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要屠徐?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

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这里指的是曹操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攻灭吕布之后,对徐州地区进行的报复性屠杀。这次事件的残酷性,在史书中有着比较直接的记载。

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最直接的导火索,无疑是徐州牧陶谦的“杀父之仇”。

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汉桓帝时期的宦官,后来成为魏国太尉。在汉末大乱之中,曹嵩为了避难,带着家眷前往徐州。当时徐州刺史是陶谦。然而,在曹嵩经过徐州时,却不幸被兵士所杀,具体是陶谦的部下还是其他乱兵,史书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与陶谦的势力有关。

曹操得知父亲惨死的消息后,悲愤交加,誓言报仇。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亲自率军攻打徐州,矛头直指陶谦。这场仗打得很惨烈,曹操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陶谦,更是要为父报仇,所以行动异常凶残。在攻打陶谦的初期,曹操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以至于史书上留下了“鸡犬亦尽”的惨状。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 陶谦毕竟是徐州的统治者,并非轻易就能被击垮。在曹操的攻势下,陶谦虽然一度败退,但徐州也并非铁板一块,抵抗力量依然存在。而且,陶谦本人也并非真的就此任人宰割,他也有自己的势力和盟友。

那么,为什么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再次对徐州下此重手呢?

这里就涉及到更深层的原因,以及曹操性格和政治手腕的展现:

吕布的介入和曹操的失策: 陶谦在曹操的攻势下,向盟友吕布求援。吕布当时正占据濮阳,虽然与曹操有往来,但在这种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支援陶谦。吕布的到来,使得曹操的伐徐之战陷入了僵局。更重要的是,曹操在进军徐州期间,因为急于报杀父之仇,对徐州百姓施加了过度的暴行,这导致他的后方(包括他的大本营兖州)出现了动荡。刘备利用了这个机会,趁虚而入,攻占了兖州。这对于曹操来说,是巨大的战略失误和政治上的羞辱。
政治上的“立威”和“惩戒”: 曹操是一个非常务实且狠辣的政治家。在失去了兖州,又未能彻底解决徐州问题的情况下,他必须迅速扭转局面。再次攻打徐州,一方面是为了夺回失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决心,以遏制潜在的反对力量。而“屠徐”这种极端的手段,在乱世之中,往往被视为一种“立威”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看到,招惹曹操的下场是什么。这种手段虽然残酷,但在某些政治考量上,能够起到震慑作用。
吕布的抵抗和战争的升级: 吕布在击败曹操之后,进一步控制了徐州,成为了曹操在徐州的主要敌人。为了彻底清除这个心腹大患,并夺回失去的领土,曹操不得不再次举兵,并且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此时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为父报仇,更是关乎曹操霸业能否在北方稳固的生死之战。在这种情况下,胜利者对战败者的报复,往往会更加血腥。吕布在抵抗期间,也并非完全温和,双方在战场上的冲突,也可能激化了杀戮。
史书记载的侧重和“残暴”形象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看到关于“屠徐”的记载,主要来自于《三国志》以及《后汉书》等史书。这些史书的作者,很多时候带有各自的立场和褒贬。例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相对客观,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色彩。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则有较强的“汉室正统”情结,对曹操的评价往往更为负面。因此,在记载曹操的残暴行为时,这些史书可能会选择性地强调其极端之处,以塑造其“奸雄”或“暴君”的形象。这并不是说曹操没有进行过屠杀,而是说我们现在了解的“屠徐”的细节和规模,可能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和渲染。

更具体地说,关于曹操对徐州的报复,有几个关键点:

1. 首次征讨(建安元年): 曹操因父死攻徐州。陶谦派兵抵抗,曹操在攻城过程中,确实有对徐州城百姓进行杀戮。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元年)春,乃东征陶谦。……义兵所以不至者,曹操杀其父也。” 这里虽未直接写“屠”,但“义兵所以不至者,曹操杀其父也”暗含了曹操因为杀父之仇而采取的激烈手段。
2. 再次征讨(建安三年): 曹操围攻下邳,最终擒获并斩杀了吕布及其部下。在攻克下邳后,《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三年)冬,绍等破公孙瓒。……进兵围布。……九月,屠下邳。” 《后汉书·陈留王纪》则描述得更为详尽:“(曹操)军次下邳,军士伤者,皆挑断手足。……布既降,操即杀之。及其妻子,皆戮力也。” 《后汉书·吕布传》也记载:“操遂围布。……操遂杀布,戮其一家,籍其城中,凡三百余人。”

从这些记载来看,曹操在建安三年攻灭吕布时,对下邳城进行了“屠杀”,并且将吕布及其家眷进行了处决。这也被普遍认为是“屠徐”事件中最血腥的部分。

那么,为何说“曹操为什么要屠徐”?

为父报仇是直接动机,但不是唯一原因。
收复失地、巩固地盘是战略目标。 兖州失陷,使得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徐州的重要性。
政治上的震慑和立威。 乱世之中,强硬的手段能够确保统治的稳定。
战争残酷性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对于吕布这样的对手,曹操不会心慈手软。

总结一下,曹操“屠徐”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由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导火索: 父亲曹嵩惨死于徐州,引发了曹操刻骨铭心的报复。
战略考量: 兖州失陷,徐州成为战略要地,必须将其收入囊中。
政治手腕: 通过极端的手段,向天下展示实力,震慑反对者,巩固统治。
个人恩怨: 与吕布的直接对抗,使得战争更加白热化。

当然,这场“屠徐”也为曹操招致了“残暴”的骂名,影响了他后世的形象。但从曹操个人的角度来看,在那个你可以决定别人命运,别人也可能随时决定你命运的时代,他所做的,或许是他认为能让自己生存下去、并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最佳选择。

因此,当我们谈论“曹操为什么要屠徐”时,我们不是在为他的残暴辩护,而是在试图理解那个时代、那个人的行为逻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个人情感、国家利益、政治权谋和战争的残酷性,是理解曹操及其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关于曹操屠徐州这事,历史上记载很多。但这些记载不仅零散,甚至相互矛盾。

《后汉书 陶谦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

照这种说法曹操是为报父仇而征徐州。

《后汉书 应奉传》却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逆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照这么看,似乎曹嵩的死正是陶谦指使的。由此来说,曹操的屠徐州,好像也有点理所当然。

《三国志 武帝纪》: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征陶谦至少有两次。

另外还有《吴书》的说法: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

而《世语》中记载的则更为详细: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脑子理不清?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曹操的父亲曹嵩死了,而他的死,要么是陶谦指使,要么是陶谦的部下所为,总之和陶谦脱不开干系。

其次,《三国志武帝纪》和《后汉书陶谦传》都说曹嵩死于琅邪,而《世语》、《吴书》、《后汉书应奉传》都说曹嵩死于泰山一带。

最后,《三国志武帝纪》和《后汉书陶谦传》说曹嵩是在琅邪避难时被杀,其他史料则强调曹嵩有投奔曹操的打算,但在泰山一带被杀。

几份史料之间无法印证,互相矛盾。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我觉得,首先,《应奉传》的缘由比较容易解释,曹嵩由琅邪进入泰山,想去投奔儿子曹操;

然后,泰山华县、费县二县士兵杀曹嵩,取其财物;

于是,愤怒的曹操出兵击陶谦,所过多所屠戮。

不好意思,对待这个问题,我只好采取这种和稀泥的方法。

总之,曹嵩死了,曹操为父报仇,屠戮徐州。事情大概就是这样。那么,曹操真的屠戮了那么多人,甚至泗水为之不流了吗?

我的看法是,这事肯定有,但没那么离谱。

对这事,写的最离谱的就是《曹瞒传》了。

根据《曹瞒传》的说法,有一大波京师难民避难于彭城,被正巧进攻陶谦的曹操遇见,于是全部坑杀于泗水,使泗水为之不流。

这个说法太离谱,我实在不想解释它。

除此之外还有《后汉书》,记载的也是一塌糊涂。在《陶谦传》里,说曹操屠杀了三辅难民;但在《董卓传》里,又记载长安是在兴平二年才彻底变成一座空城。前后矛盾。

我认为,这事还是应该信《三国志》。

初平四年,曹操东征,这是曹操对陶谦的第一次出击。而这次出击的缘由,是陶谦与下邳阙宣联手,攻略泰山华、费二县。也就是说,这次出征是曹操对陶谦军事行动的一次反击。

接下来的第二次,兴平元年的东征,才是曹操真正屠杀徐州的一次军事行动。

所以,接下来,我把我的推断完整的说一遍:

初平四年,陶谦与阙宣联手,攻略兖州泰山郡华、费二县,曹操适时反击,陶谦不能守;

在琅邪避难的曹嵩前往泰山,准备投奔曹操,但在泰山一带,被陶谦部下所杀;而曹嵩的死,可能是陶谦授意,也可能并不知情,此处存疑(我更倾向于这是陶谦秘密指使);

曹操大怒,于是,在兴平元年夏,复征陶谦,拔五城,所过皆有屠戮。

大概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史书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令人扼腕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疑心病重,无法容忍华佗的“不臣之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戎马,统一北方的过程充满了杀伐果断,也难免让他对身边的人产生戒备。而华佗,这位神医.............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的刀,为何指向董卓?一场豪赌,一场悲壮的孤军深入千古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能让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无一不是身处乱世,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书写自己传奇篇章的英雄。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而他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我为汉室,刺杀董贼!”,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编造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其目的并非要全然扭曲历史真相,而是在于塑造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传奇色彩的曹操形象,同时服务于小说整体的叙事和思想导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以及《三国演义》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首先要明确,正.............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曹操的“唯才是用”,是那个时代颠覆性的思想,也是他得以从乱世中崛起并最终奠定曹魏基业的关键。然而,为何这样一个以能力为导向的领袖,其建立的政权却最终要仰仗士族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曹操“唯才是用”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军阀.............
  • 回答
    曹操选择将墓地设在河北高陵,而非他的籍贯地河南或发展重地,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家族、个人情感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曹操的“籍贯”与实际出生地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曹操被认为是河南人,但他的“籍贯”和实际出生地并非完全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历史.............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