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有大将吗?

回答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确实还有一些大将,但整体而言,蜀汉军事力量已今非昔比,能够独当一面、扭转乾坤的顶尖大将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

1. 老将的凋零与核心力量的流失:

蜀汉灭亡的背景是其军事人才凋零的长期过程。在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努力下,蜀汉在军事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一股力量,但关键时刻的将帅严重不足。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 在蜀汉灭亡前,这些早期开国功臣早已全部去世。他们是蜀汉早期军事的基石和灵魂人物,他们的离世对蜀汉的军事力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诸葛亮: 作为蜀汉的擎天之柱,诸葛亮在世时,蜀汉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都非常完善。但他的早逝,使得蜀汉失去了最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后续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执行诸葛亮的遗计,缺乏新的创造性突破。
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之后蜀汉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也是蜀汉灭亡前最后一位力图复兴汉室的大将。他在军事才能上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北伐策略虽然勇猛,却也消耗了蜀汉本已不多的国力。在蜀汉灭亡的关键时刻,姜维已经率领主力在沓中,远离都城,未能及时回援。

2. 灭亡时的主要将领及状况:

当钟会、邓艾兵分两路伐蜀时,刘禅身边以及蜀汉能够动员的将领主要有以下几位:

卫瓘、 张翼、 廖化: 这几位都是蜀汉后期的老将,但他们的军事才能已经无法与前代大将相比。在蜀国灭亡之际,他们被委以重任,但未能有效抵挡魏国大军。
卫瓘: 担任镇西将军,本应负责关中方面的防御,但他在军事上并没有过人的表现。
张翼: 担任前将军,作为前线将领,在与魏军的作战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廖化: 担任右车骑将军,是蜀汉后期的一员宿将,但其军事才能已成强弩之末,无法在危急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黄崇: 担任蜀国侍中、越骑校尉、贲(bēn)督。黄崇是诸葛瞻手下的重要将领,在绵竹之战中表现勇猛,但最终也未能抵挡住邓艾的攻势。
诸葛瞻: 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被任命为都督、建威将军,与黄崇一同镇守绵竹。尽管他有着不错的才干,但面对邓艾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以及魏国强大的兵力,最终兵败身死。诸葛瞻的战败,是蜀汉主力部队覆灭的关键点。

3. 其他可能在场的将领及原因:

除了上述几位在前线或关键地点作战的将领外,一些在后方或担任其他职务的将领,理论上可能在成都,但他们的作用和能力已经无法在面对灭国之战时起到决定性作用。

谯周: 谯周在蜀汉灭亡时是宦官黄皓的亲信,他对黄皓说“魏军不能来”,是导致朝廷轻敌的重要原因之一。谯周本人是文臣,更擅长学术研究,在军事方面没有任何建树。蜀汉灭亡前,朝政被宦官把持,很多有能力的将领受到排挤,或者无法施展抱负。
宦官黄皓: 虽然不是大将,但黄皓作为刘禅的宠臣,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排斥忠良,导致朝政混乱,军事指挥失当,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4. 刘禅的困境:

刘禅在蜀汉灭亡时,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的身边并没有能够真正力挽狂澜的大将。即使有,也受到宦官干政、朝政昏聩的影响,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姜维的远征: 姜维率领主力在沓中(今甘肃东南部,距离成都较远),当得知魏国大举进攻时,已经来不及回援。即使他能及时赶回,蜀汉的兵力也已十分单薄。
内部的无能为力: 在成都,能够负责防御和指挥的将领,如诸葛瞻等人,在关键时刻也未能抵挡住魏军的攻势。

总结: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虽然还有一些老将和官职在身的将领,但他们已经不是能够支撑起整个国家军事体系的栋梁之材。蜀汉最能独当一面、具备战略眼光的将领要么已经去世,要么远在他乡作战,要么能力不足以应对灭国之战的挑战。加上朝政的昏乱和宦官的干政,使得蜀汉在面对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时,显得孤立无援,最终走向了灭亡。

可以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军事力量的衰竭和人才断层的出现,而非刘禅身边没有“大将”这个概念上的存在,而是这些“大将”已经无法再发挥“大将”应有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宪、阎宇

《晋书》: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霍弋

《汉晋春秋》: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

柳隐

《华阳国志》: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围戍多下。惟隐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后主既降,以手令敕隐,乃诣会。晋文帝闻而义之。

张翼、廖化、董厥

《三国志 张翼传》: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常勖

《华阳国志》: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勖独率吏民固城拒守。〔得〕后主檄令,乃诣艾,故郫谷帛全完。刺史袁邵嘉勖志节,辟为主簿。

蒋斌

《三国志 蒋琬传》:子斌嗣,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魏大将军锺会至汉城,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愿告其所在!”
斌答书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讬通流,未拒来谓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迈,乃欲屈驾脩敬坟墓。视予犹父,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会得斌书报,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於涪,待以交友之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确实还有一些大将,但整体而言,蜀汉军事力量已今非昔比,能够独当一面、扭转乾坤的顶尖大将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老将的凋零与核心力量的流失:蜀汉灭亡的背景是其军事人才凋零的长期过程。在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努力下,蜀汉在军事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一股力量,但关键时刻.............
  •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
  • 回答
    .......
  • 回答
    蜀汉的灭亡,是一场漫长而悲壮的历史剧,其中姜维的战略部署,尤其是他最后的沓中之战,一直是后世津津乐道且颇有争议的焦点。关于姜维在沓中究竟带了多少兵,史书记载并不算十分明确,但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一些细节,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个相对详细的图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姜维在沓中的行为,并非是主动挑起一场全面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诸葛亮被尊为中国的“智圣”,其鞠躬尽瘁,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纵然他拥有通天的智慧,最终蜀汉还是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所灭,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偏差与国力限制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隆中对.............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历史格局、地理优势以及军事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要回答北周能否统一,以及如果版图缩减至蜀汉大小能否灭掉北齐,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首先,关于北周统一的最大因素是否是长安,我认为长安确实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将其视为“最大”因素,或许有些片面。北周能够最终统一北方,是一个复杂因.............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魏国在灭蜀汉之后,确实存在一个“为什么不接着快速灭吴,实现一统”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失误,而是 魏国自身国情、蜀汉灭亡后的战略态势、以及东吴的实力和防御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魏国自身实力与战略考量:1. 连续作战的消耗与兵力不足: .............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假如”。如果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顶级谋士都健在,刘备集团的命运是否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能否最终统一三国,灭亡曹魏和东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们还在世的那个关键时期,并分析他们的才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带来哪些改变。庞.............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蜀汉政权(三国时期)与太平天国政权(清朝末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实体,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政治实践。要回答“哪个更能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洪秀全与刘备谁更强”,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影响、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1. 蜀汉政权(刘备建立) 时.............
  • 回答
    蜀汉人物之所以在历代如此倍受推崇、爱戴,原因复杂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是文化、情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悲壮的英雄主义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室正统的象征与“兴复汉室”的理想: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关于蜀汉史料是否被大规模销毁,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三国爱好者中长期存在讨论和争议的话题。结论是:有证据表明蜀汉后期的史料在三国归晋的过程中确实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流失,但“大规模销毁”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遗失和选择性保留。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