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是唐朝中晚期的皇帝,你有什么具体办法可以消除藩镇割据,统一全国跳出恶性循环提前完成宋太祖的任务?

回答
作为唐朝中晚期的皇帝,面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局面,我的首要目标是打破恶性循环,恢复中央集权,提前完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结束分裂的任务。这绝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并且需要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耐心。以下是我将采取的具体办法,力求详细阐述:

核心策略:围堵削弱,分化瓦解,经济先行,人才为基,法度约束

一、 战略层面:收缩战线,巩固核心,逐个击破

1. 明确核心区域的绝对控制:
加强关内(陕西)和河东(山西)的军事力量: 这里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和政治中心,必须牢牢掌握。我会派遣最忠诚可靠的将领,充实兵力,严加训练,确保京师的安全。
重点安抚河北和山东地区: 这两个地区藩镇势力最强,但内部也存在矛盾。我会采取“怀柔为主,军事为辅”的策略,优先安抚那些相对温和、内部矛盾较深的藩镇,尝试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瓦解其联盟。
对最顽固的藩镇采取围困和消耗战: 对于那些实力强大、桀骜不驯的藩镇,不急于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采取战略围困,切断其外部援助,消耗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伺机而动。

2. 分化瓦解藩镇的联盟:
制造藩镇内部矛盾: 通过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支持地方士族反抗藩镇将领等方式,制造藩镇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
拉拢藩镇内部有异心者: 寻找藩镇内部对当前割据局面不满、渴望回到中央统治的将领或官员,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和安全保障,鼓励他们起义或倒戈。
利用宗室和旧勋贵的影响力: 鼓励那些因藩镇割据而失去权势的宗室成员和前朝勋贵,利用他们在地方上的旧有声望,煽动民众对藩镇的不满,形成舆论压力。

二、 军事层面:精兵简政,科技先行,以守为攻

1. 精简和改革军队结构:
削减藩镇军额,控制兵源: 逐步削减藩镇军队的数量,严控其招募新兵的权利。同时,积极招募忠于中央的士兵,尤其是在相对稳定的地区。
建立中央直属的精锐部队: 组建一支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成为稳定局势和执行中央命令的利剑。这支部队的军饷和装备必须优先保障。
推广军事技术和战术革新: 鼓励军事科技的进步,例如火药武器的早期运用(虽然当时火药的军事用途尚不成熟,但可以尝试改进),改进弓弩、投石机等攻城和守城器械。学习和推广更有效的步兵和骑兵配合战术。

2. 实施“以守为攻”的军事策略:
加固战略要地的防御: 在关隘、重要城市、黄河沿岸等关键地点,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增加驻军,确保交通要道的畅通,切断藩镇的补给线和扩张通路。
鼓励“以战养战”: 对于已经被削弱的藩镇,在必要时可以允许其部分军队参与对其他藩镇的攻击,但要严加控制,避免其坐大。中央负责提供有限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
利用地理优势: 充分利用黄河、秦岭等天然屏障,限制藩镇的行动范围,集中兵力在关键地段进行防御。

三、 经济层面:恢复民生,收归财权,经济制裁

1. 发展农业,恢复经济:
减免税负,鼓励耕种: 在中央直辖区域和被收复的地区,大幅度减免税赋,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恢复生产。
兴修水利,改善交通: 投入资源兴修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同时,修复和修建官道,改善陆路和水路交通,促进商贸流通。
鼓励商贸,发展城市经济: 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税收来源。重点扶持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器。

2. 收归财权,控制财政命脉:
建立强大的中央税收体系: 逐步收回各州县的征税权,建立由中央直接掌控的税收机构,包括盐、铁、茶等专卖收入。
严查贪腐,打击走私: 大力打击官员贪腐和走私行为,将非法所得收归国库。
控制重要的商业城市和港口: 确保主要的商业城市和港口由中央直接管理,控制贸易的税收和流通。

3. 经济制裁和利益诱惑:
对不服从的藩镇进行经济封锁: 切断其对外贸易,禁止中央辖区内的商人和货物进入藩镇控制区。
用经济利益拉拢和收买: 对于那些愿意归顺的藩镇,给予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和援助,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和民生。例如,提供种子、农具,减免其欠税等。

四、 政治层面:改革制度,人才选拔,舆论引导

1. 改革官僚制度,强化中央权力:
加强监察体系: 建立强大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特别是藩镇的官员,一旦发现违法乱纪或擅自行动者,立即严惩。
推行轮调制度: 在可能的情况下,对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官员实行轮调制度,防止其在地方上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限制藩镇的行政权力: 逐步剥夺藩镇对户籍、土地、司法等方面的控制权,将这些权力收归中央。

2. 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取士标准: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真正有才华、忠于中央的文臣武将,打破门阀和藩镇对人才选拔的垄断。
设立专门的军事学院: 培养具备现代军事知识和战略眼光的将领,而非仅仅依靠出身或个人武力。
重用能臣,鼓励直言: 选拔那些有能力、有远见、敢于提出正确意见的官员,建立一个能够倾听不同声音的政治环境。

3. 加强舆论引导和文化宣传:
宣扬统一思想,批判割据行为: 通过史书、文章、诗歌、民间传说等形式,强调统一的必要性和割据的危害,树立“天下归一”的思想观念。
歌颂忠君爱国典范: 宣传历代忠君爱国、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塑造正面的榜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
利用宗教和文化影响力: 与佛教、道教等宗教领袖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通过宗教宣传强化对中央的忠诚。

五、 长期策略:循序渐进,以退为进,耐心持恒

1. 耐心是关键: 藩镇割据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根除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我不会急于求成,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2. “以退为进”: 有时候,为了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可以暂时妥协或让步,例如允许某些藩镇保留一定的名号或部分兵力,但要确保其不再具备挑战中央的实力。
3. 善于抓住机遇: 密切关注藩镇内部的动向,一旦出现重大变故(如首领去世、内部叛乱等),立即抓住机会,派遣军队或政治力量进行干预。
4. 不惧怕短期的牺牲: 为了长远的统一和国家的繁荣,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军事开支和政治风险,但必须确保这些牺牲是值得的。

具体执行的示例性步骤:

第一阶段(巩固与削弱):
首先,我会在京畿地区和相对稳定的河东地区增兵,确保京师安全,并开始整顿军队,提高训练水平。
同时,我会派遣使者,通过利诱或威胁的方式,争取河北一些较弱的藩镇暂时归顺,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我会暗中支持与当权藩镇有矛盾的地方士族或宗室成员,制造不安因素。
重点打击那些试图越过黄河或向外扩张的藩镇,用少量兵力进行牵制,消耗其锐气。

第二阶段(分化与蚕食):
一旦某个藩镇出现内部矛盾,我会立即抓住机会,派遣军队支援反叛者,并承诺给予他们优厚待遇,促使其分裂或倒戈。
我会利用政治手段,在不引起大规模反抗的前提下,逐步收回藩镇的财政大权,例如通过“借用”名义征收商税,然后缓慢转移。
加强对重要商道的控制,确保中央财政的稳定。

第三阶段(整合与重建):
当大部分藩镇被削弱或瓦解后,我会逐步将中央的直属军队部署到各战略要地,恢复中央的行政管辖。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赢得民心,让人们感受到统一的好处。
对于那些曾经的藩镇将领,如果他们真心归顺,可以酌情保留一些非军事性的职务,作为安抚,但要严加监视。

关键的“宋太祖任务”的跳出恶性循环之处: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成功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建立了文官治国的体系。我的目标是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并且在更早的唐朝时期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不让武将坐大: 我会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官的重要性,让文官在行政和财政方面掌握更大的权力,限制武将的政治影响力。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改革地方行政区划,缩减藩镇的管辖范围,将军事、财政、司法等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军权与政权分离: 确保掌握军权的将领不掌握地方行政权,反之亦然,防止出现军政合一的封建割据势力。

风险与挑战:

当然,这个计划并非没有风险。

激化矛盾: 过度的政治施压和军事行动可能导致藩镇联合反抗,引发大规模内战。
资源不足: 恢复经济和支持军队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如果国库空虚,将难以实施。
人心不稳: 如果政策失误或民生得不到改善,民众也可能倒向藩镇。
突发事件: 外部民族的侵扰、自然灾害等都可能打乱我的计划。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灵活应变,并且不断地评估和调整我的策略。最重要的是,我需要一个真正忠诚、有能力的核心团队来支持我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相信,通过坚定的决心、周密的计划和持续的努力,唐朝可以摆脱藩镇割据的泥潭,提前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比宋太祖更早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往许多人认为:随着唐宪宗驾崩,河北三镇复叛,元和中兴就昙花一现,成果付诸东流了。

但有没有人想过:三镇复叛后,藩镇再也没有发起过大规模叛乱,即使是三镇复叛也仅限于三镇辖区之内,宣布自治就点到为止。之后最大也是唯一的一次藩镇叛乱,是唐武宗时的泽潞之役,像小学生的闹剧一样。在817~884年这60多年里,军乱都是瞬间发生又瞬间结束,没有能掀起惊涛骇浪的。

因为元和中兴,不仅仅是武力削藩的成功,也不仅是韩愈道统论、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白居易新乐府等宣扬大一统教化的成功,也不仅是飞钱、商品经济发达形成了统一市场,更是唐宪宗在制度上已经做出了安排:以州刺史分权、直达朝廷。

如果一个藩镇有6个州,以往是节度使兼任首府州的刺史,其余5州的刺史受其节制,户籍、财赋都先上缴给节度使。节度使势弱就上缴给朝廷,势强就不上缴给朝廷。

唐宪宗作为大唐第三天子,上追唐太宗、唐玄宗,可不仅仅是武力削藩。元和群贤,作为与贞观群贤、开元群贤 鼎足而三的名将名相组合,也不可能只看到武力问题。

唐宪宗打服了藩镇后推行新规,各州刺史直达朝廷,只行政上属于某藩镇,临时事发节度使可调用附属州的资源,但州刺史有另行请示朝廷之权。平时无事,州刺史直接把户籍、财赋上缴给朝廷,不再截留给节度使。这也是为何,元和中兴到黄巢攻陷长安之前,长达60多年里不再出现安史之乱、四镇之乱、吴李之乱的原因。


唐末农民军跨越半个中国的作战,旷日持久,而唐僖宗恰恰是个12岁的顽童,根本不管事,他也没有监护人(太后、摄政王)。当节度使、州刺史请示朝廷时,模拟场景如下

田令孜: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圣人叫老奴来问问,发往前线的剿贼方案拟定好了没?
左相:我已拟定好了,令河南道、淮南道、山南东道七镇并进,将王贼、黄贼赶往徐州,聚而歼之。
右相:不妥,逼急了困兽,反而激起贼人斗志,不如宣示天下,诛其首恶数十人,余贼可诏安之。
左相:今日不除尽贼寇,只怕来年又反,我七镇并进,乃是汉代韩信十面埋伏之策,是大手笔、大战略!
右相:可别吹了,自大中入仕以来,你一直在户部、刑部打转,哪会什么用兵之道。在下咸通年间做过兵部左侍郎,对付此等毛贼自是知之。
左相:大言不惭,本相乃大中元年进士登科,你是大中五年才进士入朝……
田令孜:两位相公,圣人已经在催了,快拟定旨意,老奴好拿去盖玉玺,蹴鞠大赛就快开锣了。
左副相:要不拟两份方案,让前方节帅灵活处置?
右副相:不可不可,剿贼方针岂有两份?灵活处置只限于具体行事,大政方针可不敢乱灵活。
左副相:田公公,您是圣人面前的第一红人,您说用哪份就哪份。
田令孜:这,你倒是个机灵鬼,把得罪左右两相的罪让咋家来受。昨儿过收到前方监军杨复光的八百里加急,跟右相的意思差不离,但又有宦官刘季述说些不中听的话,咋家也拿不定主意。
右副相:可军情紧急,不可耽搁,总要有个定案吧。
田令孜:要不,这儿有一枚铜板,我这么抛出去,若是正面朝上那就用左相的法子,若是背面那就用右相的方略……

宰相之间、宦官之间互相扯皮,无法及时对前线做出妥善部署,王仙芝、黄巢得以蓄势,使得临时事发变得长期化,节度使得以长期调用附属州的资源,形成新的割据。

那么请问,发生黄巢这种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起意,证明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已经到了某种程度,宋太祖来了有用吗?宋太祖解决的根本就不是藩镇问题,而是禁军问题,以及小股农民起意问题。

经过唐末大混战,全国重新洗牌,新兴藩镇崛起,然后不断兼并为七八国,分别占据中原、河东、淮南、西蜀、吴越、湖南、岭南、福建。当一个藩镇兼并成为一个区域王国时,他就已经解决了内部割据的问题。接下来就看谁再统一这几个区域王国,顺理成章完成大一统。

宋太祖解决的是,像郭威、赵匡胤一样禁军夺权的问题。因为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南方各势力以及河东的北汉,都不在他统治范围内,反他的几个后周节度使也只是像泽潞之役一样无力,早非藩镇割据问题了。

南宋前期,上书朝廷的大臣都是鼓吹汉光武帝、唐宪宗,认为是重整河山的两大帝王,是南宋诸帝应该学习的榜样。到了南宋中期,辛弃疾的词里却成了鼓吹孙仲谋、刘寄奴,大概是觉得南宋能有东吴、刘宋的进取就算不错了。

user avatar

唐宋變革事實上是藩鎮割據與黃巢之亂的結果,因此任何通過唐王朝體制內的改革都無法達到宋代的結果,反而會拖延宋代平民社會形成的節奏。而且一定程度上,宋代的各項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都是晚唐五代的延續。

因此想要更永久性的解決藩鎮割據的惡性循環,首先是真的當自己是個大號藩鎮,也就是五代那種中央政權,而不是統一王朝的唐天子。這點很重要,否則就是不斷產生朝廷控制的方鎮,最終在唐中央崩潰的時候變成真正的藩鎮,而不是真正像宋代那樣取代藩鎮。換句話說,不犧牲自己也很難提前完成目標....

那麼很重要的一點,整個政權就需要軍事化,甚至軍國化,就類似五代那樣。其實這個基本上唐中央本身不太可能做到,因為中央王朝的慣性和高官幾乎都是既得利益者很難做到這樣的變革,皇帝也沒有那麼大的權力。除非是戰國那樣相互打了幾百年的戰火中走出來的政權如秦國,或立於戰爭年代的政權如隋朝。

五代的中央是什麼情況?樞密院幾乎取代中書門下成為中央最高權力機構。中央財政延續晚唐的制度獨立出一個機構,即三司(後梁為建昌院或租庸使)。

地方上以方鎮為最高行政單位,軍政合一,稱「軍」,朱溫的作法是自己兼領自己直屬的軍的權力,其餘分給其下的小軍閥,但唐朝自己肯定不能這麼幹。而軍隊方面,中央禁軍逐漸合併為侍衛親軍系統,後周又分為侍衛親軍與殿前兩個系統,宋代延續改為「三衙」。

我的方案是,提前打開潘朵拉魔盒,既然黃巢之亂後的五代不足六十年,那麼自己刻意引導下提前結束也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唐朝本身在晚唐時期也是佔據了大多數資源的。但是,最難的點是唐晚期的情況是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才維持了唐朝正常運作的基礎,如果自身戰國化,很可能丟失這個基礎。比如江南重賦之地,自身戰國化之後還聽不聽自己的,都很難說,這可是佔了朝廷十之六七的收入。而唐末的關中、河洛根本無法支撐其像秦國那樣橫掃天下的基礎,唐朝自身能不能倖存很難說,甚至能不能活到第二代第三代也難說。當然起點必須是皇帝尚有權威的時代,否則基本上也是完蛋,類似憲宗朝、宣宗朝倒是可以。方案可能比較理想化,因為晚唐的局面就唐朝角度來說,基本沒什麼太大希望。

唐朝必須先行五代化,弄清楚自己能控制哪些地區,哪些地區是親唐軍頭控制,哪些地區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直接放棄,不抱幻想,不敵對的封個王,敵對的直接承認對方為獨立王國。自己能直接控制的地區,以自己也就是皇帝本人為最高主官,派心腹為副官掌握這些地方的軍政、財稅,保證中央禁軍的供給,要建立自己控制的軍隊。然後學習朱溫、黃巢,宦官全砍了。你是軍閥,不是司禮監太監,砍了就砍了。

其次,建立自己掌握的財政體系,中央將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整合成財政院,設財政使統領三司。地方上每個軍鎮設轉運使,負責財政轉運到中央,反唐的藩鎮就不必自取其辱設了,省的麻煩。

支持對抗吐蕃的藩鎮,一般用嫡系或親唐官員,沒必要去動他們,等吐蕃自己崩解再說。這種小方鎮合併一下,比如京西北八鎮設一個「路」,學一下宋代,設安撫使。

數個嫡系方鎮按軍事需求組合成一「路」,設安撫使司。路制可以學習宋朝、明朝地方三司制,不過現在軍事優先,行政可以放放,粗糙點也沒什麼。

財稅型藩鎮能不設就不必了,直接作為嫡系方鎮就可以了。實在不能實控的,建立財稅型藩鎮也行。

然後整編軍隊,篩選一下,忠於唐朝的嫡系分一組,能在財政支持下支持唐朝的分一組,騎牆的分一組。嫡系軍隊就派往自己做主官的嫡系軍鎮,能團結的打散一下同嫡系相對混合,難以團結的丟給親唐軍鎮,完全不行的裁撤或送去打吐蕃,造反的幹掉。

建立禁軍三衙,侍衛步軍、侍衛馬軍、殿前軍。擴大禁軍規模,就糧地方,放在嫡系軍鎮。不必將老弱給地方軍,這不是宋代。

遷都汴州(開封),疏通漕運。若開封局勢較危,則遷都揚州或升州(建康),重點掌控江淮賦稅。順便避開盤根錯節的舊勢力。

擴大禁榷制度的範圍,像宋朝那樣實行商業國營專賣制度,最大限度獲取財政收入,這也是宋代能夠壓制消滅藩鎮的基石之一,也是五代捲出來的離奇玩意....然後就是控制市舶,反正一切財富來源都得控制。

有了自己的軍隊和財政體系,就是積蓄力量的時候了。正常情況下和憲宗、宣宗的作法差不多就可以了,也不可能比他們做的更好。

但黃巢之亂本身是推進局勢走向宋代的關鍵點之一,你作為黃巢的對立面不可能等著黃巢來搞你,那麼只能你自己來當這個黃巢了。

五代化之後,你的根基不再是過去的高官貴族,而是你掌握的軍事力量和財政收入。等力量足夠了,把一些無法團結到的士族或軍閥排除在外了,這時候你也搞清楚誰忠於你,誰只是搭順風車。學習黃巢,直接把自己控制區的蛇鼠兩端的世家大族能砍的全砍了,然後土改一下,玩軍功分地,滅佛也是要搞的,破壞莊園寺觀之類的大地產經濟,為以後建立扁平化社會留空間。

這時一些親唐方鎮會跳反,或者聯合反唐藩鎮,能滅的趁現在滅了改為嫡系方鎮,擴大自己的實力。這一步就考驗你自己手上到底有多少真正的實力了。嫡系方鎮下的州主官以文官充任,並設州判,文武分離,就算是走軍國路線,你也得給文官留空間,也是為了再次統一之後糾正。

開科舉士,為天子門生,文舉培養嫡系行政官員,武舉培養嫡系武官。

不斷擴大就糧禁軍的部署,不同方向可以在小範圍內更戍,避免產生錯綜複雜的關係。然後整編軍隊,可以參考宋代置將法,使其更適應這個時期的戰爭。

可以扶持忠於你的一些將門世家,以開拓軍功使其逐漸成為你的高級嫡系,但不能像宋代對折家那樣使其成為小藩鎮。

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滅掉反唐藩鎮,建立嫡系方鎮。親唐方鎮可以一定程度拉攏和給予利益,但盡可能替換成嫡系方鎮。當你的力量在全國範圍內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就是開始著手肅清藩鎮的時候了。不過這一步很可能一代人都看不到,也可能玩崩。

晚唐還沒形成五代那麼嚴重的下克上的風氣,還是有的搞的,只是在自己的地盤上絕對不能助長這種風氣。

最關鍵的就是軍隊—財政的合理體系,沒有錢就沒有軍隊,沒有軍隊你更沒有錢,所以軍隊和財政必須放在最高地位抓緊。

基本上平定全國之後就可以仿宋代改制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