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不是不主张北伐,而是不赞成大规模北伐。
费祎在延熙九年正式成为一把手,结果第二年就给姜维升了官: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费祎宁愿选还是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的姜维来和自己一同录尚书事,而不选更高一级的车骑将军邓芝来录尚书事,难道还不能说明费祎的北伐意志吗?
然后升官后的姜维主持了费祎时期全部的北伐事宜:
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可以看见,如果费祎不主持北伐,姜维这个假节谁给的?
现在大部分人都被这句话唬住了: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这话一出来就不假思索的认为是费祎不赞同北伐。可是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应该是前面的【(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而不是后面的【(费祎)常裁制不从】,之所以这样强调,是想说明费祎裁制不从的理由是姜维狮子大开口了,这怎么能等同费祎不主张北伐?
须知蜀汉本身就不过十万军吏,一下出动数万规模的部队,背后需要多少后勤支持?需要荒芜多少农业生产?姜维能有费祎算的清这笔账吗?
所以费祎的想法其实很明了:我相信你姜维的军事能力,在北伐大业这个话题上我也是和你保持一致的,但是我是有前提的,我不想拿国力全部押宝在北伐上,我给你部分军队,你在陇西周旋,有进展了自然是好事,没进展,我也损失不大。
现在再从姜维角度考虑问题
姜维前几次北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姜维能力不足吗?
先看史料:
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
八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淮策维必来攻霸,遂入沨中,转南迎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適至,维遁退。进讨叛羌,斩饿何、烧戈,降服者万馀落。
姜维率众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偪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可以看到,姜维这几次北伐最终结局都是【维退】这样的描述,这还是在郭淮陈泰传下的记载,假如姜维稍有战败,那郭淮陈泰传肯定会大书特书什么【大破】【大克之】之类的话。
也就是说,郭淮陈泰等阻止了姜维的行动,但是根本没有损伤姜维什么。
而且我之所以强调【维退】这样的术语,是想说明,不是姜维能力不足屡次出征都出了个寂寞,而是姜维严重兵力不足,只能钻空子强占战略要害,一旦被识破只能选择退还,根本不可能还试图与之交战来打破局面。
但是在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可以大规模出征时,北伐成果便开始显现: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所以我最终想论证的是,费祎出发点不错,国小民疲,经不起折腾。但是费祎并不是像姜维一样的前线指挥者,费祎是把战争看做投资品,他只想让姜维带少量军队碰碰运气,输了也不亏。可是战争往往更像是“兵力密集型产业”而不是投资品,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来转化与扩大成果。虽然姜维比费祎更清楚这一点,但是又有什么用呢?王经被打败光死者就数万,能撼动大魏什么吗?而姜维段谷一败便落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的下场。
费祎的方针,是基于国力考量的,姜维的方针,是基于战争要求考量的,都没有错,并不是费祎安于求稳,也不是姜维好高骛远,错只能错在蜀汉本来就是一个撮尔小国,如果基于国力考量,也只不过是多延续数年而已,要想寻找突破口,只能诉之战争,刘备征汉中都男征女运了,姜维那点又算什么?
只不过刘备在蜀汉前期众文武齐心协力的保证下成功了,而姜维在蜀汉后期众文武离心离德的状态下失败了。你当然也可以据此指责姜维看不清时局,但试问诸位,把诸位空运过去坐姜维位置,你们又有几个能够看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