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留下了啥政治和军事制度沿用至南北朝?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

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基石。

1. 选官制度的改革:

曹操的改革:“唯才是举”

东汉末年,选官制度最大的弊端是“举孝廉”和“察举制”的败坏,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官僚体系,实力膨胀,而有才能的寒门子弟难以出头。曹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观念,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可以被任用。他在不同时期多次颁布“求贤令”,广纳人才。例如,他曾经说:“盖有非常之人,当有非常之功。故不 হইয়াছিল(biāo)常礼,不遵官阶,以官职相待。” 这种打破常规、重视才能的用人原则,极大地激活了当时的社会活力,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南北朝的沿用:

对魏晋的影响: 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虽然在魏晋时期并未完全取代察举制,但其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曹魏政权本身就是由曹操的改革奠基的,选官上更加重视才能,为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与演变: “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开始建立,它初衷是选拔有德行和才能的士人,但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演变为门阀士族控制选官权力的工具。尽管如此,“九品中正制”的形成本身就体现了对曹操“唯才是举”精神的某种回应,即需要一种制度来评价和选拔人才,尽管结果走向了反面。到了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南方士族政权和北方汉族政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行,成为士族政治的核心制度,虽然其弊端日益显露,但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的框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
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 尽管门阀势力强大,但曹操开创的重视才能的观念,使得在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一些通过军功或特殊才能(如行政能力、学术造诣)而获得晋升的寒门子弟。这种机会虽然不如曹操时期多,但其可能性依然存在,是对曹操改革精神的一种延续。

2. 郡国并行制下的地方行政调整:

曹操的调整:

东汉末年,曹操在接收和治理北方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他一方面继承了汉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也对封国制进行了调整。虽然他自身被封为魏王,但其政策并非单纯地恢复旧的封国制。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开始收缩皇族封国(诸侯王)的权力,而加强了对郡县的直接控制,尤其是在军事和财政上。他将一些郡设置为“国”,但这些“国”的性质与西汉初年的诸侯国不同,更多是一种行政区划上的区分,而非拥有独立军政大权的实体。他尤其重视州、郡的军政合一性,将军事指挥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在南北朝的沿用:

州郡刺史权力的强化: 曹操时期,刺史的权力得到了显著加强,他们不仅负责监察,还往往兼任军事要职,统领一方兵马。这种州刺史权力强大的局面在南北朝时期得以延续。尤其是在北方,军阀割据的背景下,州和郡的刺史往往成为实际上的军事首领,他们掌握着地方的兵权和财政,与中央政权形成一种既合作又制约的关系。
州郡的长官制: 曹操对州、郡的长官(如州牧、太守)拥有较大的任免和指挥权,并强调他们对中央的服从。这种中央集权化的郡县行政模式,在南北朝时期虽然各朝代有变化,但大体上都延续了这种层级分明的行政体系。例如,南朝的州郡刺史制度,以及北朝的都督制等,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思想的影子。
对曹操“分封制”的扭曲: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曹操自身被封王,但他对汉末皇族分封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止重蹈东汉“王国”坐大的覆辙。而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在建立政权后,为了安抚功臣和宗室,又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但这种分封的性质已经与西汉初年大相径庭,更多是一种带有行政和军事权力的封号,而没有汉初那样的独立性。

3. 中央集权和政治组织:

曹操的中央集权:

曹操结束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其核心就是重建中央集权。他改革了东汉末年徒有虚名的三公官制,大大削弱了名存实亡的中央官僚机构的权力,而将实际的权力集中在自己和少数核心亲信手中。他设立的曹魏政权,虽然是取代汉朝,但其政治运作上更加高效和集中,尤其是以丞相、司马、大将军等重要官职作为核心,由他本人(或他指定的继承人)来掌控。

在南北朝的沿用:

丞相制度的演变: 曹操以丞相辅佐,但他自己掌握实权。在他的统治下,丞相的地位依然重要,是政务的最高执行者。在曹魏之后的晋朝和南北朝时期,丞相制度或其变体(如司空、司徒、大司马等高官)依然是中央行政的核心。这些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对曹操建立的以丞相为首的中央行政架构的继承,即使在权力有所分散或名号变化时,其政治运作的逻辑仍然存在。
对军政合一的强化: 曹操重视军事和政治的结合,他本人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并且在政治上通过掌握军权来巩固统治。这种军政合一的模式,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常态。许多地方长官兼任军职,中央的最高统治者往往也兼任最高的军事统帅。这种模式的出现,正是曹操在实践中建立高效统治逻辑的体现,即用军事力量保障政治秩序。
“九卿”等官职的延续: 汉朝的“九卿”等中央部门的设置,在曹操时期得到了保留和调整,但其具体职能和权力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部门的名称和基本职能,在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政权中都得到了延续,只是在权力分配和机构设置上有所调整。

曹操留下的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

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建立的军事制度,高效、灵活,并且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对后世影响极大。

1. 兵役制度的改革:“募兵制”的尝试与发展:

曹操的改革:

汉末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的雏形,即国家征兵,士兵服役期间由国家供给,退役后复员。但随着东汉末年的混乱,府兵制实际上已经很难维持。曹操为了解决兵源问题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继承汉朝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募兵制”。他招募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士兵,包括流民、士卒、甚至收编了许多北方各族的军队。他对士兵的训练、管理和待遇都非常重视,使得曹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

在南北朝的沿用:

募兵制的延续与演变: 曹操的募兵制为后来的兵役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曹魏之后的晋朝,虽然试图恢复府兵制,但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募兵制依然是重要的兵源补充方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普遍实行募兵制,尤其是在前秦、后秦、北魏等政权中,募兵制与征兵制(或称为强制性募兵,即征发)结合使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虽然试图建立府兵制度,但实际上募兵制仍然是军队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募兵制度都带有曹操时期那种招募士兵、强化训练、提高战斗力的基本精神。
“兵家”的形成: 曹操对军队的管理非常精细,他重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并自己编写了军事著作。这种对军事专业化的重视,使得当时出现了一批精通兵法的“兵家”。这种对军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存在。各个政权都依靠一些军事将领来组织和指挥军队,这些将领往往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专业人士。

2. 军事组织和战略思想:

曹操的组织和战略:

曹操组织军队的特点是灵活、高效,并且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他擅长整合不同来源的兵力,如步兵、骑兵、水军等,并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地形进行部署。他非常重视军纪和粮草供应,能够长途奔袭,以奇制胜。例如,他提出的“兵贵神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军事行动,都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组织和战略运用能力。他还设立了专门的军官(如裨将、校尉),以保证指挥体系的畅通。

在南北朝的沿用:

军事将领的权力扩张: 曹操虽然集权,但他也任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将领,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这种模式在南北朝时期被继承,甚至进一步发展。在很多时候,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他们掌握着军队和地方行政权,形成一种军政合一的局面。例如,北朝的都督、大将军等职位,往往集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曹操时期军政合一的延续和强化。
对骑兵的重视: 曹操非常重视骑兵的训练和使用,尤其是在北方广阔的平原地区。他大量招募和使用骑兵,并制定了有效的骑兵战术。这种对骑兵的重视在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延续,尤其是北方各政权,如鲜卑、匈奴等族群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力,这使得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军事管理和后勤的延续: 曹操对军队的管理非常细致,包括军粮、军械、军纪等方面。这些精细化的军事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朝代所借鉴。例如,在北魏时期,也注重对军队的后勤保障和训练,以维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3. 军事建制和兵种:

曹操的建制:

曹操在军队的编制上,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规范。他将军队分为不同的兵种,如步兵、骑兵、水军等,并有相应的指挥体系。他还发展了特种兵种,如攻城器械的使用等。

在南北朝的沿用:

兵种的延续: 曹操所使用的主要兵种,如步兵、骑兵,在南北朝时期依然是军队的主体。此外,水军在南方政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北方政权则更侧重于骑兵。这些兵种的划分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曹操时期的基本思路。
对攻防器械的重视: 曹操在战争中也注重攻城器械的使用,例如他曾改进过投石车等。这种对军事技术和器械的重视,也为后来的朝代所继承。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也经常出现攻城战,对攻城器械的研发和使用依然重要。

总结:

曹操留下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唯才是举”的选官思想、强化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的思路、以及高效的军事组织和募兵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沿用、发展或变异。

政治上, 曹操的改革动摇了东汉末年的门阀政治,为后来的选官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虽然“九品中正制”最终走向了门阀化,但其背后对人才评价的需求,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有着内在联系。他对州郡刺史权力的强化,也深刻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格局。
军事上, 曹操的募兵制和对军队的精细化管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兵役制度和军队战斗力。他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和战略思想,也成为历代军事家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中国历史的下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但曹操所开创的许多制度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和发展,成为塑造那个时代政治军事格局的重要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制度确实可以写篇专业论文,我也长话短说,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以下本电子书。

一、霸府制度(参考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霸府,泛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建立的府署机构,借此控制皇帝与朝廷,如刘裕的霸府(见《梁书.徐勉传》)、曹操的霸朝(见《晋书.袁宏传》),效果就是“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见《后汉书.荀淑传附孙悦传》),终成王业。日后权臣如司马颖,“制度一依魏武故事”,就说明曹操创立的若干制度已成为后人的模办。《中国历史大辞典》对霸府的解释为:“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控制朝廷,作称帝准备的权臣的府属。”

移帝都许后,汉朝的三公诸卿、尚书台仍然运作,但另一方面,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因奉迎天子的关系,其府署机构才有別于一般的军阀:可代表国家这个质的变化,让曹操可把自己的府署,过渡至魏王朝的班底。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也颁行过《为徐宣议陈矫下令》,但开始颁行大量的令,以取代刘协的诏,则是从建安七、八年左右开始,军国书檄多由陈琳、阮瑀、路粹所作,秘书令、监的设置就是由此引申出来,这也是霸府一大特色。

二、有別于古礼诸侯的五庙,为日后开国者效法(参考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建安十八年七月,曹操始建魏社稷宗庙于邺,当时还不是天子的他,自然不可能是七庙,故从公进爵为王也只是五庙(见《宋书.礼志三》)。不过根本不足五庙之数,只有曹节、曹腾和曹嵩三世,明显与古礼不符:晋博士孙毓解释得很清楚,诸侯五庙是二昭二穆及太祖(见《通典.礼八》)。按古礼,曹操是不能追封祖父辈,往上追封是开国皇帝才能干的。这名义上是诸侯但实际是天子宗庙,司马懿(见《魏书.礼志二》)、刘裕(见《通典.礼八》)、萧道成(见《南齐书.礼志一》)、萧衍(见《隋书.礼仪志二》)和高欢(见《魏书.礼志二》)随之而效法立这样的五庙。

三、首创科和为《魏律》蓝本(参考张建国《帝制时代的中国法》)

曹操不是全盘沿用汉律令,鉴于汉臣的身份,也不便大幅改动包含诸汉帝的令,避免遭其他诸侯非议下另寻他途,这就是科(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条文,也称作事条)。可见者有:新科(见《 三国志. 何夔传》,实行的时间为建安七、八年攻略河北期间)、《甲子科》(注1)、禁长吏擅去官、科禁内学(纎纬)及兵书(见《 三国志. 常林传》注引《魏略》)和酒(见《 三国志. 徐邈传》)。《晋书.礼志中》云:“昔魏武帝建安中已曾表上,汉朝依古为制,事与古异,皆不施行,施行者著在《魏科》。”这说明曹操在《魏科》记录了当时仍施行的古礼制。

滋贺秀三先生在《中国法制史论集.汉唐间法典的二三考证》认为汉科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名词,科作为一种法律形成的存在始于曹魏,且在当时作为主法而行使。这一说法也为部份中国学者所认同,比方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五卷第六章第一节就引用了;

张建国先生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法.科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肯定滋贺的汉无科说,及在其基础上,解释了陈忠提及的科条只是律令条款、《晋书.刑法志》斜述汉的法律沿革时沒有记录科、应劭整理的法典也沒有科,最后以:“旧科如作汉科解,那为何魏会以这种次要的法规为主体法删约成律的基本內容,而把主要的刑事规范汉律作为旁采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旧科是指曹魏政权初期所订立的临时性法规,即后来所称的魏科。”并进一步肯定曹操所制的科之历史作用:“不啻是秦汉等封建社会前期法律无限制膨胀到魏晋以后法律逐渐简化的转折点……这种以科为其形式以曹魏法治为內涵的新法制,使曹氏集团由弱到强……曹魏的制科在横向上也产生重大影响,不久即为吴蜀政权所争相效法。”

晋制很多也沿袭魏制,南朝制度也与两晋有相通的地方,这点可以参考很多专著;晋修的《泰始律》自然会以《魏律》为参考对象并按当时环境而有所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魏略》首开目录,从此方便官吏翻查。

四、草创九品官人法(参考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关于九品官人法的创始人与时间,当如张旭华先生提出的曹操草创、陈群成制说,其依据主要来自于《宋书.恩幸传序》中的这句:“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还有《后汉书.刘表传》这句:“使(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其实还可以再加上《晋书.李重传》这句:“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其中“军中”二字,明显是指曹操时,而非曹丕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第十八章第一节也认为:“九品官人法事起延康元年,始议则自何夔。”陈群曾历任曹操的司空西曹掾属、丞相东西曹掾,有“世以群为知人”之名。熟悉当时的选拔制度、曹丕“四友”之一、世族身份,曹操新制终成定制,其实绝不是偶然。

九品官人法执行初期,并不是单看其家世,能成为向中央提供人才的渠道,情况应如同卫瓘所述:“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实行初期吉茂的“状”被评为“德优能少”,德行和能力仍是评审标准,即沈约说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日后该制度的发展如何,还在争天下的曹操根本不可能细想,也不应把日后弊端算到他的头上,他要的只是有效获得人才的制度。正如钱宾四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二讲所说:“至少在曹魏初行此制时,总比以前漫无标准各自援用私人好得多。一时制度建立,吏治澄清,曹家的得天下,这制度也有关系的。但究竟此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如同某药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用。否则药以治病,亦以起病。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

五、薄葬制度(参考李梅田先生又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

《宋书.礼志二》云:“魏武帝作终令曰:‘古之葬者,必在瘠薄之地,其规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文帝遵奉,无所增加……汉礼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大将军参军太原王伦卒……云‘祗畏王典,不得为铭,乃撰录行事,就刊于墓之阴云尔’。此则碑禁尚严也,此后复弛替。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

曹操为节约而身体力行,起上行下效的作用,这些针对时弊正歪风的措施,还有曹操提倡的薄葬。“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曹操决心打破这个东汉常态:减少陪葬品或者只针对盗墓贼,但不封不树这个创始至曹操的节约陵墓成本的规定,能减少百姓徭役;

曹操的“敛以时服”,不但沒有汉代的金缕玉衣。“袭称之数,繁而无益”,沈约在《礼志》首段介绍各朝特色时,以:“魏祖以侈惑宜矫,终敛去袭称之数”总结曹魏的礼制特色。高二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第二章第一节粗略估算魏晋南北朝“敛以时服”者有三十多例,这个大简化是新风尚;

对比起大多数汉君臣,或者吴臣朱然,曹操墓的陪葬简直是不值一提,确实起到省却国库大量花费,详见李梅田先生的《曹操墓是否薄葬》和《曹魏薄葬考》两文(收录于《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薄葬也同样得到曹丕、曹植、曹衮、司马懿、贾逵、徐晃、徐宣、沐并、裴潜、韩暨、王观、高堂隆等皇族与大臣们的跟随。对比刘秀之诏、王充及王衡等贤者的批判也无阻厚葬之风,魏晋的薄葬之风,曹操当然功不可沒。

曹操大概是基于司马炎的同一考虑下(“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才决定禁止立碑。碑刻数目锐减,可参考吕宗力先生在《汉代的谣言》附录二第二节的统计:“桓帝64种,灵帝116种,献帝11种”。尽管在其死后,这规定确实开始有所动搖,比方《横海将军吕群碑铭》应是立于黄初初,因为他死于黄初二年。但正如沈约所记,甘露二年时尚不见得是已合法化。

据李梅田先生的介绍,曹操还简化了地下设施:“与汉墓相比,魏晋墓室数量大为减少,如最高等级的曹操墓只是带有一条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只有前后墓室和四个侧室,全长不超过60米,这种砖室墓在建筑难度和耗费上远不如‘凿山为藏’的汉代诸侯王陵。”

李梅田先生又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第二章第一节总结汉末开始消失秦汉的厚葬模式,真正的薄葬是从曹魏开始,亲身施行者乃曹操,具体表现于三方面:禁止了地面上的标记性设施和祭祀性设施,如不树不封、简化了地下部分的居室性设施、禁止了随葬品中的明器。汉代入殓所用的各类葬玉基本上消失了(出土的应该只是生前佩戴或珍爱之物),这可能与“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有关;陶俑和模型器物也渐趋消失。

六、邺城影响日后皇都格局(参考牛润珍《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

曹操改变了汉南北二宫的架构,把皇城区集中,这点曹丕在重建洛阳时沿用,日后各朝也如此。其次邺城西北的三台是有守备功能,这就是张宾口中的邺有三台之固,日后以此借鉴,洛阳西北所修金墉城。最后邺城算是有考古遗跡证实已经有中轴线的都城(中阳门大街),又引申出里坊的发展,城规划更划一齐整。

七、创设秘书令(参考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曹操生前任职秘书令的路粹,连本传也没有,加上与任职秘书郎的刘放、孙资和刘劭,四人在位时也没留下不得不记的大事。到了曹丕时改为中书监、令;中书监、令权重(掌机密、赞诏命)之时,也是曹睿在位时。曹操怎样也无法预料,当初设一个秘书令(秘书属少府应同样适用于曹操时),只是典尚书奏事、草拟文书(路粹曾与陈琳、阮瑀等典记室;军国书檄,又多陈琳、阮瑀所作。路粹写毕《枉状奏孔融》一文后,人们“无不嘉其才而畏其笔也”,加上刘放也写过曹操三祖孙的诏命)、兼掌图书秘记,竟成为日后中书省的启端。

八、兵戶制(参考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募兵制不但需花费,而且兵源也不稳定、可靠,曹操在扬州募兵就遇兵变;曹操得冀州后校计甲兵,说可得三十万兵(见《崔琰传》),估计这时候征兵制仍是其兵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但这需要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及有效控制戶籍的前提下,汉末时人口大减且流民众多,何况豪强所建的坞堡林立,像司马芝调郡主簿的宾客为兵成美谈,这不会是单一事件,反证征兵制实行之难。因为一般地方官吏沒有司马芝的魄力和才干,无法征调被豪强包疪的依附民,不想反负“留负”的责任;“百姓恶惮远役”乃人之常情,动荡期间更容易造成叛乱,孙狼杀县主簿和应关羽就是例子;像吕虔从亡民中挑选精兵之例,更是少之又少。

《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汉官》云:“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蒸电激,一切取辨,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鹊捕鹰鹯,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刘秀自己也想在都试时起事,立国初不愿成真,便除消都试之役(见《续汉书.百官志五》)。虽然也有利于民,但沒有军事训练考核之兵,战斗力自然下降;东汉营兵已开始全由弛刑徒担当,比方邓训如此建议应对羌乱(更多例子可参考黄今言先生等编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六卷第四章第一节),军人质素参差不齐且社会地位大幅下降,结果东汉兵制在黄巾之乱的冲击下,已为时人应劭所非议,王朗更在上奏中,力陈汉虎贲羽林、募兵之弊:

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或商贾惰游子弟,或农野谨钝之人;虽有乘制之处,不讲戎陈,既不简练,又希更寇,虽名实不副,难以备急。有警而后募兵,军行而后运粮,或乃兵既久屯,而不务营佃,不修器械,无有贮聚,一隅驰羽檄,则三面并荒扰,此亦汉氏近世之失而不可式者也。

结果,兵民分离、像羽林虎贲的父死子继,加上士亡法、士家內部的配婚制等,终形成一个以前从沒出现的兵民分离、世袭兵戶制:士家制。终身职业之兵,训练量和实战经验,自然比临时征召的平民为优,这也更适应战事频起的三国时代,不过南朝时已不堪应用。

九、草创持节都督制(参考张小稳《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昔魏武帝置都督,类皆与州相近,以兵势好合恶离。《晋书.羊祜传》

曹操的设置的是形成固定辖区,且一直有都督继任下去的都督制,萧子显说的,不过是战时督诸军的“持节督”一职(见《后汉书.冯绲传》),事后可沒有一直当都督扬州下去。相近的例子也有使匈奴中郎将张奂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但查廖伯源先生《秦汉史论丛(增订本).从汉代郎将职掌之发展论官制演变》附表二,张奂的督三州仅他一人矣;沈约其实也说错了,都督制正式成形于曹丕继为魏王后的延康元年,《公卿将军奏上尊号碑》(见《隶释》卷19)中,行都督曹仁等五人可证,不是晚至黄初二年;无节的夏侯惇当然也不是所谓的“持节都督”,但羊祜认为曹操置都督,却是正确的,因为都督制的萌芽,确实起源自曹操。张鹤泉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第一章第一节就总结:“各种都督设置的临时性很明显,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尽管如此,曹操所设都督,都是由他指派的最高军事统帅。他的这些作法,实际上,已为魏文帝时期都督诸州军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三国志.夏侯渊传》

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三国志.夏侯惇传附子楙传》注引《魏略》

夏侯楙继承的就是夏侯渊的权力,应该就是指“屯长安”时的辖区。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荊州。《三国志.曹仁传》

领荊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三国志.夏侯尚传》

这个“南方”,当然是夏侯尚领刺史的荊州,辖区来源于曹操生前曹仁的“镇荊州”。

十、关中侯、关外侯这些爵位级別(参考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

看《通典.职官十八》宋官品第六品中有关中侯,陈官品第九品中有开国中关外侯。南朝也是沿用了曹操首创的名字。

十一、租调制(参考高敏《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

不算力役,汉政府按人头收货币,也收谷(定额还是按比例史界仍有争议),曹操时收自耕农(不是屯田民)定额谷,每戶收绢。按戶计算也就是多生一丁不用多交稅,汉末人力资源奇缺下,有鼓励作用。不用交货币,有助降低农民在交稅前被市场上的压价。是否如高敏先生可往后看至唐的租庸调制,这个不多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曹操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的印记,远不止是“奸雄”的标签那么简单。他在乱世之中,凭借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务实的应用,为后世,尤其是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他触及了中国法制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军阀混战,旧有的.............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曹操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魄力和远见。他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唯才是举”的政策,在当时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和普通平民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曹操的“求贤令”与“.............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