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回答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与其说是爱多还是恨多,不如说是复杂交织、难以简单归类的。若非要追究一个倾向性,我认为“敬畏与依赖”构成了他情感的主体,而“恨”则是在这种主体之下,因现实压力和自身局限而产生的微弱杂音,甚至谈不上真正的恨。

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番:

一、 敬畏与依赖:主导情感的基石

刘禅即位时年幼,且在曹魏虎视眈眈、自身根基不稳的乱世中。诸葛亮作为先帝托孤的重臣,更是当时蜀汉无可争议的擎天之柱。

托孤之重,责任之压: 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了那句著名的“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既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刘禅虽然年幼,但深知父亲的期许和诸葛亮的担当。他明白,自己能够坐稳皇位,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在支撑。这种“托孤之情”,是一种天然的敬畏和感激。

能力超群,无可替代: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稳定了内政,发展了经济,开源节流,兴修水利,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军事上,虽然北伐屡次受挫,但其战略眼光和治军能力,依旧是当时蜀汉最顶尖的。面对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刘禅不可能不心存敬佩。

全权倚重,习惯依赖: 诸葛亮几乎处理了蜀汉所有的重大事务,从国家战略到朝堂政令,无一不经他手。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他不需要像其他皇帝那样去思考复杂的国事,也不必承受决策失误的风险。诸葛亮为他搭建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政治舞台,让他能够专注于一些日常事务。这种长期全权倚重,自然而然地滋生了深厚的依赖。就像一个被精心呵护的孩子,自然会习惯于父母的照顾,而非去质疑父母的用意。

“幼主”的局限,不解亦不嗔: 作为一个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幼主”,刘禅的政治成熟度是有限的。他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诸葛亮某些战略决策的深层含义,也可能对某些规章制度感到不解。但由于诸葛亮的权威和他的“幼主”身份,他更多的是选择接受和服从,而不是去质疑和反抗。这种不理解,很难转化为“恨”。

二、 微弱杂音:现实压力下的“不甘”与“无奈”

真正能触及到“恨”这个词的,可能是一些更细微的层面,但这些“恨”并非是对诸葛亮本人品行的憎恶,而是因现实困境而产生的“不甘”和“无奈”。

北伐的牺牲与疲惫: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希望光复汉室。然而,北伐的代价巨大,不仅耗费了蜀汉有限的国力,也让蜀汉民众长期处于劳役和战争的阴影下。作为皇帝,刘禅不可能不感受到这种压力。虽然他支持北伐,但他作为君王,或许也有对国家长远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的考量。诸葛亮屡次北伐未果,消耗国力,可能在刘禅内心深处埋下了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感和对这种持续消耗的“不甘”。但这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结果的无奈,而非对诸葛亮本人的怨恨。

过于“严苛”的管理? 有些史书描述诸葛亮对刘禅管束甚严,甚至“事无巨细,皆决于亮”。刘禅虽然敬重诸葛亮,但毕竟是皇帝,不可能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或是不愿被过度干涉的心理。在极少数情况下,这种“事无巨细”的管束,或许会让他感到一丝被压制或是不自由。但这种感受,与真正意义上的“恨”相去甚远。它更像是一种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偶尔会感到一丝束缚,但整体上仍然是接受和依赖的。

“乐不思蜀”的误读与诸葛亮的“遗愿”: 史书上关于刘禅后期的记载,尤其是“乐不思蜀”的传闻,很容易让人产生他昏庸无能的印象。但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放纵自己。他依然努力维持着蜀汉的运转,并且重用了姜维等人继续北伐。至于“乐不思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在后主刘禅身上的“恨”与其说是一种主动的、针对诸葛亮个人的憎恶,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为诸葛亮强大能力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差”,以及因战争和国家困境而产生的微弱的“不甘”和“无奈”的复杂情绪。

总结来说: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绝大多数是建立在“敬畏”和“依赖”之上的。诸葛亮是父亲的托孤重臣,是蜀汉的擎天柱,更是刘禅最可靠的依靠。刘禅习惯了诸葛亮的辅佐,享受着他为自己搭建的相对安稳的政治局面。

如果一定要说“恨”,那也只是在乱世背景下,因北伐消耗国力而产生的微弱的“不甘”,或是因被过度管束而产生的一丝“不自由”。但这些情绪,与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对刘禅的恩情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更不足以构成真正的“恨”。

更准确地说,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是一种“臣服于能力,依赖于恩情,并因乱世压力而略带复杂的敬畏”。他更多的是一个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情感主线是感恩和依靠,而非憎恨和反抗。将诸葛亮视为自己的“保护伞”,而非压迫者,是理解刘禅情感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可以从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和行为来进行判断。


史实来看,所有认为刘禅清算诸葛亮的证据,都是不成立的——杠精请看完再杠。


清算前朝留下的权臣,是有规律和步骤可循的:首先从清理相关的人事开始,然后再褫夺官爵,抄查家产,家属入狱。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前后相承的。前有霍光,后有张居正,都是一样的套路。


但对诸葛亮,刘禅完全没有类似的举动。


首先,诸葛亮也没有多少家产可用以查抄;其次,刘禅对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一直尽力培养。


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八岁。九年以后,十七岁的诸葛瞻娶刘禅之女(“尚公主”),然后出仕。


他先任骑都尉,然后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这个升迁速度,完全就是在参照培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标准来培养人才。


到蜀国灭亡前两年,诸葛瞻已经以行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并掌国事。当时,他只有三十五岁。


到邓艾伐蜀之时,诸葛瞻领兵在绵竹抵抗。兵败后,诸葛瞻死于军中。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谯周立即奔赴前线。随即,诏书下达,刘禅禁止群臣奔丧。因此,到军营中为诸葛亮吊丧的,只有谯周一个人。


不少人据此认为,不让群臣奔丧,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加强个人权威的做法。但以在下看来,这种想法并不能站得住脚。


刘禅为什么禁止群臣奔丧,这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


两汉时期是“二元君臣观”:诸葛亮作为上官,跟他的下属之间,也是有君臣关系的。因此身为益州劝学从事的谯周,才会在益州牧诸葛亮去世后赶去奔丧。


但问题是诸葛亮不止这么一个职位,他身兼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司隶校尉。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官制,他是蜀国所有中央官、地方官、监察官的上司。


如果刘禅不禁止,那么按照礼法,蜀汉朝廷上上下下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去向诸葛亮奔丧,届时整个蜀国瘫痪都有可能。


如果是皇帝去世,那么这种规模的吊唁在所难免;但诸葛亮作为一个大臣,去世后搞到这种阵仗,难免就有点僭越。


所以对于刘禅的禁令,应该从这个方面进行考虑。



另一则史料是这样的:


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阳,断其私祀。”汉主从之。

在诸葛亮死后,很多人向刘禅提议,要给诸葛亮立庙,但刘禅不同意。因此百姓们只能在路旁设立祭坛祭祀。

后来有人劝刘禅,说不如在沔阳立诸葛亮庙,此地地近诸葛亮墓,立庙祭祀也理所当然。刘禅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刘禅为什么不愿意给诸葛亮立庙呢?


其实,他并不是不愿意给诸葛亮立庙,而只是不想立在成都。


凡是庙宇,都讲究个香火。成都还有太庙,祭祀着从刘邦、刘秀以来的两汉历任皇帝(包括还活着的,但是蜀国认为已经死了的汉献帝),以及刘备。


若是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势必香火大旺,祭祀不绝。但从君臣之道来考虑,诸葛亮身为臣下,祭祀如果过于隆重,实在有碍观瞻。


而且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给臣下诸葛亮在成都立庙,那身为皇帝的刘禅要不要去祭拜呢?


正因为此,在沔阳立庙的方案才会为刘禅所接受。只有庙立到那里,才能消弭掉君臣之间的差距和对比。


这个逻辑并非刘禅杞人忧天。你如今若去过成都的武侯祠,就会发现那牌匾上写着的,明明是“汉昭烈庙”,也就是刘备的庙。但你也看到了,大家都把这里叫做“武侯祠”。明明是刘备的主场,却被诸葛亮反客为主。


刘禅怕的,就是这种局面。但你要说这就是恨吗?不能苟同。


恩,回答完毕,欢迎黑粉随意发挥,我无所谓。


以上,节选自: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一个事实:刘禅生于207年,刘备死于223年。

刘禅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

我们讨论孙权的时候,会称赞他继承孙策打下的基业时只有18岁,却能在周瑜等人帮助下稳定局势,守卫疆土。

刘禅比孙权还小2岁呢,

大家都知道,刘禅是个相对平庸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白痴蠢才,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处境。

对外,曹魏是一直以来的敌人,孙吴刚刚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加上刚刚吃了一场大败仗,全世界都是能吃掉自己的敌人。

对内,益州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不说勾心斗角,但绝不是肩并肩的兄弟。自己名为大汉天子,底下全是功高权重的老臣。

作为一个平庸而不愚蠢的人,作为一个还没到现代人成年年龄的年轻人,刘禅应该是束手无策寝食难安瑟瑟发抖。

……

然后这个人出现了。

他一个人揽下了所有重担。

迅速和孙吴达成和解,同时逼退曹魏的几路大军。

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赏罚分明,无人不服。

他权力极大,超过董卓曹操之于汉献帝,却从不对自己无礼。他学究天人,天下无人能比,却循循善诱,给自己教育。

他给了刘禅极大安全感。。

……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没什么能力的君主,有一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权力放在自己手里,因为自己的无能,国家会岌岌可危,自己会变成历史上的大昏君,搞不好直接被灭国。

如果权力放在臣子手里,因为自己的无能,会对臣子失控制,自己会变成历史上的大傀儡,搞不好直接被夺位。

但是刘禅发现了,自己虽然无能,但是自己根本不需要做这个选择。

他有一个能够完全处理一切问题,却绝不会夺位的臣子。

如果刘禅开了天眼,他会发现在整个世界的整个历史上,这样的忠臣都是极难得的。

现在,刘禅明白,哪怕他成天在宫里斗蟋蟀,这个国家和自己皇位都可以安如泰山。

……

刘备生于161年,刘禅生于207年。刘禅比他的父亲小了46岁。两代人的差距。

加上刘备常年征战,出门在外,聚少离多。

相比之下,比自己大26岁,从自己很小时就一直在身边辅佐的诸葛亮,可能更像一个父亲。

……

我不知道刘禅到底爱不爱诸葛亮,但如果有人说他不爱,他是会杀人的。

user avatar

对于捕风捉影想要证明刘禅恨诸葛亮的,引用的资料无非三段,一是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二是不许立庙,三是那句“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因为除开这些,你只看得到刘禅多么尊敬怀念自己的相父。

老规矩,逐条反驳。

先是不许奔丧。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奔丧这个事很好解释,诸葛亮葬在定军山,群臣如果在没有飞机高铁的情况下跑到定军山去奔丧,他们不在岗位的这段时间里谁来干工作?而且谯周传的记载有误导人的嫌疑,好像刘禅是专门定了条法令来针对诸葛亮一样,实际上去官奔丧在当时是一律禁止的,魏吴都因为这个原因杀过人。

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隶钟繇所收,遂伏法。
初以内外多事,特立科,长吏遭丧,皆不得去,而数有犯者。权患之,使朝臣下议。综议以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行之一人,其后必绝。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

所以看到这则材料时,你如果感叹的是刘禅真讨厌诸葛亮啊居然不准别人给他奔丧,那只能暴露你对当时的制度太缺乏了解。正确的感叹方式应该是:蜀汉的条令真宽松啊都没把谯周给砍了。

第二条禁止给诸葛亮立庙。

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阳,断其私祀。”汉主从之。

看资料要看全,刘禅也不是说诸葛亮的庙一律不许立,而是不许乱立,要祭祀诸葛亮的可以去沔阳。另外,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本来就不合规矩。现在的成都武侯祠就是从前的昭烈庙改的,到那都是去拜诸葛亮的,连名字都给改了,所以你在成都给诸葛亮立个庙就不怕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在都城立庙的大臣也不是没有,例如司马懿...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置左右长史,增掾属、舍人满十人,岁举掾属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骑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乐亭侯,伦安乐亭侯。

如果当时刘禅允许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那么现在亮黑讨论的话题又会变成诸葛亮真是蛮横霸道啊,他死了残党还要逼刘禅在成都立庙。

另外诸葛亮立庙这里还涉及一个私自祭祀的问题,这种事情如果放任,既会对生产造成影响,还会引发腐败问题。曹操早年当地方官时就专门整顿过这个问题。

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於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馀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最后要说的就是那句“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讲真,这是个段子。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洗沐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

还是那句话,看资料要看全。这则材料出自《魏略》,《魏略》的一大特征就是书中的魏国人形象大都非常伟光正,但对别国的记载常常出现瞎几把扯的情况,而上面的材料则属于瞎几把扯的巅峰。

这段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刘备在小沛战败时和年仅几岁的刘禅失散,刘禅逃窜途中被人贩子拐到了汉中,在那里长大成人并娶妻生子。后来刘备入蜀时,手下有个姓简的将军正好出使汉中,刘禅前来自证身份,发现说的全都对得上。于是张鲁把他送到成都,被刘备立为太子,并在登基后说出了那句“政由葛氏,祭由寡人”......

这个故事的槽点太多,其中最大的槽点是刘备小沛战败是在200年,而刘禅是207年出生的...

最后就连引用这段史料的裴松之也看不下去了,在下面狠狠批了一大段。

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於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於长阪,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於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败於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二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馀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

裴松之是个很爱较真的人,他作为史学家很低调,不像其他史学家喜欢对史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在给三国志做注时通常都是一言不发地把史料附在后面。然而对于这则史料却罕见地发了段长评,旁征博引来反驳,最后盖棺定论: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馀言,异也!

翻译过来就是:瞎几把扯扯了两百多字,有毛病啊!

所以每当有人提起“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并用来当作刘禅对诸葛亮不满的“铁证”时,我都在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要笑...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三条,其他地方你再也找不到所谓刘禅对诸葛亮不满的证据了。对于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他一并任用,诸葛亮的儿子他也好好善待,如果这样还非要说刘禅恨诸葛亮,那我只能告诫一句:脑补不是学习历史的正确态度。

user avatar

你当董事长。有个总经理,跟你爹创业了几十年,终于扭亏为盈,有了基业,不要股份,不要高薪,不要安排自己子女亲戚,公正廉洁,兢兢业业,替你打下江山,开拓市场,提高效率利润,他在的时候,竞争对手死对头,市场份额是你九倍的大公司被压着打。


走的时候还把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骨干人选给你安排好了。


这要是还恨,那他能爱谁,那智商彻底没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与其说是爱多还是恨多,不如说是复杂交织、难以简单归类的。若非要追究一个倾向性,我认为“敬畏与依赖”构成了他情感的主体,而“恨”则是在这种主体之下,因现实压力和自身局限而产生的微弱杂音,甚至谈不上真正的恨。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敬畏与依赖:主导情感的基石刘禅即位时年幼,且在.............
  • 回答
    如果刘禅听信谗言,真的将诸葛亮杀了,那后世对他的评价,怕是会比现在还要糟糕百倍,甚至千倍。这不仅仅是“昏君”两个字能够概括的,那将是一笔刻骨铭心的罪恶,足以让他在史书上留下永世的污名。首先,从忠臣贤相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那个时代罕见的忠.............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如果刘禅并非昏君,并且诸葛亮、姜维北伐之时,他能做到一位合格的君主应尽的职责,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撇开“昏君”的标签,设想一个并非昏庸的刘禅。这意味着他并非傀儡,而是能够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位枭雄,对后世的正面影响哪个更大,这可不是一件能简单用“谁比谁强”来一概而论的事情。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以及他们留下的影响,都像三条奔腾的大河,流向了不同的方向,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土壤。咱们先来说说曹操。很多人一提起曹操,脑海里可能首先会浮现出“奸雄”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关于后主刘禅名字读音的考证,的确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我们今天普遍认为“禅”读作“shàn”,而非常见的两千多音节“chán”。那么,后人是如何知道这个读音的呢?这背后涉及到文献的考据、音韵学的研究以及历史传统的传承。一、 为什么会产生读“chán”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
  • 回答
    如果我真的是那个身处汉末三国乱世,肩负着复兴汉室重任的季汉后主刘禅,面对着内忧外患,我该如何破局?这绝非易事,但我知道,坐以待毙从来不是我的风格。一、 审时度势,稳固内部是基石。首先,我需要清楚认识到季汉的处境。我们虽然坐拥蜀中天险,得益于先帝的赫赫武功和诸葛孔明先生的呕心沥血,但整体实力与曹魏、东.............
  • 回答
    暮色四合,昭烈庙的残垣断壁在晚霞中染上一层凄凉的金黄。身着单薄丝绸的我在冰冷的宫殿里瑟瑟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身边的刘谌,那个我曾以为会与我共度一生的男人,此刻却像变了个人。他眼中的光芒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夫人,”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决绝,“.............
  •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从一个草根出身的织席贩履者,一步步打下蜀汉基业,最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登基称帝,建立汉朝。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更晚一些称帝,甚至终生不称帝,而让刘禅继位,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个人能力、时势背景等多重因素。我.............
  • 回答
    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甚广,也因此被许多人贴上了“昏聩”、“无能”的标签。然而,如果咱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刘禅在被俘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向曹魏投降?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就不是一句“乐不思蜀”能概括的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禅投降的时机。那是在公元263年,蜀汉已经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刘炜,上海男篮的标志性人物,这位陪伴了我们许多年篮球时光的后卫,终于在征战了20个CBA赛季后,向他的职业生涯挥手告别。作为中国篮球的“活化石”之一,刘炜的退役,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坚守与蜕变:从“上海骄傲”到国家队主力刘炜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坚守”与“蜕变”的史诗.............
  • 回答
    刘邦自彭城败退之后,其行动路线确实显得有些“诡异”,这并非是刘邦有意为之的策略,而是在极端不利形势下的被迫应变,以及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机会的精准把握。要把这事儿讲清楚,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环境和刘邦自身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讲。一、败退彭城:一场意料之外的惨败首先得明白,刘邦在彭城是吃了大亏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