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题材的文艺作品里通常将蜀汉列为正派形象?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三国题材文艺作品中,蜀汉集团之所以常常被塑造成正派形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艺术创作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地解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到大众心理和叙事逻辑的层面去理解。

一、历史的“正统”叙事与儒家伦理的基石

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史本身,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虽然陈寿是晋朝史官,晋朝又是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的,从政治逻辑上讲,晋朝“继承”的应该是曹魏,因此在史书的叙述上,曹魏天然占据了“正统”的地位。然而,《三国志》在魏、蜀、吴的传记中,明确将蜀汉列于首位,并以“季汉”(意为蜀汉是汉室的延续,季指末代)来称呼它。这种排序本身就蕴含了一种历史的倾向性,即承认蜀汉作为汉室正统的继承者。

这种历史倾向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观在起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忠君”、“大一统”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蜀汉政权由刘备建立,而刘备则以“汉室宗亲”自居,高举“匡扶汉室”的旗帜。这种口号,在那个时期是极具号召力的,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天下稳定的渴望,以及对“正统”王朝的认同感。刘备所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理想,一种对“汉朝”这个辉煌时代的追忆和捍卫。

文艺作品,尤其是民间流传的叙事,往往更容易接受并放大这种带有道德优越感的叙事。将蜀汉描绘成正派,本质上是在强调它所代表的“仁义”和“汉室正统”的道德高地,这与儒家所推崇的君臣之道、家国情怀高度契合。

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奠定大众认知的基石

如果说《三国志》奠定了历史叙事的某个倾向,那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将这一倾向以一种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方式固定了下来。这部章回体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成为了后世绝大多数三国题材文艺作品的蓝本和灵感来源。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人物的道德评价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德宽厚、礼贤下士的君主,他“三顾茅庐”求贤,对待百姓“爱民如子”。他的主要目标是“兴复汉室”,这本身就被赋予了正义的光环。

相比之下,曹操则被刻画成一个“奸雄”。虽然他也展露出雄才大略和政治手腕,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等行为,在儒家道德评价体系下,都被视为野心勃勃、不择手段。他的势力虽然强大,但其扩张往往伴随着权谋和残忍,这使得他天然地被置于了道德的对立面。

至于孙权和东吴,在《三国演义》中的定位则相对模糊一些,更多时候是被描绘成一种“善于自保”的势力,或者是在关键时刻帮助蜀汉对抗曹魏的盟友。虽然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总体上,其“正派”的色彩不如蜀汉浓烈。

《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演义,更是一部包含了丰富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的民间读物。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使得“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的认知深入人心。这种“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更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也更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被接受。

三、蜀汉人物的魅力与艺术上的塑造优势

除了历史和文本的影响,蜀汉集团在人物塑造上也具备独特的艺术优势。

“弱势崛起”的叙事张力: 刘备的创业历程充满了坎坷和艰难。从一个卖草鞋出身的普通人,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国家,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无根”的创业者形象,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这种“逆袭”的故事本身就带有英雄主义的光辉。与曹魏天生的优势和庞大的基业相比,蜀汉的“弱”,反而让其“强”起来显得更加英勇和可贵。

智慧与忠义的代表: 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核心人物,被塑造成了智慧、忠诚、勇猛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更是被视为忠臣的极致代表。关羽的“义薄云天”,更是成为了华人文化中对“义”的最高精神象征。这些人物的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极高的道德光环,他们的行为被赋予了正义的色彩,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定位为正派。

“汉室”情结的延续: 蜀汉打出的“兴复汉室”旗号,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乱世之中,人们渴望秩序和安稳,渴望回到那个曾经辉煌的大汉王朝。这种对“过去美好”的追溯和对“未来希望”的投射,使得蜀汉政权承载了更多积极的象征意义。即使最终未能实现目标,其奋斗的理想本身就被赋予了崇高的价值。

四、现代解读与文化传承的再演绎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和复杂,但《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蜀汉正派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各种三国题材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小说、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在创作时都会考虑到这种大众的接受度和情感偏好。

商业化与市场导向: 在商业化运作的市场中,选择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叙事模式,可以降低创作风险,提高作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蜀汉塑造成正派,是一种成熟的市场策略。

普世价值观的体现: 在现代价值观中,公平、正义、理想主义往往更受推崇。蜀汉所代表的“以德服人”、“匡扶正义”等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普世价值观相契合,更容易引起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正派”的塑造并非完全绝对和单一的。在一些更深度的历史研究或更加写实的艺术作品中,对蜀汉的评价也会更加 nuanced。但从整体的大众文化传播和经典的文艺作品来看,将蜀汉塑造为正派形象,是一种历史、文化、艺术和市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满足了人们对于英雄主义、道德理想和秩序稳定的向往,并以此不断地在新的时代得到传承和再演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黑得起?在我眼里他们都挺值得我尊敬的!

费祎生性谦虚朴素,家中不积钱财,儿子穿布衣吃素食,出入不乘马车,与百姓没什么两样;

​《祎别传》: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邓芝为将二十多年,赏罚明断,体恤士卒。身上的衣食从官府资取,不治私有财产,妻子甚至有饥寒的日子,死时家中也没有多余财物;

《三国志 邓芝传》:芝为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


姜维虽在群臣之上,然而宅院陈旧简陋,没有多余的钱财;

《三国志 姜维传》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


李恢公正坦白,志在功业;

《三国志 李恢传》陈寿评价:陈寿:李恢公亮志业。


蒋琬雅量宽和,公正而有威望;

《三国志 蒋琬传》陈寿评价:蒋琬方整有威重。


董和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多年,临终时家中没有一石粮食的私财。

《三国志 董和传》: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董允(董和之子)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总是礼贤下士;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其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

《三国志 董允传》:允立朝,正色处中,上则匡主,下帅群司,于时蜀人以诸葛亮、蒋、费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宦人黄皓,便僻佞慧,畏允,不敢为非。

《三国志 陈祗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廖化初任关羽的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兵袭取荆州,关羽兵败遇害,廖化亦归入孙吴。他思念汉主刘备,于是诈死,当时人们信以为真,廖化趁机带着母亲昼夜西行,奔赴蜀汉。

《三国志 廖化传》: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化)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吕凯坚守节操,坚定不移;诸葛亮到南方时,曾向朝廷上奏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人,在边陲之地对朝廷尽忠不变,已有十多年,雍闿、高定在其东北方面威逼他们,而吕凯等坚守正义不与他们交往。为臣没有料到永昌地区风俗竟是如此敦厚正直!”

《三国志 吕凯传》:及丞相亮南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已为高定部曲所杀。亮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馀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陈寿评价:吕凯守节不回


马忠为人宽容有度量,只知诙谐大笑,脸上从不流露出愤怒的神情,但处事时能够当机立断,恩威并立,因此蛮夷们都十分敬畏和爱戴他。马忠逝世后,治下百姓亲自来到马忠灵堂前流泪哭泣以尽哀思,并设立庙宇来纪念他;

《三国志 马忠传》: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


王平忠诚勇敢,做事严肃认真;

《三国志 王平传》陈寿评价:王平忠勇而严整


杨洪年少时不好学问,但忠心耿耿,心地清亮,忧虑公家事务就像自己私家的一样,侍奉继母极为孝顺;

《三国志 杨洪传》: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


吕乂生活俭朴,谦虚少言,为政简明而不繁琐,以清明能干著称。他心地善良,体恤百姓,百姓无不称颂,在本州各县城中首屈一指。

《三国志 吕乂传》: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


王嗣为人笃厚忠实,对羌胡各部施以恩信,使许多桀恶不驯的部落归附于蜀汉,安定了蜀汉北境。后随姜维北征,战死,戎夷数千人号呼涕泣,为其送葬。王嗣的子孙,羌胡诸部都像骨肉兄弟一般看待他们,可见王嗣对羌胡的恩义;

《三国志 杨戏传》:(嗣)举孝廉,稍迁西安围督、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来首降,嗣待以恩信,时北境得以宁静。

后从维北征,为流矢所伤,数月卒。戎夷会葬,赠送数千人,号呼涕泣。嗣为人美厚笃至,众所爱信。嗣子及孙,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恩至於此。


张嶷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却依旧坚持随姜维北伐。出发之前,张嶷向后主上书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屡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时常担忧突然身亡,不能报答主上。如今总算可以随军出征,为国效劳。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报捷,只好牺牲自己以作报答。”刘禅看了不禁流下泪来。后在与魏将徐质交战里,张嶷亲自搏战,但因寡不敌众,临阵战死。南中越巂民听闻张嶷战死,都为张嶷流涕,而后为张嶷立庙,四时祭祀。

《三国志·张嶷传》:嶷风湿固疾,至都浸笃,扶杖然后能起。李简请降,众议狐疑,而嶷曰必然。姜维之出,时论以嶷初还,股疾不能在行中,由是嶷自乞肆力中原,致身敌庭。临发,辞后主曰:“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没,辜负荣遇。天不违原,得豫戎事。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后主慨然为之流涕。

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既亡,南土越巂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傅肜跟随刘备东征,后刘备被陆逊攻破,傅肜率部力战拒后,手下兵士都死尽了,吴国将领令傅肜投降,傅肜骂道:“吴狗!怎么会有投降的汉将军!”于是战死。

《华阳国志》:将军义阳傅彤为后殿,兵众死尽,彤气益烈。吴将喻令降,彤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

傅佥(傅肜之子)在曹魏攻伐蜀汉时,和蒋舒共防守阳安关,蒋舒趁傅佥出战时投降了魏将胡烈,最后傅佥格斗而死。魏国人对他就义的行为很佩服。司马炎评论: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三国志 姜维传》: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蜀记》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杨戏负责管理刑罚,执法办案解决疑难,人称处办公平恰当。后来辅汉将军张裔向诸葛亮推荐杨戏,于是被诸葛亮征召为丞相府主簿。

《三国志 杨戏传》:戏年二十馀,从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论法决疑,号为平当,府辟为属主簿。


程畿随刘备东征,后兵败夷陵,程畿只好沿长江顺流而下退军。有人告诉程畿:“后面的追兵已经赶上,抛弃船只,便可以逃脱。”程畿说:“我在军中,未曾因为敌人弃船而走,何况跟随天子而遇见危险呢!”东吴追兵赶上程畿的船只,程畿战死。

《华阳国志》:从事祭酒程畿独溯江退,众曰:“后追以至,宜解舫轻行。”畿曰:“吾在军,未习为敌走,况从天子乎!”亦见杀。


柳隐为人正直诚恳,高风亮节,交友众多,擅长从政。多次跟随大将军姜维北伐,临机应变,冲锋陷阵,勇力军略冠绝三军。钟会率军伐蜀,攻入汉中,沿途戍守堡垒多被攻克,只有柳隐能够坚守。钟会派偏将前来攻打,不能取胜。后主刘禅投降后,用手令叫他归顺,他才到钟会军前投降。晋文帝司马昭听说后也认为他忠义可嘉。

《华阳国志》:少与同郡杜祯、柳伸并知名。隐直诚笃亮,交友居厚,达于从政。数从大将军姜维征伐,临事设计,当敌陷阵,勇略冠军。
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围戍多下,惟隐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后主既降,以手令敕隐,乃诣会。晋文帝闻而义之。


黄权随刘备东征,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有人说,刘备已诛杀了黄权的家人。黄权于是对曹丕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断的一样

刘备病逝后,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无一丝笑意。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黄公衡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坐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你,这种谈论总不离口。”

《三国志 黄权传》: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汉魏春秋曰: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黄崇(黄权之子),在蜀汉当任尚书郎,曹魏伐蜀时跟随诸葛瞻一起抗击邓艾。当蜀汉大军到达涪县时,诸葛瞻止步不前,黄崇多次劝他应快速向前行军,占领险要,而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邓艾因此得以长驱直入,诸葛瞻退守绵竹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决心战斗到死。后来,黄崇死于邓艾的乱军之中。

《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卻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


常勖为官清廉亮节,治理刑狱号为平当公允。下放为郫县县令,为政简约不烦扰百姓。邓艾伐蜀,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有的望风而降,有的弃官奔走。唯独常勖率经官民固城死守。直到得到后主的旨令,才前往投降邓艾,郫县钱粮政府得以保存完整。

《华阳国志》:时州将董军政,置从事,职典刑狱。以勖清亮,复为督军,治讼平当。还察孝廉,除郫令,为政简而不烦。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勖独率吏民固城拒守。后主檄令,乃诣艾,故郫谷帛全完。

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魏灭蜀后,邓艾闻听他的名声,请求担任主簿,李宓没有前往。武帝登基,下诏任命他为太子冼马。他以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并上《陈情表》。晋武帝看后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征召李密担任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令。李宓在温县当任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当时陇西王司马的儿子王舒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李宓做州大中正时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不合荀、张的旨意,降职调任汉中太守。过了一年,李宓辞职。

《华阳国志》: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宓不空有名也!”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文立师事谯周,兼通群书,与李密、陈寿同窗。因其好学谦谨,被同窗间誉为颜回。益州刺史费祎于是征辟文立为州从事,入朝为尚书郎,后又辟为大将军东曹掾,稍迁尚书。

魏灭蜀后,被任命为梁州别驾从事。后拜为济阴太守。在任期间, 政事清明, 百姓乐业。晋武帝册司马衷魏太子,以司徒李胤为太傅,齐王司马攸为少傅,文立为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

期间,文立向晋武帝上奏《 上疏辞太子中庶子》、 《 上疏辞散骑常侍》、 《 上书请叙故蜀大官及死事者子孙》等。他言辞恳切, 雍容典雅, 行文流畅整饰工整, 表现了他谦虚谨慎之品质及其对蜀汉故旧子孙的厚情

咸宁末年 (279年)卒于官。 晋武帝深知文立素怀蜀汉之情, 于是将其送葬回蜀。

《华阳国志》:文立少游蜀太学,治《毛诗》、《三礼》,兼通群书。州刺史费祎命为从事,入为尚书郎,复辟祎大将军东曹掾,稍迁尚书。蜀并于魏,梁州建,首为别驾从事。

立上疏曰:“伏惟皇太子春秋美茂,盛德日新,始建幼志,诞陟大繇,犹朝日初晖,良宝耀璞。侍从之臣,宜简俊乂,妙选贤彦,使视观则睹礼容棣棣之则,听纳当受嘉话骇耳之言,静应道轨,动有所采,佐清初阳,缉熙天光。其任至重,圣王详择,诚非粪朽能可堪任。臣闻之,人臣之道,量力受命,其所不谐,得以诚闻。”帝报曰:“古人称:与田苏游,非旧德乎?”立上:故蜀大官及尽忠死事者子孙,虽仕郡国,或有不才,同之齐民为剧。又上: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流徙中畿,宜见叙用,一则以慰巴、蜀民之心,其次倾东吴士人之望。事皆施行。

咸宁末卒。帝缘立有怀旧性,乃送葬于蜀,使者护丧事,郡县修坟茔,当时荣之。

user avatar

把蜀汉弄成反派,无论换成谁的视角,作品都得崩;去掉蜀汉或者把蜀汉的主要人物主要精神移除之后的三国,起码掉到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的水平。

三国早期以曹操为视角,效果也还不错,特别是电视剧里面已经很给曹老板加戏了,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奸雄”。可随着刘备一群人慢慢和曹操有了交集,曹老板的优点逐渐就被刘备这群人身上的光芒已经把给掩盖过去了。

这个时候如果坚持主角不换,作品必然无法继续下去。因为你会惊奇的发现,站在主角对立面的反派比主角仁德、比主角信义,反派的三观比主角还端正,反派的个性比主角还浪漫,反派的精神比主角还执着,反派的队伍比主角还团结。而主角这边除了军事上的成就,只能偶有一些闪光点之外,多是阴谋诡计、勾心斗角、窜逆背叛的阴暗面。让读者或者观众顺着黑心主角一起去打压伟光正,这作品还怎么继续下去?

君不见以司马懿为主角的《军师联盟》,为了作品续命,不得不魔改蜀汉、抹黑丞相,拼命给主角打高光、磨糙皮、去黑头;还有大型历史闹剧《新三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歪曲事实、恶意解读人物行为。须知三国的核心人物、主要剧情我国人民如数家珍,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等垃圾还要披上三国的外衣,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啊!

最后,三国以蜀汉为正派形象,还因为蜀汉有一股精神一以贯之:臣本布衣,亦颇知忠义二字,自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这样的主角团不正派还能给谁正派?!

当然,这股精神的最后,也也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悲剧更让人动容,悲剧更成就英雄,千古风流人物!

user avatar

曹操挟持天子,进行割据。儿子废除汉天子,篡位称帝。丞相司马懿,接着篡位。一窝子traitor。

刘备是皇帝的叔叔,坚持维持汉家天下。直到汉天子被废,才称帝。关二爷千里护送嫂子。华容道报恩。。诸葛丞相为了维持蜀汉,把自己活活累死。千古完人。无任何黑料。

孙权背信弃义。背刺关云长。干backstabber的事情。这个就连外国读者都看不下去了。

你问为什么三国题材的文艺作品里通常将蜀汉列为正派形象?

丫们忠义。。loyalt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三国题材文艺作品中,蜀汉集团之所以常常被塑造成正派形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艺术创作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地解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到大众心理和叙事逻辑的层面去理解。一、历史的“正统”叙事与儒家伦理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史本身,尤其是陈寿.............
  • 回答
    在众多三国题材的游戏中,张飞的武力值经常被设定得比关羽等其他猛将还要高,这并非毫无缘由。这种设计既有历史演义的深刻影响,也契合了游戏机制的需要,更迎合了玩家的心理期待。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三国演义》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在罗贯中的笔下,张飞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粗中有细、勇冠三军的绝世猛将。.............
  • 回答
    为什么游戏界对三国情有独钟?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魔力?行走在当今的游戏世界,你几乎不可能避开“三国”这两个字。从策略烧脑的《三国志》系列,到动作火爆的《真·三国无双》,再到卡牌收集的《三国杀》,三国题材仿佛长在了游戏开发商的心里,遍地开花,经久不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已经存在了近两千年的历史时期,至今.............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好,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能和未来的自己对话,我会问什么呢?让我想想,得问点真正有分量的,又能触及我当下迷茫和期待的。第一个问题,我可能会问:“我现在所做的这些努力,那些在别人看来可能很傻、很偏执,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的事情,它们最终有没有开花结果?有没有变成你现在引以为傲的基石,或者至少,有没.............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是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三国前期群星璀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身边,各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到了后期,怎么就感觉人才越来越少,名气大的也多是些前期的延续,或者一些能力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三国前期名臣猛将辈出,光芒耀眼,但到了后期,似乎优秀的人才就没那么密集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变迁:乱世初开,潜力井喷 时势造英雄: 三国前期,也就是汉末黄巾之乱后的那段时间,是整.............
  • 回答
    要说三国杀里会玩的内奸少,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其实啊,这玩意儿跟“高手寂寞”有点沾边,但更核心的,是内奸这个身份本身的复杂性和难度,玩好了就像顶尖的棋手,玩不好嘛……那基本就是灾难现场。咱先得明白,三国杀这游戏,身份是关键。主公、忠臣、反贼、内奸,这四个身份各有各的任务,也各有各的生存法则。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三国时期的战事虽然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若论起 总体的规模和对社会资源的动员程度,确实与战国时期相比,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小”的方面。这并非说三国战场不够惨烈,而是几个关键性的因素导致了这种观感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理清“规模”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这里说的“规模”,.............
  • 回答
    三国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确实是硝烟弥漫,群雄逐鹿,但令人好奇的是,在这内乱的缝隙里,那些在历史上曾屡屡威胁中原王朝的外族势力,为何似乎没有抓住机会大举入侵呢?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得看当时那些“外族”自身的状况。三国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从大一统走向分裂的时期,但同时,也意.............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充满战乱、饥荒、瘟疫和政治动荡的年代,人命确实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时代,却孕育了无数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从而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推崇备至。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乱世中闪耀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之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谋士,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到郭嘉、荀彧、鲁肃,似乎都“心甘情愿”地辅佐某个君主,而很少有人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最终自己成为一方之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当.............
  • 回答
    说到三国之后为何不见藤甲兵,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挺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白藤甲兵到底是个啥。这玩意儿,在《三国演义》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作者罗贯中给它描绘得神乎其神,说这藤甲是用一种特殊的藤条浸泡油汁,经过反复晾晒、编织、打磨而成,坚韧无比,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尤其那句“火烧藤甲,如添柴薪”,听着就让.............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蜀国国力最弱却攻伐不停,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定位、军事实力、政治格局、人才储备,甚至是经营理念的根本性差异。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魏国:稳坐钓鱼台,守成之外的谨慎首先,得承认,曹魏在三国里确实是“地主”,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发达.............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武将为何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的“大熔炉”效应。绝非一朝一夕、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能者上”的土壤。三国时期,说白了就是个大乱世,天下分崩离析,群雄并起。这种局面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截然不同。大家想想,秦汉时期,国家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认知的一个有趣切面。羊祜、杜预、陆抗,这三位西晋初年的名将,确实是才德兼备、文武双全的代表,他们对于奠定西晋的统一基业居功至伟。然而,相比于三国时期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在现代大众中的知名度确实不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时代背景的“模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三国时期和西晋时期人才分布和政治生态的根本差异。说三国时期是“精英扎堆”,而西晋是“低端选手乱斗”,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抓住了两者之间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三国时期“精英扎堆”的原因:1.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与政治极度腐败: 黄.............
  • 回答
    三国穿越小说里,主角选择投奔东吴然后一统天下的故事确实鲜有耳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历史本身的制约,也有小说创作逻辑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东吴这条路似乎总是“走不通”。首先,我们得从东吴自身的特质说起。1. 地理和国力上的劣势: 天然屏障的局限性: 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