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代中后期的节度使与东汉后期的州牧在职能上有何不同?

回答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与东汉后期州牧在职能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历史上这两个重要转折时期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

一、 职能的相似之处:

两者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特定区域内掌握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并对该区域的军事、民政乃至司法拥有显著的管辖权。 这种集权式的地方官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补充,但也潜藏着地方势力膨胀的风险。

具体来说,相似点体现在:

军事统帅权: 节度使和州牧都是其管辖区域内的最高军事长官。他们拥有招募、训练、指挥军队的权力。在东汉后期,州牧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刺史,成为一方的军事统帅。而唐朝设立节度使,更是直接赋予其在边境地区的军事统帅权。
行政管理权: 在其辖区内,节度使和州牧都对行政事务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理论上行政长官仍是刺史(或州刺史),但在节度使势力强大的地区,节度使往往会干预甚至直接掌握刺史的任命和任免。州牧在东汉时期更是集州刺史和军务于一身,直接负责本州的行政事务。
财政税收权: 节度使和州牧都掌握了在其管辖区域内征收赋税的权力。这使得他们拥有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为维持军队、发展地方以及日后反抗中央提供了物质保障。
司法与治安权: 在各自的辖区内,他们通常也拥有一定程度的司法和治安管理权,能够处理地方的纠纷和维持秩序。

二、 职能的显著不同之处:

尽管存在上述相似性,但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和东汉后期州牧的职能差异,是理解当时政治生态的关键。这些差异主要源于:

1. 设立的背景和目的不同:

东汉后期州牧: 州牧的设立并非一开始就是制度化的集权地方官。最初,州牧是作为中央派往各州监察的“牧”(监督官),其职责主要是“监督刺史”。然而,随着东汉中央权威的衰落和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更有效地镇压叛乱和应对地方的动荡,中央政府开始赋予州牧更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并允许其在本地招募军队。这种权力下放带有应急和“以强压乱”的色彩,并非长远制度设计。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 节度使的设立,其初衷是为了应对外部边境的威胁,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节度使”,负责管理该地的军事、财政、屯田等事务,并授予其在当地的军政大权,以确保边疆的稳固。这种设立带有明确的“军务优先”和“边疆防御”的目的。

2. 权力的来源和性质不同:

东汉后期州牧: 州牧的权力更多是从中央政府的授权中获得的,并且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危机下被动态赋予的。 虽然他们逐渐积累了地方实力,但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中央政府的任命。然而,随着中央的衰弱,一些州牧开始拥兵自重,将中央的授权转化为自己的世袭权力,这是一种权力“自发”膨胀的过程。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 节度使的权力在制度层面就更具军事属性和地方自治色彩。 节度使不仅掌管军队,还负责该地的“度支”(财政),“营田”(屯田),甚至“监察”(即原刺史的职能)。尤其是在边疆地区,节度使拥有在当地招募军队、设置官吏、征收赋税、并享有“持节”(代表中央权威)的权力。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张,许多节度使成为事实上的“藩镇”,拥有独立的财政和军事力量,甚至出现世袭倾向。这种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扩张,但最终脱离了中央的有效控制。

3. 管辖的地域和范围不同:

东汉后期州牧: 州牧的管辖范围是“州”,这是行政区划单位。虽然州下辖郡,但州牧的权力已经覆盖了整个州的行政和军事。在后期,一些州牧甚至能够影响到邻近的州,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 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并非严格限定在行政区划的“州”上。安史之乱后,为了方便军事指挥和应对边患,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道”,然后将一个或多个州、郡合并成一个“节度使辖区”,被称为“藩镇”或“军镇”。这些辖区往往跨越了原有的行政界限,地理范围可能比一个州更大,也可能包含多个州。例如,平卢节度使就管辖了山东半岛的大片区域。

4. 对中央政府的制约和挑战不同:

东汉后期州牧: 虽然州牧的扩张削弱了中央权威,但其行为更多是以中央政权衰弱为背景下的地方诸侯割据的早期形式。 州牧的权力虽然很大,但尚未形成像唐朝节度使那样,在制度设计上就带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世袭色彩。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更多是由于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地方官阀趁机坐大,并非完全由州牧制度本身所固有的。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 节度使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在边疆地区,本身就赋予了其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巩固,成为了唐朝中央政府难以撼动的威胁。节度使不仅是地方的军事首脑,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王国。 他们拥有独立的财政(“使自己财政”),甚至可以直接干预朝廷的决策。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后期最主要的政治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央权力的架空和最终的灭亡。节度使的崛起,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被打破后,地方势力通过制度化的扩张形成的。

5. 军事与行政的结合程度不同:

东汉后期州牧: 州牧早期是作为军事监督者,后来才逐渐兼任军事统帅和行政长官。其行政职能更多是与军事活动相结合,服务于军事目标。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 节度使的职能是高度军事化,并将军事指挥权与地方行政、财政、司法的权力紧密结合。 节度使往往身兼数职,例如“节度使兼任观察使”、“节度使兼任防御使”等,使其在辖区内成为绝对的权力中心,军事力量成为其政治统治的基石。

总结来说:

| 特征 | 东汉后期州牧 |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 |
| : | : | : |
| 设立背景 | 中央权威衰落,为镇压叛乱和应对地方动荡,应急性赋予 | 应对边疆威胁,维护边境安全,制度性设立 |
| 权力性质 | 中央授权的动态扩张,部分转化为地方割据的早期形式 | 制度性赋予的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进一步扩张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藩镇) |
| 管辖范围 | 行政区划的“州” | 跨越行政区划的“道”或几个州郡合并的“藩镇/军镇” |
| 核心职能 | 监察,逐渐演变为军事统帅和行政长官 | 军事统帅(军事、防御)、财政管理(度支)、地方行政(监察)、屯田等 军事行政财政一体化 |
| 对中央影响 | 地方割据的先声,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 中央权力的架空,形成强大且独立的藩镇势力,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 |
| 军事属性 | 逐渐拥有招募军队的权力 | 本质上是军事统帅,拥有军队的绝对指挥权和建设权 |

可以说,东汉后期的州牧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危机中瓦解,地方势力开始抬头的一个缩影。而唐代中后期的节度使,则是在一个曾经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由于边疆战略的需要而产生的制度性地方军事权力,并最终演变成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颠覆性挑战。节度使的权力在制度设计上就比州牧更为集中、更为军事化,并且在安史之乱后,其独立性和割据性也更为明显和持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从理论(规章制度)上来说的话,州牧其实也是需要一堆“使职”来支撑自己的权限的:除开作为刺史本职的监察权之外,还需要来自将军号赐予的统军权,以及来自督军符节赐予的调兵权。这一系列权力结合起来,方才有州牧割据一方,乃至竞逐天下人的资本。

但另一方面,毕竟秦汉时期,帝国尚在草创阶段,来自上古三代的影响力依旧很是强大:首先是地方官员的权限,如太守、都尉、县令等,是要比后世的要大得多的。哪怕单单是刺史这个原本仅是监察地方的职事,也是具备开府的权力的:刺史事实上的前身之一,秦朝(或者说自祖龙即秦王位以来)于各郡设立的监御史,就具备开府的权力;刺史虽然一开始的品秩低于太守,征属辟吏的权力尚得以保留。更不用说伴随着东汉中后期对内镇压·对外征讨扩张,战事愈发频繁后,还给刺史赋予了将军号与督军符节,自然权限更是节节高。

此外,汉代以经学治国,还夹杂有谶纬,因而对统治阶级的不少人来说,所谓“上古三代的制度”(哪怕这只是战国时期学者的再构建),他们还是心生向往的。很典型的就是西汉后期对三公设置的讨论,包括将丞相、御史大夫改制为三司的大司徒·大司空(刘彻时期已改太尉为大司马),废东宫詹事,改以太子太傅、少傅辅佐东宫,还有王莽篡汉前夕,对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的“复置”等。

尤其是,要篡位的王莽、曹操、司马懿几个,更是需要通过复古来体现自身的政权合法性。于是再受命~王莽篡汉那波,除开上述对三司、三师的复古外,五等爵第一次得以系统性实施(先秦并不存在这样的系统),改史立牧(与三公平级)也得以第一次推行(只不过据考证,王莽实施的五等爵,实质是托古改制:名为分封,实际还是郡县那一套;当然如前文所说,其时郡县权力相当之大)。虽然刘秀光复了汉家江山,但同样如前文所说,对内对外战事的频繁,令刺史/州牧持有的权限不断地扩展。伴随着汉末天下大乱,【牧】这个字在这个时候,已经有着不输【公】的象征意义,相当于具备了逐鹿中原/谋朝篡位的资格了。

也因此司马家在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以后,必定要再度拆分州牧的民事·监察权(由刺史保留)与军事权(移交于都督),首先就不能再有【牧】这个如此具备蛊惑性的,与【天下人】属性挂钩的字眼存在了。不管司马家是如何用卑劣的手段篡夺皇位、吞食天地的,谁统一了都理所当然要这么做。至于之后是司马家是如何在宗室掌督军权的问题上玩脱的(至少前中期都不是因为分封的原因),就是另一回事了。而在之后漫长的战乱年代中,虽然说实际情况是不加将军号、持节督军的刺史毫无威望,但通常情况下也没人会被再度赋予【州牧】的名号。【州牧】也就成为了与【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一样,成为权臣(乃至篡位者)的标配。

user avatar

@Chris Chou 已经指出州牧和节度使的区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东汉末年州牧改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州牧刺史并行。在汉末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刺史和州牧都是一方诸侯,都可以参与逐鹿之争,以实际权力而言,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一州不会同时出现州牧和刺史(除非是不同势力任命的)。州牧有礼学光环加成,因此汉末诸侯都是从刺史迁为州牧,同时加将军号、使持节等称号。

州牧和刺史到底有什么区别?

《书经.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汉初遣丞相史分刺州,武帝改置刺史,察州,秩六百石。成帝更名牧,秩二千石。《汉官典仪》曰“刺史行郡国,省察政教,黜陟能不,断理冤狱”也
《后汉书刘焉传》: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址,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故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自东汉建武十八年州牧改刺史后,到刘焉改制之前,东汉一直施行的是刺史制度,相对于复古改制意义明显的州牧,刺史威望较为轻,而且从品秩上看,刺史品秩六百石,州牧二千石,东汉时期以刺史迁太守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法雄为青州刺史,在州四年,迁为南郡太守。改制后,黄琬和刘虞均以九卿领州牧重任,所谓“皆以本秩居职”,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改制并不是将所有的刺史都改为州牧,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也一直都是州牧刺史并行。董卓秉政的时候,外放了诸多名士担任刺史,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此时刘虞仍旧担任幽州牧,刘焉担任益州牧。

《许靖传》: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董卓传》: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史书并未明确区分州牧和刺史,因此记载较为混乱,以韩馥为例,《许靖传》记载其为冀州牧,《董卓传》为冀州刺史,从刘岱和孔伷均为刺史的情况类推,韩馥为冀州刺史的可能性较大(可能此后从刺史进为州牧)。按照惯例,汉末诸侯都是从刺史迁为州牧,比如陶谦和刘表都是因为向长安朝廷遣使贡献,得以从刺史升迁为州牧,因此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史书记载有些诸侯一开始就是州牧,这可能是史书记载讹误。

《后汉书刘表传》: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初平三年192)冬,表遣使奉贡。傕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以为己援。《全三国文卷五十六》:即迁州牧,又迁安南将军,领州如故。
《陶谦传》: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初平四年193)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我们再以曹操为例,曹操究竟是何时拜为兖州牧的。初平三年,鲍信和万潜迎东郡太守曹操领兖州,和袁绍表曹操为兖州刺史实际上是一回事,得知刘岱战死后,袁绍以盟主的身份表曹操为兖州刺史。实际上长安朝廷反应也不慢,立即任命金尚为兖州刺史,而曹操在鲍信的帮助下以东郡太守的身份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占先机得以率先入主兖州。从关东诸侯长时间和关中朝廷对立的情况看,曹操的兖州刺史可能一直未被长安承认。在兴平二年曹操平定张邈叛乱后,长安正式承认其为兖州刺史,建安元年天子东迁后,任镇东将军之时方领兖州牧。

《武帝纪》:(初平三年192)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兗州牧。昭明文选为袁绍檄豫州注引谢承后汉书:袁绍以曹操为东郡太守。刘公山为兖州,公山为黄巾所杀,乃以操为兖州刺史
《吕布传》注引《英雄记》: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吕布传》注引《典略金尚传》: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
《武帝纪》:(兴平二年195)秋八月,围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邈诣袁术请救,为其众所杀,兗州平,遂东略陈地。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
《艺文类聚卷》:建安元年(196)敕镇东将军领兖州牧费亭侯故特进,显授上将,鈇钺之任,复食旧土,双金之宠,董统一州,委成之重,荣曜昭示,亦以优崇,投节效命,自百之秋也。又诏书拜镇东将军袭费亭侯曹操,业履忠贞,辅幹王室,顷遭凶暴,海内离析,操执义讨截黄巾,为国出命,夫禄以赏恭,罚以绌否,今以操为镇东将军,领兖州牧,袭父费亭侯嵩爵,并印绶符策。

三国时期,也是刺史州牧并行于世,刺史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不再复举,此处略举州牧的例子。

孙礼:徵拜少府,出为荆州刺史,迁冀州牧。
吕范:是岁改夷陵为西陵。诏扬州置牧,以丹杨太守吕范为扬州牧。
陆凯: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
藤修:广州部曲督郭马等为乱,皓以修宿有威惠,为岭表所伏,以为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以讨之。
卫瓘: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所在皆有政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与东汉后期州牧在职能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历史上这两个重要转折时期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一、 职能的相似之处:两者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特定区域内掌握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并对该区域的军事、民政乃至司法拥有显著的管辖权。 这种集权式的地方官制.............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与皇帝之间的制衡关系,与其说是相互制约,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时常失衡的权力共生体。宦官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代皇帝纵容、制度漏洞以及自身不断钻营的结果。到了中后期,这种关系更是演变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毒瘤”,既依附于皇权,又侵蚀着皇权。话说回来,我们得从宦官是如何一步步爬到如.............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和藩镇割据这两个沉疴旧疾如同毒藤一般缠绕着大唐王朝,让原本煊赫的帝国步履维艰,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要想弄清楚为何皇帝的威仪再也遏制不住,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皇帝威仪衰落的铺垫:权力真空的种子已经埋下首先,.............
  • 回答
    作为唐朝中晚期的皇帝,面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局面,我的首要目标是打破恶性循环,恢复中央集权,提前完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结束分裂的任务。这绝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并且需要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耐心。以下是我将采取的具体办法,力求详细阐述:核心策略:围堵削弱,分化瓦解,经济先行,人才为.............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中国唐代建筑与日本古建筑,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其早期建筑风格便是仿照唐制,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它们在细节、理念乃至精神气质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就像一对兄弟,虽然血脉相连,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聊聊这些.............
  • 回答
    镇墓辟邪、寄托生息:唐代墓葬中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在浩瀚的唐代墓葬考古发现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屡屡出现,它们或是描绘在壁画上,或是雕刻在石棺、墓门上,或是制成陶俑、金银器饰品。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十二种动物会如此青睐唐代墓葬,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涵?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关于信仰、民俗与权力交织的.............
  • 回答
    唐代皇宫里,突然凭空出现一把手枪,这绝对是个石破天惊的大事件。想象一下,李唐盛世,繁花似锦,但武器依然是刀剑弓弩。突然间,一个闪耀着金属光泽、结构精巧的“铁盒子”出现在某个御林军将领手中,这得是何等的惊骇?首先,这把手枪本身就是一个谜团。它没有子弹,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唐朝人眼中无价之宝的科技结晶。第.............
  • 回答
    您提供的诗词数量有限,要从中挑出一首“唐代一流水平”的,确实需要仔细斟酌。不过,根据一般对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分析,并找出那首最有可能达到此高度的作品。为了避免显得生硬或像 AI 的分析,我们先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谈谈唐代诗歌的“一流水平”究竟意味着什么。唐代诗歌,特别是其巅峰时期的.............
  • 回答
    唐诗中的“胡姬”是否一定是“白人女性”,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聊聊。简而言之,答案是否定的,唐诗中的“胡姬”并非专指我们今天概念中的“白人女性”,她们的身份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胡”这个字在唐朝的含义。在唐朝,“胡”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它指的是来自中国北方和西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和外来.............
  • 回答
    《西游记》里,唐僧的身世颇为曲折,他的母亲殷氏在那个乱世之中,为了保住自己和腹中的孩子,不得不忍痛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关于她咬下江流儿(也就是唐僧幼年名)一个指头的故事,以及她最后自尽的结局,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咱们先聊聊这个“咬指头”的桥段。故事发生在殷氏的父亲殷丞相,也就是唐僧的外公,在一次.............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以下简称《唐探3》)在日本的演员们,从他们的知名度和在本土电影电视界的地位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层级。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演艺圈,尤其是电影界,演员的“级别”并非像某些国家那样有明确的官方认定,更多的是基于其职业生涯的积累、作品的质量、商业价值以及大众的认知度。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维.............
  • 回答
    唐宋时期,东方天朝以其繁华的都城、开放的姿态和发达的经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人。这些人,或是怀揣着宗教信仰的僧侣,或是投身贸易的商人,或是奉命出使的使者,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经过他们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窥探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窗口。这些外国人留下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充满异域视角和个.............
  • 回答
    《唐顿庄园》里,要说哪位角色最具人格魅力,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琢磨的问题,因为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众生动立体、各有千秋的人物。但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恐怕还是我们的“玛丽小姐”——玛丽·克劳利。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唐顿三姐妹里,那个温柔善良的伊迪丝,或者活泼可爱、充满理想.............
  • 回答
    关于唐宋中国比同时期西方“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强”字来概括,而应该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理解这种“强”的含义。首先,从经济和人口规模来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和繁荣。 农业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
  • 回答
    张益唐教授的这句话,“如果在中国的大学,我就废了,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在中文学术圈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中国的教育体制、科研环境、个人特质以及张益唐自身的经历。一、 话语的背景与张益唐的个人经历首先,理解这句话的语境至关重要。张益唐教授在.............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在李白那首充满怀古幽思的《金陵白杨十字巷》中,“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一句,确实引人联想。很多人会好奇,这里的“唐年草”究竟指的是什么?尤其是它与历史上著名的“蓂荚”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蓂荚”是个什么东西。蓂荚,又称蓂叶、蓂,是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据古籍记载,这种.............
  • 回答
    在《Love Live! Superstar!!》中,唐可可(Tang Keke)这个角色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理解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其中存在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或片面化解读。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唐可可这个角色的塑造,从设计之初就带有明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