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与刘备到底谁忠于汉室?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从他早期的人生轨迹来看,确实是冲着“匡扶汉室”去的。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一身戎装,以镇压黄巾起义军为己任,这在当时是顺应时势、维护大汉江山的表现。后来,董卓弄权,天下再次陷入混乱,曹操依旧是那个号召“讨伐董卓”的急先锋。他一路披荆斩棘,收拢人心,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最被诟病,也最能体现他复杂性的行为。有人说,这是他权欲熏心,架空汉献帝,意图篡汉的表现。但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天下分崩离析,各路诸侯割据,中央权力名存实亡。如果曹操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挟持者”,他如何能整合各方力量,对抗那些同样拥兵自重的军阀?汉献帝在他手中,虽然受制,但至少是“汉”的旗帜依然飘扬。没有他,汉献帝可能早就成了某个地方军阀的傀儡,甚至被随意废黜。

曹操的“忠”,更多地体现在“以汉臣的身份,行稳定天下之事”。他极力维护汉献帝的名义,虽然权力都在他手中,但他并没有公开废帝自立。他的奏折、命令,都是以汉朝的名义发布的。甚至在官职设置、礼仪制度上,他都 старался 模仿汉朝的规制。他更像是一个有能力的摄政王,或者一个试图重建秩序的军阀,他的“忠”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和“现实考量”之上的。他需要的,是一个名义上的汉室来支撑他的统治,好让他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即平定天下,恢复秩序。

曹操的另一面,是对汉室的“改革与重建”。他推行屯田制,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他重视人才,不拘一格选拔,这打破了汉朝士族门阀的垄断。这些措施,客观上是在为汉朝续命,虽然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但如果汉朝真的在他手中灭亡,那将是对他多年努力的否定。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希望汉朝在他手中能够“复兴”,而不是被他人颠覆。

刘备:兴复汉室,是理想还是策略?

再来看看刘备。刘备的“忠于汉室”,似乎更为人熟知,也更为人称道。他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一生都在打着“兴复汉室,拯救万民”的旗号。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到他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后主,刘备的言行似乎都围绕着这个目标。

刘备的“忠”,更倾向于一种理想主义的坚持。他不像曹操那样拥有雄厚的政治和军事资本,他更多的时候是在依附他人,寄人篱下。他的起兵,早期是响应号召,后来则是在乱世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然而,即使是在最落魄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兴复汉室”的口号。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标签,更像是他内心的执念和行为的驱动力。

刘备的“忠”,也体现在他对汉室正统的尊重。他始终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虽然他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有机会“挟持”汉献帝。他选择在成都称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关羽镇守荆州、张飞在成都起兵等“顺应天命”的呼唤,也是为了对抗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挑战。他的称帝,是为了延续汉朝的国号,而不是取而代之。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刘备行为中的策略性考量。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喊出“兴复汉室”的口号,无疑能争取到大量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忠于汉室的官员、士人以及百姓。这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号召力,能够凝聚人心,为他的事业提供合法性基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权力而战,他可以有其他选择,但他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这说明这个口号对他而言,绝不仅仅是宣传。

谁更“忠”?一个难以量化的比较

那么,到底谁更忠于汉室?这是一个很难有绝对答案的问题。

从行为上看: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汉朝的名义和中央的象征性权力,并且通过改革措施试图稳定和发展经济社会。而刘备则始终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以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自居,最终建立了蜀汉。
从动机上看:曹操的动机更复杂,既有对汉室名义的利用,也有稳定天下和实现个人抱负的考虑。他“忠于汉室”,更多的是在“维持汉朝的框架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刘备的动机则更纯粹地指向“恢复汉朝的统治”,他将“兴复汉室”视为毕生追求的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如果用“实际贡献”来衡量,曹操在稳定北方、恢复生产、整合力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客观上为汉朝的延续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虽然他最终没有实现汉室的“复兴”,而是建立了曹魏。

如果用“政治理想”和“名义上的继承”来衡量,刘备则表现得更为彻底。他一生都未曾背离“兴复汉室”的口号,并以此作为自己政治合法性的基石。

事实上,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极其复杂,个人的行为很难用单一的“忠诚”来简单概括。他们都是在乱世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枭雄,他们的选择是当时环境和自身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曹操是汉室的“守成者”和“改制者”,他试图在汉朝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更强大、更稳定的国家,而汉朝的牌子在他手里,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也是一种责任。
刘备是汉室的“追梦者”和“继承者”,他相信汉室的理想仍然有价值,并愿意为之倾尽所有,即使最终只是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汉”的传承。

所以,与其纠结于谁“更忠”,不如去理解他们各自的选择和行动背后的逻辑。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对汉室的态度,也是他们人生哲学和政治抱负的体现。与其说他们谁忠于汉室,不如说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试图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立足、可以施展抱负的“汉”的影子,只是他们手中的笔,画出了截然不同的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问谁对汉献帝忠心,那我只能告诉你:俩人都不忠心。然而如果你问谁对汉室忠心,那我必须告诉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可昭日月,曹操对汉室早年勉强忠心,晚年就是纯粹的狼子野心。


先来谈谈曹操,后期曹操建立魏国(别以为曹操没称帝就没建国,魏国可是曹操自己建立的)是为啥?和荀彧产生巨大分歧又是为啥?难不成是荀彧自己脑抽?还不是因为荀彧想要最后尝试一下阻止曹操狼子野心的行为?

还有,曹操杀皇后了解下,杀皇子了解下,你见过哪个忠心汉室的臣子干过这事?霍光牛逼不?都不敢弄死一个底层出身的皇后,最后还是他老婆偷偷弄死的许平君,霍光知道以后还吓个半死。人曹操可不惯着汉室,说弄死皇后就弄死皇后,一点都不犹豫。

对了,曹操当年可是受九赐的,知不知道在曹操之前,汉朝只有一个主动受九赐的人?那个人叫王莽,他篡位了,曹操想干啥还用多说吗?

最后。曹操自比周文王,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干了啥,曹操一个读书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能说出的话?




再来谈谈刘备,刘备其人,对汉室的忠心真的是日月可鉴。原因很简单,刘备有确切的刘邦后裔这一身份。在汉代,宗族是没办法假扮的,整个刘备那个村都是中山靖王后裔,刘备的祖父更是凭借中山靖王后裔举过孝廉。

说白了,刘备是汉室宗亲这点,是实锤的,汉室存在,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对汉室忠心既是理想,又有现实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至于对汉献帝?知不知道刘秀怎么成皇帝的?刘备小时候就想当皇帝(也可能是史官扯淡或者童言无忌,但三国志都这么写了,就姑且相信吧),肯定想效仿刘秀,所以对汉献帝的忠心程度,也就那么回事吧。

user avatar

曹操对汉献帝的忠诚度,跟诸葛亮对刘禅是一样的。因为汉献帝和刘禅都没有实权,只是祭祀时的摆设。那么诸葛亮忠于刘禅吗?你说忠就麻烦了。刘禅登基前,不是君。谁是君?诸葛亮攻打的是汉朝国君的军队。你说诸葛亮清君侧?清君侧,是自古以来,谋反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借口。如果魏延一刀把诸葛亮咔嚓了,说是替刘禅清君侧,你同意吗?所以,刘备清君侧到底成立吗?

user avatar

「“刘备姓刘”,忠于自己就等于忠于汉室」实为谬论

这就和说“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人,是“忠于汉室”一样可笑。

这就和说“八王之乱”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人,是“忠于晋朝”一样可笑。

这就和说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因为是朱元璋的子孙,所以他们忠于自己当皇帝的理想,也是“忠于大明”一样可笑。

如果把这个话题改成:「王阳明和宁王朱宸濠,谁更忠于大明?」难道当真还会有人以为,大明天下就只能是朱元璋子孙的天下,所以朱宸濠忠于自己当皇帝的理想,就比王阳明这些“不配姓朱”的外姓臣子,理所当然更忠于大明么?

——荒天下之大谬!

连几千年前的古人都知道,华夏神州之天下,从来并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皆可居之。

两汉时人信奉的是五德轮回,天命有尽,汉为火德,代之者土,根本没人相信刘氏一族真能万世一系,永享天下。

连汉武大帝刘彻都明白,自古从无“一姓长王天下”者,所以对一众大臣公然表示「别在我父子手里丢了江山就好。」到了汉哀帝时,甚至因为“汉家历运中衰”已成共识,搞出个“重新受命、易号新朝”的闹剧,来自欺欺人。

【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汉武帝死后不到百年,西汉王朝就近乎被无血篡位,从中枢到地方压根没受多大阻力。

成千上万刘姓诸侯宗亲,居然只有个刘祟出来,纠合百人,一日即败;二百年西汉社稷臣子,居然只有个翟义出来,三月即亡。

王莽后来政治改制失败,同时得罪权贵和小民,天下大乱,盗贼蜂起,这才“人心思汉”,让刘秀得以复汉,顺便让王莽戴上了乱臣帽子。若当时政治主流真汲汲于刘氏一姓之天下,怎么十几年前这些忠臣义士都跑哪里去了?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名为中兴,实为重建新朝。他也已重新确立了新的汉室社稷,对包括刘备先祖在内的所有西汉宗亲,虽然承认其宗室身份,但是并没有恢复他们被王莽废去的诸侯王之位,也就是认可他们是皇帝的远亲,仅此而已。

东汉的皇统曾经中断过几次,每次都是从刘秀其他后裔里选择新的皇帝人选,比如汉安帝刘祜是汉章帝之子清和王刘庆的后嗣,汉灵帝刘宏是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之后嗣,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选到刘备这样的西汉皇族后裔头上。

袁绍一度企图拥立刘虞,就因为他是东海王刘彊的后人,刘彊是东汉王朝第一任皇太子,刘秀的嫡长子,因母亲失宠而无故被废,天下莫不冤之。刘彊本人生平事迹也无可挑剔,是为两汉贤王之典范。所以他的子孙当然是有皇位继承权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宗亲成为割据军阀的,还有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璋,都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的后人,扬州牧刘繇则是汉高祖刘邦之子齐王刘肥的后人,他们和刘备一样都是西汉皇族后裔。

然而除非刘秀的子孙全部死绝了,否则这些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合法继位的。如果按“皇位继承次序”,哪怕排一千名、排一万名,也绝对轮不到刘备。

刘备从自行宣布自己为所谓“汉中王”,就已经对汉室谈不上任何忠诚可言了。他这个“汉中王”,按东汉王朝体制同样也是没有任何合法性可言的。

在汉朝,确实是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但从不是后世一些“皇族血统迷信者”所误解的“刘皆可王”,

汉朝封王是有严格限制的,要么是皇帝的亲生皇子,要么是诸侯王嫡子,诸侯王其余儿子除非是皇帝特别加恩封王(齐悼惠王各子、梁孝王各子等特例),通常亦只能封侯。而如刘备这般连爵位都没有的空头宗室,更是成百上千,数不胜数。

这就是大汉之所以为大汉,绝不似后世满清。皇子和诸侯王之外的皇室宗亲,从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天潢贵胄,也和寻常士人一样的为官入仕,立功封侯,仕宦时亦无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

以刘备西汉景帝之子后裔的远支宗亲身份,即使在东汉王朝立下伊尹、霍光之类匡扶社稷的大功,也就是拜大将军,摄行国政、封侯,而绝无封王之理;而他刚刚占有一个益州加荆州三个郡,居然就敢自己称王,实属行事操切,不顾世事人心。

如果人人都和刘备这么胡来的话,那之前据有一州多年的刘表或刘璋们早就可以自称为王了。但他们从来就没这个胆子,那真是自绝于汉廷,自绝于天下士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汉中王劝进表》里,大概是刘备集团诸人自己也觉难以自圆其说,居然举「河西诸将推举窦融为元帅」这种例子为先例,其实已是不值一哂。

窦融当初不过是被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向刘秀输诚后被封授凉州牧,这和刘备自封诸侯王,甚至急哄哄地把大半个益州的五个郡国都划为汉中王的私人封地,(“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能是一回事么?东汉王朝几曾有过私人封地如此庞大的诸侯王?另一个也就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魏王曹操了吧。——天下英雄唯曹刘?一丘之貉而已。

等到汉献帝被迫禅让皇位给魏王曹丕,汉魏易代之后,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历史地位也从来并不能与西汉、东汉两个中国正统王朝相提并论,仅仅是汉朝灭亡后,其远支宗亲另行建立的割据政权,更难以如历史上的司马睿建立东晋,赵构建立南宋那样,去合法继承两汉王朝的法统。

赵构本就是北宋的皇子,康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当宋徽宗宋钦宗连同其他所有皇子亲王都被金军俘虏后,他当然可以另即帝位。

司马睿是西晋的琅琊王、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他在长安城被攻破后,于江南称帝,同样也是正常即位。

毕竟不管哪个朝代,当中枢帝位空缺无传承时,皇族亲王去继承皇位,本是理所当然的。南宋和东晋也从前并不是如东汉那样另起炉灶、重新建立的新政权,而只是旧王朝在未丢失领土上的延续,其程序完整而合乎法统。

刘备仅是西汉皇族远支,并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子孙,也不是东汉正式册封诸侯王,距离汉献帝刘协的血脉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么远。他合法职位只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其所谓“汉中王”纯系自封。

国舅董承受汉献帝刘协谋杀曹操的“衣带诏”,拉了刘备当同伙,然而还没有实质行动就一个死一个逃了。

且不说汉献帝打脸卖队友,以自己的名义宣布了所谓“衣带诏”非法无效,董承被灭三族,刘备更是反贼;就算这所谓的“衣带诏”能够合法,也从来不代表汉献帝将东汉的皇位传给了刘备。

所以刘备只能公然扯谎,声称汉献帝已被曹丕弑杀,然后以此为由来自立为帝。然而他这个自立为帝,毫无合法性可言,本质上是僭伪之举。

可惜不止是汉献帝及其子孙,如济阴王刘熙,山阳王刘懿,济北王刘邈,东海王刘敦,绝大部分东汉皇族,在汉魏易代时也都活得好好的。比如魏国重臣、曹操谋士刘晔,便是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人,论皇位继承次序,他们可都比刘备们近得多了。

蜀汉政权虽然自称汉朝延续,尊奉两汉诸帝,但一个政权是否尊奉前朝皇帝,是否自称前朝子孙,从来不是判断该政权是否为前个王朝延续的必要条件,

就如匈奴汉国的刘渊尊奉也汉朝诸帝,武氏周朝尊奉周文王,沙陀后唐和南唐皆尊奉李唐诸帝,但历代史家谁也不会将他们看做是汉、周、唐各朝之延续。

诚然,历史第一法则是成王败寇,所以从李世民到朱棣,明明是行篡逆之事,但取得成功,传及子孙,便也成为了大唐、大明王朝的太宗皇帝。

刘秀的血脉仅是汉景帝后裔,连汉武帝子孙都不是,也能当仁不让地说「哪怕汉成帝复生,也不可能再君临天下」。

所以,刘备想要成就帝业、夺取正统合法性的唯一渠道,便是北伐中原,攻灭魏晋后,宣布献帝刘协禅让曹丕,是天子失国,自弃宗庙。他自己仿照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取而代之,“三兴汉统”,那时当然谁都无话可说。

而他却在仅有一州之地,便称王称帝以自为,当然是示天下器局之不广,令真心拥护汉室法统的广大仁人志士大失所望。

当时确有无数忠于汉室的仁人志士,维护的是四百年大汉王朝的法统,而绝不是为刘邦子孙一家一姓坐江山的私利,更不会认为但凡是个姓刘的,便是天潢贵胄天生高人一等。

所以关羽北伐时,从许都到邺城尚有无数汉臣和刘备方面内通,而等到刘备自己称帝后,诸葛亮北伐时,就已经被中原士人视为“蜀寇”,隆中对时畅想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之场景如在梦中了。

刘备既没有刘秀、李世民、朱棣的伟绩丰功,恰恰相反,他以糜芳守南郡而丢荆襄,亲帅大军复仇而惨败于夷陵,孟达举东三郡、黄权率江北军降于曹魏,南中三郡也在东吴煽动下反叛;

其称孤道寡不过短短几年,前后折损兵马超过十万,大将重臣和军中骨干折损无数,短短几年,无论地盘、兵力、人才都锐减到此前一半,在他白帝啼血,饮恨抱憾而终后,虽有诸葛亮这个千古奇才去力挽狂澜,呕心沥血保住一方基业,终究无力回天。

凡此种种恶果,归根结底,不就是从刘备自称汉中王,并建立将大半个益州都划给自己私领的所谓“汉中王国”起,便向天下昭示“割据一方,以国家州郡传及子孙为私产”的野心,才将自己的格局,从此前广受认可的匡扶汉室的英雄义士,变成了和“汉贼”曹操、军阀孙权一类的逐鹿枭雄么?

花有开就有灭,人有生就有死,华夏大地自古亦无不灭之王朝。大周王朝煌煌八百年如此,大汉王朝赫赫四百年亦如是。

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最煊赫、以“天汉”即银河为名,奠定了后世华夏民族族名的伟大王朝,在终结自己历史使命后,以一场冠冕堂皇、隆重盛大的禅代典礼退场后,仍可在自己封地里“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祭祀宗庙如汉制”,已经算是退场得极为潇洒。

若是为了给刘备贴金,强行宣布其局促于两汉十三州的区区一个州里“续命”四十多年,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司马氏攻灭、为人臣虏的下场,留下“此间乐、不思蜀”之笑谈,当真就更加光彩么?

user avatar

只说说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首先,我们看到的关于“三国”的故事,更多的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来得。

请注意:《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里面的很多情节并不是“历史”,所以,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基于小说里的描述,娱乐而已,大家不要当真!

对于“曹操和刘备到底谁终于汉室”的问题,个人觉得,他们都不“忠”。

但是,为什么他们2个一个自称为“汉相”,一个自称为“皇叔”呢?

个人觉得,这只不过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已,和“忠不忠”没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受到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君爱国”,特别是汉代的,刘邦在扫除了包括“韩信,彭越”在内的异性王之后,就立下规矩:“非刘姓不王”,其实就是想让刘家的天下一直传下去,有别的姓的人称王,天下可以讨伐之。这种情况在“八王之乱”之后依然如此。毕竟这种思想在那时候很多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

所以,在东汉末年的纷争中,面对羸弱的汉室皇族,不管是“姓刘的还是不姓刘”的诸侯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曹操先做的,先干这事的人其实是:“董卓”!

要不是王允的“美人计”挑拨吕布干掉了董卓的话,估计曹操可能还没有机会登上“汉相”的宝座!

正因为董卓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曹操在机缘巧合下,继承了董卓的遗志,开始了“异姓争霸之路”。

反观刘备,他有个天然的优势——他自己就姓刘,还算是汉室皇族“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戚!”所以,他不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自立为王就可以了。而且,他后面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与刘表,刘璋这些人不同,刘备做的更聪明,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忠君”是基本的道德观念,就像是现在我们提倡的“尊老爱幼一样”,刘备的做法可以“广收民心”。

所以,其实,个人觉得,曹操和刘备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谁也别说谁奸。

个人觉得,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让汉献帝落入刘备手里的话.....可能刘备不一定会“称帝”,但是,他对汉献帝不见得就比曹操对汉献帝好多少!

举个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例子:

明朝时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称“明代宗”,后来,明英宗获释,但是,明代宗并没有让明英宗复位,虽然名义上尊其为“太上皇”,但是,实际上把明英宗软禁起来,一直到“夺门之变”的发生!

试问,亲兄弟尚且如此,三国时期,刘备和汉献帝不过是远方亲戚,又会怎么样呢?

所以,最终总结一下,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忠或者不忠”,“谁拳头硬谁才是老大!”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曹操与刘邦,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帝王,其军事才能究竟谁更胜一筹,历来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比较。时代背景与对手: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局面,把三国时期最能折腾的三位巨头关在一起,还要他们只准一个人出去,这简直是把一场注定的悲剧上演到了极致。让我仔细琢磨琢磨,看谁更有可能在这个不见天日的牢笼里,咬着牙走到最后。首先,咱们得分析一下这三位各自的“生存技能”和他们面对绝境时的可能性。刘备:仁义的坚守与潜在的崩溃刘备这.............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谈及刘备、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的表现,与曹操相比,孰优孰劣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要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理念与重心:情义与实际 刘备与诸葛亮: 他们的教育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仁义”与“守成”。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早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教育理.............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在那个煮酒论英雄的经典场景中,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是谁时,如果刘备第一次回答就斩钉截铁地说出:“天下英雄,唯丞相与备耳。”,那么整个故事的走向,以及两人之间的互动,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回答,它将直接触及到两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巨大的涟漪。以下是详细的推演.............
  • 回答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本是曹操设下的一场局,意在试探天下英雄,尤其是他心中最大的潜在威胁——刘备。如果刘备在此时出人意料地抢先说出“天下英雄,唯孟德与备尔”,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就能引爆整个场景,曹操的反应将是复杂而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描绘曹操的反应:1. 瞬间的错愕与审视: .............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在那个乱世英杰辈出的时代,若要论及曹操的军政才能,与朱温、宇文泰、刘裕这些同样叱咤风云的人物相比,他无疑展现出了更为深邃和全面的掌控力。先说曹操,这位被后世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枭雄,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的结合。军事上,他深谙兵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战场形势和对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
  • 回答
    这还得从那个乱世说起,当时那是什么光景?曹操百万大军横扫荆州,刘备那点人马根本不够看。虽然他仁德之名远播,百姓们也确实愿意跟着他,可真到了生死关头,那份“携民渡江”的仁义,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保全性命。事情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从新野败退,又丢了樊城,无奈之下,他打着“安抚百姓”的旗.............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