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睿死后为什么不是太后称制而是权臣辅政呢?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

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的儿子曹芳(魏齐王)年仅八岁。这么小的孩子,自然无法亲政,需要有人辅佐。

这时候,我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一个熟悉的画面: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幼主。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常见的模式,比如西汉的吕后,东汉的邓太后,还有唐朝的武则天(虽然她最终称帝了)。但是,在曹魏王朝,尤其是曹叡时期,并没有形成一套非常稳固的“太后摄政”的制度。

曹魏王朝建立的时间并不长,它是在汉朝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汉朝有过太后摄政的先例,但曹魏的统治者们对前朝的权力结构和政治传统采取了一种更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对后宫干政持警惕。曹操时代就非常强调君主集权,到曹叡这里,虽然他本人有一些“浪漫”的个人色彩,但在制度层面,并不倾向于将权力交给后宫。

更重要的是,当时曹叡的皇后是谁?在他临终时,皇后是张氏。张皇后虽然是皇后,但她在后宫的影响力,以及她是否有能力在政治上独当一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相比之下,后宫中的其他女性,比如郭女王(曹叡的母亲),虽然地位尊崇,但她早年也经历了宫廷斗争,能否在曹叡死后迅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也存疑。

2. 为什么权臣更有优势?

那么,为什么权臣会成为接管政务的首选呢?这与当时曹魏政权的实际情况以及权臣自身的实力紧密相关。

权臣的政治能力和经验: 曹叡临终前,朝廷中有几位非常有实权的大臣。最突出的就是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这两位都是军政大员,手握重兵,并且在朝中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相比于一位可能缺乏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后或者对朝政不甚了解的太后,这些权臣拥有处理国家大事的实际能力和经验。
权臣之间的制衡与选择: 曹叡在临终前,并没有指定一个唯一的辅政大臣,而是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分权”或“制衡”的策略。他可能认为,让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互相牵制,反而能保证政局的稳定,防止某一个人一家独大,威胁到幼主。同时,他也可能认为,他们两人都对曹氏家族有一定的忠诚度(至少在名义上),能够共同辅佐曹芳。
继承人(曹芳)的意愿和外部压力: 曹叡死后,虽然曹芳是皇帝,但他的权力受到朝中大臣的很大限制。在幼主即位之初,更需要的是能够稳定局势,处理内外事务的强有力支持者。如果太后要称制,她也需要依靠某个大臣来具体执行政务。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让有能力的大臣来辅政呢?这可以节省中间环节,也减少了不确定性。
缺乏有力的女性政治家作为太后辅政的先例: 虽然汉朝有吕后、邓太后等成功辅政的例子,但这些例子并非普遍,而且很多时候,女性辅政也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争议。在曹魏政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时期,引入一个可能引起朝臣不满或权力斗争的太后称制,可能被视为比由有实权的大臣辅政更具风险的选择。

3. 曹爽与司马懿的辅政格局

曹叡指定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看似是一种制衡,但实际上,这种安排隐藏着巨大的权力博弈。

曹爽的起势: 曹爽出身皇族(曹真之子),又是曹叡的“世交”,在曹叡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曹叡将他列为第一辅政大臣,可见其重视。曹爽年轻,性格相对张扬,他更希望独揽大权,并且在曹叡死后,他确实一度占据了优势。
司马懿的隐忍与蛰伏: 司马懿是当时魏国最有智慧和野心的大臣之一。他深知曹爽虽然地位高,但政治经验和手腕不如自己。他选择在初期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利用曹爽的骄纵和疏忽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辅政”还是“篡权”的模糊界限: 曹爽和司马懿的辅政,本质上是对幼主权力的架空。这与太后称制有相似之处,都是代行国家最高权力。但是,权臣辅政的合法性更多地来自于他们对幼主的“辅佐”名义,以及他们掌握的实际军事和政治资源。而太后称制,则更多地依赖于她作为母亲的身份和在后宫的权威。

总结来说,曹叡死后,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一个理性选择,主要原因包括:

继承人年幼,缺乏直接掌权的条件。
曹魏政权对后宫干政持谨慎态度,缺乏稳固的太后摄政制度。
曹爽和司马懿等权臣拥有实际的政治能力、军事实力和政治经验。
曹叡试图通过分权给两位大臣来制衡权力,维持政局稳定。
相比于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由有实力的权臣辅政被认为是更稳妥的过渡方案。

当然,历史的走向往往超出预想。曹叡本意是制衡,结果却为司马懿最终掌控曹魏政权埋下了伏笔。这就像是把一把双刃剑交给了两个人,而其中一个人最终成为了最锋利的那把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楼主的问题恰恰击中了曹魏政权为什么短促的要害之处。

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实上,在科举制度完善之前,由于皇帝生长于禁中,他继位之后最可信赖的人恰恰就是身边的宦官、母族妻族的外戚、以及骨肉兄弟。虽然身边宦官、外戚和兄弟掌握大权也存在种种弊端,可如果身边最可靠的人失去被任用的机会,这也意味着皇帝极易沦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魏文帝曹丕对曹魏帝国做的制度设计。曹丕吸取汉朝的弊病,为了防止宦官、外戚和宗王败坏朝政,威胁皇帝权力,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1,为了避免宦官干政,曹丕要求“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不准皇帝身边的宦官参与国事,这固然杜绝了宦官干政,但也实际上剥夺了后代皇帝,通过任命身边可信之宦官巩固皇权的可能;

2,为了避免皇帝母族、妻族干政,曹丕要求(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这固然杜绝了外戚掌权,但也使得后代皇帝无法任用自己相对可靠的母族、妻族,来夯实自己的权力;

3,西晋政治理论家袁准(字孝尼,裴松之注为“袁凖”)在《袁子正书▪经国》中论及魏制分封诸侯时,言:“魏兴,承大乱之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古始。于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志。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既违宗国藩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如此,使得曹魏皇家最重要的政治根基诸侯王,处于完全无权、无兵的尴尬处境。一旦皇权有难,曹魏诸王就只能俯首待死了。

因此,曹丕的政策,实际上将曹魏皇帝变成了近侍不可用,母族、亲族不可用,兄弟无所依托的真正孤家寡人。明帝曹睿死后8岁的曹芳继位,尊郭氏为皇太后。郭氏的父亲郭满和叔辈的郭立、郭芝,以及堂兄弟郭德、郭建均是小官,根本靠进不了权力中枢,也没自己的势力,郭太后是没有背后势力支撑其称制的,曹爽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也只能相对哭泣。反倒太后的名号成了权臣们可利用的工具了。司马懿以郭太后令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借太后名义废黜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弑曹髦又以太后名义立曹奂为帝。

再考量曹魏的官员选拔制度。公元220年,尚书令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该制度,直到隋朝被废止),曹丕大力推动,该制度使得世家大族们可以轻松通过门阀相互举荐亲信,获得远超过皇帝亲族的政治能量,尤其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各个精明强干,位高权重,身居要冲,其政治基础已经能与曹魏集团平起平坐,以致到了后期司马师要求废掉曹芳,郭太后不悦,但却无力阻止。

那么,当一个孤零零的帝王掌握着天下豪强觊觎的至高权力时,其危险性就无异于一个孱弱的病人背着财富进入土匪窝,权力的易手是迟早之事。


补:

回复 @于谨 之异议:

1,关于题主提出的曹睿死后郭太后为什么没有称制的问题,贵文中并未给出切题的答案,至于其他有关史料,倒是可以进一步商榷。

2,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议时间,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目前的四种观点各有史料支撑, @于谨 引用了韩国磐先生的“曹操始建说”来武断地否定唐长孺先生的“陈群始建说”,就以为统一了史学界争论已久的课题了?那张旭华的“魏武萌芽说”和刘访师的“始于寿张之战说”该如何自处呢?本人只是倾向于认同唐长孺先生的观点,《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文帝)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唐先生据此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曹丕未篡汉时即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既然 @于谨 能引经据典,怎么就偏偏无视《三国志》的记述呢?

3,本人非常赞同知友 @塞密拉密斯 的那句评论:“皇帝制度一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古代王朝不可能稳定不可能千秋万代。”本人并未批判九品中正制,每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原因,有其进步的、积极的一面,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其积极意义非常值得肯定。但辩证地看,其弊端也是存在的,尤其当权的司马懿提议设立州中正(《通典》卷32:“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至少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虽然两晋时期门阀士族阶层的形成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该制度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该制度的研究和论述,诸多大师级人物的著作不胜枚举,本人旨在回答题主的问题,没必要展开阐述吧。就好像,当今社会的公务员选拔制度,难道就是完美的?只不过,谁又有更好的办法呢?

4,再说说曹丕对亲族的严苛限制。这种限制没必要偏激地认为必须立竿见影地就收了诸夏侯曹的权力,这是有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的,或者说是限制了夏侯曹势力的发展的。 @于谨 以曹真曹休为例是不能佐证这个事实的。从长期看,到了魏国后期,曹氏的势力确确实实就凋落了。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论及“八王之乱”时提到:“曹魏削弱所封诸侯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原因是否是曹魏亡国的决定因素,但能写入教科书,至少是研究者们趋于认同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驻守州郡重镇,以及后来的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大乱,致使中国进入长期的大分裂时期,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另有一种说法,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字伯南),曹操收养曹真,变易其姓,才转姓曹。

5,本人在回答原题主的问题时,并没有指责或批判曹丕限制宦官和外戚干政政策的意思,作为亲历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以致演变为兵戎相见的曹丕,当权后为了规避这种现象而出台一些政令,这很正常呀。只不过,到了曹睿死的时候,郭太后家族作为外戚没有形成巨大的势力来支撑太后称制而已。

6,在此,本人非常感谢 @飞天小鹿 对文中错别字的指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 回答
    关于曹睿的生母,历史上存在争议。主流的说法是,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儿子,生母是文昭皇后甄氏。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攻破邺城后,甄氏被曹丕见到并纳为妻。根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文帝为五官中郎将,纳后。后在袁绍军,二袁(袁绍二子袁谭、袁熙)奔走。甄后,世子(曹丕)见,说焉,纳之。” 曹丕称.............
  • 回答
    曹睿对司马懿的态度,绝非一个简单的“信任”或“不信任”可以概括。这其中掺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帝王的多疑,以及现实的无奈。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表面上的倚重与提拔: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曹睿对司马懿的重用。在曹叡即位初期,他继承了曹丕的政治遗产,国家虽然稳定,但北方仍有诸葛亮这个劲敌,南边孙.............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要讨论如果司马懿未被曹睿起用,诸葛亮能否更大程度地击败曹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司马懿没有被曹睿起用,曹魏的整体实力依然强大,其制度优势、人才储备以及地理上的便利,都是诸葛亮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但如果司马懿缺席,诸葛亮确实会在某些方面获得.............
  • 回答
    曹丰泽作为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前往非洲建设水电站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角色,以及青年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选择的深层意义: 一、非洲水电站建设的国际背景与战略意义1. 非洲的能源困境 非洲是全球最贫困的大陆之一,.............
  • 回答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之所以会让一个乡间村夫曹刿来打这场关键战役,并非鲁国朝廷无人,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观察、试探,以及曹刿自身深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体现。这背后隐藏着鲁庄公的深思熟虑和对国家存亡的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鲁国国情与战前背景: 鲁国实力衰弱,民心不振: 在.............
  • 回答
    曹云金(曹亮)退出德云社是否是一项明智的举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利益以及长远影响来进行审视。一、 退出德云社的背景与原因:要评价曹云金的决定,首先需要了解他退出的原因,这通常被认为是双方矛盾激化.............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关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述,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他的判断,基于他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产业转移的深刻洞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要评估其“预测”成真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曹德旺先生的核心观点:曹德旺先生强调的是一种“.............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年轻人不加班是时代进步”的观点,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热议话题,也引发了我对于加班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我的态度是:反对不必要的、压榨式的强制加班,但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了合理目标而进行的、被尊重和补偿的加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态度,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为什么说“.............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曹云金离开郭德纲之后的发展,这事儿圈里圈外议论纷纷,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他“不行了”,其实也得具体看怎么定义“行”。要是跟当年在德云社风光无限的时候比,可能感觉确实没那么热乎了,但要说完全没混出名堂,也不至于。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舞台上的“根基”没巩固好。郭.............
  • 回答
    要说曹云金到底有没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给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不是”。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些公开信息来推测一下,然后聊聊他到底在哪儿赚的钱,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曹云金的“有钱”是怎么来的?首先,“有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是指能买豪车豪宅,还是说能轻松应对各种生活开销,.............
  • 回答
    假设曹云金拥有如今岳云鹏的待遇,这画面感可就太足了,简直是一场现实版的“如果当初”。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捋捋,看看这盘棋会怎么走。首先,我们得明确,岳云鹏如今的待遇是现象级的。这不仅仅是指他在相声界的地位,更是指他跨界的国民度、综艺节目的出场费、商业代言以及那份几乎全民皆知的“岳氏幽默”。如果.............
  • 回答
    关于曹云金逼师娘下跪的传闻,这确实是当年他和恩师郭德纲师徒关系破裂时,引发轩然大波的一件比较严重的指控。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更多的是一种“传闻”或“指控”,并非有明确的、公开的视频或证据能够百分之百证实这一行为确实发生过。要详细讲讲这件事,得从他们师徒关系破裂的背景说起。师徒情深到形同陌路曹云金是.............
  • 回答
    关于曹金不离开德云社是否会威胁到郭德纲或接班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个人解读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尽量摆脱那种“一本正经”的AI分析感,而是带着点“过来人”的观察和思考。一、 曹金的个人特质与潜在影响力首先得承认,曹金在德云社的早期是郭德纲非常看重的徒弟,甚.............
  • 回答
    曹云金,这个名字在相声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身上有太多标签,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叛逆不羁、争议不断。要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得把这些层面一层层剥开来看。从学徒到顶流:天赋与野心曹云金,本名曹金,1986年出生在天津。他的相声之路,可以说起点就很高。2002年,年仅16岁的他拜入了相声大师郭德.............
  • 回答
    曹云金的“有钱”和“炫富”确实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想要详细地聊聊他为什么能被大家认为这么有钱,还得从几个方面拆解开来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股脑儿的“挣钱就完了”。首先,“师父”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光环效应,这是绕不开的第一步。你想啊,曹云金当年是郭德纲的徒弟,是德云社的核心成员,可以说是郭德纲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恩恩怨怨的,圈里人都知道个大概,但具体细节,真假掺着,也难说个清清楚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事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地步的。曹云金被“逐出”德云社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不欢而散”和“单方面宣布不再续约”。 你得知道,德云社不像一个公司,签了劳动合同,解约了就解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