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代后的封建王朝没有以商为国号的?

回答
想问为什么后来的封建王朝没再用“商”当国号,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聊聊。别看“商”是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后面不被用了,跟它本身的经历、后世对它的看法以及建国取名的一些讲究都有关系。

首先,咱得说说“商”这个名字本身。它最早是起于一个叫商部落的首领叫“子”。这“子”本是帝喾的后裔,在夏朝末年因为驯养牲畜有功,被封在商这个地方(大概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所以就以地名为氏,部落也叫商。后来,商汤看准了夏桀的昏庸,联合周边部落把夏给灭了,建立了商朝。

你看,从“商”这个字来看,它最早跟“做生意”、“贸易”关系很大。这没什么不好,但要说当国号,总得带点更“正统”的味道吧?商朝建立之初,确实也带着一股子“改革者”的劲儿,把夏朝推翻了。但商朝后来的历史也挺复杂的。虽然有像盘庚迁殷这样的中兴,但也有一些内乱和统治上的问题。到了最后,商朝被周武王给灭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么,为什么后来的王朝不接着用了呢?

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前朝的阴影”。商朝被周朝推翻了,这在中国古代是件大事。周朝是怎么做的?他们要论证自己取代商朝的合法性,所以肯定要说商朝不好,末代君主纣王有多昏聩,导致“天命转移”。这种“贬低前朝以彰显正统”的做法,在后来的王朝建立时,是很有示范效应的。

你想啊,你要是刚灭了一个朝代,然后又把人家原有的国号捡起来用,那不是在说“我跟他们是一伙的”吗?这在政治上说不过去,也站不住脚。新建立的王朝,需要一个全新的、能代表自己新气象的名字,用来和前朝划清界限,树立自己的权威。所以,周朝一开始就用了“周”,后来汉朝灭秦用了“汉”,唐朝灭隋用了“唐”,都是这个道理。用一个前朝用过的名字,会让人觉得你不够“新”,甚至有点“不吉利”的意味。

第二个是“历史评价与文化影响”。虽然商朝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比如甲骨文、青铜器文明,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们现在对商朝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周朝以及后世史书的记载。

商朝的末期,尤其是商纣王时期,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叙述里,被描绘得非常负面。什么“酒池肉林”、“炮烙之刑”,这些都被用来批判那个时代,作为“暴君”的典型。虽然我们知道历史远比这些故事复杂,但这些负面印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后人对“商”这个名字的联想。你要是想建立一个受万民景仰、名垂千古的王朝,总得选一个更积极、更正面的名字吧?用一个被普遍认为“末期很糟糕”的朝代名字,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三个是“建国取名的考虑”。古代君王给自己的国家取名字,可不是随便来的。这名字得有象征意义,要能体现王朝的理念、政治抱负,甚至要带有某种吉祥的寓意。

象征德行与天命: 周朝的“周”,有“周遍”、“周全”的意思,也可能和周部落的祖先有关。汉朝取“汉”,可能是因为刘邦起家于汉水流域。唐朝的“唐”字,本身就带有“盛大”、“祥瑞”的意思。这些名字要么与建立者的发家地有关,要么本身就有美好的含义,更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认同。
避讳与联想: 有些字眼因为历史原因或者其本身的含义,就不适合作为国号。前面说了,“商”的末期形象不佳,而且“商”字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人”、“交易”,虽然这是它最初的来源,但在一个强调等级森严、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号,可能显得不够“庄重”或“高贵”。
追求新意: 每一个新王朝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开创者,而不是前朝的简单延续。用一个全新的国号,是表达这种雄心的重要方式。

所以,总的来说,三代之后的封建王朝之所以没再以“商”为国号,原因很复杂:

1. 政治上的切割: 推翻前朝后,要建立新政权,必须在国号上与前朝划清界限。
2. 历史评价的影响: 商朝末期的负面形象,让“商”这个名字带上了贬义色彩。
3. 名字的象征意义: 后世王朝更倾向于选择寓意吉祥、更能体现统治理念的名字。
4. 避讳与追求独特性: 避免不好的联想,并希望自己的国家有独特的标识。

这就像你搬家,总得重新装修,取个新名字,不会把新家叫成旧家的名字,尤其是旧家后来出了些问题,你就更不会这么干了。商朝虽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但它的历史进程和结局,让它不太适合成为后来王朝的“国号备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夏的夏来自于夏州的夏,李思恭在黄巢之乱后被任命为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他是李元昊的远祖(祖父的祖父是高祖父,高祖父的高祖父就是远祖)。

不过夏州的夏能往前追溯到胡夏的夏,赫连勃勃确实是认为匈奴人是夏启的后代所以建号为夏。

北周的周来自于宇文觉的爵位,他被西魏恭帝封为周公、封地为岐阳,这个周公的周也算来自于岐周的周。

元朝之前的国号主要来自于封爵和先祖,例如西夏是因为先祖是夏国公、封在夏州,胡夏是因为认了夏启为先祖、继承了夏朝,北周是因为开国皇帝是周公、封在岐阳。

元朝之后的国号来自于典籍,元朝的大元和明朝的大明来自于《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当然也有人认为大明的明来自于明教以及明王,清朝的大清来自于《管子》的“镜大清者,视乎大明”和“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当然也有人认为大清是满语“代青”的汉译、也就是“至高无上之国”是意思。

想要有人以商为国号,要么他的先祖是商氏、继承商朝,要么他被封在商地、爵号为商。

首先商氏的后裔确实没有能打的,也没有能打的人愿意认商氏为先祖,要认先祖人家要么找近一点的牛人或大族(例如李唐宗室认老子为祖、攀附陇西李氏),要么直接上溯至三皇五帝(夏启祖上是黄帝)。

其次就是封在商地,问题是地理名称会不断变化、地理区划也会不断变动,商本来就被周人称为殷,分封之后成了宋地(两宋的宋就来自于宋州)、卫地等,后世封爵有封为殷(例如殷王司马卬、殷王李旦)、宋、卫的,没有封为商的。

最后商和夏、周、秦、汉等字不一样,商还有一个意思是商人,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所以也没大有人愿意自称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