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睿为什么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的重镇,与公孙氏政权长期对峙。它不仅是抵御东北少数民族(如鲜卑、乌桓)的重要屏障,也是曹魏试图统一中国的重要方向。
公孙家族的割据: 在曹魏建立初期,辽东由公孙家族统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虽然公孙渊曾向曹魏称臣,但其统治存在着不稳定性,经常被怀疑有二心,甚至与东吴勾结。
曹操时期对辽东的政策: 曹操也曾多次攻打辽东,但未能完全根除公孙家族的势力。他虽然对辽东采取了一定的怀柔政策,但也认识到其边患的潜在危险。

2. 司马懿的军事行动与理由(公开层面)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是因为他代表的是朝廷的最高军事权威,而且他提出的理由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平定叛乱,维护统一: 公孙渊在237年反叛曹魏,自称燕王,并与东吴联盟,这对曹魏的统一大业构成了直接威胁。司马懿出兵辽东的首要目标就是镇压叛乱,恢复中央统治。
消除边患,巩固边防: 公孙家族的长期割据,以及其与北方其他民族的联系,使得辽东成为一个不稳定的边患地区。司马懿认为,只有彻底清除公孙家族的势力,并采取强硬措施,才能真正巩固辽东边防。
“不杀则后患无穷”的逻辑: 在古代军事和政治的逻辑中,对于叛乱者,尤其是对威胁统治稳定的割据势力,往往采取“斩草除根”的策略。司马懿可能认为,如果对公孙渊的叛乱处理不彻底,日后会留下更大的隐患,被其他地区或势力效仿。

3. 曹睿的考量与心理

曹睿之所以默许,并非因为他冷酷无情,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继承父志,统一全国: 曹睿作为曹操的儿子,继承了曹操统一中国的遗志。辽东问题是统一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障碍。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来完成这项任务。
对司马懿的信任与倚重: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曹魏朝中举足轻重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对蜀汉的几次关键战役中。曹睿信任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认为他能够有效解决辽东问题。
国家整体利益的权衡: 曹睿需要权衡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辽东地区的叛乱,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平息,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北方局势的稳定,甚至为其他势力提供可乘之机。相较于潜在的更大风险,采取严厉措施来迅速平息叛乱可能被视为“必要之恶”。
有限的信息与战略判断: 即使是皇帝,也无法完全掌握前线的具体情况,很多决策需要依据臣子的汇报和建议。在司马懿的奏报和分析下,曹睿很可能被说服,认为严厉的措施是解决辽东问题的最佳方案。
避免进一步的政治动荡: 曹睿本身在位期间,也面临着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压力。他对边疆地区的稳定非常看重,不希望出现新的动荡,尤其是不希望辽东问题成为他统治时期的一个长期隐患。

4. 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司马懿作为当时的权力中枢人物,其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军事统帅的自主权: 作为主帅,司马懿在军事行动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虽然需要向皇帝汇报,但具体执行策略往往由他根据战场情况来决定。
“功成不居”的政治策略: 司马懿善于政治运作,他往往会将自己的行动包装成对国家有利的决策,并巧妙地利用皇帝的信任来推行自己的想法。他可能会强调辽东百姓的顽固和对朝廷的不忠,以此来证明其严厉措施的合理性。
消除异己的必然结果: 公孙家族在辽东长期经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基础和民众基础。司马懿的军事行动,本质上是一场彻底的征服,旨在彻底消除任何潜在的反对力量。这种彻底性往往伴随着高压手段。

5. 辽东百姓迁徙和屠杀的性质与目的

迁徙的目的: 将辽东百姓迁徙到中原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分散和瓦解辽东地区的潜在抵抗力量,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接受中央的管辖和教化。同时,也可以将他们安置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增加人口数量。
“屠杀”的争议与解读: 历史记载中的“屠杀”往往是指对反抗者的军事镇压,以及在战争过程中造成的附带伤亡。虽然司马懿的行动确实导致了大量百姓的死亡,但“屠杀”一词的精确范围和性质可能需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残酷性和信息来源进行解读。在古代战争中,屠城、杀俘、株连等行为并非罕见。司马懿采取的措施,可能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必要手段,即便代价惨重。
“默认”的含义: “默认”并不意味着曹睿积极下令屠杀,而是指他没有明确阻止,或者说他认为司马懿的行动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在古代,皇帝对于将领在平定叛乱过程中的一些极端手段,往往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其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统治的合法性或引发了大规模的民间不满。

总结来说,曹睿之所以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战略需要: 辽东是统一战争的关键,必须彻底解决公孙家族的割据问题,巩固北方边防。
对司马懿的信任: 曹睿倚重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相信他能完成任务。
政治考量: 权衡国家整体利益,避免辽东问题长期化,影响国家稳定。
对叛乱的严厉打击: 在古代军事逻辑中,对于叛乱者往往采取残酷手段以儆效尤。
信息不对称与战略判断: 曹睿的决策是基于司马懿的奏报和当时的战略分析。

当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司马懿的行动无疑是残酷的。但我们需要理解古代政治和军事的逻辑,以及在那个时代,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曹睿的“默许”,反映了他作为一位统治者,在复杂局势下所做出的战略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槽点太多了,我是没搞明白司马懿迁徙辽东汉民导致辽东变成无人区这个说法到底是哪里传出来的。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这里的收,是获得、占取的意思,指的是曹魏接收了公孙氏政权的人口,没有迁徙的意思。

令曰:“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

想回到中原的流寓人士可以自己回去,没有任何强制迁徙的政策。


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

曹魏灭公孙氏政权之后,在辽东地区是设置了政区进行管理的,辽东无人区设置行政区域管理鬼和野生动物吗?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 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正始六年毋丘俭征高句丽的时候玄菟太守王颀都打到俄罗斯了,这玄菟郡太守难不成在无人区当太守?


为鲜卑和高句丽崛起埋下隐患更是南辕北辙的结论,先说高句丽吧。

高句丽虽然被公孙氏政权多次击败,并且在197年至220年间长期与公孙氏保持和平关系,但是由于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崩坏以及公孙氏政权本身的体量面对高句丽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高句丽长期保持了西进的战略,无论是184年-197年间“数寇辽东”还是与曹魏夹击公孙渊都是出于这一目的。

但是高句丽本身与公孙氏政权是“互为唇齿”的关系,一旦公孙氏政权被曹魏消灭,高句丽西南两个方向都要受到曹魏的压力,而曹魏的国力显然不是公孙氏可比的,结局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都城丸都被摧毁,一路被王颀追杀到俄罗斯。

曹魏对高句丽的战争是非常有成效的,高句丽再次复兴并且扩张要等到永嘉五年也就是311年,高句丽花了七十年才恢复元气,然后趁晋末大乱向南扩张,建兴二年(314年)攻占了带方郡。所以说曹魏灭公孙氏政权,实际上是阻止了高句丽的西进和扩张。

九月,魏太武帝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6郡民众3万家于幽州。

高句丽能够吞并辽东,最大的原因是北魏在消灭北燕的过程中,将辽东地区的居民内迁至幽州,这个锅不要扣到曹魏头上。


至于鲜卑人就更不用说了

自务勿尘已后,值晋丧乱,自称位号,据有辽西之地,而臣御晋人。其地西尽幽州,东界辽水。然所统胡晋可三万余家,控弦可四五万骑。

最先崛起的段部鲜卑“所统胡晋可三万余家”,这晋人是从无人区挖出来的吗?

至于慕容鲜卑这种小部落是靠什么崛起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关于曹睿的生母,历史上存在争议。主流的说法是,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儿子,生母是文昭皇后甄氏。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攻破邺城后,甄氏被曹丕见到并纳为妻。根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文帝为五官中郎将,纳后。后在袁绍军,二袁(袁绍二子袁谭、袁熙)奔走。甄后,世子(曹丕)见,说焉,纳之。” 曹丕称.............
  • 回答
    曹睿对司马懿的态度,绝非一个简单的“信任”或“不信任”可以概括。这其中掺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帝王的多疑,以及现实的无奈。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表面上的倚重与提拔: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曹睿对司马懿的重用。在曹叡即位初期,他继承了曹丕的政治遗产,国家虽然稳定,但北方仍有诸葛亮这个劲敌,南边孙.............
  • 回答
    要讨论如果司马懿未被曹睿起用,诸葛亮能否更大程度地击败曹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司马懿没有被曹睿起用,曹魏的整体实力依然强大,其制度优势、人才储备以及地理上的便利,都是诸葛亮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但如果司马懿缺席,诸葛亮确实会在某些方面获得.............
  • 回答
    曹丰泽作为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前往非洲建设水电站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角色,以及青年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选择的深层意义: 一、非洲水电站建设的国际背景与战略意义1. 非洲的能源困境 非洲是全球最贫困的大陆之一,.............
  • 回答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之所以会让一个乡间村夫曹刿来打这场关键战役,并非鲁国朝廷无人,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观察、试探,以及曹刿自身深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体现。这背后隐藏着鲁庄公的深思熟虑和对国家存亡的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鲁国国情与战前背景: 鲁国实力衰弱,民心不振: 在.............
  • 回答
    曹云金(曹亮)退出德云社是否是一项明智的举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利益以及长远影响来进行审视。一、 退出德云社的背景与原因:要评价曹云金的决定,首先需要了解他退出的原因,这通常被认为是双方矛盾激化.............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关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述,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他的判断,基于他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产业转移的深刻洞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要评估其“预测”成真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曹德旺先生的核心观点:曹德旺先生强调的是一种“.............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年轻人不加班是时代进步”的观点,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热议话题,也引发了我对于加班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我的态度是:反对不必要的、压榨式的强制加班,但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了合理目标而进行的、被尊重和补偿的加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态度,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为什么说“.............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曹云金离开郭德纲之后的发展,这事儿圈里圈外议论纷纷,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他“不行了”,其实也得具体看怎么定义“行”。要是跟当年在德云社风光无限的时候比,可能感觉确实没那么热乎了,但要说完全没混出名堂,也不至于。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舞台上的“根基”没巩固好。郭.............
  • 回答
    要说曹云金到底有没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给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不是”。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些公开信息来推测一下,然后聊聊他到底在哪儿赚的钱,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曹云金的“有钱”是怎么来的?首先,“有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是指能买豪车豪宅,还是说能轻松应对各种生活开销,.............
  • 回答
    假设曹云金拥有如今岳云鹏的待遇,这画面感可就太足了,简直是一场现实版的“如果当初”。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捋捋,看看这盘棋会怎么走。首先,我们得明确,岳云鹏如今的待遇是现象级的。这不仅仅是指他在相声界的地位,更是指他跨界的国民度、综艺节目的出场费、商业代言以及那份几乎全民皆知的“岳氏幽默”。如果.............
  • 回答
    关于曹云金逼师娘下跪的传闻,这确实是当年他和恩师郭德纲师徒关系破裂时,引发轩然大波的一件比较严重的指控。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更多的是一种“传闻”或“指控”,并非有明确的、公开的视频或证据能够百分之百证实这一行为确实发生过。要详细讲讲这件事,得从他们师徒关系破裂的背景说起。师徒情深到形同陌路曹云金是.............
  • 回答
    关于曹金不离开德云社是否会威胁到郭德纲或接班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个人解读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尽量摆脱那种“一本正经”的AI分析感,而是带着点“过来人”的观察和思考。一、 曹金的个人特质与潜在影响力首先得承认,曹金在德云社的早期是郭德纲非常看重的徒弟,甚.............
  • 回答
    曹云金,这个名字在相声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身上有太多标签,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叛逆不羁、争议不断。要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得把这些层面一层层剥开来看。从学徒到顶流:天赋与野心曹云金,本名曹金,1986年出生在天津。他的相声之路,可以说起点就很高。2002年,年仅16岁的他拜入了相声大师郭德.............
  • 回答
    曹云金的“有钱”和“炫富”确实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想要详细地聊聊他为什么能被大家认为这么有钱,还得从几个方面拆解开来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股脑儿的“挣钱就完了”。首先,“师父”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光环效应,这是绕不开的第一步。你想啊,曹云金当年是郭德纲的徒弟,是德云社的核心成员,可以说是郭德纲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恩恩怨怨的,圈里人都知道个大概,但具体细节,真假掺着,也难说个清清楚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事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地步的。曹云金被“逐出”德云社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不欢而散”和“单方面宣布不再续约”。 你得知道,德云社不像一个公司,签了劳动合同,解约了就解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