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三国)政权和太平天国政权哪个更能代表人民利益?洪秀全和刘备谁更强?

回答


蜀汉政权(三国时期)与太平天国政权(清朝末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实体,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政治实践。要回答“哪个更能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洪秀全与刘备谁更强”,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影响、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
1. 蜀汉政权(刘备建立)
时间与背景: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权,延续汉朝正统。
性质:蜀汉是汉朝末年分裂后的一个地方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试图恢复汉朝秩序。
社会基础:主要依托益州(今四川)的士族、地方豪强和刘备的个人威望,以“仁政”为口号,强调“以孝治国”“以德服人”。

2. 太平天国政权(洪秀全建立)
时间与背景: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试图推翻清朝,建立“人间天国”。
性质: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军政权,以基督教为宗教信仰,试图通过宗教和政治改革实现社会平等。
社会基础:主要依靠农民群众,尤其是破产农民和被压迫阶层,但后期因内部腐败和政策失误导致失败。



二、代表人民利益的比较
1. 蜀汉政权
经济政策:刘备在建立政权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业恢复,如“罢兵役、减徭役”。
社会政策:提倡“以孝治国”,重视士族与地方豪强的稳定,但对底层百姓的直接关怀较少。
局限性:蜀汉政权规模较小,资源有限,无法大规模改善民生;后期因刘备死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虽有成效,但整体上仍受制于地理和经济条件。
合法性:以汉室正统自居,符合传统儒家政治理念,但未能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 太平天国政权
经济政策:初期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制,平均分配土地,理论上对农民有利。
社会政策:提倡“男女平等”“废除奴婢”,但后期因战争和政策失误(如“拜上帝教”宗教迫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局限性: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导致大量人口伤亡,战争对民生的破坏远超蜀汉;后期内部权力斗争(如杨秀清、石达开等)削弱了政权稳定性。
ed 合法性:作为农民起义政权,其合法性基于“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未建立稳定的治理体系。

结论:
蜀汉更注重传统政治秩序的恢复,但受限于地理和资源,无法大规模改善民生。
太平天国试图通过土地改革和社会平等解决底层问题,但战争和内部腐败使其难以持久。
代表人民利益的评判标准不同:蜀汉代表的是传统士族和地方豪强的利益,而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底层农民的诉求,但未能有效实现。



三、洪秀全与刘备的比较
1. 刘备
政治能力:以“仁德”为旗帜,注重人才选拔(如诸葛亮、关羽等),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权,但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扩张能力。
领导风格:强调“以德服人”,重视儒家伦理,但对底层百姓的直接关怀有限。
局限性:蜀汉政权规模小,资源有限,无法与曹魏、东吴抗衡,最终被夷陵之战后失去荆州,导致灭亡。

2. 洪秀全
政治能力:通过宗教(拜上帝教)动员农民,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后期因宗教异化和政策失误导致失败。
领导风格:以宗教和革命口号吸引群众,但缺乏系统的政治制度设计,导致内部腐败和权力斗争。
局限性:对农民的承诺(如土地分配)在战争中难以兑现,后期因“天王”独裁和“天京事变”失去民心。

结论:
刘备的领导能力更注重政治稳定和制度建设,但受限于时代和资源。
洪秀全的领导能力更依赖宗教动员和革命理想,但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
谁更强:若从政治制度和长期治理能力看,刘备更强;若从动员底层群众和革命理想看,洪秀全更具颠覆性。



四、历史评价与局限性
1. 蜀汉的“仁政”
蜀汉的“仁政”更多是理想化的儒家政治,实际效果有限,未能彻底解决民生问题。
其“汉室正统”立场符合传统政治伦理,但未能突破封建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2. 太平天国的“革命”
太平天国试图通过革命打破封建制度,但其失败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缺乏稳定的经济基础、无法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
其“人间天国”理想未能实现,最终被清朝和湘军联合镇压。



五、总结
代表人民利益:
蜀汉更代表传统士族与地方豪强的利益,而非底层百姓;
太平天国更贴近底层农民的诉求,但未能有效实现其理想。
两者都未能彻底解决社会矛盾,只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尝试“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

洪秀全与刘备:
刘备的领导能力更注重制度建设与政治稳定,但受限于时代;
洪秀全的革命理想更具颠覆性,但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

最终结论:
若从“代表人民利益”的广义理解(如农民起义的底层诉求),太平天国更接近这一目标;但若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与长期治理能力,蜀汉(刘备)更胜一筹。两者的历史意义不同,无法简单比较谁更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凯哥 @曹操罗汝才 邀(本来最近还不想写回答,手动狗头)

让我们先搞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古代劳动者是可以建立维护自身利益的专政政权的吗?

让我们明确一点,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古代劳动者是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短暂时间性的劳动者专政政权的:

体现在太平天国身上,那就是从1850年秋金田起义到1856年开始“照旧交粮纳税”为止,在这一阶段的太平天国,是无可争议的劳动者政权,它以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为主,对地主绅士进行专政,这之后,尽管太平天国开始的税率较清王朝为轻,但受制于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它无可避免地要开始转化为封建政权,剥削劳动人民,并不自觉的流露出一些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表现。

其二,洪秀全的武装反清思想是怎么来的?

夏春涛老师做过这样总结:

(前略......)太平天国的兴起是广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伴生物,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角度说,金田起义的正义性是不容否定的。另一方面,广西所暴露出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只是因为广西的社会矛盾最为尖锐和集中,统治力量又最为薄弱,所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才率先在这里爆发,成为清政府统治长堤上被撕开的第一个缺口。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这股激流才得以冲出广西,漫溢长江流域,乃至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

在当时,奢靡的满洲贵族和反动的汉族官僚地主相互勾结,敲骨吸髓地压榨穷苦的大众,而英侵略者又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毒害国人,洪秀全论及这些事,总是拍案长叹,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昔吾从游真圣主[1],每与谈经论道,终夜不倦,言笑喜怒,未尝敢薄待己身。时论时势则慷慨激昂,独恨中国无人,尽为鞑妖奴隶所惑矣。予问其故,则答以难言。再三问之,则谓弟生中土,十八省之大受制于满洲狗之三省,以五万万兆之华人受制于数百万之鞑妖,诚足为耻为辱之甚者。兼之每年化中国之金银几千万为烟土,收华民之脂膏数百万回满洲为花粉,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国之民富者安得不贫?贫者安能守法?不法安得不问伊黎省或乌隆江或吉林为奴为隶乎?兴言及此,未尝不拍案三叹也。[2]

金田起义前夜,广西人民极度困苦,民不聊生,数十股天地会发起的大起义又导致全省到处是一片火海,据《太平天国通史》:

在目睹了广西省的乱象,劳苦大众的苦难情状之后,一直以来宣讲基督教忍耐谦卑精神的洪秀全有了起义诛妖,开创太平天下的念头:

随后他还表示:

秀全常称赞基督教教义,但又补充说:“过于忍耐或谦卑,殊不适用于今时,盖将无以管镇邪恶之世也。”[3]

其三,太平军(上帝会众)的构成?

上帝会的主要成分是劳动人民,见《太平天国开国史》:


下面是打脸环节:

洪秀全代表的是各路起义头目的利益?——简直就是胡诌。

如果对应这个答主前文,这句话应该作“太平天国政权代表的是各路起义头目的利益”

当然,无论哪种都是一派胡言

太平军大将李秀成追忆上帝会起兵的时候,对于上帝会被逼上梁山的情况,说的非常生动形象:

至道光二十七八年上下,广西贼盗四起,扰乱城镇。各居户多有团练,团练与拜上帝之人,两有分别。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人一伙,团练与团练一伙,各自争气,各自逞强,因而逼起[4]

在洪秀全的反清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他开始推行一些激进的宗教政策,捣毁各种庙宇神像,加深了与附近地主阶级团练的矛盾,然后就发生了冯云山等人被劣绅抓走的事件: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底,紫荆山生员王作新在率众捉拿冯云山未逞后,向官衙指控冯云山等人“结盟聚会”“要从西番旧遗诏书,不从清朝法律”“践踏社稷神明”,吁请将其“严拿正办”。冯云山与骨干信徒卢六遂被解送到县。卢六不久在羁押中病亡。冯云山一案延宕半年之久才告了结。时隔数月,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冬,洪秀全等人正式立意反清。[5]

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地主阶级对上帝会的疯狂迫害,上帝会成员们已经被逼上绝路:

又控告平南地区的上帝会:

在贵县,团练悍然对上帝会成员发起进攻,上帝会在奇石地方反击,最终将团练武装打的大败:

最严重的是广东信宜地区,遭到官绅勾结迫害,广东上帝会不得已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

在白沙,上帝会成员林凤祥家里被抢耕牛,耕牛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动物:

在桂平,也遭到团练借口搜索天地会的迫害,直接激起了大变:

材料无疑证明,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上帝会受到了清王朝反动地主阶级的严重压迫,他们除了奋起反抗以外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不受地主阶级的凶残迫害,决定在金田发起团营,将各地上帝会成员组织起来,用以自保,这为之后的金田起义埋下了伏笔。说太平天国政权是代表各路起义头目的利益根本难以令人信服,是缺乏对基础史实了解的无稽之谈,这种说法首先在金田起义这里就过不了关,更遑论在步入晚期的清王朝的暴政下水深火热的全国各族人民都深切期盼推翻它来获得解放,一切农民武装对这个腐朽王朝的反抗行为都具有天然的正义性,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迫切诉求。在两广地区剧烈的阶级斗争正是清王朝全国的一个缩影。

太平军是土匪做派?

黄巾军笔者了解不多,也不多说,让我们谈谈太平天国,太平军后期军纪下滑很多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使如此,大多数太平天国史学者们在对太平军后期军纪问题考察过后得出的结论都认为——即使是在后期,太平军也较清王朝的官军为优,有着一定的军纪约束,反观清军则根本缺乏约束的意向和约束的能力,导致了史籍之中叙述清军残暴贪婪、军纪极度败坏甚于“贼匪”的记录俯拾皆是,至于太平天国的开国时期(1850-1856),这支伟大的农民武装是以军纪严明,保护人民利益著称的,让我以一小部分广西地方的口碑材料为例:


结尾的话

最后谈一下主题,首先笔者要说的是,我最讨厌斗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毫无意义,而且还错的离谱,太平天国是短暂农民政权,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章,而刘备建立的汉政权是封建政权,这两者从一开始目的就不一样, 太平天国的政治目的是推翻反动卖国的清王朝,开创人人平等和物质平均的太平盛世,虽然太平天国逐渐因为自身的原因,不可逆转的要走向封建化的路程,但当时中国为满洲贵族所掌权的清王朝统治,太平军对满洲贵族针锋相对的斗争证明了他们还拥有反抗满洲贵族奴役各族人民的这么一个民族革命的特点,而在近代西方侵略者入侵中国的大背景下,太平天国还肩负着抗击英法侵略者的重任,虽然因为内外的各种原因最终走向了失败。

而刘备的汉政权目的是为了复辟已经灭亡的东汉王朝,它肩负着联合江东地区的孙吴政权共同斗争北方的曹魏政权,开创一个能够称得上封建仁政的王朝,结束纷争的三国乱世等任务,自始至终都是一场封建君主之间的兼并征战,并没有任何改变生产关系的意向和诉求,也不会去为劳动者建立专政,根本不具有对比性。何况时间还相去千多年,这样的对比问题很难不让我认为是一种引战行为。

最后谈一下刘备与洪秀全的才能对比,由于时间根本就不一样,我们无法得知两人身份互换会引发怎么样的发展路线,仅就才能来看,洪秀全是一位颇有深度的思想家和一位有很大政治抱负的反清起义的英雄,他渴望建立起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希望能够使得各国和睦,他一贯有着爱民的想法,但无奈他本身太过沉迷在宗教的虚幻世界,对“凡间”的事务上心不够,无法有效应对太平天国严峻的内外形势,他的政治能力十分低下,而军事才能只能是忽略不计的,所以他无法给予太平天国的革命战争做出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即使是作为长毛粉,我也必须承认,从政治军事上来说洪天王的能力与刘先主不具备可比性,后者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位身临战场数十年的老将,取得过当世许多著名人物的称赞,他在数十年的战乱中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在赤壁之战中有着突出的贡献,汉中之战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取得了定军山之战阵斩夏侯渊的大胜,随即将曹军成功击退,在地方上他也有展现出一定的治理才干。

当然,我还是十分讨厌一切跨时空的对比,因为没什么意义,不建议网友提问这些问题,也不提倡回答。

参考

  1. ^ 笔者按:指洪秀全
  2. ^ 洪仁玕《钦定英杰归真》
  3. ^ 韩山文教士(Theodor Hamberg)《太平天国起义记》
  4. ^ 《李秀成自述》
  5. ^ 夏春涛《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与刘备的可比性不大,倒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态势上的种种相似点(比如起兵时都才几千人,都是攻占金陵的客军),与孙策孙权的征战史有一些可以对比借鉴的地方。

孙策攻占秣陵之后,很快就出师南征,甚至绕过吴郡直扑会稽,长驱直入,结果数年内就平定江东。太平军却直到战争后期方才开始东征“不及千里之远”的苏杭,前期反而动用了2万精锐北伐,所以始终没有稳固的后方,反在最后关头增加了多线作战的压力。当然,孙策南征和太平军东征的形势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清朝时的江南已经是全国人口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了,非严白虎、王朗可比,更不可能像孙策生擒王朗后那样,直接把福建都拿下来了(当时建安县属于会稽郡)。所以一旦发兵,战局可能很难旦夕而定。因此,太平军没有在立国时就发动东征,或许有自己的考虑,比如可能不想过早刺激英法利益。

在西征方面,太平军起初推进得比孙氏还要顺利,比如说很快就攻陷了武昌,而孙权周瑜打了很多年都没有完全拿下江夏。不过,可能是因为进展太快,之后太平军又很快失策,比如说分兵两路打荆州、长沙,战线拉得太长,结果两路均遭到清军反扑失利。

1854年3月至4月,北路太平军连下湖北孝感、云梦、安陆、随州(今随县)、钟祥。5月2日,攻破荆门,准备由此南下,进围荆州。荆州城内仅有旗绿兵丁二千人,适有奉调援鄂的云南兵一部(由游击王国才等率领)路过该地,新任荆州将军官文便截留协守。太平军向荆州进逼时,官文派王国才率兵一千二百人及练勇五百人迎战。5月9日,双方战于龙会桥,太平军稍退,清军随即分三路夹攻。太平军不支,曾天养等率部转趋上游,经当阳,于5月18日攻占宜昌。官文立派副都统贵升等率兵千余前往,会同宜昌镇总兵纳钦等率部反攻。5月27日,太平军弃宜昌,接着连下宜都、枝江,拟再攻荆州。6月8日,在离府城数十里处遭王国才等所部清军堵截,乃南下进入湖南境内,以便与南路太平军会师。

在三国历史中,吕蒙从巴丘(岳阳)出发取荆南三郡,很快长沙就望风而降,事实上历朝历代湖南一般都不难取,可能太平军起初也是这么想的,但结果却完全相反。所以有人提出的一个理论是,明清时期江西人口大量迁往湖南,可能使江西和湖南的士绅力量对比发生了转移。

此后,曾国藩湘军相继攻克湘潭、岳州,但在九江(柴桑)湖口被石达开大败,此时太平军仍然拥有大半个“江东”。但天京事变期间,被围两年的武昌(江夏)弃守、曾国藩又趁机攻破九江(柴桑),天京的屏障一下子就剩下了安庆(庐江)。再加上石达开出走,可见内乱给太平天国造成的损失还是相当大的。

在北伐方面,太平军多次攻破庐州(合肥),英王陈玉成甚至直接把庐州变成了自己的大本营,这点要胜过东吴政权所有阶段,但由于后期多线作战,安庆吃紧,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陈玉成貌似就是救援安庆失利导致崩盘的。

孙坚曾孤军攻破洛阳,太平军则孤军直逼北京,结果一个昙花一现,一个因为后援不济以悲剧告终。周瑜曾试图取巴蜀两分天下,未及出兵即病死,石达开真这么做了,结果同样因为孤立无援失败(知乎上就有很多说周瑜孤军入蜀必败的意见,似乎都应验了)。

湘军攻破南京的路线倒的确有点像王濬灭吴,过程中太平天国将领也大批殉国宁死不降,不过曾国藩进军的顺利程度与王濬比差多了,几乎每攻一“城”(武昌、九江、安庆、天京)都遇到太平军顽强抵抗,或者反复进行拉锯战,连曾国藩自己也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这点看,太平军最后的抵抗也要强于东吴。

所以总得来看,太平天国与东吴的军事成就互有长短,但或许是因为种种原因经常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所以没有完全打出自己扩张的潜力。还有一点很有趣,1600多年过去了,长江的重要节点似乎还是那几个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政权(三国时期)与太平天国政权(清朝末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实体,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政治实践。要回答“哪个更能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洪秀全与刘备谁更强”,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影响、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1. 蜀汉政权(刘备建立) 时.............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出身寒门,凭真才实.............
  • 回答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确实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独立的、健全的史官制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并非是简单地“没有”这么一个事实,而是牵涉到蜀汉政权的特性、统治者的理念、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史官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史官的职责远不止记录事件,他们承载着“鉴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国时期三个政权的优劣评价往往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不同侧重点。要判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否最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两个政权进行对比。总的来说,认为蜀汉国家治理“最好”的观点,通常是基于其在特定领域(如政治清明、人才选拔、民生关怀)的卓越表现,以.............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想当年,诸葛孔明先生挥师北伐,何其壮哉!然而,纵观蜀汉当时的情形,即便以诸葛孔明先生之才,北伐的成功之路也着实是荆棘密布,难以想象其结果能够如愿以偿。首先,最根本的便是蜀汉国力的差距。三国鼎立,曹魏占据着中原沃土,人口繁盛,经济发达,兵源充足。而蜀汉,虽然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但其疆域相对狭小,人.............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三国题材文艺作品中,蜀汉集团之所以常常被塑造成正派形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艺术创作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地解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到大众心理和叙事逻辑的层面去理解。一、历史的“正统”叙事与儒家伦理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史本身,尤其是陈寿.............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三国鼎立,蜀汉偏安一隅,国力相对最为孱弱,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理说,实力最弱的一方,最应该采取守势,避免与强敌正面冲突。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恰恰相反,蜀汉自诸葛亮时代起,便屡次北伐曹魏,可谓是“以弱击强”。那么,为何蜀汉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过来攻打蜀汉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战略.............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正统”,这个问题,历史上和民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曹魏和蜀汉,各自都有其坚实的理由和历史依据来支撑自己的“正统”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叙事以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合法性诉求。一、 蜀汉的“正统”之争:继承汉室血脉的天然优势蜀汉一方,以.............
  • 回答
    三国鼎峙,群雄逐鹿,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时期之一。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曹魏、蜀汉、孙吴三方势力并存,各自都打着“正统”的旗号,试图一统天下。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统”呢?这个问题,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置于后三国时期,替代姜维的角色,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挑战性的设想。要判断蜀汉能否因此而不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的优势与劣势:优势: 战斗意识和战术风格: 李云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风格和极强的战斗意志。他擅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