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以后再也没出现过藤甲兵?

回答
说到三国之后为何不见藤甲兵,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挺有意思。

首先,咱们得明白藤甲兵到底是个啥。这玩意儿,在《三国演义》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作者罗贯中给它描绘得神乎其神,说这藤甲是用一种特殊的藤条浸泡油汁,经过反复晾晒、编织、打磨而成,坚韧无比,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尤其那句“火烧藤甲,如添柴薪”,听着就让人脑门子冒汗。在演义里,南蛮的藤甲兵就是靠着这身神兵利器,把诸葛亮都给逼得团团转,差点儿在泸水南败北。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大部分关于藤甲兵的描述,都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它虽然精彩,但终究是小说,不是历史正史。正史里关于藤甲的记载,远没有小说里那么玄乎。

第一,历史上的藤甲并非小说里那样“刀枪不入”。

正史里其实是有关于藤甲的记载的,比如《晋书·陶侃传》里就有提到,陶侃在安南(今越南北部一带)作战时,对手曾经使用过“藤甲”。但描述更像是“坚韧”和“轻便”,而非“刀枪不入”。这种藤甲可能确实能抵挡一些箭矢或者轻微的劈砍,但在面对战斧、长矛,尤其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破甲手段——重型刀剑的劈砍和穿刺时,它的防御力就非常有限了。你想啊,要是真那么厉害,岂不是战场上人人都会抢着用?

小说里的“浸油晾晒、反复编织”加上“水火不侵”,这更像是作者为了突出南蛮的异域特色和诸葛亮初战失利的戏剧性而加入的艺术夸张。真实的藤甲制造工艺,即使再精湛,也难以达到那种近乎现代防弹衣的效果。

第二,藤甲的实用性在军事发展中受到限制。

防护力的局限性: 即使是最坚韧的藤,也无法与金属的硬度和韧性相比。在那个冷兵器已经发展出重型刀剑、长矛和攻城器械的时代,藤甲的防护力终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或者集中火力攻击下,藤甲的缺点会暴露无遗。士兵穿戴它,可能比穿戴普通皮甲或布甲在防御上并没有绝对优势,甚至可能因为编织的缝隙而成为弱点。
维护的复杂性: 小说里说浸油晾晒,但想想看,即便是“浸油”,也需要定期的维护,不然藤材会老化、干裂。而且,这种复杂的工艺耗时耗力,很难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不像金属甲,虽然贵,但一旦成型,质量相对稳定,也容易修复。在古代战场,军需的供给和维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藤甲的维护成本和难度,可能使得它无法成为一支常备军的主力装备。
对士兵行动的影响: 虽然藤甲比金属甲轻便,但多层编织的藤甲,尤其是小说里描述的那些厚实版本,依然会影响士兵的灵活性和耐力。在长期作战中,这种负荷会累积。而轻便的皮甲或布甲,加上更灵活的战斗技巧,可能更受士兵欢迎。

第三,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演进。

三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晋朝、南北朝、隋唐等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军事技术和战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金属铠甲的普及与优化: 随着冶炼技术和锻造工艺的进步,金属铠甲(如魏晋时期的明光铠、唐朝的山文甲、步人甲等)的制造技术越来越成熟,防护力更强,而且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兼顾了防护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这些金属铠甲在实战中的表现,显然比藤甲更可靠。
战术的多元化: 战术层面也在不断创新,比如骑兵战术的成熟、弓弩部队的威力提升、火药(虽然早期应用有限)的探索等。面对这些更专业的兵种和战术,单一的藤甲兵种很难再找到像三国时期那样可以“大放异彩”的舞台。
对“异族”兵种的策略调整: 诸葛亮在演义里之所以用火攻对付藤甲兵,是因为他看到了藤甲的弱点。后来,随着战争的常态化和对不同民族兵种的了解加深,军事指挥官们会发展出更具针对性的战术,而不是依赖于某种“克制”的兵种。对于那些使用特殊装备的部队,更常见的是通过情报侦察、战术配合来应对,而不是专门去训练一种“藤甲兵”。

第四,藤甲的地理和文化局限性。

藤甲的出现和流行,与南方湿热、盛产藤类植物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军事中心逐渐北移,或者说军事重心需要应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时,那些依赖特定地理环境才能生产的装备,其重要性自然会下降。汉族政权的主力军,更多使用的是中原地区成熟的金属铠甲和军事技术。

总结一下,为什么三国以后再没出现过藤甲兵?

并不是说这种用藤制作的铠甲彻底消失了,可能在某些边远地区或者特定时期,作为一种补充或者地方性的装备还是会存在。但作为一股能对战争产生重大影响的、成建制的“藤甲兵”部队,在三国之后就不再是军事舞台上的主角了,主要原因在于:

1. 小说夸大其词: 《三国演义》对藤甲的描写远超历史真实,使其具有了不切实际的神话色彩。
2. 防护力不足: 相较于不断发展的金属铠甲,藤甲的防护力在冷兵器时代后期已经显得落后。
3. 维护困难与生产局限: 制造工艺复杂,维护难度大,难以大规模普及和标准化生产。
4.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演进: 金属铠甲的成熟、新式兵种和战术的出现,使得藤甲兵失去了战略价值。
5. 地域和文化因素: 其出现与特定地域环境相关,在军事重心变化时其优势减弱。

所以说,藤甲兵更像是一个被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战争魅力的符号,它在三国时期因其独特的材料和小说家的精彩笔触而名扬天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军事文明的进步,它最终从主流的军事舞台上悄然退场了。这就像很多古代的奇巧淫技一样,虽然令人惊叹,但终究会被更实用、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不应该忘了藤牌兵啊。

郑成功抗清复台时藤牌兵就有良好表现,康熙雅克萨之战中藤牌兵立下大功,后来十全老头的十全武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福建藤牌兵砍出来的。可以说在中国现有领土的形成过程中,藤牌兵是有很大贡献。

先以鸟枪齐发,继而藤牌兵冲锋是清军精锐的象征,鸦片战争之前可谓无往而不胜。

user avatar

藤甲怕火不是理由,凡是人都怕火,并不因为穿了铁甲就不怕火了,铁甲的抗火能力也不比藤甲强;再说火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对天候、水文、地形完全掌握,且敌方不加提防才可以。

藤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实际上并没有很强的防御力,尤其是防穿刺能力很差。骑兵杀伤力最大的战法就是重甲长枪的冲锋,具装骑兵的骑枪基本都是三米半起步,四米五米的都不稀奇,拿藤甲藤牌去挡等于送死。反过来,步兵对抗骑兵最有力的方式就是远距离用强弓硬弩+近距离盾牌长枪阵,骑兵如果穿藤甲,没靠近就被射翻一大半了。所以藤甲嘛,在大规模战争中不实用。

第二是因为藤甲制作过于繁琐,且不易维护容易损坏。札甲麟甲用线把铁片穿起来就行了,坏了一块只要换个铁片。藤甲则需要精细编织而成,还要反复用油浸泡和晾晒,制作一副可用于战争的藤甲需要至少几个月时间,费时费力,一旦损坏了,也不好修。这对规模化生产而言不能接受。

所谓的使用藤甲,一方面是演义小说的夸张与杜撰,另一方面是一些偏远国家和部落不够发达,炼铁量少,只能就地取材用藤甲,毕竟比不穿甲胄好点。等到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炼铁了,几乎都毫不犹豫地换成了铁甲。


这一点我要吐槽一句,现在的古装剧凡是演到南方少数民族军队必然身披草绳头插羽毛,演到北方少数民族军队必然身披兽皮头戴毡帽,实际上是非常不严肃的误解。在魏晋之后随着冶铁技术扩散,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或国家的装备水平和风格跟同时期的中原王朝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北魏就有庞大的具装骑兵部队。隋唐时北方的突厥、回鹘,东北方的高句丽、靺鞨、渤海国,西面的吐蕃、吐谷浑等,单看军队装具与中原国家差别并不大。到了宋朝之后就更是如此了,如果你穿越回去,不看旗号和一些装饰,很难分清宋军与辽军、金军、蒙古军。而明军与后金军在装具上则根本没有多少区别。甚至还出现了蒙古灭宋之后,越南军队把元军错认成宋军的情况。


评论区有提到明清广泛装备的藤牌的,这是因为盾牌和甲胄的使用方式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从重量上讲,甲胄有躯干支撑,重一点还可以接受,但盾牌是手持的,太重了士兵吃不消,藤牌比木质包铁的轻便,比皮质的便宜耐潮。从使用方式上讲,藤牌避开了藤甲活动不灵便的弱点,因为藤甲是整体编织的,做出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札甲那样是模块化的可以折叠弯曲,再加上藤甲为了增强防御力往往是两到三层叠加到一起,所以穿上之后关节活动不灵便,盾牌不考虑这个,就避开了这个弱点。所以藤牌在一些特定场合可以使用。但这并不代表藤牌防御力比木质或金属的要好,能击穿铁包木盾的箭或者铅弹,一样能击穿藤牌,不要真的以为藤牌能防弹。

user avatar

(本文已完结,2560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侵删)

注:本文内容选自以下链接

如有不明之处请自行点击跳转查看

原作者:冷兵器研究所、人渣啸西风

说起藤甲兵,只要是个中国人都会立刻想起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算街边老大爷也能说上几句那是云南那边的特产,可惜怕火。现在贵州高峰镇还有歪寨藤甲部落,听起来藤甲好像确实是云贵地区的特产了,但藤甲兵真的是特别怕火的云贵特产兵种吗?

实际上我们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所以就如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这些武器三国时期根本都没有出现一样,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兵种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而大家津津乐道的云南少数民族藤甲兵也没有真实的记载。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这显然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听起来藤条浸桐油,油和藤条感觉都是易燃物品,应该比较易燃。但实际上桐油的燃点并不算很低,在400多度左右,熬制熟桐油一般都用28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熬煮,所以桐油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易燃。笔者就经常给长杆兵器的木杆或者刀剑的木鞘刷熟桐油以达到防水防蛀的作用。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刷过熟桐油的木头并不会更加易燃,只是一旦燃烧起来会烧得比较旺,单纯从易燃角度来看,反而不刷桐油的木头要更易燃一点。

现在只要搜索藤甲,几乎只能看到贵州歪寨藤甲部落的藤甲了,但实际上这种藤甲更多的只是给游客看的而已,编制方法并非是真正上战场所用的藤甲的编织手法,而是普通乡下编筐子的手法。这种筐子藤甲的防御力来说其实并不很高,当然,就算普通的藤筐,想拿刀砍破也并不容易。但是因为这种编织方法做出来的藤甲缝隙较大,所以这种藤筐式的藤甲对于刀枪捅刺的防御力就比较差了,如果用来作战显然是并不合格的。

在逆光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藤筐式的编织方法缝隙非常大,可以说是四面漏风,而且真正的藤编盾牌很多都是双层结构,非常结实。而这种藤筐式的藤甲就算防水都根本做不到,更不用说像《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般还能当做小船人坐在上面遇水而行。《武备志》中记载的可以拿来挡雨的功能显然也是没有的。所以这种藤筐式的编织手法编出来的,根本算不上是可以用来作战的藤甲,只能算是景区招揽游客的道具而已。

那么真正的藤甲是什么样的呢?在台湾兰屿的耶美人还有制作藤甲习俗,他们的藤甲往往表面还要蒙上一层鱼皮,更加防水,也更加耐火。所以藤甲怕火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小说中的设定,毕竟在怎么怕火,表面蒙上一层耐火的材质就能解决问题。非要说火攻的话,其实没有任何盔甲可以真正抵御火烧,铁甲导热性太好,火烧的话更是能让甲片很快点燃内衬直接变成铁板烧肉,撒上孜然即可食用。更不用说最大的杀伤是燃烧产生的烟雾,火灾中绝大部分人并非被烧死,而是被呛死。所以真正使用大规模火攻,怕是还得再戴个防毒面具。真正限制大规模使用火攻的更多的还是对于地形以及燃料的限制。盔甲本身对于火烧的防御力都不高。

在博物馆中还有很多存世的藤牌,这种藤牌的编织方式就可以看出实际上是非常细密的,并非景区那种编筐手法所编织的漏风藤牌,这种藤牌就广泛用于明代军队中,很多名将的部队中都配备有藤牌手,比如戚继光的鸳鸯阵中就配备有藤牌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甚至用藤牌来抵挡荷兰人的火枪。而清朝与沙俄作战时,林兴珠的藤牌军也大放异彩,顶着沙俄火枪进攻。对于早期火枪的射击,坚韧有弹性的藤牌,抵挡火枪铅弹的冲击来说,防御力确实要更好一些。刀砍枪捅更是不在话下,可以看出这种细密编织的藤牌的防御力是相当强力的。

而既然藤牌防御力这么强,那么藤甲的防御力也应该一点都不弱才对,如果是水军,藤甲怕是还能当半个救生衣,穿铁甲那掉水里可就真的沉江了。但是明军中为何少见藤甲军,只是藤牌手呢?很多人说藤甲为何没有大规模装备,都是说制作周期长难以获得,但以明代藤牌的装备率来看,其实装备率一点都不低,即便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保留着藤牌刀的技法,甚至藤牌军的操练技术。既然藤牌如此常见使用广泛,那么藤甲就不应该如此稀少了,能装备得起藤牌就应该也能装备得起藤甲才对。

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藤牌到底有多重。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的藤牌,直径二尺五寸,重五斤,明代嘉靖牙尺长32厘米,二尺五寸也就是80cm,明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克,5斤约为3KG,所以实际上藤牌的重量也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藤编簸箕一样轻。所以如果做成藤甲的话,重量也不算轻,最主要的是藤编铠甲相对比较厚,穿上并不怎么灵活,同时藤编工艺更适合做一整块的东西,比如盾牌。而铠甲因为需要灵活度,都是由很多零件拼接来保证关节的灵活,这就导致藤编铠甲灵活度较低,同时重量上也无明显轻便的优势,以明朝的生产力来说藤编铠甲的性价比就不是很高了,藤牌作为盾牌更合适,要比传统的皮盾制作成本更低,又比木盾重量更轻,弹性好更不易坏。这也是明代军队广泛装备藤牌,少量装备藤甲的原因。

但是因为藤条易得,造价便宜,所以在相对更贫穷的地区藤甲作为更廉价的铠甲,还是相对比较流行的,比如泰国就更广泛地使用藤甲。从泰国复原的藤甲来看,编织也要远比景区的筐子藤甲细密得多。藤甲因为自身有弹性可以吸收动能,穿着就不需要在里面加上很厚的内衬来吸震,而且比较透气。泰国气候炎热,这种藤甲穿着起来应该也相对要舒服不少。但是泰国的军队中,藤甲的装备率也并不算高,但凡有钱还是更愿意装备铁甲。

藤甲也并非是热带地区特有的盔甲,不止泰国和台湾,就连比较寒冷的西藏其实也装备有藤甲藤牌,只是藤甲这种东西不很灵活,重量上并没有传说中那么轻,与铁甲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只是作为盾牌来说优势更大。

————————分鸽线————————

1月2日跨年更:

新年快乐!

(图片放在原文对应位置了)

在此感谢原作者 @人渣啸西风

user avatar

林兴珠

林兴珠(1628—?)原名进周,字而梁,清·

永春县

升平里(今

蓬壶镇

汤城村)人。

中文名林兴珠别 名原名进周,字而梁民 族汉出生地

蓬壶镇

汤城村爵 位建义侯

目录

  1. 1 人物生平
  2. 2 史籍记载

人物生平编辑

清·顺治六年(1649年),与叔父

林日胜

追随

郑成功

抗清义旗,聚众数千,据永春帽顶、马跳诸寨,牵制内地清军。林兴珠在郑成功帐下时见识过

藤牌兵

的威力,熟悉其使用技巧。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军攻破帽顶寨,林日胜与林兴珠降清。林兴珠在“

三藩之乱

”中反击

吴三桂

叛军有功,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召林兴珠入京,授

銮仪卫 銮仪使

,赐封建义侯,著籍

镶黄旗

早在

清军入关

时,

沙俄

趁机侵占我国的

雅克萨

(今黑龙江省

漠河

呼玛

西北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和

尼布楚

(今俄罗斯

涅尔琴斯克

),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清朝官方呼其为“

罗刹

”(恶鬼)。盘踞雅克萨的俄军头目

阿列克谢·托尔布津

带有

沙皇

赐予的一枚盾形城徽:一只

张翼

的鹰,一爪抓住一张弓,一爪抓起一枝箭,充分暴露了其狂妄野心。康熙对“罗刹抗杀黑龙江、

松花江

一带三十余年”深感忧虑,于是在平定三藩和

统一台湾

后,即决定反击沙俄侵略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

康熙帝

在北京

景山

召见林兴珠,当谈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时,兴珠回答说:“惟滚被为第一。”康熙问“滚被”为何物,兴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康熙笑说:“是何能也?”兴珠回答:“柔能制刚耳。”并详言其进退滚闪之法。康熙点头赞许,又问:“滚被之外,更有何法?”兴珠答:“有滚牌,臣家有其器。”康熙帝立命取至,又问:“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兴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兴珠年老,然持

藤牌

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

广阳杂记

》)。

康熙帝大喜过望,决定组建一支福建

藤牌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月18日,康熙帝派人到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在安插于当地垦荒的福建投诚官兵内挑选500名,给银整装遣行,又下令在福建等处投诚官兵内挑选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

提督 施琅

,选取坚好藤牌400并所用片刀送京。之后他还亲自检查藤牌兵的装备,认为“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命“侯林兴珠与

营造司 郎中

佛保监修,进式后速发”(《

清史稿

》,下引同)。2月,诏“命

都统

彭春

等帅师剿抚罗刹”,“命

銮仪使

侯林兴珠等率

藤牌兵

会剿罗刹”,并特诏:“林兴珠曾效力行间,且系侯爵,其令

参赞

军务,彭春等善视之。”

为了保证福建藤牌兵按时到达,康熙帝还特地命令兵部派遣马队将他们送到前线。同年五月,林兴珠和都统彭春、

副都统

班达尔沙、

玛拉

等率清军3000多人水陆并进,在

雅克萨

城郊抓获敌兵数人,讯问城中情况,有一俘虏逃逸,兴珠当即建议:“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迟,众合不可当也。”彭春采纳其意见,挥师急进,廿二日抵雅克萨城下,翌日围城。廿五日,沙俄援兵乘船从黑龙江上游顺流而下,欲与城中守兵汇合。

林兴珠率福建

藤牌兵

还击于江中,“众裸而下水,冒

藤牌

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

长刃

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此番痛击,杀死俄军30多人,俘虏15人,缴获敌船一艘。接着,清军攻城,炮弹所及,到处起火,兴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头目额里克舍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来

雅克萨

。清军即释放俘虏700多人,以全胜赢得第一次

雅克萨之战

两个月后,沙俄侵略者背信弃义,重占雅克萨,修筑工事,筹集粮食,欲长期盘踞。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诏命将军

萨布素

副都统 郎坦

等率所部2000人再攻雅克萨,“并量选候补官员及见在

八旗 汉军

内福建

藤牌兵

四百人,令侯林兴珠率往”。六月,清军抵雅克萨城下。初八,福建藤牌兵占领城南

土阜

,“遇敌伏兵,又大败之,即于土阜设伏兵固守”,“敌出拒,击败之,斩额里克舍”。此次反击战,沙俄侵略军先后被清兵斩杀七八百人,幸存者仅66人。

清王朝

取得两次

雅克萨

大捷,

沙俄

侵略者被迫求和,中俄两国于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签订《

尼布楚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林兴珠和福建藤牌兵功不可没。

明末清初,已退出中原两百多年的蒙古族分裂成漠南、

漠北

和漠西三大部分。清兵入关之前,

漠南蒙古

就已归属清之版图。后来,漠南、漠西两部也臣服于清

在清王朝忙于扫平内忧外患的同时,游牧于新疆

伊犁河流域

漠西蒙古

的一支——

准噶尔部

,逐渐强盛,贵族

噶尔丹

自称可汗,公开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向康熙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贼心不死的

沙俄

支持下,噶尔丹以追击漠北蒙古(即

喀尔喀蒙古

)为名,悍然进兵内蒙古。为使

大清帝国

政权得到巩固,康熙帝御驾亲征,“兴珠复以

藤牌兵

护驾从征,至

克鲁伦河

,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

乌兰布通

”(乌兰布通在

辽河

上游

西拉木伦河

南岸,今内蒙古

赤峰市 克什克腾旗

南境)。福建藤牌兵为保卫祖国西北疆域立下了一大功。

林兴珠,福建永春人,初为郑氏部将,后降于清,封

銮仪使

,建义侯.适逢清俄对峙于

雅克萨

,清廷使其率闽营赴前敌,参赞军务.林兴珠率闽籍

藤牌兵

击俄军于江中,“众裸而下水,冒

藤牌

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克雅克萨,后又从康熙亲征

乌兰布通

,立殊功.有满臣妒之,使其率军永屯塞关外,并以旗兵督营控之,逾年而卒.修改

user avatar

别被小说家言糊住眼睛。

多读多看,多走多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的多了、看的多了了解多了,才能了解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发达,更让现代人在了解资讯上有巨大优势……

中国最早关于藤甲的史料,出自唐朝“以藤为甲”。

罗贯中的桐油藤甲是想象出来的虚构的。

你们现在搜藤甲多半会得到的图片是这样色的

但这是景区骗游客的。。。。

但虚构也有灵感来源,藤甲在历史长河中确实是存在的,明代有本兵学书籍《武备志》就记载了“赤藤甲”的做法,与罗贯中的想象描述不同的是,赤藤甲制作是泡水而非泡油,赤藤整理干净泡水半个月取出,晾晒三天,但不能干透,木材干透了就开裂了,换水再炮,周而复始,直至藤条变软,便于编织。换水要勤快,否则藤条纤维会腐烂。编织完成后,要阴干,不能暴晒。然后再浸桐油,理由是拿桐油作为绝缘层,防止湿度、水分的巨大改变,使藤甲能够尽可能的使用更长的时间。

但其实这东西宋朝就有记载了

藤甲属于竹木材料的甲胄,这本身是很原始的东西,一般只流行于金属匮乏的欠发达地区,东南亚是主要流行区域,台湾、越南、泰国,都有相关的遗留。藤条编织的东西时很难修改调整尺寸形状的,比起布甲锁甲的柔韧,它是坚硬不贴身的,它也不像金属那样有延展可塑性。所以这东西一般只有胸甲和盔帽。而且通常并不合身。为了穿着舒适,古人多半是使用藤革并用、藤皮混编的胸甲。而这样一来那也就轻便不到哪去了。

那么真正的藤甲是什么样子的


有机材料制造盔甲在古代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金属于钢铁生产的技术瓶颈与产量限制决定的。古人惯常使用的材料除了藤之外还有木、皮革、骨骼、亚麻、棉等,某些异域地区也有用鱼皮、海螺、牛角的……

还有一张傈僳族的坠水牛角片皮甲的图,我找不到了。。。有的补充下

明朝的棉甲?没有实物。。。

除了皮革、亚麻、棉这三种材料之外其他的非金属甲胄都被历史淘汰了。而绵、亚麻说白了就是布甲,其不被淘汰的原因是可以通过多层捶打、胶合、压实的工艺,而作为廉价的替代品或者内甲使用。(就像三合板,木渣、木屑一吹就散但是能做三合板、密度板….)

硬度不如金属

可塑性不如金属

耐用性比如金属

防护面具不如金属甲

因可塑性与易加工性导致合身度也不如金属

可量产性也不如金属甲,藤甲受到加工周期限制

所以,所谓藤甲就是垃圾……很多东西在大众文化中都会被神化。。。这个所谓的藤甲就是被中国大众文化因一本小说而神化的东西,但藤甲之物,于历史而言只不过是盔甲发展史上的原始开端。对于拥有铁甲的人而言就俩字——垃圾。


话说两端,藤甲是垃圾,但藤盾、藤牌是块宝。

从古埃及人、古波斯人到古代中国人,藤牌一直顽强的存在着,它的防护力不如金属盾、木包铁皮盾乃至包裹皮革的木盾。但它具备轻便、防护面积大的特点,可能不合适阵战对线,但是作为近距离缠斗的格斗盾或者用来阻挡箭矢那都是异常的优秀。戚少保赞曰:南北通行之利器。

郑成功麾下有几支部队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传奇,非洲火枪手(乌藩兵)、铁军(铁甲弓箭手)、雇佣日本浪人(郑成功母家是日本人,而其父其祖都是走私海商出身,不客气了叫海寇,再不客气了就是倭寇)。。。还有就是福建藤牌军。葡萄牙人笔下铁军剑雨能压制火枪,藤牌军冲锋个个视死如归、死不旋踵、迅猛无比(“这些战士们低头弯腰躲在盾牌后面,一路向前挺进,连看一眼身后友军有没有跟上都没有,就好似家里还有一具备用身体一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三国之后为何不见藤甲兵,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挺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白藤甲兵到底是个啥。这玩意儿,在《三国演义》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作者罗贯中给它描绘得神乎其神,说这藤甲是用一种特殊的藤条浸泡油汁,经过反复晾晒、编织、打磨而成,坚韧无比,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尤其那句“火烧藤甲,如添柴薪”,听着就让.............
  • 回答
    将一岁的宝宝交给奶奶抚养,直到三岁再接回妈妈身边,这中间的两年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发展期,也必然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一些影响。首先,在宝宝一岁左右,正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他开始能够识别主要照顾者,并形成安全感。如果妈妈是主要照顾者,宝宝会习惯妈妈的气味、声音、拥抱方式,并将妈妈视为最可.............
  • 回答
    “好歹三年同学了”,这句话一出口,总有那么点拉扯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当它伴随着“毕业了就很难再聚了”这样的话头时,一股复杂的情绪便在心里翻涌。这背后,藏着不少咱们年轻人的小心思,也折射出一些现实的无奈。首先,这是对“情谊”的一种珍视和留恋。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够让一群人从陌生走到熟悉,甚至.............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科研本身,还牵扯到学术评价体系、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SCI论文里头,明明三作之后贡献可能被稀释,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挂上很多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并非所有人挂名都纯粹是为了“占便宜”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用企业管理来解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种解读方式,在我看来,也确实有些……怎么说呢,显得生硬、肤浅,甚至可以说是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误读。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我也会觉得这种解读方式让人浑身不舒服。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错位。这三部小说,尤其是《.............
  • 回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饱含血泪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秦朝覆灭的真实写照。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灭秦的主力大多出自楚地,但秦朝灭亡后,强大的楚国并没有能够顺利复辟,甚至连一个强大的楚国复国势力都没能有效整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老秦人”为何未能扛起复国的旗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化学反应动力学一个相当核心的领域——基元反应的阶数和多体碰撞的概率。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我们遇到的化学反应,即便看起来复杂,拆开来看,最基本的步骤(基元反应)通常只会涉及一到两个分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分子碰撞理论和反应机制说起。 1. 分子碰撞理论:反应发生的前提化学反应.............
  • 回答
    想问为什么后来的封建王朝没再用“商”当国号,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聊聊。别看“商”是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后面不被用了,跟它本身的经历、后世对它的看法以及建国取名的一些讲究都有关系。首先,咱得说说“商”这个名字本身。它最早是起于一个叫商部落的首领叫“子”。这“子”本是帝喾的后裔,在夏朝末年因为驯养牲畜有功,.............
  • 回答
    关于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未能彻底根除某些计费漏洞的问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疏忽,而是一个牵扯到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计费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而是要实时处理海量的用户数据、各种套餐、优惠活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深入触及了三体文明在生存困境中的决策逻辑。为什么三体人不选择“一了百了”,直接摧毁他们的两个太阳,让他们的恒星系统变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单星系统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三体人最根本的生存需求是什么。他们并非追求“稳定”本身,而是追求能够让他们文明延续下去的“宜居环境”,即便这个环境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新手司机在实习期内会遇到的一个困扰。要说清楚这个规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实习期”这个说法?汽车这玩意儿,虽然现在越来越智能化,操作也越来越简便,但说到底,它是个速度快、重量大、一旦失控后果严重的机器。学开车,跟学其他技能一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了姓氏的起源、演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简单来说,汉族、苗族、瑶族以及日本的姓氏文化,之所以呈现出“长短不一”的特点,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与姓氏的最初关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姓氏:源远流长,多以氏族、封地、职业为根基汉族的姓氏文化可以说是源远.............
  • 回答
    20152016赛季,金州勇士队以73胜9负的战绩创造了NBA历史最佳常规赛纪录,他们的总决赛对手是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那轮系列赛跌宕起伏,其中总决赛第一场比赛,勇士队在主场迎来雷霆的挑战,比赛开局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局面:勇士队的多名主力球员在第一节就身陷犯规麻烦,甚至多人累计三犯以上。究其原因.............
  • 回答
    想起三星手机,尤其是几年前,在国内简直是“全民追捧”的节奏。那时候,大家一提到高端手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星的Galaxy系列,那种满满的科技感和精致感,让人觉得拥有它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街上走过,十个人里得有三四个拿着三星,尤其在商务人士和年轻人中间,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曾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