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后期到底是个什么局面,为何在蜀被灭后还支撑了十数年?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

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或者其他皇子,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互相争斗,争夺着朝中的话语权。这种权力斗争,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地磨损着东吴的国力,也削弱了政治的效率。

更要命的是,孙权晚年选的继承人,几位皇子之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太子孙登早逝,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之后,其他几位皇子,要么身体不好,要么性格上有缺陷,要么就是被权臣们操控,都无法真正担当起大任。这就导致了在孙权去世后,东吴内部的权力真空和混乱更加明显,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境地。

那为什么在蜀汉被灭后,东吴还能再撑个十几年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首先,东吴毕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老牌势力,它积累了相当的国力和底蕴。尤其是在长江天险的保护下,以及在南方地区拥有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虽然内部有些混乱,但整体上,南方经济相对安定,民众的生产生活还在继续,不至于立刻崩溃。

其次,蜀汉的灭亡,虽然让晋国实力大增,但也消耗了不少兵力。对于刚刚统一北方的晋国来说,想要立刻将矛头对准东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时间来整顿军队,稳定北方,同时也要评估攻打东吴的风险和难度。毕竟,长江天险可不是摆设,攻打东吴需要强大的水军和周密的部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再者,当时的东吴虽然内部不稳,但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晋国在发动统一战争之前,也经历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但都被东吴守住了。这些胜利,虽然不能挽救东吴长期的衰落趋势,但在短期内,确实给了东吴一些喘息的机会,也让晋国意识到了直接进攻的困难。

而且,晋国在统一战争后,也面临着内部的权力交接和稳定问题。像“八王之乱”这样的事件,就让晋朝自身陷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内乱,这无疑给了东吴一个巨大的缓冲期。在晋国自身都顾不上对外扩张的时候,东吴自然也就有了相对的平静。

所以,虽然东吴后期政治混乱,但凭借着长江天险、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晋国自身的一些问题,它才能在蜀汉灭亡后,又苟延残喘了十几年,直到最终被晋国统一。这十几年,与其说是东吴的辉煌,不如说是它在重重困境下的艰难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灭吴其实主要还是靠王濬的水军,假如王濬水军没有练成或者练得很差,东吴支撑到四世纪都有可能。东吴的国本就是长江防线,陆地上魏军本来就有很大优势,后期甚至“武骑千群,无所用之”,因为之前东吴水军几乎无敌了一个世纪,航程甚至达到了可以攻打辽东、越南(交趾)的水平。

三国志吴主传: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
三国志吕岱传:交阯太守士燮卒,权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代燮。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遣良与时南入,而徽不承命,举兵戍海口以拒良等。岱於是上疏请讨徽罪,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
东吴水军的活动范围其实不止长江,而是黄海+东海+南海

此外东吴还至少有十几万陆军(兵23万大概是包含了水兵的数字),放在长江两岸就形成了双保险甚至多重保险,而魏国的跨江投放能力,只有几次将数千精兵运到长江中洲的记载,或者组织偷渡,像臧霸那样“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这些都是脱离补给线的孤军深入,一旦南岸几万吴军反应过来大举反扑,势必不能久战,所以基本上最后都以全军撤退告终。

吴主传: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舩,晨渡濡须中州。
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夏侯尚传:尚夜多持油舩,将步骑万馀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舩,水陆并攻,破之。

当然,在游戏里这个难度往往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很多代东吴水军优势算不上很大,优势很大的几代,也有招可破(毕竟对手是电脑),可以先故意诱使吴军北伐,在中原把主力吴将吃掉,或者在电脑眼皮底下偷渡,只要能打下江南任意一城,剩下的就是摧枯拉朽了。

此外,王濬是在长江上游练益州水军也很重要,在北方练水军就像在南方练骑兵,总有先天不足,赤壁之战后,曹操立马就开始在玄武池练起水军,结果练了几十年,魏国水军也远不能跟吴国水军正面对抗,甚至还不能跟关羽水军对抗,只能打些诸如”油船火攻“、”潜渡江中洲“、”敢死袭攻“之类的袭扰战。而王濬在益州练水军练了不到十年(272年他才进入益州担任太守),东吴就灭亡了。

再瞅瞅王濬的进军路线,很多人印象中的王濬就是接受了吴国投降,其实他是从成都出发伐吴的,一路粉碎了所有拦截的吴国水军(连水军都督陆景都战死了),西陵(夷陵)、夷道、武昌这些沿江重镇,也都是王濬打的,所以保障了杜预的大军顺利渡过长江进入荆南,随后整个荆州的吴军自然便在晋军穷追之下土崩瓦解(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一百二十人)。杜预派敢死队奇袭乐乡之战非常精彩,但若没有王濬,可能杜预军最后也就只能攻下江陵而已,而无法越过长江扩大战果。再然后,王濬一路横扫长江直逼建业,孙皓就投降了。

所以西晋伐吴需要三方面的准备,首先要政治上天下无变,消除了后顾之忧(马隆歼灭秃发树机能),然后需要准备20万大军的衣食后勤(因为东吴全军就有23万,所以这个数字只能多不能少),最后还需要等待水师练成,需要个几年到十年是正常的。甚至以前的解放军书籍还认为东吴灭亡得太快,二十万众竟然四个月(279年十一月-280年二月)时间就灰飞烟灭了。

我前面的帖子也分析过这方面的原因,随着271年丁奉也被熬死,吴国乱世南渡的将领集团应该已经所剩无几,反观汉末给蜀汉甚至东吴提供了大量将官的北方、益州人才库则尽归晋朝所有,所以吴国将才出现断层而晋军水军将领素质不断提高也就是必然结果了。有意思的就是王濬的出生地与关羽仅一河之隔,也许是因为都生在黄河两岸所以会些水性,所以到了南方也能带水军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