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后代结局怎么样?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

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梳理他们的命运:

太子刘璿: 他的命运颇为悲壮。在蜀汉投降前夕,魏国大将钟会发兵攻打蜀汉,后主刘禅率众出降。而此时,刘璿正随同镇守江油的诸葛瞻抵抗魏军。诸葛瞻兵败身死,刘璿也在这场战役中丧生,年仅二十多岁。他成为了蜀汉灭亡时,为数不多在战场上拼死抵抗却未能幸免的皇室成员。

二子刘瑶: 史书对刘瑶的记载非常有限。只知道他在蜀汉灭亡后,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被迁往洛阳。关于他的具体结局,没有更多的详细信息,多数认为他和其他兄弟一样,在迁徙和后续的动荡中,结局不详,可能早已去世。

三子刘琮: 与刘瑶类似,刘琮的记录也少得可怜。同样是在蜀汉灭亡后,随同其他兄弟迁居洛阳。之后,便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再无清晰的踪迹。

四子刘咸: 同样,刘咸的命运也笼罩在迷雾之中。作为皇子,他未能逃脱被迁徙的命运,但具体是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离世,历史并未留下明确的答案。

五子刘永: 这是刘禅儿子中,少数有较多记载的。在蜀汉灭亡后,刘永也跟着父亲一同被迁往洛阳。到了西晋时期,刘永被封为“安乐县开国公”。这或许是他们这些皇室后裔在异国他乡,为数不多的体面待遇了。然而,即便被封了公,也无法改变他们亡国之君后裔的身份。刘永在西晋时期去世,具体的去世时间和原因,史书也没有详细记载。

六子刘阐: 刘阐的结局同样模糊。他被迁往洛阳,之后便如同其他几位兄弟一样,在历史的记录中渐渐淡出了。

七子刘尚: 史料对刘尚的记载也很 sparse。他随父迁往洛阳,但关于他之后的生平,却鲜有提及。

八子刘谌: 刘谌是刘禅最年轻的儿子之一。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蜀汉就灭亡了。他也随同父亲前往洛阳。史书上记载,刘谌在蜀汉灭亡后表现出了强烈的悲愤,他认为自己作为皇室后裔,不能承受亡国的耻辱。关于他的具体结局,一种说法是他后来因为对亡国的伤感,以及无法承受作为亡国皇子的命运,而选择了自尽。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和其他兄弟一样,在洛阳安分守己地生活,最终也难逃命运的安排,随着时间而消逝。

至于刘禅的女儿们,她们的命运则更加飘忽不定。

蜀汉公主: 史书中只模糊地提及刘禅有几个女儿,但具体的名字和人数都未被清晰记载。可以想象,在蜀汉灭亡之时,这些年轻的公主们,无论是否已出嫁,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政治的无情。

一种推测是,她们的命运可能与父皇一同被迁往洛阳。在那个时代,皇室女儿的联姻是重要的政治手段。她们或许会被安排嫁给晋朝的宗室显贵,以巩固晋朝的统治,同时也象征着前朝皇室的彻底臣服。

另一种可能性是,她们的命运更为悲惨。在战乱或政权更迭之际,一些女性皇室成员可能会被囚禁、流放,甚至直接被处死,以绝后患。毕竟,前朝公主的存在,无论如何,都可能成为某些政治力量的象征或潜在的威胁。

还有一种可能是,她们中的一些,或许在外出或是避难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动荡中失去了生命,或者被乱兵所害。

无论哪种情况,可以肯定的是,她们再也无法回到昔日皇宫的锦衣玉食,也失去了作为蜀汉公主的尊荣。她们的余生,很可能是在低调、隐忍中度过,她们的子嗣,也极有可能无法再与“蜀汉皇室”这个身份产生任何的联系,彻底融入茫茫人海。

总的来说,刘禅的后代,除了极少数几位在史书中留下了模糊的痕迹,多数都随着蜀汉王朝的覆灭,消失在了历史的暗影之中。他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动荡与变革的缩影,也是历史洪流中,无数被时代浪潮卷走的个体命运的写照。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荡气回肠,只有无声无息的消逝,和那段三国往事一同,成为后人凭吊的悠悠长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禅的子女一共7男2女,7男分别是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刘璩,2女分别下嫁给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关羽之孙关统,那么刘禅的“七龙二凤”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我们一个一个看。

太子刘璿一房死于钟会之乱

刘璿是汉后主刘禅的太子,生于汉建兴二年,也即公元224年,正是其祖父刘备去世后一年,母亲是王贵人。在季汉灭亡后,身份极其敏感的太子刘璿,本来也是被魏军预备押送洛阳安置的,没想到却在“钟会之乱”中死于乱兵。

咸熙元年正月,锺会作乱於成都,璿为乱兵所害。

虽然刘璿死亡时已经40岁,但从日后刘禅把安乐公爵位传袭给老六刘恂而非刘璿子嗣的情形来看,太子刘璿一房或者在其生前便没有子嗣、或许刘璿一家妻妾子孙,都已全部在“钟会之乱”中遇难。

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璩四房死于永嘉之乱

刘禅的这四个儿子,分别被封为安定王、新平王、新兴王、上党王,均为“郡”王级,对应的基本上都是已属魏国实控的凉州、雍州、并州边郡,这种遥领,本质上是汉吴两国达成平分天下决议之后的结果,汉国的封王全部对应魏国西部领土,吴国的封王全部对应魏国东部领土。这四个儿子,均随刘禅迁往洛阳,成为司马氏政权及日后西晋政权的政治摆设。

四人之中中,刘禅更偏爱刘恂,并把安乐公爵位最终传给刘恂,稍微特殊一些。但包括第二代安乐公刘恂在内的四房子孙,均在永嘉之乱中成为被刘聪、石勒、王弥大军杀害的洛阳贵族,全部遇难。

三子刘琮在亡国前早逝,后代可能流散各处

西河王刘琮,与刘表次子同名,虽然在公元262年季汉灭亡前夕便已去世,但其后代却得以从永嘉之乱中逃往岭南得到保全,日后枝开叶散,先后在江苏镇江、湖南浏阳、四川郫县定居,现有四川郫县犀浦刘氏一族存续,传为刘备-刘禅-刘琮后裔。

私以为,这条脉络若为真,很可能是因为刘琮早逝,此房子孙在西晋也混不上太高的名位,极有可能因为买不起房,而并未在洛阳城中的好地段居住,这才逃过一劫吧?

五子刘谌壮烈殉国

北地王刘谌在季汉灭亡前夕,眼看着父亲刘禅接受谯周建议投降,无奈之下,先杀死妻子与儿女,而后在昭烈庙(今刘备庙、武侯祠二合一建筑)中自杀殉国,这一房子孙也便在季汉灭亡之时便无后了,均死于刘谌的剑下。

诸葛亮子诸葛瞻之妻

瞻字思远,......,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

刘禅的有个女儿下嫁了诸葛瞻,诸葛瞻共有两个儿子,诸葛尚与诸葛京,但此二子究竟是否为汉公主所生,还是存疑的,诸葛尚与父亲诸葛瞻一道战死于绵竹,年仅十七八岁,应当是无后的。

诸葛京在西晋时期受到罗宪推荐,后来官至江州刺史,诸葛京的后代应当是存续下来了,不在山东临沂,就在浙江兰溪,这一支后代即可算作诸葛亮的后代,如若诸葛京为公主所生,倒也可算作刘禅的后代。

关羽嗣孙关统之妻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关统本人的事迹仅有《三国志》里面上述文字中的16字,而且仅仅涉及了其婚配、官位、子嗣情况,并不是很充分,但“卒,无子”三个字,已经很明确地表明,关统与刘禅之女,至少是没有生儿子(关羽重孙)的,至于关统与刘禅之女有无女儿,如有,女儿又嫁给了谁,就难以确定了。

综上,在刘禅7子2女之中,唯有三子刘琮诸葛瞻之妻有可能有延续至今的后代,其余诸子后代延续至今的可能性极低,关统之妻有女性后裔的可能性也因为史书缺载而存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
  • 回答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确实还有一些大将,但整体而言,蜀汉军事力量已今非昔比,能够独当一面、扭转乾坤的顶尖大将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老将的凋零与核心力量的流失:蜀汉灭亡的背景是其军事人才凋零的长期过程。在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努力下,蜀汉在军事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一股力量,但关键时刻.............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将目光聚焦于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而其作者罗贯中,在叙述这场分裂与融合的宏大历史时,无疑流露出对蜀汉政权,尤其是其创始人刘备的偏爱。这种偏爱体现在字里行间,从刘备仁德之名、对百姓的体恤,到他所代表的“汉室正统”的理念,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正是这被作者倾.............
  •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
  • 回答
    蜀汉的灭亡,是一场漫长而悲壮的历史剧,其中姜维的战略部署,尤其是他最后的沓中之战,一直是后世津津乐道且颇有争议的焦点。关于姜维在沓中究竟带了多少兵,史书记载并不算十分明确,但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一些细节,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个相对详细的图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姜维在沓中的行为,并非是主动挑起一场全面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历史格局、地理优势以及军事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要回答北周能否统一,以及如果版图缩减至蜀汉大小能否灭掉北齐,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首先,关于北周统一的最大因素是否是长安,我认为长安确实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将其视为“最大”因素,或许有些片面。北周能够最终统一北方,是一个复杂因.............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魏国在灭蜀汉之后,确实存在一个“为什么不接着快速灭吴,实现一统”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失误,而是 魏国自身国情、蜀汉灭亡后的战略态势、以及东吴的实力和防御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魏国自身实力与战略考量:1. 连续作战的消耗与兵力不足: .............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假如”。如果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顶级谋士都健在,刘备集团的命运是否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能否最终统一三国,灭亡曹魏和东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们还在世的那个关键时期,并分析他们的才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带来哪些改变。庞.............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蜀汉政权(三国时期)与太平天国政权(清朝末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实体,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政治实践。要回答“哪个更能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洪秀全与刘备谁更强”,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影响、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1. 蜀汉政权(刘备建立) 时.............
  • 回答
    蜀汉人物之所以在历代如此倍受推崇、爱戴,原因复杂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是文化、情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悲壮的英雄主义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室正统的象征与“兴复汉室”的理想: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关于蜀汉史料是否被大规模销毁,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三国爱好者中长期存在讨论和争议的话题。结论是:有证据表明蜀汉后期的史料在三国归晋的过程中确实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流失,但“大规模销毁”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遗失和选择性保留。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