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姜维如果没有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能否抗住钟会邓艾的灭国战争,是否能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的时候?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略思想。

姜维的“西进”战略与汉中防御体系的重塑

首先,咱们得明白姜维为什么会对汉中的防御体系进行调整。这背后,是他一直以来“北伐”的战略思路。从诸葛亮后期开始,蜀汉就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困境:国土狭小,兵源和后勤都比不上曹魏。想要破局,就得主动出击,消耗对方,争取主动权。姜维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路,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为了实现这个“进攻”,他做了几件事:

1. 强化剑阁、阴平的防御: 很多人可能觉得姜维是在“放弃”汉中,把重心放在了剑阁和阴平。实际上,这是他战术调整的一部分。他意识到,汉中虽然是蜀汉的门户,但如果守不住,后面的剑阁、阴平才是蜀汉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屏障。他加固了这些关隘,增派兵力,意图将战线推到敌人难以逾越的地方。
2. 在姜维的眼中,汉中已经成为一个“前线”而非“后方”: 长期以来,姜维北伐的部队都以汉中为出发点。这意味着,汉中本身就承担了相当大的军事压力和消耗。他需要确保自己在北伐时,后方不会因为侧翼受到攻击而崩溃。
3. 分散汉中兵力,将部分主力拉往陇西: 这是最常被诟病的一点。姜维为了在陇西地区建立牵制性的军事存在,或者说争取战略缓冲,确实将一部分精锐部队带离了汉中,并且长期驻扎在各地。这种做法,在很多军事分析者看来,无疑是削弱了汉中这个核心地带的防御力量。

如果没有姜维的这些调整,蜀汉还能撑多久?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个“平行宇宙”,姜维没有进行这些调整,而是遵循了诸葛亮后期“守定汉中,相机而动”的策略。

汉中兵力会更集中: 如果姜维没有把主力往西边(陇西、沓中)拉,那么汉中地区必然会驻扎更多的兵力。理论上,这会增加钟会、邓艾攻打汉中的难度。
防御体系会更“传统”: 汉中作为蜀汉的北大门,其防御体系会更侧重于汉水流域的据点,以及各个关隘的加固。这是一种稳健的防御策略,如同诸葛亮时期那样。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几个关键的“但是”:

1. 曹魏的战略优势从未改变: 曹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蜀汉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只要曹魏下定决心,并且找到了合适的机会(例如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的不稳定),他们就总能集结起一支足以倾覆蜀汉的大军。姜维的调整,无论怎么看,都是在试图弥补这种劣势,通过兵力调度和战略前移,来争取主动。
2. 诸葛亮时代的困境依然存在: 即使姜维没有调整,诸葛亮时期就面临的“北有强敌,南畏动摇”的局面并未改变。蜀汉的生存空间始终狭窄,一旦被大规模进攻,防御线的压力会瞬间转移到汉中。
3. “人心”与“士气”: 姜维的北伐,虽然消耗了国力,但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蜀汉的“战斗意志”和“帝国气象”。如果蜀汉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防御状态,士气是否会更快地崩溃?尤其是在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大背景下,这种士气问题可能更加严峻。
4. 邓艾偷渡阴平的“意外性”: 姜维即便把兵力集中在汉中,也未必能挡住邓艾。邓艾之所以能偷渡阴平,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蜀汉在阴平方向防御的薄弱和对敌军动向的误判。如果姜维没有在前面“吸引”和“牵制”住钟会的主力,邓艾是否会采取同样的策略,或者曹魏会找到其他的突破口?我们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邓艾的奇袭,是基于对蜀汉整体防御部署的判断。姜维的调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让钟会和邓艾不得不进行协同作战。

关于“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的设想:

这个设想本身就很有意思。西北边患,比如羌、氐、胡人的叛乱,确实是曹魏(以及后来的西晋)长期面临的问题。

如果蜀汉没有被灭: 理论上,如果蜀汉凭借其“传统”防御体系,成功抵挡住了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那么它就能继续存在。在它存在的这段时间内,西北边患确实会给曹魏(以及晋朝)带来一些麻烦。
但这种麻烦能让蜀汉“活下来”吗? 这个就很难说了。边患更多的是对曹魏的“牵制”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打击。曹魏即使面临边患,其整体实力依然远超蜀汉。而且,边患的爆发往往也是因为中央集权减弱、管理不善,这本身就是国家实力衰弱的表现。
蜀汉自身也面临“边患”: 蜀汉自己也需要面对西南夷的稳定问题。而且,蜀汉的财政和兵源一旦被长期消耗,即使没有被灭,也可能因为内部的衰竭而走向灭亡。
历史的“合力”: 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是当时曹魏内部多重因素(政治、军事、人才)合力推动的结果。即使姜维的防御策略有调整,也不能完全排除整个帝国力量对蜀汉的碾压。

总结一下,姜维的调整究竟是好是坏?

我认为,姜维的调整,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汉中防御的“兵力分散”,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当时的战略环境下,是他在竭力寻找打破蜀汉劣势、争取主动权的出路。

如果姜维没有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蜀汉可能:

在汉中会有一支更强的防御力量。
但依然很难完全抵挡住曹魏倾国而来的攻势。 汉中的坚守,就像诸葛亮时期一样,是以消耗战和胜利为前提的。一旦曹魏投入足够的兵力,并且找到了突破口(邓艾的阴平就是这个突破口),汉中依然可能失守。
失去主动性,陷入被动防御。 姜维的北伐,即使屡次未竟全功,但至少让蜀汉保持了“进取”的姿态,也牵制了曹魏相当多的兵力。一旦回到纯粹的防御,蜀汉的劣势会被无限放大。
“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的可能性并不高。 即使蜀汉得以苟延残喘,其内部的消耗和外部的压力,也很难让它独立于整个历史进程之外。西北边患的爆发,本身就是历史大势的一部分,它不一定能成为蜀汉“救命稻草”。

与其说姜维的调整是“错误”,不如说是在“绝境”中的“搏命”。 他的战略思想,是基于蜀汉国力无法与曹魏长期对抗的现实,试图通过主动出击来“以小搏大”,或者至少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和时间。他的确将一部分精锐部队派往了陇西,但这也是为了在前线制造牵制,避免被敌军长驱直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姜维的战略选择,无论是对是错,都无法改变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但他的确尽力了,而且他的战略思路,也代表了蜀汉后期在绝境中挣扎求存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站在那个时代,面对那样强大的敌人,也许我们也会做出相似的“冒险”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关的问题不止回答过一次,这个问题没法得出确切答案,只能说姜维没改变汉中布防的情况下,蜀汉不会灭亡那么快,以下说几个重点。

反驳我观点的人总是拿出姜维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设立围守的事情,认为姜维并没有撤除汉中所有围守。可只要看过《三国志集解》的都只知道这些地方全部都在陇西,根本就不在汉中,姜维是打算在陇西建立防线,实际上却没能成功,邓艾跟姜维对持的时候已经严重踩入姜维布下的防线。根据邓艾最后观察姜维的兵力至少有四五万,姜维要在陇西建立防线也非得四五万兵力,如此汉中的兵力就确实下降了许多。

《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西安围见杨戏《辅臣赞》末《王嗣传》。建威在甘肃階州成县北,见《诸葛亮传》。武城在甘肃巩昌府宁远县西南,见《邓艾传》。余未详。◎赵一清曰:诸城在今階成、凤沔间。◎萧常曰:○皆巴汉之境。○范书《光武纪》十一年注:武卫即下辨,属武都郡。今成州同谷县,旧名武卫城。○石门即龙门。○杜甫《龙门镇诗》:石门云雷隘,古镇峰峦集。】

个人补充,按姜维在延熙十六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石营应为姜维防线之一,怀疑石营即是石门。晋改西县为始昌,可能即是建昌,此地临近祁山,自是蜀汉前线所在。张飞、马超曾屯固山,既然下辨是武卫,这一处防线亦也合理。按照武城、武卫、建威形成的防线,都可知道这些地方皆在陇西前线,诸葛亮多次出祁山,早就在这些区域建立下许多军事建设。配图中深红色的地点是姜维后期活动的地方,更支持了姜维布防陇西的合理性。

姜维的撤防连带效应如何?内部协调不行,部将忠诚不佳,不赖主将,反倒赖下面的人猪队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错马谡和赵云,尚且以此自贬,姜维作为一国主将,内部协调出了问题居然毫无责任?蒋舒原为武兴都督,武兴本为仇池,位于汉中西边的沮县,是由西部进入汉中的隘口。姜维撤除汉中围守后,这个地方并不受到重视,蒋舒有可能是因为姜维撤防和无可称两个原因才被换走。既然认为一位将领没用干脆不用就算了,却仍留着自作隐患。而傅佥亦不设防备,导致关城失手,将这两位将领留在重要关口,如何能没有用人不当的责任?

◎《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通鉴》此句下有“不设备”三字。◎胡三省曰:使舒果迎战,亦未可保其必胜,佥何为不设备邪?关城失守,佥亦有罪焉。】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胡三省曰:宋白曰:武兴,汉武都沮县地,○《元和》:兴州城即古武兴城也。蜀以处当冲要,置武兴督以守之。○无称,言其庸庸无可称者。◎谢锺英曰:○《水经注》:汉水东迳武兴城南。《元和志》:即兴州城,城周五百许步,惟开西北一门,外有仓垒,三面周匝。○《方舆纪要》:今陕西汉中府略阳县治。】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再度考证一下蜀汉的汉中围守,除了黄金、兴势、武兴外,刘备和魏延当初设立的围守均不见于《三国志》,只能根据当时蜀汉在汉中的行政划分。根据杨晨《三国会要》记载,黄金、蒲池、兴势三县为刘备进入汉中后新设,蒲池以蒲为名,在黄金东部,但可能意义不是很大,连曹爽伐蜀时都被忽略了。

褒中县有褒城,依山临水,东汉时汉中太守郑勤移屯褒中抵御羌贼,可知是防御重地,地里位置恰好可防御斜谷入口的敌人,符合拒敌于国门外的围守。在褒城北边还有箕谷,昔年赵云与曹真交战失利,就凭着退守箕谷不至于损事过大。此地山崖绝险,溪水纵横,跟褒城南北呼应,可防御东边而来的敌人,倘若汉中东部失守,仍可凭此二处守住勉县地区。

沔阳即勉县的前身,根据《水经注》的描述其城跟汉城是两处地方,应在汉城之北,作用防御故道进入的敌人,符合拒敌于国门外的据点围守。再加上东南的南乡,西边的武兴,西南的阳平,由四面八方围着汉中盆地。

《水经注 沔水》:沔水又东经沔阳县,故刘备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封定军山。诸葛亮遗令葬于其山,茔东即八阵图也。
《一统志》:沔阳故城,今陕西汉中府沔县东南。

南郑在张鲁时为汉中郡治,孙资别传言诸葛亮军在南郑,故而此亦为蜀汉郡治才对。曹丕曾说过:“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张鲁有精甲数万,临高塞要,一夫挥戟,千人不得过。”——这是曹操南征以后给曹丕所留下的印象。孙资向曹叡陈诉曹操昔年的看法,曹操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可见刘备和曹操、曹丕看法惊人一致,汉中只要依着盆地四周的山势防守,如同天狱一般。

《三国志刘放传》引孙资别传:'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

其后西晋名将羊祜上表伐吴,里边分析过蜀汉灭亡的原因,一句“曾无藩篱之限”言出了姜维撤防后的诟病。姜维撤围未必是让部队全部撤离原本的据点,当初魏延在时是实兵防守,完全不让敌人通过据点。姜维的布防是抽走围守兵力,只能独立防御,不能以多个据点互相呼应为援,将敌人牵制在防线以内。所以魏军才能够进入汉中盆地自由活动,不受蜀军围守牵制。而魏军兵力高于蜀汉,在平地以内可展开军势自然更占优势。若能像王平那样以兴势、黄金堵路口,不说一定能击退钟会十数万大军,但魏军必然会在汉中遭到顽强抵抗,连破两道防线才能打到阳平关,需要的时间会多很多,自说不上阳平关会因为意外而失手。将敌人牵制在汉中越久,蜀汉则更有时间让东吴援军入蜀,还能够将永安和南中的援军投入汉中,当时孙休已命丁奉进军寿春牵制魏军,若非蜀汉灭的太快,丁奉也不会早早退兵,这些情况都增大了蜀汉续命的几率。

《晋书》卷三十四:“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虽然没法皆尽考究出刘备、魏延当初设立的所有防守据点,从地理逻辑看来沔阳和褒中、箕谷用于防守故道和斜谷成立,汉城作为中枢据点策应。兴势和黄金用于防守骆故和子午谷,固城的作用是策应兴势和黄金,形成一道防线。赤坂一地位于黄金和兴势之间,昔年诸葛亮屯兵固城和赤坂防御司马懿、曹真进攻汉中,应该是基于黄金、兴势防线下临时增添的一处防御据点。退一步说,兴势、黄金防线依然被钟会所破,蜀军仍可凭着勉县地区的环山地势做最后防守,昔年刘备虽斩夏侯渊,夺走汉中西部,但张郃、郭淮仍旧凭着汉水地理守住路口,不让刘备东取南郑。曹操进入汉中后,刘备凭着勉县环山地势跟曹操消耗,终究迫使曹操退兵。按正常逻辑,魏军只有打破了勉县地区所有重围,在可能去打阳平关。姜维只着重防守汉、乐二城的情况下,钟会派兵围攻这二城以后,就直接进攻阳平关,姜维来不及应对蒋舒和傅俭的意外,除了刘禅、黄皓的原因外,姜维的布防造成魏军打到阳平关太快也有责任,根本来不及应对。身经百战的刘备和性格谨慎的诸葛亮都认可的布防,到了姜维这改变了布局,还造成敌人轻入阳平关。倘若姜维此法更胜拒敌于国门,则曹操、刘备、诸葛亮、魏延、王平、羊祜的军事才能皆在姜维之下。

最后一个重点,钟会没打到剑阁,邓艾就没法走阴平道。姜维因阳平关失守而退守剑阁,钟会大军逼近却难以攻克,邓艾是趁着姜维主力跟钟会相持于剑阁的情况下,才敢于以奇兵绕到姜维后方,因为两军距离不算远,钟会仍能给邓艾派遣援军。邓艾分析出的结果是剑阁的蜀军要不退还涪县,这样钟会就可以攻破剑阁。另一个可能就是姜维并不退兵,邓艾则占据涪县,对姜维形成前后夹击的局势。邓艾也没能大胆分析出可以大破诸葛瞻并攻破绵竹,这个问题就属于蜀汉内部原因和诸葛瞻的无能了。

倘若钟会大军还被拖在汉中,邓艾的部队断不敢走阴平,即没有那个战略条件,风险也更大的多。钟会在汉中的情况下,邓艾比较有可能由阴平向东进攻白水关和关城,着重于夹击驻守在关城和阳平的蜀军。从魏军轻易进入汉中,到钟会攻破关城得到蜀军存粮,大军压迫剑阁以及邓艾险走阴平,都是汉中防线崩溃造成的滑坡现象。

即便姜维能在剑阁坚持到钟会撤军,然则除去史书未记载被曹魏夺走的险口据点,仍然可以算出阳平关、关城、箕谷、沔阳已入魏军之手,倘若魏军留兵汉中险口拒守,又占有阴平、武都从西边向汉中威胁,蜀汉即便能打回汉中,亦然元气大伤。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阴平古道已难考证,但阴平的位置在今文县,从文县绕道经平武县地区的顺序没错。


汉中、阴平、武都三郡是一条战略防线,占据汉中,则阴平、武都孤悬在外,轻易就能控制这两处地方。相反,倘若只占据阴平、武都,则难以对汉中和巴蜀构成威胁。防守汉中确实需要很多兵力,当年夏侯渊和张郃数万兵力都没能守住汉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而言汉中是生死存亡的地方,正应了诸葛亮麾下谋士杨洪之言:“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至于蜀汉能否撑到270年仍是未知之数,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源自西北连年大旱,刘禅在树机能起兵第二年就死了,蜀汉就算拖到那时也需要整段。在正常情况下曹魏经过一两年整顿有可能就会再度伐蜀。第二年孙休就趋势,孙皓上台对后对群臣进行肃清,导致步阐、孙秀叛国投敌。交趾太守孙谞贪暴,也会引发叛乱。孙吴政局并不稳定,对蜀汉的帮助有限,曹魏有很大机会再次伐蜀。司马氏无灭蜀之功,怕也不敢称帝,限于政治局势下还是会有大动作。

蜀汉内部情况则是黄皓、诸葛瞻、董厥等欲要用阎宇替换姜维,兵权要不就和平解决,要不就可能引发内战。具体还得看姜维在假设的汉中之战里打的怎么样。诸葛瞻为人没有大才,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但他身为诸葛亮之子,又是刘禅的女婿,掌权的呼声极大。姜维、诸葛瞻、黄皓三股势力如何解决问题,同样是个问号?只有写穿越小说的朋友才会认为诸葛瞻会跟姜维联手铲除黄皓。诸葛瞻这少壮派又怎会轻易更掌权多年的姜维走在一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姜维魂穿曹爽,高平陵之变能否翻盘?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要是姜维,那个在蜀汉苦苦支撑、屡次北伐的诸葛亮接班人,突然魂穿到高平陵之变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附在了曹爽这颗“猪队友”身上,能不能绝地反击,改变历史的走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姜维可不是一般的角色,他有胆识,有谋略,更.............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如果刘禅并非昏君,并且诸葛亮、姜维北伐之时,他能做到一位合格的君主应尽的职责,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撇开“昏君”的标签,设想一个并非昏庸的刘禅。这意味着他并非傀儡,而是能够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
  • 回答
    铁索连环,烽火遗珠——苏沉船遇上姜维长安的夜,依旧如往昔般繁星点点,只是这座古老的都城,却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虑之中。当苏沉船在一阵眩晕过后,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粗糙的木板床上,四周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草味和汗味。他头痛欲裂,脑海中回荡着最后的记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艘摇摇欲坠的商船,以及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置于后三国时期,替代姜维的角色,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挑战性的设想。要判断蜀汉能否因此而不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的优势与劣势:优势: 战斗意识和战术风格: 李云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风格和极强的战斗意志。他擅长.............
  •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 回答
    要论周瑜与姜维谁才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颇有趣味且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他们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各有千秋,但若深入剖析,在治军、谋略、政治手腕以及综合影响力等方面,我们能看到一些微妙的差异。周瑜:青年才俊,战略大家,但人生短暂周瑜,字公瑾,东吴的开国功臣,年少有为,风度翩翩,堪称“美姿容”。他不.............
  • 回答
    关羽和姜维,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一个以勇猛善战名垂千古,一个则以勤勉智谋支撑蜀汉半壁江山。将二人拎出来比较谁的打仗能力更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但也很难有个绝对定论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很大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个人勇武与战场影响力.............
  • 回答
    姜维的北伐,与其说是在追逐诸葛亮的伟业,不如说是在接过他未竟的遗志。要比较他们的北伐成果,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负,更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达成的效果。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最稳固也最胶着的时期。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蜀汉偏安一隅,地势险.............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那些在战火纷飞中闪耀的女性群像《三国志姜维2017》(又称《姜维传》)作为《曹操传》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精妙的关卡设计以及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喜爱。而在这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中,女性角色们的出现,无疑为这部男性主导的史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度。她们并非.............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策略战棋游戏,尤其对于喜爱三国历史和深度策略玩法的玩家而言,它无疑是一份厚礼。首先,在剧本和剧情方面,它做得相当出色。 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要么是流水账般地推进历史,要么是为了增加戏剧性而进行大量改编,以至于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感。《姜维传.............
  • 回答
    关于姜维的才能,说他是曹魏边境一参军,蜀中俊杰无一人能比得过他,这种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但如果细究起来,可能就有些偏颇了。咱们得把这个说法拆开来看。首先,姜维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确实,姜维最初是在曹魏当个小官,是个参军。按理说,这种出身不算显赫,更算不上是那种“高居庙堂”的角色。在那个时代,很多名臣.............
  • 回答
    费祎与姜维的方针评价:蜀汉北伐路上的两种策略与时代局限费祎和姜维,作为诸葛亮之后的蜀汉丞相,他们都肩负着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重任。然而,两人在战略方针上却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并深刻影响了蜀汉的命运。要评价他们的方针,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蜀汉的国力以及两位人物的个人特质来分析。 一、 费祎的方针:“.............
  • 回答
    渤海小吏对姜维“祸国”的分析,通常是指他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塑造以及一些历史评论中对姜维政治生涯的批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上的姜维与《三国演义》中的姜维的区别:首先,明确区分历史上的姜维和小说中的姜维至关重要。 历史上的姜维: 姜维(220年-264年),字伯.............
  • 回答
    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忠诚的继承者与悲情的守护者在光荣特库摩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一直饱受玩家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背景故事,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横扫千军的万人敌,也不是权谋机变的乱世枭雄,而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悲情的守护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抗争的.............
  • 回答
    谈及三国后期,魏延与姜维无疑是蜀汉阵营中最为耀眼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军事能力,如同蜀汉这艘风雨飘摇的战船上两根坚实的桅杆,虽支撑着政权的希望,但也难逃风浪的侵蚀。先说魏延。这位出身凉州的悍将,以其勇猛善战、战功赫赫著称。刘备定蜀时,他就已经崭露头角,后成为刘备的核心将领之一。他对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在.............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
  • 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能否继续维持其国力,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继承者。这三位重要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他们各自的才能、执政风格以及对蜀汉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