毒吝也,然志在去奸,于义何咎?葛亮欲殄汉贼而反遭街亭之毒吝也,然志在殄贼,于义何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的用兵水平,简单来说,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顶尖,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才能绝非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融汇了战略、战术、兵法、心理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军事风格。我们不能将他简单地归类到某种流派,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早期,他以迅猛的攻势和灵活的.............
  • 回答
    要论曹魏阵营中的名将,曹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很多人提到曹魏名将,第一反应往往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子良将”,但若论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以及对曹操的忠诚和贡献,曹仁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是否称得上一代名帅或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曹仁,我们.............
  • 回答
    张文顺先生赠予曹云金“听云楼”名章,这其中的含义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礼物,而是包含了深厚的师徒情谊、艺术传承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要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说说“听云楼”这个名字本身。您想想,“听云”二字,多么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在老一辈相声艺人里,讲究“艺名”和“堂号”,这.............
  • 回答
    提到曹植和甄宓,这两人名头响亮,故事也够传奇,坊间传说更是五花八门,但究竟是什么关系,想说清楚,倒也需要剥开层层迷雾。首先,明确一点,曹植和甄宓是 叔嫂关系。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甄宓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丕的妻子,也就是曹植的嫂嫂。这个“嫂嫂”的身份,是他们关系的基石,也是后来一切复杂情感纠葛的源.............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关于@寒冰射手曹草草5月1日疯狂删回答的事件,以及他之前都说了些什么,这确实在一些圈子里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互联网内容平台,尤其是像微博、知乎这样允许用户自由发表观点的社区,删帖、改名、甚至销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公(曹操)从陈留孝廉,.............
  • 回答
    曹操这个人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评价他到底是胸怀宽广还是心胸狭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开,会发现里面五味杂陈,很难一概而论。你说他心胸狭窄吧,看看他对待那些曾经和他作对,后来又归降他的人。比如吕布的部下张辽,在濮阳时没少跟曹操对着干,把曹操打得够呛。但吕布一死,张辽立马就投了曹操,曹操不仅没记.............
  • 回答
    曹操,一个在人们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奸雄”、“乱世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标签,这些来自《三国演义》的刻画,深入人心,几乎成了曹操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而深邃,野史中的曹操,与演义中的那个形象,究竟有多少偏离?他又被“曲解”了多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曹操与刘邦,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帝王,其军事才能究竟谁更胜一筹,历来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比较。时代背景与对手:首先,我们.............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说它完全“美化”或“贬低”了曹操,都有些片面。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保留了曹操真实历史上的许多才能和雄才大略,又因为小说的创作倾向,加入了许多文学上的加工和道德评判,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立体,但也更容易引起不同的解读。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
  • 回答
    曹操割发代首,这桩千古奇闻,究竟是他一场慷慨激昂的自我鞭挞,还是精心导演的政治秀场?这其中的深意,远非简单的定论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扒开历史的表层,走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体味曹操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事情的由来,得从那场惊心动魄的狩猎说起。那是在献帝时期,曹操奉旨围猎,名义上是为.............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 回答
    关于曹寅是否担任过御前侍卫,史学界确实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史景迁先生的观点也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学术声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曹寅的人生经历、清朝的官制以及史景迁先生研究的侧重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寅的人生轨迹。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汉军正白旗包衣人,是康熙皇帝的乳母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