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瑜之才比起姜维如何?

回答
要论周瑜与姜维谁才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颇有趣味且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他们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各有千秋,但若深入剖析,在治军、谋略、政治手腕以及综合影响力等方面,我们能看到一些微妙的差异。

周瑜:青年才俊,战略大家,但人生短暂

周瑜,字公瑾,东吴的开国功臣,年少有为,风度翩翩,堪称“美姿容”。他不仅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更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战略眼光与军事才能: 周瑜最闪耀的时刻无疑是赤壁之战。在曹操大军压境,人心惶惶之际,是他力排众议,坚定主张联刘抗曹。他精准地把握了曹操军队不习水战、北方士兵不服水土的弱点,并利用了东吴自身的优势——水军和对地理的熟悉。火攻计策的实施,更是将这些因素发挥到了极致,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这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洞察力、全局观和临机应变的能力。除了赤壁,他也在后续的攻取南郡、镇守江东等方面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华。

政治手腕与领导力: 周瑜在东吴政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深得孙策信任,又善于处理与孙权的关系。在孙权继位初期,他作为重臣,能够稳定军心、团结内部,维系孙吴政权的稳定。他以宽厚待人,笼络人心,比如对鲁肃的礼遇,足以见其政治胸襟。他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曾经向孙权献策,认为应该“图取巴蜀,并兼西凉,内安百姓,外攘边鄙,然后可以与天下争矣”,其志向远大,谋划深远。

个人魅力与影响力: 周瑜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身上有一种天然的领袖气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让他成为东吴军民心中的精神支柱。他的英年早逝,对于东吴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甚至有人说“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然而,周瑜的人生短暂,他未能像姜维那样,在长期的战略博弈中不断证明自己。

姜维:鞠躬尽瘁,攻势战略的坚守者

姜维,字伯约,诸葛亮最后的传人,是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

军事才能与战略执行: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他六出祁山,多次与魏国大将交锋。他勇猛善战,兵法纯熟,在多次战役中都展现了不俗的军事指挥能力,比如第二次北伐时,他利用街亭的地利,成功击败了郭淮、陈泰的联军。他擅长“因高为垒,就水作阵”的作战方式,以及“挑衅诱敌”的战术,屡次给魏军造成麻烦。

政治手腕与外交能力: 姜维不仅是军事将领,也在蜀汉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他能够团结诸葛亮留下的旧部,并努力笼络士人,维持政局的稳定。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能够识破钟会“欲效张鲁”的图谋,并且在蜀汉灭亡的关键时刻,敢于冒险,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企图复兴蜀汉。虽然最终失败,但这足以证明他非凡的政治敏锐度和胆识。

坚韧不拔的精神: 姜维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蜀汉国力衰弱、人才凋零的绝境中,他一人支撑着北伐大业,从未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

对比分析:

1. 战略的性质:
周瑜: 他的战略是 “以守为攻” 进而 “以逸待劳” 的防御反击战略。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抓住敌方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最有效的手段达成战略目标。他的战略具有 “一击制胜” 的特点。
姜维: 他的战略是 “主动出击” 的 “攻势战略”。在国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他试图通过不断进攻来消耗对手、寻找机会,以期实现 “兴复汉室” 的宏伟目标。这种战略风险很高,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2. 时代背景与资源:
周瑜: 他所处的时代,东吴刚刚立足,孙刘联盟的外部环境相对有利,内部也有孙策打下的基础。他拥有相对充裕的资源和精锐的水军。
姜维: 他面对的是蜀汉国力已经衰退,汉中失守,外部环境日益恶劣。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支撑着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源非常有限。

3. 成功与失败:
周瑜: 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奠定了他卓越军事家的地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的成就或许会更高。
姜维: 尽管多次北伐未能取得根本性的胜利,但他在劣势下屡次给予强敌重创,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他的“失败”更多是由于蜀汉国力的不可逆转的衰落,而非个人能力的不足。

4. 对后世的影响:
周瑜: 赤壁之战的胜利,直接影响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姜维: 他的坚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蜀汉的灭亡,也展现了蜀汉后期军民的忠诚和抗争精神。

结论:

如果从 “以有限的资源,在关键时刻,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角度来看,周瑜的表现更为亮眼,其成就的战略意义和影响力也更为直接和巨大。 他解决了孙吴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而 姜维,则更像是一位在绝境中孤身奋战的英雄。 他的才华更多体现在 “坚守” 和 “抗争” 上,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资源极端匮乏、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他能做到如此地步,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比谁强。

在纯粹的战略指挥和“一锤定音”的战绩方面,周瑜可能更胜一筹。 他的赤壁之战,无疑是军事史上的经典。
但在面对巨大劣势,能够长期坚持,并且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韧性,姜维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将领。

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杰出人物,各自在自己的舞台上,都展现了极其耀眼的光芒,只是他们的光芒,闪耀的方向和色彩略有不同。周瑜是那刹那间耀破夜空的璀璨流星,而姜维则是那在黑暗中,即便微弱也依然顽强燃烧的烛火,用尽最后一点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虚假的大都督周瑜,与程普为左右都督,领兵三万,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真实的大都督姜维,假节,加都督内外军事,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虚假的托国重臣,中护军周瑜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真实的托国重臣,姜维为蜀相,录尚书事,职无不统。

虚假的忠臣,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真实的忠臣,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虚假的志向远大,没钱养活数百人,问鲁肃借粮。

真实的志向远大,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虚假的雄烈胆壮,阵前挑战,中箭负伤,遭曹仁反攻,不久暴死巴丘。

真实的雄烈胆壮,多次挑战,邓艾、司马望据守不出,多年后以孤身拔剑一当千,抵挡魏兵而亡。

虚假的战术大师,采纳黄盖火攻之计,无原创想法。

真实的战术大师,无视张翼反对,亲率大军北伐,大破王经精锐。

虚假的威震华夏,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出自本国大臣步骘、诸葛瑾吹捧。

真实的威震华夏,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出自敌名将钟会的赞扬。

虚假的抗曹英雄,压不住张昭等主降声音,靠诸葛亮说服孙权抵抗曹操。

真实的抗曹英雄,压制蜀汉群臣反对,毅然率军北伐。

虚假的无双英杰,与鲁肃、吕蒙并列。

真实的无双英杰,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user avatar

这两人放一起,无非是比军事才能。先说一下姜维的经典战役,255年姜维从汉中出发,沿秦岭绕羌地,翻越平均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段,1个多月行军约800公里后,突然出现在曹魏陇西郡的洮河西岸,姜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损失数万人,战后曹魏2次哀悼在洮西的死难魏军。

姜维1个多月行军约800公里,翻越青藏高原,可类比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了,而对手魏将王经名气和罗马将领XXX差不多吧!不过洮西之战的战果逊色于坎尼会战。

  • 255年6月-7月,姜维率领夏侯霸、张翼从汉中出发(通鉴为7月,陈志为夏,估计夏6月)。
  • 255年8月2日辛亥,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魏军损失数万人。

姜维“至枹罕,趣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一边向陈仓的陈泰请示,另一边屯兵在洮河西岸的故关阻止姜维。8月初二辛亥,王经在故关与姜维交战,然而王经“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估计王经在战局不利时,选择往东渡过洮河,结果被姜维半渡而击,导致惨败。

洮西之战导致魏军战死、淹死、奔散达到数万人,如邓艾所言“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王经率残部万余人,被姜维困于狄道,曹魏连忙从东线调动邓艾,与雍凉都督陈泰一起对付姜维,同时以太尉司马孚为后继,都督关中。

陈泰等人急进至狄道东南,与姜维对峙,曹魏凉州援军也迅速南下,几番交兵后,姜维退往南方钟题县。战后曹魏在2个月里,连续2次下诏哀悼在洮西之战的死难者:

  1. 冬十月,诏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吾深痛愍,为之悼心。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二护军各部大吏慰恤其门户,无差赋役一年;其力战死事者,皆如旧科,勿有所漏。
  2. 十一月......癸丑,诏曰: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陈战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弃於原野,吾常痛之。其告征西、安西将军,各令部人於战处及水次钩求尸丧,收敛藏埋,以慰存亡。

姜维在陇西几经辗转无果,256年姜维在段谷惨败于名将邓艾之手。而汉尼拔也在意大利未果后退出,在扎马之战惨败于名将西庇阿之手。而姜维对蜀汉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皇帝刘阿斗是第一责任人外,姜维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是第二责任人。

姜维屯田沓中,远离汉中,导致蜀汉面对曹魏的进攻,从开始就陷入战略被动,正如司马昭所言“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之后在伐蜀诏书上也强调“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司马昭伐蜀的机会就在于姜维的错误部署!不过姜维的结局倒是可以,极限一换二,搞死邓艾和钟会,这比汉尼拔死的莫名其妙要强得多!

现在说周瑜,谈到周瑜的军事才能,除了他追随孙策、孙权从攻,打邓龙,进攻麻、保二屯外,主要就是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了。可从赤壁之战开始,曹魏面对的就是孙刘联军,就算在东吴内部,周瑜只是左督,而程普是右督,在南郡之战,即使“事决於瑜”,但程普以“俱是督”为借口,就能抵制,以至于“几败国事”。

事决於瑜≠周瑜指挥程普,周瑜以左督身份来决定事情,而程普却能以右督身份来拒绝执行,周瑜只有决定权,没有指挥权!除了孙刘联军和主帅争议,也要考虑赤壁之战的瘟疫影响!从军事才能的具体表现来看,很多是周瑜接受黄盖、甘宁、吕蒙等人建议,所以在战术上,赤壁之战,可以吹一下拿捏火攻的机会,南郡之战可以画画地图吹一波围点打援!

这两人在各自政权的地位不一样,所展现的才能也有区别!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乔丹和巴克利!!!

user avatar

军事上懒得比,死在姜维手里的魏军比死在周嘟嘟手里的魏军多很多。

我们来比一比音乐吧。

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了,比音乐周瑜还是比不过姜维啊。

周瑜留下了“曲有误周郎顾”的流传,但也只是流传而已啊。

姜维是蜀山古琴派代表人物之一呀,跟苏轼,杨雄,司马相如并列。姜维有蜀山古琴派代表作《当归》。

顺便提一句,诸葛亮也是蜀山古琴派代表人物。

“匪葛匪姜,畴能是恤”,这是《三都赋》里左思对诸葛亮姜维二人琴技的认可。

这俩人挺有意思的,治国打仗之余弹个琴还能有如此造诣。

周嘟嘟的粉丝们别激动,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诸葛和姜维这俩开了挂的人,很匪夷所思。

《魏晋文学史》里,对姜维的文学才能也很认可,在汉晋文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姜维著作《蒲元别传》,是汉晋“志人小说”过渡时期的典范作品。

比点啥好呢?比打架?

姜维年老了还能手刃五六人。这不是演义,而是《三国志 钟会传》里记载的。

那比颜值??这下周嘟嘟总该赢了吧!!

“蜀官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周瑜退出了直播间。。。

—————————————————

统一回复,

英,美也。—《广雅》

《广雅》是三国时期的字典,这次更新针对于那些要教我古汉语的。

——————————————————

既然战端已开,我就来秀一秀瑜粉的“历史基础”是多么的深厚。话不多说,上图。

user avatar

这还真是什么问题都有啊,周瑜一直都是拿来和诸葛亮做对比的,虽然不如诸葛亮但是人家也到了那个级别的。姜维只是继承了诸葛亮的兵法,实际打仗也不一定能比诸葛亮强。你现在就敢拿姜维全面和周瑜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周瑜与姜维谁才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颇有趣味且值得细细道来的话题。他们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各有千秋,但若深入剖析,在治军、谋略、政治手腕以及综合影响力等方面,我们能看到一些微妙的差异。周瑜:青年才俊,战略大家,但人生短暂周瑜,字公瑾,东吴的开国功臣,年少有为,风度翩翩,堪称“美姿容”。他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资治通鉴》和《三国志》这两部史书在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年龄时可能存在的出入。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你引用的那句话:“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这句话描述的是曹操听到周瑜的事迹后,认为他年轻有才能,可以被自.............
  • 回答
    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关于他如何“少向列强赔偿了很多”这一点上。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局面简单归因于某一个人的“周旋”能力,或许过于简化了历史的进程,但不可否认,李鸿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尽力在夹缝中为国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他的外交手腕和决策,.............
  • 回答
    在《生活大爆炸》里,周六是“洗衣之夜”这个梗,确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都纳闷,为什么这帮天才科学家就非得把衣服攒到周六才洗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剧情设定上的安排,也有角色塑造和喜剧效果的考虑。首先,我们得从剧情设定上来看。这帮主角,特别是Sheldon,他的生活是出了名的规律和有条.............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曲折的,为啥偏偏最后才轮到林妹妹?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送东西的顺序问题,那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心思呢。咱们得先明白,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可不是平白无故跑一趟的。那是贾府老太太、王夫人那边,专门给府里几位年轻姑娘们准备的应景物件,这宫花啊,是过节时候才能有的体面东西,显着.............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而你,是那个毫不知情的唯一主角。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的情节,但如果某些迹象出现,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首先,我会留意周围人行为模式的“巧合”。你可能经历过那种神奇的巧合,比如当你突然想到一件东西,几分钟后有人就递给了你;或.............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理工科大学,其领导层变动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周玉校长被免职,韩杰才校长上任,这一人事调整背后,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关于周玉校长的免职。虽然官方通报通常不会详细说明免职的具体原因,但结合过往高校领导人事变动的惯例,以及对哈工大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的理.............
  • 回答
    .......
  • 回答
    甲骨文中的沉默与后世的追溯:为何轩辕黄帝未现身殷商骨片?当我们翻阅浩如烟海的甲骨文,那一个个被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商朝的大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祭祀的场景、战争的记录、天文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为何在这数以万计的甲骨文中,却几乎找不到关.............
  • 回答
    周瑜若活到219年,东吴是否还会偷袭荆州,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周瑜的性格特点、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孙权的态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番推演和分析。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 正史《三国志》记载: 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享年36岁。关羽在.............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周瑜算不算工具人?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我说啊,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如果咱们把“工具人”定义成那种仅仅为达成某个目标、被他人利用的无独立思想的棋子,那周瑜可就实在是对不住这个称呼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周瑜确实是孙吴政权能够立足江东并与曹操、刘备抗衡的关键人物。在孙策去世,.............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是孪生兄弟般的存在,同样璀璨耀眼,却又常常被拿来做比较,争论谁更胜一筹。 这两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疑都拥有卓越的才华,但若要论“谁更厉害”,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了更为突出的才能,也各有其“胜过”对.............
  • 回答
    周瑜这位江东的栋梁,不仅是孙权手中利剑,更是他对外策略的定海神针。周公瑾文韬武略,深得孙权倚重,尤其是在对曹操、刘备等势力的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周瑜的意见往往是孙权最看重的。他去世后,孙权在外交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方面,一下子失去了最得力的军师和外交家。首先,周瑜去.............
  • 回答
    要回答“周瑜为何连曹仁都打不过”,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对历史事件的误读,或者说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历史上的周瑜和曹仁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决定性的正面较量,并且周瑜也从未“打不过”曹仁。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是东吴方面的主要指挥官,而曹仁是曹操在荆州方面的关键将领。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