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到底是胸怀宽广还是心胸狭窄?

回答
曹操这个人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评价他到底是胸怀宽广还是心胸狭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开,会发现里面五味杂陈,很难一概而论。

你说他心胸狭窄吧,看看他对待那些曾经和他作对,后来又归降他的人。比如吕布的部下张辽,在濮阳时没少跟曹操对着干,把曹操打得够呛。但吕布一死,张辽立马就投了曹操,曹操不仅没记仇,还对他非常重用,后来张辽成了他的五子良将之首,战功赫赫。还有关羽,那是刘备阵营里最能打的,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对曹操那是相当不买账。可曹操呢?为了拉拢他,送金银珠宝,封侯赐爵,甚至还想招他做女婿。虽然关羽最终还是走了,但曹操这番举动,说是心胸狭窄,那也说不通了。他能容得下这些曾经的敌人,从这一点上看,曹操的气度确实不凡。

再想想他对人才的态度。曹操那个年代,天下大乱,人才是稀缺资源。他不像那些讲究门第的士族,看不起出身低微的人。只要你有本事,就算你过去是个土匪头子,或者是个普通的士兵,只要能打仗,能管理,他都愿意给你机会。像典韦,一个猛将,跟着曹操立下不少功劳。还有许褚,同样勇猛无比。甚至连后来帮他统一北方的一些谋士,很多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出身。他能广纳贤才,不问出处,这本身就是一种胸怀的体现。他重视能力,而不是出身背景,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但是,你说他胸怀宽广吧,又有很多事情让人觉得他小肚鸡肠。最出名的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虽然这句话的真实性在史书中还有争论,但它反映了很多人对曹操性格的印象——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还有对待反对他的人,手段就相当狠辣。比如孔融,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反对曹操的政策,被曹操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杀了,连他的家人也跟着遭殃。这种对待异见者的残酷,怎么也和胸怀宽广沾不上边。

还有就是在他统一北方后,对一些地方士族的打压。虽然他推行屯田制,恢复生产,但也收刮了不少士族家的财富,并且在政治上也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制约。有些士族因此对他不满,甚至暗中反抗。他虽然能容忍一些小小的冒犯,但对于触犯到他核心利益,或者威胁到他统治的事情,手段就变得非常严厉,甚至可以说是有仇必报。

再比如华佗,因为拒绝给曹操治病,就被曹操下狱致死。虽然这里面有曹操多疑的成分,觉得华佗想要谋害他,但作为一代医圣,就这样被他逼死,也让人觉得曹操的容人之量有限。

所以,我觉得曹操这个人,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有非常厉害的政治眼光和战略头脑,知道如何笼络人心,如何选拔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他是有大局观和宽广胸襟的。他能够忍受一些小人的挑衅,能够容纳曾经的敌人,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但是,他的这种“宽广”,是有条件的。当触及到他的根本利益、权力或者他认为的底线时,他的狭隘和冷酷就会暴露出来。他可以容忍反对意见,但不能容忍威胁到他统治的力量。他可以重用对手,但不能容忍背叛和伤害。他的“宽广”,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和权衡,而不是一种纯粹的道德上的包容。

打个比方,曹操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他会为了全局的胜利,牺牲掉一些棋子,也会拉拢对面的棋子过来。他能看到整个棋盘的走势,但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对方关键的棋子。他的胸怀,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对人才的渴望上,而不是在细枝末节的个人情感上。

所以,与其说他是纯粹的胸怀宽广或心胸狭窄,不如说他是一个在乱世中为了生存和壮大,不断进行着复杂权衡和策略运用的人物。他的性格中,既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魄力,也有普通人都会有的睚眦必报的一面。他这个人,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充满了魅力,也充满了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涉及政治问题,不侵犯曹操权威,那曹操就是心胸宽广。

反之就是心胸狭隘。

诸如死的冤有崔琰,先被卷入政治纷争,然后就是敏感时期发言不慎被小人举报,接着态度强硬挑战曹操权威,于是被杀。

还有娄圭也是死的冤,敏感时期发言不慎被举报,继而被杀。

边让也是多次诋毁曹操,影响曹操权威,也被杀了。

另外诸如许攸、孔融这等作死人士,死的不冤。


相对曹操心胸宽广的时候,往往和政治没关系。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计前嫌接纳了。魏种也是被曹操原谅了。还有那个写檄文骂曹操的陈琳,服软投降后,曹操也原谅了他。

在军事方针上,曹操有时也会被谋士打脸,曹操意识到错误后愿意改正,诸如荀攸蒋济。


还有因为军事进谏的贾逵,曹操一开始大怒把他抓了起来,之后贾逵没像崔琰那么不屈,反而催促士兵给自己带上镣铐。后来曹操派人视察,觉得贾逵没什么恶意,就把人给放了。


我觉得不难看出,曹操在政治上多疑猜忌,而在其他时候心胸就变得宽广起来,曹操因猜忌杀得人多和政治有关,对于麾下将领往往不是这样,就比如不知为啥被曹操怨恨的朱灵,也只是被夺取兵权,并没有被杀。

曹操就是个这么复杂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这个人物,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评价他到底是胸怀宽广还是心胸狭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开,会发现里面五味杂陈,很难一概而论。你说他心胸狭窄吧,看看他对待那些曾经和他作对,后来又归降他的人。比如吕布的部下张辽,在濮阳时没少跟曹操对着干,把曹操打得够呛。但吕布一死,张辽立马就投了曹操,曹操不仅没记.............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曹操的用兵水平,简单来说,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顶尖,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才能绝非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融汇了战略、战术、兵法、心理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军事风格。我们不能将他简单地归类到某种流派,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早期,他以迅猛的攻势和灵活的.............
  • 回答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说它完全“美化”或“贬低”了曹操,都有些片面。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保留了曹操真实历史上的许多才能和雄才大略,又因为小说的创作倾向,加入了许多文学上的加工和道德评判,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立体,但也更容易引起不同的解读。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
  • 回答
    曹操割发代首,这桩千古奇闻,究竟是他一场慷慨激昂的自我鞭挞,还是精心导演的政治秀场?这其中的深意,远非简单的定论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扒开历史的表层,走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体味曹操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事情的由来,得从那场惊心动魄的狩猎说起。那是在献帝时期,曹操奉旨围猎,名义上是为.............
  • 回答
    关于曹睿的生母,历史上存在争议。主流的说法是,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儿子,生母是文昭皇后甄氏。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攻破邺城后,甄氏被曹丕见到并纳为妻。根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文帝为五官中郎将,纳后。后在袁绍军,二袁(袁绍二子袁谭、袁熙)奔走。甄后,世子(曹丕)见,说焉,纳之。” 曹丕称.............
  • 回答
    要论曹魏阵营中的名将,曹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很多人提到曹魏名将,第一反应往往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子良将”,但若论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以及对曹操的忠诚和贡献,曹仁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是否称得上一代名帅或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曹仁,我们.............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吾,大汉天子,自洛阳迁徙至此,虽身处许昌,然心系天下,胸怀复兴汉室之志。曹操此人,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吞吐山河之勇,今虽受我倚重,然其野心,吾岂能不知? 吾欲架空曹操,并非图一时之快,而是为我大汉江山,为万民福祉,徐图渐进,步步为营。一、 巩固自身权柄,培植亲信势力:吾虽名义上是天子,但权柄却受制.............
  • 回答
    建安年间,曹操如同一位精心布局的棋手,在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中,以雷霆手段与纵横捭阖的智慧,逐步将他的意志和权力从中央延伸至遥远的州郡,确保了政令的畅通与统治的稳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深谙驭人之道、洞察时局、并辅以强力手段的结果。首先,曹操深知“兵权是根本”。他起家于乱世,平定黄巾,扫荡群雄,其权.............
  • 回答
    最近在抖音上被“曹县”的梗刷屏,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一脸懵逼?别担心,我来给你扒一扒这到底是个啥事儿,保证让你明明白白。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时候,一个叫“于老师”的抖音博主(他本身也是菏泽曹县的)拍了一个视频,说“曹县的,我跟你讲,你们好自为之”。这句话怎么听怎么有点像那种黑帮大哥的意味.............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如果曹魏阵营的那些赫赫名将们,比如司马懿、曹仁、张辽、徐晃、邓艾、钟会等等,突然集体“穿越”到了三国末年的蜀汉,那这批精兵猛将能给蜀汉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的真实水平又会如何展现,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有趣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能在三国鼎立中屹立不倒,靠的并非全是“天时”,更多的是“地利”加.............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公(曹操)从陈留孝廉,.............
  • 回答
    曹操,一个在人们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奸雄”、“乱世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标签,这些来自《三国演义》的刻画,深入人心,几乎成了曹操的代名词。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而深邃,野史中的曹操,与演义中的那个形象,究竟有多少偏离?他又被“曲解”了多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