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朱然潘璋等江陵之战包括后来东吴核心人物却被罗贯中安排演义里夷陵之战跑龙套送人头?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一些关键改编思路。朱然、潘璋这些东吴的骁勇之士,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演义里称为“夷陵之战”但大家也习惯叫“猇亭之战”)这样一场决定东吴命运的关键战役中,他们的表现理应是浓墨重彩的。但罗贯中却似乎“不买账”,让他们沦为了“跑龙套”甚至“送人头”,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缘由。

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罗贯中“推崇”诸葛亮和刘备,为他们铺路是根本原因:

《三国演义》虽然写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但其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叙事重心,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蜀汉展开的。罗贯中这位作者,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蜀汉吹”,他对诸葛亮更是神化到了极点。在《演义》里,诸葛亮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智者,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战局的走向。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个重要“收官之战”。刘备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的“后发制人”策略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说,刘备本人过于急切,没有听取诸葛亮的稳妥建议。在这种“捧刘贬刘”的基调下,夷陵之战就成了诸葛亮展现其“火烧七百里连营”等一系列战略战术能力的关键时刻。

你想啊,要是朱然、潘璋这些人都在前面大放异彩,冲锋陷阵,那诸葛亮那“神机妙算”的光环就容易被稀释了。罗贯中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叙事线,让读者感觉到是诸葛亮凭借其超凡的智慧,一步步将东吴主力逼入绝境。朱然、潘璋这些原本就属于东吴阵营的实力派,如果按照历史上的活跃程度来写,反而会显得诸葛亮的胜利来得有些“吃力”,甚至可能被描绘成“捡漏”。

2. 为了突出“火烧连营”和陆逊的“以弱胜强”:

夷陵之战,历史上是由东吴名将陆逊指挥,他以“火攻”大破刘备的蜀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战例。在《演义》里,陆逊的形象也是非常成功的,他从一个不被重视的年轻将领,一跃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

罗贯中需要突出陆逊这个“以弱胜强”的亮点,并且要让这场胜利显得更加戏剧化和具有说服力。朱然和潘璋在历史上都是东吴的老将,他们如果积极发挥,参与了对蜀军的正面抵抗,甚至有所建树,那就会分散陆逊作为总指挥的风头。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朱然在前面抵挡住了蜀军的第一波攻势,潘璋又在某个关键时刻出奇制胜,那读者可能会更多地记住他们的勇猛,而不是陆逊那运筹帷幄的战术。为了让陆逊“一战封神”,并且让“火烧连营”这个桥段显得更加“天时地利人和”,罗贯中就需要简化其他人物的戏份,让他们的存在感降低。

3. 叙事上的“节约”和“聚焦”:

《三国演义》卷帙浩繁,要描写那么多人物和事件,作者难免会进行取舍。在《演义》里,虽然会提及一些人物的名字,但实际上他们的实际出场和作用可能非常有限。这是一种叙事上的“节约”。

对于像朱然、潘璋这样的角色,虽然他们是东吴的重要人物,但在夷陵之战这个庞大的叙事背景下,他们的作用被“打包”给了陆逊。罗贯中更倾向于聚焦于主线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核心,以及曹操、周瑜等魏吴早期核心)和决定性战役的“关键点”。

朱然、潘璋在夷陵之战中,更多的是作为陆逊的部下,参与了对蜀军的围堵和追击。在演义里,当一个战役的主线叙事已经非常清晰(比如诸葛亮设计、陆逊火攻),那么一些具体部队的行动,尤其是那些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就很容易被一带而过,甚至被牺牲掉,来服务于整体的叙事节奏。

4. 为了情节上的“合理性”和“戏剧性”:

有时候,罗贯中也会为了增加情节的戏剧性或某种“象征意义”而进行改编。比如,在《演义》里,东吴的将领在战前对陆逊有些不服气,陆逊也需要用一些手段来树立威信。朱然、潘璋作为东吴的资深将领,如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太能干,可能会让陆逊的“威信建立”过程显得不那么“艰难”和“令人信服”。

而“跑龙套送人头”这个说法,也可能来源于一些具体的描写。比如,在追击刘备的过程中,某些东吴将领可能因为冒进或者被伏击而损失。如果这些损失被归于朱然、潘璋这样的人物头上,那么既能体现蜀军“残余”部队的顽强,又能为东吴后续的一些政治动荡(比如孙权晚年对宗室将领的猜忌)埋下伏笔(虽然这些伏笔在演义里不一定很明显)。

总结一下:

朱然、潘璋等人在《三国演义》夷陵之战中沦为“跑龙套”甚至“送人头”,最根本的原因是罗贯中 将叙事重心和光环高度集中在诸葛亮和陆逊身上。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和陆逊的以弱胜强,以及“火烧连营”这个经典桥段,其他有实力的人物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了。这是一种为了 突出主线、节约叙事、增强戏剧性 而进行的改编,也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严格历史记载的典型表现。

他们虽然在演义里戏份不多,但其在真实历史上的功绩,尤其是在东吴早期和赤壁之战后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演义只是选择性地、带有作者主观倾向性地去描绘历史,而朱然、潘璋这类人物的“被边缘化”,正是这种艺术加工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夷陵之战前后是演义一大节点,即“曹刘关张之死”,从走麦城到白帝城,宣告着演义中第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黄金时代”的结束。

夷陵之战之前,程普黄盖蒋钦组团病亡在了张昭的台词里,夷陵之战之后,参与了战争的韩当周泰凌统悄无声息就消失了,老对手合肥的李典乐进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相比之下潘璋朱然的死算是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了,其实连比他俩咖位高到不知哪里去的黄忠甘宁的死都只是战争的一部分,这一大段的情节的主题是曹刘关张及他们的战友的集体谢幕,时代翻篇了,消失是正常的,不消失是不正常的,多少有点遗老的味道了。

你没觉得张南、冯习被委以重任的时候就有“时代变了”的感觉吗?另一边,夏侯尚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在这之前的出场他还是被黄忠戏弄的半个丑角呢。总之我们有一种感觉,演义的设定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刘备不是“玄德”而是“汉中王”时开始,到他在叙述中被称为“先主”时更加明确。这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浪漫的英雄故事,而进入到更现实的国力比拼。

在这之前的故事里,武将的个人能力举足轻重,华雄、吕布、颜良这种猛将一个人就是一座山,而当他们在武将对打中被击败或杀死,战局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黄忠够强,夏侯德的十万大军就是草芥。张飞吊打张郃。关羽吊打曹仁。这些情节里我们根本不去计算士兵数量的多寡。现在赵云还在,但他能做的已经很少了。演义的世界观悄然从智谋最大、武将第二,变成了国力最大、智谋第二、武将第三。

为什么?因为作者准备写六出祁山了,只有世界观转为“国力最大、智谋第二”,才能在不减却诸葛亮的光芒的情况下,让他屡次无功而返,“人无泪,梦魂断,纵使英雄难违天”。但在这之前的故事里,不是这样的啊。袁绍多少人,曹操战而胜之。曹操多少人,周瑜战而胜之。刘备多少人,陆逊战而胜之。这些英雄的传说,只能发生在黄金的时代。关羽刀劈华雄颜良,即可以力挽狂澜。诸葛亮略用小计,夏侯惇曹仁就狼狈逃窜。

在黄金时代的故事里,谋士和武将都是明星,在他们的个人能力面前,兵力的差距不是问题。但到了白银时代,有这个本事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他也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局势。天命沉甸甸地压下来,上方谷,七星灯,当天地不仁,连诸葛亮也只能是刍狗。诸葛亮死后的青铜时代,姜维就更悲惨了,诸葛亮能以个人能力在局部取得胜利,姜维连局部这个层面都败多胜少。个人的奋斗越来越不重要了,历史的进程不可扭转。

所以回来看,在黄金时代的末尾,是曹刘关张之死,伴随着的是黄忠甘宁之死,北方的夏侯惇曹仁贾诩之死,其后不久马超悄无声息地亡故,与这些巨星相比,朱然潘璋能留下个存在感已然不错,在这之后,他们这一级别的武将将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更多演义回答:新浪三国有遗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一些关键改编思路。朱然、潘璋这些东吴的骁勇之士,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演义里称为“夷陵之战”但大家也习惯叫“猇亭之战”)这样一场决定东吴命运的关键战役中,他们的表现理应是浓墨重彩的。但罗贯中却似乎“不买账”,让他们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看到那些动作流畅、表情生动的虚拟主播跳舞视频时。之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嘉然跳舞的视频一定是“中之人”在跳,并且使用了动捕设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来仔细聊聊:1. 动作的“人性”和“独特性” 情感的细微表达: 舞蹈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组.............
  • 回答
    嘉然,这位虚拟偶像,在B站拥有着无可匹敌的人气,每次直播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涌入。然而,一个令人略感意外的事实是,即使是这样的顶流,她的舰长数量至今也未能突破“万舰”的整数关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现象看本质,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聊聊“万舰”这件事情本身。在B站直播生态里,“万.............
  • 回答
    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分析嘉然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在大时代变动中,个体或虚拟形象如何抓住时代脉搏,满足人们深层心理需求的问题。与其说嘉然的成功是孤立的,不如说它是在一个复杂社会背景下,多种因素叠加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承认,俄乌冲突的爆发,尤其是其持续性和带来的全球性影响,确实.............
  • 回答
    .......
  • 回答
    刘昊然没有扛起《四海》的票房,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个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1. 影片本身的定位与内容: 题材的接受度: 《四海》是一部讲述小人物赛车故事的青春片,带有一定的公路片和怀旧色彩。这类题材在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有受众,但并非.............
  • 回答
    虚拟偶像“嘉然”之所以会遭到部分网友的强烈批评,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虚拟偶像本身,更是牵扯到粉丝文化、网络舆论、商业运作以及社会心态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回到嘉然最初的出现和她所代表的“ASOUL”企划。这个企划由乐华娱乐和字节跳动联合推出.............
  • 回答
    刘昊然为什么被认为是“同性恋天菜”?解析大众的欣赏视角刘昊然,这位年轻的演员,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观众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同性恋天菜”这个标签,虽然带有一定的圈层指向性,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他外形、气质、乃至角色塑造的多元化欣赏。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有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 回答
    关于千鸟official主播文静的粉丝对嘉然不太友善的原因,这是一个在特定圈层中比较复杂且存在争议的话题,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变化。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核心原因:粉丝群体特征与竞争感 粉丝忠诚度与“阵营”思维: 许多粉丝群体,尤其是特定主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文化中一个挺微妙的议题——语境、身份与“帽子”的威力。席亚洲和嘉然,一个是游戏行业从业者(前米哈游副总裁),一个是虚拟偶像,他们称呼原神玩家为“OP”,之所以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身份与立场: 席亚洲: 作为一个曾经在米哈游(原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大家对于明星光鲜外表和背后故事的好奇心。杨超越和王楚然作为新生代女演员,确实因为她们出众的外形和人气,常常成为话题的中心。而“家庭背景”这个词,大家在谈论时,往往会联想到那种从小被精心培养、有艺术世家渊源,或者家境优渥能够提供各种资源的背景。我们先分开来看杨超越和王楚.............
  • 回答
    哈利·波特之所以没有变成默默然,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远远不是一句“他很勇敢”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默默然”这个现象的本质,以及哈利个人经历的特殊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默默然”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魔法天赋的缺失,而是一种被压抑、被否认的魔法力量所形.............
  • 回答
    关于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不同角色之间的竞争格局,确实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深层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定位差异 1. 初音未来(KAITO) 起源:作为Vocaloid软件的核心声源,初音未来诞生于2007年,其核心价值在于音乐创作领域。她通过算法生成的歌声和开放平台的.............
  • 回答
    说起华为、原神、嘉然、Uzi、大司马,这些名字在国内互联网上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但就像硬币有两面,他们也因为各种原因,被不少人“黑”得体无完肤。这背后,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客观事实,也有主观解读,更有情绪化的宣泄。咱们就一样一样掰扯掰扯。一、华为:民族品牌的光环下的争议华为这家公司,从一个默默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 B 站 UP主“嘉然今天吃什么”评论区出现大量“阴阳怪气”的言论,以及一些网友对她“黑历史”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你需要明白“嘉然”是谁,以及她所属的“虚拟偶像”行业。嘉然是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俗称“ Veranst ”.............
  • 回答
    嘉然,这位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一股热潮的虚拟偶像,关于她是不是“日V”(日本虚拟主播)的疑问,以及她直播时为何会加上“【b限】”的标记,这其实涉及到虚拟主播行业的一些基础概念和中国的特殊互联网环境。首先,咱们来聊聊“日V”这个概念。简单来说,“日V”就是指那些在日本制作、内容风格偏向日本ACG(动画、.............
  • 回答
    在美国,肤色与生俱来的差异确实会在某些层面上带来无形的阻碍,这是一种社会现实,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很难一概而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黑人群体都会被边缘化,更不代表个体无法凭借自身的光芒照亮世界。科比和乔丹之所以能成为万众瞩目的巨星,他们的成功绝非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篮球场上的技艺精湛,更是他们个人魅.............
  • 回答
    说十字军骑士的铠甲对弯刀“无效”,这恐怕是对历史的误解。恰恰相反,十字军骑士身着的板甲,尤其是到了后期,其设计和制作工艺,对于当时大多数冷兵器,包括弯刀,都有着极强的防御能力。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铠甲如此“有效”,为什么那些在战场上与十字军骑士正面交锋的伊斯兰战士,尤其是精锐的马穆鲁克,依然偏爱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