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屠城和南京大屠杀本质是否相同?性质上有何不同?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为了扩张势力、巩固统治,他采取了许多残酷的军事手段。史书中记载的曹操屠城,通常是为了报复敌人坚守不降,或者为了震慑其他反抗势力,从而达到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稳定。例如,在攻打某些城池时,如果守军拒绝投降,曹操可能会下令屠城,以惩罚抵抗、打击士气,并防止敌人卷土重来。
缺乏明确的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 曹操的战争更多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是为了争夺天下。虽然战争本身残酷,但他对被征服的百姓的杀戮,主要是一种战时的策略,而非基于对特定群体(如民族、种族、宗教等)的系统性仇恨或灭绝。
可能存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一部分: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任何一方势力都需要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来确立和维持自己的地位。曹操的许多行动,包括一些被后世称为屠城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极端手段。

南京大屠杀:
侵略战争的组成部分与法西斯意识形态的体现: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一部分。其根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以及其推行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东亚共荣圈”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将中国视为低等民族,认为对其进行征服和剥削是理所当然的。
系统性的、有计划的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 南京大屠杀并非简单的战术性杀戮,而是由日本军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针对中国平民和战俘的大规模屠杀、强奸、抢劫和破坏行为。其目标是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对中国人民进行报复和恐吓,甚至有学者认为带有种族灭绝的色彩。
明确的施暴主体与受害者群体: 施暴者是侵华日军,受害者是中国平民和战俘。这种明确的施暴者与受害者界定,以及围绕民族和国家仇恨展开的杀戮,与曹操时代的杀戮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二、 组织方式与规模

曹操的屠城:
战场行为,相对分散: 曹操的屠城通常发生在攻占城池的特定战役中。虽然规模可能很大,但更多的是作为战场上的一种残酷后果,而非一个全国性、系统性的灭绝计划。其组织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战场上的命令和执行。
史料记载的局限性: 对曹操屠城的具体规模和细节的记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书写和流传下来的史料。这些史料可能存在夸张或政治宣传的成分,难以精确衡量。但总体而言,它更多地被视为战争中的残酷事件。

南京大屠杀:
国家行为,系统化、制度化: 南京大屠杀是由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所裹挟的,是日军的集体行为。从最高统帅部到前线部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默许、纵容甚至直接命令。整个过程组织严密,手段残忍,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证据确凿的史实: 南京大屠杀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幸存者证词、目击者证词、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战后审判的判决书等确凿证据支持。其规模和残暴程度都有大量的史实依据。

三、 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战术性残酷 vs. 反人类罪行:
曹操的屠城,尽管极其残忍,但更多地可以被归类为 战争中的战术性残酷行为。在那个时代,战争本身就是野蛮的,为了达成军事目标,不择手段并不罕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赢”,而不是为了“消灭”。
南京大屠杀则被国际法认定为 反人类罪行(Crimes Against Humanity)。这是因为其系统性、大规模的屠杀、强奸、侮辱等行为,是针对平民进行的有组织的、非人道的暴行,严重违背了国际人道法和战争法。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军事胜利,更包含了对中国人民的蔑视、侮辱和摧残。

政治目的 vs. 意识形态驱动:
曹操的行动更多是出于 政治和军事目的,是为了在乱世中生存和扩张。他并没有一套宣扬基于特定群体仇恨的意识形态来支持其屠杀行为。
南京大屠杀则深受 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鼓吹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将中国视为“支那人”,并认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屠杀是“净化”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必要手段。这种意识形态是其极端残暴行为的根本驱动力。

历史评价:
对曹操的评价,虽然有对其残忍的批评,但更多地集中在其政治才能、军事谋略以及对统一中国的贡献。他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功过参半。
对南京大屠杀的评价,无论在哪个国家,几乎都一致谴责其为人类历史上的罪恶。它成为日本侵略中国最黑暗的一页,是日本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罪证。

总结:

虽然曹操的屠城行为同样是历史上的悲剧,且在道德上受到谴责,但其动机、性质和组织方式与南京大屠杀有着本质的区别。

曹操的屠城,更多是在乱世中为了军事和政治目的采取的残酷手段,是战场上的行为,目的是“战胜”和“统治”。
南京大屠杀,则是国家侵略战争下,基于法西斯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思想,由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平民实施的大规模屠杀、强奸等反人类罪行,目的是“征服”、“灭绝”和“奴役”。

将两者混为一谈,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认识到这种本质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性,更清晰地辨别罪行,并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警惕类似的悲剧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区别,哪怕行为一样,但性质日军更加恶劣。

强行说没有区别的答案,都会陷入一个逻辑陷阱,在否定过去缺点的同时,也否认了过去的进步。你不能在评价进步的时候取相对值,评价黑暗的时候取绝对值

举个例子,19世纪初的美国和英国的民主制度,在现在的视角来看跟“民主”一词几乎P的关系都没有。英国1836年之前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市民完全没有选举权,许多人口只有个位数的地区却有席位,全苏格兰更是只有3000人有选举权。另一方面,选区席位几乎世袭,下议院也沦为贵族次子们轮番粉墨登场的舞台。如果在21世纪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这种甚至比北朝鲜高不到那里去的制度,还声称自己是民主国家,无疑是滑稽的。

或者我们举几个大家都欣赏的古代将相,如诸葛亮,郭子仪,岳飞,于谦等等。我们也可以基于相同的逻辑,说这些人是封建君主的卫道士,是大地主的代表,是协助地主压迫人民,反人类的恶棍。

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当时英国议会政治,和美国宪法以及其联邦制度的伟大。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处在君主独裁制度的时期,这种有缺陷的,不完全的民主制度,已经是时代的进步了。

我们也不能否认,诸葛亮岳飞等人的高尚品格和出众的能力。因为身处在封建社会,他们不是先知,不知道什么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仅仅是在当时的格局中做到了他们能做的最好。

什么叫“文明的灯塔”?当全世界处在原始部落时期,所有的部落都选择杀光战俘甚至吃掉他们的时候,你的部落选择把战俘卖做奴隶。那么,你的部落就是当时世界“文明的灯塔”。奴隶制需要批判吗?需要。但在相对的情况下仍然是进步。

曹操的所作所为,仅仅是接近了封建时代的下限,虽然恶劣,但这是常识中的恶劣,和他做过一样事情的古代军阀成千上万。其一生的光与暗,也的确对得起其大功大过的形象。不如说那个时代刘备阵营的所作所为才是超乎寻常的。

而日本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则是在世界进入到了工业时代后,仍然发动的原始社会一般的屠杀。是的,从行为本身来讲,日军做的和曹操没有不同。但是恶劣就恶劣在这个“行为没有不同”上。人类社会已经过渡到红十字会和日内瓦公约的时代了,已经到了各国开始禁止化学武器的时代了,日军却来了一场原始社会一般的“返祖”行为,其恶劣程度完全更胜一筹。

你很可能会杠问我“愿不愿意回去当徐州的百姓”。废话,我肯定不想,我甚至不想回到古代的任何时期,任何地点,当任何一个人。我甚至不愿意放弃空调外卖快餐回去当诸葛亮治下的百姓,不愿意回去开元盛世当一个百姓,更何况战乱时期?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人类文明本身比作一个人,曹操的所作所为就像是8岁小孩掀人家裙子,虽然行为恶劣,但充其量父母打一顿。日本的所作所为则是一个40岁的大叔去掀小姑娘的裙子摸人家屁股,我们管这个叫猥亵罪,5年有期徒刑有请。

曹操只是时代的中下,日军则是low穿时代的地下室了。

user avatar

是一个性质的,满意了吗?









所以宁的意思是日本道德水准落后中国两千年?鼓掌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在于杀自己人还是杀别人,在于历史时代。

曹操那个时代这种事最多算是不仁,是道德治理层面的事。

在鬼子那个时代,就是属于非人类的恶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关于《三国志》中曹操“屠城”的“屠”字,我的理解是,它确实就是指“屠杀”的意思,而且是进行大规模、极其残忍的杀戮,绝非另有所指。曹操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确实留下了不少因屠杀平民而备受争议的记录。要深入理解这个“屠”字,我们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三国志》的记述来分析。时代背景下的“屠.............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卷轴一点点拨开,细看当年曹操两次亲征徐州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他手下那支著名的青州兵,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两次讨伐徐州”。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确实曾多次与徐州牧陶谦以及后来的刘备交手,但通常被认为是大规模、有毁灭性后果的讨伐主要发生在以下两次:1..............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曹操屠城行为不合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教育话题。许多历史事件都充满复杂性,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伦理和道义尺度,需要耐心和多角度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开导您学生的详细方法和思路,希望能帮助您达成目标:一、 首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切入点:在开始引导之前,先尝试理解学生为什么.............
  •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思想、他的治军、他的为人,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他身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颇具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方面。其中,“崇拜刘备,却学习曹操大肆屠城”的说法,就触及了曾国藩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与行为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这是一件颇为棘手的局面,刘氏一族若想阻止曹操,必须集思广益,步步为营,而且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曹操此举,已非凡人,其能力非同小可。首先,必须确定“石鬼面”的真相。这件传说中的宝物,究竟是何来历?是否真的如传闻所说,能赋予使用者超越常人的力量?刘氏一族需要派遣最精通古籍、最敏锐的学者,深入研究历代史料、.............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曹嵩的生平以及曹操两次屠徐州的具体时间点来细细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曹嵩是谁。曹嵩是曹操的父亲,在曹操发迹之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原名张嵩,后因父亲张温被牵连而改姓曹,成为曹嵩。曹嵩本人并非一个纯粹的文臣或武将,他早年也曾担任过官职,但更多的是以其家族的声望和财富为曹操提供支持。到了曹操.............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曹操的能力在帝王中能否排进前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估曹操的杰出之处,并与历史上的其他伟大帝王进行比较。总的来说,我认为曹操极有可能排进中国历史帝王的前十,甚至可以说是前五。其原因在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战略远见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下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